【深度長文】抗美援朝目的與戰略深度解析

汪濤

抗美援朝並不是「一抗」——抗美,而是本質上「三抗」——抗美、抗蘇、抗日性質的戰爭。只有將這三個方面結合起來看,才能透徹明白抗美援朝的真正目的、意義和偉大價值所在。

一、抗美援朝戰爭的目的與意義

1.迷霧與「三抗」性質的戰爭

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實質和意義至今人們認識上不是那麼清晰的。之所以如此,是這場戰爭的意義對中國來說的確是有些複雜。毛澤東當年為什麼要下決心打這一仗,至今人們普遍認識也不是完全清楚。當時在討論是否出兵時,最初可以說只有一個半人同意:毛澤東自己和周恩來。周恩來剛開始也是不贊同的,後來逐步贊同了。中央和軍隊的將領們最初都不贊同,不贊同的原因是什麼?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兩個:

  • 一是能不能打得贏有很大疑問,尤其以林彪的意見最具代表性。因為最初是計劃讓他帶兵入朝的。因此他花了相對較多的時間精力收集各方的情報資料。對雙方武器裝備和軍事實力的差距數據瞭解得也相對更豐富。
  • 二是打這一仗是不是划得來。當時我們剛剛建國,百廢待興。支持一下朝鮮可以,但如果我們派兵入朝,直接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乾上了,無論勝負,代價都會非常大。從當時表面上來看,我們只是幫別人的忙,要是把我們太大的力量投進去,甚至可能面對自己軍隊被打殘的結局,動搖自己剛剛建立的國家根本,如果這樣顯然不划算。

以上道理看起來顯而易見,所以當時大家都不贊同出兵當然不是沒有道理的。但為什麼毛澤東堅持「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害處極大」呢?當時毛澤東面對著很多難以言明的苦衷,無法把這個根本利弊的分析全部講透。很多當年的歷史資料,尤其當時蘇聯的資料已經解密了,因此我們今天可以比較清晰地看明白當年戰爭背後複雜的利益格局。當年對抗美援朝戰爭意義的公開解讀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是說得出來的,而當時說不出來的背後意義是:

  • 抗蘇強己,完整主權。
  • 還有更深遠的,這場戰爭其實是抗日戰爭真正的、徹底結束之戰。
  • 因此,抗美援朝並不是「一抗」——抗美,而是本質上「三抗」——抗美、抗蘇、抗日性質的戰爭。只有將這三個方面結合起來看,才能透徹明白抗美援朝的真正目的、意義和偉大價值所在。

2.主權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並且完成渡江戰役向全國進軍之後,到抗美援朝戰爭之前,中國的主權狀況是這樣的:

  • 所有帝國主義者在中國不平等條約基本上都被廢除,他們在中國內地的租界等完全收回。
  • 新疆已經解放。
  • 西藏還未解放,但已經在計劃之中。

最後還剩下四個問題:

(1)台灣。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台灣已經從日本手裡收回,被國民黨佔領。雖然如此,蔣介石及其國民黨畢竟是中國人,台灣在主權上已經是回歸中國了,剩下的是咱們自己兄弟內部的事情。因此,台灣問題儘管一直延續到今天,並且是我們很大的痛,但本質上它是內戰的繼續,已經不怎麼涉及主權問題。

(2)香港。不是解放軍當時沒能力解決香港問題,而是當年老一輩刻意留下香港問題暫不解決,創造一個與西方維持交流的窗口。

(3)澳門。與香港問題一樣的解決方式。

以上香港和澳門問題建國時留下不解決,從後來看的確是高瞻遠矚的決策。改革開放後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但它們最後實際發展效果區別很明顯。之所以有這樣的差異,顯然是與他們所對接的外部條件高度相關的。最初深圳特區本身的條件是最差的,只是一個2萬人的小漁村,但後來發展卻是最好的。經濟特區就是要打開窗戶與外面對接,深圳對接的是香港,珠海對接的是澳門,廈門、汕頭對接的是台灣。但因與台灣之間的關係高度複雜性,它們對接的實際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最初台商要到大陸來,在很長時間內還是得從香港轉。因此,珠三角和蘇州等長三角地區吸引的台資甚至比廈門和汕頭還多。深圳過了深圳河就是香港,珠海打開窗戶就是澳門,距離很近。可是廈門打開窗戶對面只是金門,即使在剛建立經濟特區時,金門還不如廈門呢。汕頭打開窗戶只是台灣海峽最南端了,前面一片茫茫的大海。所以,四個經濟特區發展的結果,基本上取決於其打開窗戶後對面的條件是什麼。

後來香港和澳門都通過談判收回了,儘管香港收回過程和收回後經歷過一些波折,但那都是小事情,翻不起大浪,盡在掌握之中,想什麼時候徹底解決,就可以什麼時候徹底解決。其他帝國主義者通過不平等條約侵佔的中國主權,我們要收回來其實不算太難,主要是採取行動的時候沒太多負擔和牽絆。打過長江時,曾公開警告所有外國船隻不得進長江。當時大量外國的軍艦在中國長江上是有「航行自由」的。英國就不把解放軍的警告當回事,為了維護其所謂「自由航行權力」,其軍艦紫石英號就是要在解放軍過長江時開進長江,結果毛澤東下令開火,解放軍用火炮將其打傷了。這一行動用事實清楚地告訴了所有帝國主義國家,新中國不是清政府,也不是國民黨。

(4)東北。以上三個問題都是明牌,人們看得相對比較清楚。但建國後還有一個更麻煩的問題,至今很多人也未充分意識到它與抗美援朝的內在關係:中國東北的主權當時並未完全收回來,部分還在蘇聯手裡。主要就是中長鐵路和旅順的港口。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70歲生日,借著親自為斯大林祝壽的名義,毛澤東去到莫斯科,借此機會解決這個問題,重新簽訂《中蘇友好條約》,收回了中國在東北的所有主權。為此,毛澤東在蘇聯待了一個多月,當時蘇聯是社會主義的老大哥,我們還指望著在以後至少相當長時間背靠老大哥發展自己。在這種大背景下,談判過程極為艱難曲折。

毛澤東(左)和斯大林

3.東北主權問題的來歷簡要回顧

雖然我們常說建國前上百年是中國近代非常屈辱的歷史,但在理解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是有必要分一下主次的。這段歷史可以說越是從南向北,越是屈辱、受傷害越慘烈。剛開始是鴉片戰爭,是從廣東開始的,而後大致逐步向北。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自此之後,一件件屈辱的事件不斷。但最讓中國屈辱,受傷害最深,損失最慘重,解決起來最麻煩的,是東北主權的逐步淪喪,並且是反復在日本和俄羅斯之間輪番遭受蹂躪。它始自於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簽訂了《馬關條約》,最初版本是割讓台灣與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等給日本,丟掉在朝鮮的權益,賠償白銀2億兩。

但簽訂這個條約之後,出現「三國還遼」。俄羅斯帝國聯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與德意志帝國干預,以清政府多出3000萬兩白銀為代價,將遼東半島從條約中刪除,還給了清政府。說起來是「還」,事實上卻是俄國「還遼有功」,被俄國侵佔了大量權益。俄國存在一個非常強大的內在需求,在東方迫切需要尋找一個不凍港作為出海口。缺少這樣的出海口一直是俄國發展的一大軟肋。因此,俄國借此機會插手中國東北後,就迅速修建中長鐵路,並且霸佔了旅順港口。對日本來說,它是一個島國,島國有它的根本局限。通過《馬關條約》霸佔了台灣和澎湖列島之後,還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它是一個島國的基本戰略格局。而霸佔東北,則是可以從島國向大陸發展的關鍵一環。「三國還遼」使日本最貪念的、已經到了嘴邊的鴨子又飛走了。從它的角度來說,對此懷恨於心是很自然的,由此為後來日俄戰爭埋下伏筆。

對清政府來說,前面趕走惡狼,後面引進一隻老虎。隨著俄國在東北侵佔中國主權越來越深,清政府回過頭去又拉日本來趕走俄國,這就發生了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戰爭的結果,東北大量主權依然不是回到清政府,而是又被日本侵佔了。這又為後來9.18事變和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埋下伏筆。正是日本全面侵華,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受傷害最慘烈,損失最慘重的一頁。

抗日戰爭最後階段,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的雅爾塔會議上,為促使蘇聯對日本出兵。美英蘇三巨頭達成了《雅爾塔協定》。該協定在中國沒有參加會議的情況下,讓渡給蘇聯在歐洲戰爭結束後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為了將這些條件固定下來,在各方促使之下,當年的8月14日,國民黨政府與蘇聯達成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基本把《雅爾塔協議》中讓渡給蘇聯的中國東北主權以及維持外蒙古獨立現狀變成了中蘇之間的條約。

1945年8月9日,150萬蘇聯紅軍分三路同時攻入東北,在很短時間內全殲日本關東軍。整個戰役,蘇軍犧牲約3.2萬人。

二戰中,蘇聯和美國是盟國中兩個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他們的軍隊攻入過大量被軸心國佔領的國家。單從蘇聯紅軍幫我們解放東北角度看,我們應該感謝蘇聯。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是「把被法西斯佔領的國家解放出來」那麼簡單。回過頭去看看,有幾個被解放的國家不是被解放者駐軍而喪失部分主權的?

但是,建國之後,通過毛澤東親自去蘇聯進行艱苦的談判,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中蘇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的簽字儀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舉行。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0年。通過這些條約,我們把被蘇聯已經獲得的中國境內的東北主權全部收回了。這是非常偉大的成就。

為什麼當時對香港和澳門的主權不急於收回,而對中國東北境內的主權堅定不移地一定要堅持收回來?雖然擺到桌面上說,對任何主權和領土完整都絕對是一寸也不能讓,那怕流血犧牲也在所不惜,但不同地方的主權價值肯定還是有差異的。原因不僅僅是東北主權問題上中國受傷害最深,而且涉及最核心的主權利益問題。香港和澳門是在中國內陸最靠南邊的地方,這個地方暫時維持當時的現狀影響不了大局,保留一個與西方溝通的窗口卻會有很大好處。但東北就不一樣了,那是中國頭部以及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地區,緊鄰首都北京。旅順港是渤海灣門戶,與北京近在咫尺。這地方被蘇聯佔著,相當於中國的腦袋和脖子都卡在蘇聯手裡。雖說當年蘇聯是社會主義的老大哥,中國共產黨在相當長時期裡都算是蘇聯共產黨的一個支部,但這個關係的確有些複雜。蘇聯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把與國民黨的關係放在首位,中國共產黨一直是配角。國家之間的利益考慮,肯定是遠大於兩黨之間利益考慮的。

4.不同角度的利益考慮

從朝鮮角度說,我們出兵朝鮮是幫朝鮮的忙。可是我們自己的解放戰爭中,人家朝鮮也是捨命幫了我們的。朝鮮人民軍的四個主力師,之前就是四野的部隊,是與我們一起並肩戰鬥為我們解放事業流血犧牲一直到基本上解放全國。所以,朝鮮自己要完成民族統一,我們沒理由不支持,只是我們希望中國解決了台灣問題之後他們再開啓朝鮮半島統一戰爭為好。但站在朝鮮的角度,時機不是他們想什麼時候就可以什麼時候。當時朝鮮南北雙方都已經是磨刀霍霍,朝鮮自己的想法當然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因此,他們早就急於出兵。但是,如果沒有蘇聯的首肯,朝鮮人民軍是不可能發起統一戰爭的。之前斯大林也一直不同意。

我們出兵朝鮮要考慮是不是划算的問題,反過來蘇聯出兵東北前,就一點不考慮划算不划算嗎?他們出兵的利益考慮是什麼非常清楚,相關條約中說的明明白白。從蘇聯和斯大林角度來說,打了這麼一場仗,他最想要的東北鐵路和港口權益本來已經到手,可是又全還給中國了,他會怎麼考慮?中蘇談判中,斯大林不斷讓步,最後甚至想只保留中長鐵路和旅順港口的使用權,但這個也被中國堅決否定了。毛澤東在這一點上腦子是非常清楚的,在這個主權問題上絕對不能留有任何餘地,否則後患無窮。看看後來蘇聯出兵顛覆了多少國家的政權就可明白這一點。就算英國在香港駐軍十萬,從香港出發能打到北京嗎?即使當年中國最困難的時候,解放軍也不會讓他們走出廣東省。但是,如果蘇軍通過中長鐵路並以旅順為基地秘密出動海空軍和陸軍機械化部隊,一天就可打到北京了。如果這樣,哪裡還能有後來中美建交的可能性?

可以說,通過談判,中國拿回了東北所有主權,是極罕見的在二戰中被老大哥打下來解放,卻沒有讓他們繼續駐軍和享有任何主權利益的案例。

站在斯大林的角度看,犧牲了那麼多蘇聯紅軍,追求了幾十年的東部不凍港,就這麼丟光了。最後全變成蘇聯紅軍免費為我們做好事,世界上的事情哪有這麼便宜的?所以,之前斯大林一直不同意朝鮮發起統一戰爭,但與中國確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之後,就私下通知金日成可以動手了。朝鮮6月25日打過三八線完全是瞞著中國,我們還是從國外的新聞媒體上知道朝鮮戰爭爆發的信息。1950年7月7日,美國在聯合國動員出兵朝鮮的84號決議投票時,蘇聯代表居然不出席。如果他出席,是可以用自己的否決權否決掉這個決議的。

這基本上是一個陽謀:如果朝鮮在蘇聯支持下成功統一朝鮮半島,蘇聯可從朝鮮獲得不凍港。如果美國出兵的話,十有八九朝鮮人民軍打不贏,最後在中國東北成立流亡政府,美軍兵鋒直指鴨綠江邊。面對美軍的巨大壓力,中國只能依靠蘇聯駐軍東北來抗衡。無論結果如何,蘇聯都可把從與中國談判中丟失的不凍港利益全都找補回來。

但是,斯大林壓根兒沒想到過中國有任何膽量和可能性會出兵朝鮮。這個再清楚不過了,事先都不通知中國,哪裡想到中國會出兵呢?與中國討論出兵的事情只不過是做做樣子。當中國把真的要出兵朝鮮的決定告知斯大林時,他事前會派蘇聯空軍的承諾又藉故推遲,這就是在給中國增加難題,讓中國知難而退。當時毛澤東就緊急把彭德懷招回來討論這個重大的變化。可是斯大林沒想到最後毛澤東還是決定,就算蘇聯不出動空軍,中國也要出兵。

毛澤東把這背後的利益較量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他無法把這一切公開講明。當時蘇聯還是老大哥啊,怎麼和大家說這一個天大的巨坑正是老大哥給我們挖的?

5. 中國的利益分析

當年毛澤東只是說「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害處極大」,可是,翻了大量回憶當年決定出兵朝鮮的參考文獻和網上討論此事的文章,都找不到能具體講清楚毛澤東所說的「參戰的極大利益」與「不參戰的極大害處」究竟是什麼。處於當時的情境,毛澤東有苦難言。胡喬木在延安時期就擔任毛澤東的秘書,他回憶說:「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20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他很難下決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們黨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事實上,抗美援朝的決定要比1946年準備同國民黨決裂難得不止一個數量級。最難之處的區別就在於:1946年時做出決策的利弊分析是可以清清楚楚與同志們講明白的,並且絕大多數人早就看國民黨不順眼了,抗戰期間都還有皖南事變等等新仇舊恨,不需要太多內部統一思想的工作。反而是最初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放棄紅軍名稱,主動打國民革命軍的番號,很多人思想上想不通:國民黨殺了我們那麼多人,為什麼我們還要打他們的旗號?但抗美援朝的決定,主要的利益分析無法與大家講,幾乎所有人都不理解、不贊同。由此可見毛澤東當時的內心承受了何等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當年毛澤東是如何考慮的,沒有歷史資料。因此,我們現在來分析只能屬於「事後諸葛亮」,我們絕對不能說當年他老人家一定就是這麼考慮的,當然誰也不能說不是這樣。對此,有一個網友的留言我「很中聽」:事後諸葛亮那也是要有本事,並且有水平差異的。我們權且把這看作只是一個下棋後「復盤」的行為,作為提升自己的一種練習。

對於做出是否出兵的決策分析,無非是這樣:如果出兵的話,後果是什麼。如果不出兵的話,後果又是什麼,把各種可能的結果都分析一遍,比較一下,來看看是什麼情況。以此作為決策的依據。因為所有決策分析基本上都是這樣,並不是抗美援朝的決策就特殊。

先假設不出兵。後果相對清楚,美軍將陳兵鴨綠江。有人分析認為,美軍陳兵鴨綠江後,就有進一步入侵中國東北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只是當時的確不會馬上這麼做。麥克阿瑟公開聲明的是聖誕節前結束戰爭,讓士兵們可以回家。既然如此,我們權且認為,他當時確實沒有準備馬上就入侵中國東北。但是,就算如此,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從蘇聯手中已經收回的東北主權,又得被迫把蘇聯紅軍請回來阻擋美軍。之前是中國腦袋和脖子卡在蘇聯手裡,現在這麼一種結果,是從里到外同時卡在蘇聯和美國兩霸手裡。中國還怎麼活下去?美國的確不一定會馬上入侵東北,但這個前提是蘇聯勢力留在東北,此時美國進一步入侵東北就會與蘇聯紅軍直接相撞了。如果東北沒有蘇聯紅軍存在,美國就什麼時候想搞你一下,在鴨綠江對岸用步槍和迫擊炮都能做得到。他說走火了誤傷,你能說什麼。他都能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誤用地圖」給炸了(雖然這是後來的事情,但帝國主義的本質向來就是這樣)。在鴨綠江對岸放槍放炮打死你幾個邊民又算什麼?更別提用空軍了。這就是為什麼說不出兵「害處極大」的原因所在。

那麼出兵呢?無非是這樣幾個結果:打贏,打平,打輸。打贏,打平不用說了,就算打平了也算是我們打贏了。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打輸了怎麼辦?這其實就是這個決策最難、最頭疼的地方所在。當時很多人都考慮到有可能打輸。即使彭德懷接到領兵任務時,說的話也不是「保證完成任務,堅決把美帝國主義打回老家去」,而是說「就算打輸了,大不了相當於晚解放幾年」。事實上當時所有人,包括毛澤東在內,都是做了打輸準備的。這是抗美援朝決策極為艱難的第二個原因所在——是以準備打輸作為出兵決策前提條件的。那麼為什麼就算是有打輸的極大可能性,出兵還是利益極大呢?這個問題解決了,抗美援朝在戰略和戰策上最困難的問題就解決了。

如果打輸了怎麼辦?那能怎麼辦,大不了退回鴨綠江西邊嘛。那這和不出兵,美軍也是陳兵鴨綠江有什麼本質區別?甚至於,一個可能更加糟糕的情況是:原來如果中國不出兵,美軍打到鴨綠江就停住了。但如果中國出兵又打不贏,很可能不僅惹惱美國,而且更加讓美國看不起,追到鴨綠江邊繼續追進中國境內,戰火很快燒到中國境內。如果是這個結局,當然還不如不出兵了。但是,需要精心算計的一個問題是:解鈴還需系鈴人。在這不同的可能後果裡,蘇聯會是什麼態度?

如果中國不出兵,美國陳兵鴨綠江東邊,中國是得求著蘇聯駐軍東北。後續蘇聯繼續給中國什麼,那就全是蘇聯給中國的施捨。給你什麼你就只能要什麼,就是不給你,你也沒話可說。然後,中國又同時被蘇聯和美國從裡外卡住腦袋和脖子。

但是,如果中國出兵朝鮮,你蘇聯是社會主義的老大哥,你可能什麼都不管嗎?那這個陣營的其他兄弟們誰還服你?中國又為什麼還在你這個陣營裡待著?如果是這樣,我中國為什麼不一邊與美國打著,打著打著就不打不相識、最後打成一片,成一家人了?既然你蘇聯是圖東北的權益,那麼就算中國軍隊打輸了,蘇聯肯定也不會允許美國直接追著中國軍隊進入東北,那東北的權益最後不變成美國的了嗎?那你斯大林算計半天為什麼?所以,斯大林絕對不會允許美國直接進入東北,那是他自己算計的地盤。這就是中國軍隊即使打輸了,也不用太擔心美國會直接進入東北的關鍵原因所在。

而且,中國打不贏也打了,你蘇聯一定得提供足夠的支持來表示你在這個陣營老大的地位吧?中國是通過打了一仗退回鴨綠江的,出兵在最差情況下,蘇聯也得主動地大量支持中國,而不是中國求著蘇聯駐軍來抵抗美國。只要有蘇聯的大量支持,我們還是可以不用蘇聯大量駐軍,於維持主權前提下在鴨綠江邊擋住美國。就如實際發生的情況一樣,我們可以要求蘇聯空軍進駐,那不會有多少人,但陸軍肯定不行。因為人少了不頂用,別說幾千人,就是上萬人過來也起不了太大作用。但要是幾十萬蘇聯陸軍過來,那肯定受不了,請神容易送神難。

既然最差情況都是可以保住中國主權,那如果中國打贏或打平了,你蘇聯就是得求著支持中國,才能讓中國繼續認蘇聯作老大,保住你老大的位置。這個可能的結果對當時是「戰前」的中國來說就是天大的有利局面了。這就是為什麼說「參戰利益極大」的原因所在。

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衷心地感謝毛澤東和志願軍?因為他們是以最差的很可能打輸的結果準備出戰,但真的讓我們獲得了接近最佳的結果。幾仗打下來,蘇聯基本上就是進入對中國有求必應,給中國大量援助的狀態。中國也實際上收回了全部東北的主權,蘇聯紅軍最後全部撤出了東北。

後來中國為什麼與蘇聯鬧翻,蘇聯對旅順港口還是沒完全死心,想通過建立聯合艦隊曲線染指。這就是毛澤東對此怒火萬丈原因所在。不要從意識形態或其他甚至八卦方面來看待中蘇之間鬧翻。只要不是涉及主權的原則問題,中國一般都是比較能忍讓的。但是只要涉及主權尤其是核心地帶的主權問題,沒得可談,豁出命去也不會讓步。有人分析說剛開始提建立聯合艦隊的建議時,中國也是同意的。如果是這樣那也是最初沒看清楚蘇聯的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一旦看清楚存在這種意圖,那性質就完全變了。

有人認為抗美援朝使中國錯失了與美國更早合作的機會,這話大錯特錯,事實完全相反。正是因為抗美援朝把美國打怕了,在後來的越戰中進一步打得美國快要崩潰,乒乓外交、基辛格訪華、尼克松訪華,中美平等合作才有最起碼的可能性。即使這樣美國還是時不時一有機會就欺負一下中國,如果沒有抗美援朝戰爭墊底,他更不會正眼瞧中國一下,你合作個鬼,想得到公平的利益可能嗎?世界上除了中國,還有幾個國家能夠以平等的身份與美國發展關係的?

抗美援朝的勝利,使中國同時抗住了美蘇兩霸,使抗日戰爭帶給中國的主權淪喪最後真正結束。當年在中國的日本戰俘,不是僅僅靠中國優待俘虜的政策治服的,而是被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果治服的。只有明白這是一個「三抗」性質的戰爭,而絕對不止是「抗美」,甚至主要不是抗美,才會真正理解其偉大意義所在。其他還有16個國家呢,如果全加上就是「十九抗」了,那些包括英國和法國兩個常任理事國在內過來湊熱鬧的基本都忽略不計吧。

二、軍事戰略反思

1. 從戰略決戰返回去轉向戰略相持

理解了出兵的目的和意義,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軍事戰略與具體的戰術。有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直到今天也極少有人去深入系統地討論過。在出兵之前,包括毛澤東在內的所有中國決策們基本是一致認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上比中朝強大得多。敵強我弱,這是一個基本的、公認的格局。但問題是:敵強我弱的戰爭我們不是沒打過,而且從人民軍隊成立之日起一直就是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打過來的啊?那麼,敵強我弱的戰爭從戰略上應該怎麼打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游擊戰的十六字方針。抗日戰爭之初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對於軍事上的戰略戰術都說得清清楚楚。但是,抗美援朝戰爭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戰略戰術呢?如果提這個問題就會發現,戰前和戰爭初期真的沒有系統的論述過。而且非常奇怪的是,志願軍是1950年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到1951年6月10日,居然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時間內,連續發動了五次戰役。這些戰役在軍事上算是什麼性質的呢?只要一提這個問題,就會讓我們大吃一驚:五次戰役中除第四次主要是聯軍主動發起的進攻,中朝軍隊主要是防禦作戰以外,其他四次居然全都是中朝方面主動發起的,以圍殲敵重兵集團為目標的、戰略決戰性質的。不是都知道敵強我弱嗎?那為什麼還要一上來就計劃要圍殲敵重兵集團,甚至目標是要同時全殲敵東西兩個集團呢?僅僅就在兩年之前的錦州戰役時,我們連對國民黨軍隊的重兵集團進行圍殲時,都還難以下決心,怎麼碰上美軍居然一上來就準備將對方幾十萬軍隊一口吃掉?

原因在於,抗美援朝的戰爭對於中國過於突然和意外了。剛一出現時,所有人費盡心思憂慮的問題是要不要打這一仗。中間連主帥的選擇問題都一波三折,最後確定的主帥彭德懷從10月4日到京,事先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地接受任務,到10月19日實際出征,只有兩個星期的思考時間。九兵團本來是準備解放台灣的,突然之間調去朝鮮。當時,除了抗美援朝外,西藏問題,剛建國的千頭萬緒都要消耗大量精力……美軍作為全新的對手,我們要真正理解還需要積累足夠的信息、資料和經驗。因此,對於抗美援朝的準確戰略戰術問題,是直到第五次戰役打完時,才逐步理出頭緒的 —— 由此放棄了計劃中的第六次戰役,從決戰型戰略轉向了相持型戰略。坑道作戰可以說是山地游擊戰與平原地道戰相結合的產物。

敵強我弱的戰爭本來是我們的拿手好戲。但是,因為在此之前,解放軍已經進入對國民黨軍隊戰略決戰和追擊作戰狀態,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初,儘管很清楚地知道是敵強我弱的狀態,但我們還是本能地、慣性思維地把美軍當成國民黨軍隊來打了。美軍也是第一次在戰術上碰到解放軍這樣的對手,雙方一上來開打時,都沒找到感覺,雲山霧罩地打了五次大戰。當然,這種打法也在一開始把美軍官兵幾乎全給嚇傻了。雖然之前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的對手日軍表現得非常頑強,但那種頑強是死扛美軍多長時間自己被消滅而已。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居然一上來就毫不含糊地要把幾十萬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一口吃掉,並且憑其出神入化、有如神兵天降的戰術手段和視死如歸的戰爭意志力真的差一點就做到了。這帶給對手和全世界的震撼無疑如五雷轟頂、晴天霹靂。

到後兩次戰役時,雙方都開始逐步找到自己的感覺了。可是,李奇微剛剛發揮了一下磁性戰術的優勢,志願軍就全面轉入戰略相持,讓李奇微又找不到感覺了。前文中我說過抗美援朝時,美軍高層指揮官沒有一個真正功成身退的,有些網友留言,以李奇微離開朝鮮是升任歐洲盟軍司令為由提出質疑。這是否「明升實降」可以討論,李奇微的確用磁性戰術有效抵擋了志願軍的進攻型戰略,但他是怎麼化解志願軍第五次戰役之後的相持戰略、坑道戰、冷槍冷炮戰術的?沒有任何相關說法吧!

2. 復盤一下重新設計最佳戰略

如果我們復盤一下,重新來設計一下抗美援朝戰爭我軍最佳戰略戰術就會發現,戰術基本沒得說,但戰略上的確有可以重新反思的地方。

第一,既然是總體上的敵強我弱,那麼就是採用防禦型戰略或最多是相持型戰略更為合適。

第二,不宜採用速勝的戰略,而是要以時間換空間,打持久戰。三年打完抗美援朝戰爭太快了,應該從一開始就堅定地以準備打十五到二十年為基本戰略。一次甚至也用不著殲滅敵一個營,只要殲滅一個連,一個排就足夠了。積小勝為大勝,慢慢磨,不著急。

第三,如果是一開始就採用相持型戰略,相持的作戰線設計在什麼位置最合適呢?顯然,三八線並不是最佳的位置,而是在三八線與鴨綠江中間,例如大致在平壤至元山一線更為有利。這條線距離鴨綠江直線距離不到200公里,而三八線距離鴨綠江直線距離為300多公里,實際道路距離會在400-500公里。甚至更狠的是放棄平壤,在更接近鴨綠江一線作為雙方接觸的作戰線。將此作戰線以南的地帶設計為朝鮮人民軍不同程度的游擊作戰區域。如果這樣會有什麼結果?

本來後勤是我們的最大弱項,是美軍的最大優勢。但這個是相對的,如果作戰線是上述更靠近鴨綠江的位置,我方後勤狀況就會得到極大緩解,而美軍後勤的困難就會極大增加。

通過以時間換空間,我軍會逐步獲得局部制空權優勢。後來就是在上述我軍內線區域,形成了米格走廊。後續我們再以米格走廊為基礎,發展空軍的前進基地,就可將制空權進一步向南延伸。中國可以逐步地,不僅僅是獲得米格戰鬥機,而且逐步地獲得足夠規模的戰略轟炸機,以及大量海軍的艦艇。如果後勤與制空權問題大部分得到解決,海軍能夠與美軍一戰,美軍在朝鮮的軍事優勢基本上就蕩然無存。

抗美援朝時期的米格走廊及最佳相持線設計

從上圖可以見到,以三八線為雙方對峙的作戰線,我軍後方至少有直線距離約兩百公里左右的運輸線處於我方制空權無法到達的區域。這就會使我軍後勤補給線有一半多暴露在對手空中轟炸中的極為不利境地之中。但如果將作戰線置於上圖中虛線位置,我軍後勤補給線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處於我方制空權保護之下。

如果採用以上戰略會是什麼結果?

最重要的結果是:各方最後不可能通過談判達成停戰協議。因為唯一可能的停戰協議只能是以最初的三八線為基礎。如果實控線是遠在三八線以北地區,以三八線為基礎達成停戰協議美國是不可能接受的。當時以雙方實控線為基礎談判,美國都還不同意,要以自己的海空優勢論多要地盤。但如果以設想的平壤至元山實控線為基礎停戰,朝鮮又絕對不可能接受。當時雙方實控線基本就是在三八線,這都談了兩年才談下來。如果是前述平壤至元山線的格局,談判根本沒有可能性。那就無止盡地耗下去,一直耗到美國完全受不了,最後全面撤軍為止。只要這樣耗上十五到二十年,美國就會破產,所有特定戰場上的勝負都不會影響美國最終必然破產的結局。這樣,整個朝鮮半島就會統一。所以:

  • 打到釜山,結果是人民軍敗退到接近鴨綠江;
  • 守住三八線,結果是簽訂停戰協議;
  • 退守到平壤元山一線,甚至更靠後位置,結果必然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完全撤出朝鮮半島,北朝鮮最後統一全部朝鮮半島。

1812年,庫圖佐夫放棄莫斯科,之後很快將拿破侖趕出整個俄羅斯。

1947年,毛澤東放棄延安,之後很快得到全中國。

如果1950年時以放棄平壤為基本戰略,之後就會得到全朝鮮。

通過這種方式使朝鮮半島統一後,中國已經具備足夠的海空軍力量,統一台灣就又具備了充足的條件。

幸運的是,志願軍打敗了美軍。不幸的是,我們正好是守住了三八線。

3.對最佳戰略設計的實際證明

以上戰略設計是否只是一種幻想呢?當然不是,而是後來有不止一個實際案例來驗證的。例如越南戰爭,它與抗美援朝戰爭非常相像。而其基本戰略就是在17度線作長期的相持消耗,一直耗到美國完全受不了為止。這條線與中越邊境直線距離約500-600公里。這種相持戰略並不僅僅是打軍事,最重要的是在戰策層面上打「戰時軍事供養成本」。不是以獲得某個戰役的勝利為目標,而是以耗空對方戰爭資源,直到其最後破產為戰策目的。

當年的北越軍隊並沒有獲得多少戰術或戰役上的重大勝利,但最後美國快破產了,只能全面敗退。美軍想不明白,幾乎所有戰役美軍都打贏了,為什麼最後卻輸掉了戰爭。他們是輸給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

在阿富汗,美軍也是這麼敗的。塔利班在軍事上並沒有獲得什麼值得一提的戰術、更別提戰役的勝利,但最後卻全面打敗了美國,因為用20年時間打到了美國快破產。

只要把美軍大量耗在戰場上,每度過一天都是獲得了對美軍的重大勝利,與戰場上軍事較量的結果完全無關。

《超越戰爭論》對塔利班以「戰時軍事供養成本」為目標打贏美軍的戰策分析

人的認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第二次戰役的設計,相對來說是初期戰略決戰階段裡最接近我軍戰略戰術思想的,這就是運動戰。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主動地後撤,誘敵深入。但在打完第二次戰役後,國內很多人就從最初的極度擔憂美軍,開始變得非常樂觀起來——看來美軍也不過如此嘛,與國民黨軍隊也差不了多少。長津湖戰役慘勝的結局並沒有引起國內足夠驚醒。國內逐漸開始產生「打到釜山去,把美帝國主義趕下大海」的想法。這使第三次戰役時就越過了三八線,佔領漢城,一直打到37度線以南。到第四和第五次戰役時,彭德懷還是比較理性的,回國內直接彙報前方巨大的實際困難。逐步使戰略思想與實際相符合。

所以,美軍仁川登陸成功後,完全不顧及中方警告,執意越過三八線一定要打到鴨綠江為止,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事情。太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是一切人類的本性弱點,況且帝國主義的本質就是侵略。一個看似很小的區別,對後續決策產生了重大差異的影響:彭德懷的志願軍司令部是在聽得到槍炮聲的前方,而聯軍的司令部是在日本東京。彭德懷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第一手戰場測量數據,而麥克阿瑟卻可以有更多想像的空間。

等第五次戰役結束時,雙方正好就是大致處於三八線左右。美國人應該慶幸的是:中國找回自己傳統軍事戰略戰術來對付美軍的時間晚了接近一年。如果是一開始就想清楚自己傳統戰略戰術的話,美國早就崩潰了,而不是幸運地活到21世紀。

4.中國的證明案例

我們1979年初對越自衛反擊戰也是這種戰策、戰略和戰術,快速打完後撤回到中越邊界,然後進入長期持續的消耗戰狀態,這就是「兩山輪戰」。這場戰爭表面上打的是越南,實際上打的是背後的蘇聯霸權,使其長期陷入空耗的狀態。因為中國1979年打越南時蘇聯沒有出兵,其在自己陣營失去了老大的威信。為了找回面子,1981年9月4日,蘇聯在勃列日涅夫領導下舉行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也可能絕後)的西方81軍演。規模大到什麼程度?參演官兵五十萬人,包括機械化步兵,裝甲兵,炮兵,舟橋部隊,防化部隊,地地短程戰術導彈部隊,中遠程戰略導彈部隊,空降兵,海軍陸戰隊,海軍艦艇部隊,空軍前線航空兵部隊……幾乎所有的軍兵種都參加到了這次規模空前的演習當中。飛機1000多架,坦克1500多輛,各型戰車3.6萬輛……甚至還設想了140多枚戰術核武器的攻擊。僅用8天時間基本攻佔整個歐洲。這場戰役把整個西方嚇得膽顫心驚,瑟瑟發抖。當時沒有任何歐洲國家有能力擋住這種規模的進攻。

而幾乎與此同時,1981年9月14日,中國在華北地區的河北省張家口市舉行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11萬多人參加的、多軍兵種聯合參演的華北軍事大演習,隨後的9月19日舉行著名的「華北大閱兵」。

當然了,沒有任何人說過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華北大演習,與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西方81軍演之間有任何關係。當時中蘇之間是處於邊境上各自陳兵百萬的戰略對峙狀態。中國1979年1月1日剛剛與美國建交,一個月後的2月17日出兵對越自衛反擊。蘇聯的西方81軍演設想的作戰目標是歐洲。可是,這樣兩個軍演時間如此之近地前後腳擺在一起會給人以什麼感覺?你蘇聯如果真敢去進攻歐洲,就不怕中國百萬軍隊向北打過中蘇邊境嗎?西方81軍演不僅開始之前沒有進行保密,而且是大肆宣傳,廣泛邀請華約甚至北約的觀察家和記者現場觀摩。所以,中國在設計華北大演習時,是清楚知道西方81軍事演習規模和其時間點的。無論它們之間只是時間上純屬巧合,還是其他什麼,實際效果是西方81軍演的威懾力被華北大軍演嚴重地削弱了。

自從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蘇聯未直接出兵支持之後,蘇聯陣營就從邊緣開始迅速崩潰。阿富汗當年就反叛,迫使蘇聯在1979年12月底入侵阿富汗,自此陷入長達近十年的戰爭,直到1989年2月15日結束,離蘇聯1991年底解體只有不到3年時間。

中越戰爭是在1989年1月21日正式結束,在此前長達近十年的時間里,蘇聯不得不一方面越過漫長的海路全力支持越南,同時又在阿富汗戰場陷入消耗戰。

過去在討論蘇聯解體事件時,首先當然要說的是其自身的問題。而從外部來說,美國人洋洋得意地把功勞全算到自己頭上,甚至大量地公開出版書籍介紹他們是如何進行戰略欺騙把蘇聯玩殘的。只有中國對此笑而不語,從來不願貪功。

事實上,從1958年底中蘇決裂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末,整整20多年間蘇聯在中國邊境陳兵兩百萬之巨,中間僅僅發生過珍寶島和鐵列克提等衝突。這些戰鬥僅僅是百人左右或以下規模的小型衝突。但是,20年間兩百萬規模軍隊的持續「平時軍事供養成本」,意味著每一天就算什麼事情都沒乾也是在打敗仗。

美國應當記住一點的是,在中、美、蘇(俄)三國演義中,中國與任何一方合起伙來,另一方就得崩潰。今天的現實情況是:中俄越來越成為相互信任的更緊密的戰略夥伴。因此,美國唯一能考慮的問題就是自己以什麼方式崩潰更好受一點,或者改弦更張與中國為伴。從中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到蘇聯1991年底解體也就十三年時間。2012年5月7日,普京第三次當選俄羅斯總統之後,中俄之間才算正式建立了高度互信的夥伴關係。不知美國有沒有清楚明白這一點,快十年了!美國剩下的也就三年左右的時間,正好是拜登任期結束的時間點。

三、對今天的現實價值和意義

進行以上討論有什麼意義呢?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也不可能再改變,但今天和未來卻有可能改變。在寫完這兩篇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文章之前,我對中美貿易戰和科技戰預測性的看法是速勝的,中國的確有實力速勝。但是,寫完這兩篇文章後,我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我們為什麼要追求速勝呢?

夫樂兵者亡,利勝者辱。

戰爭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我在《超越戰爭論》一書中所說: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亦非善之善者也。

既不戰,亦不屈人之兵,然盡得屈人之兵之利,善之善者也。

戰爭的發起可以只取決於一方的意願,而要和平必須雙方同意。也就是說,是否發起戰爭可以只取決敵對一方。而戰爭一旦發起,是否結束那得我方同意。但是,過去因為美國實力太過強大,他們往往有發起各種戰爭的主動權,也是想什麼時候結束就結束。這種情況搞習慣了,就會使其發起任何戰爭前根本不考慮後路。美國的確需要一些真正的教訓。

發起貿易戰和科技戰,主動權在美方。但是否結束,主動權卻在中方。既然這個主動權在中方,我們為什麼要主動丟掉這個主動權?目的是什麼?

我們必須放棄的只是:「處於這種戰爭狀態一定是對中國不好」的想法。不能總是急於單方面地渴望進入「天下大同」的中國式理想狀態: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們是這麼期望,可人家並不一定是這種思維方式。比較戰爭的走向有一個量化指標是「存量比」,簡單來說就是打過一仗後,雙方生存下來的實力對比數值是更有利於我方還是更有利於對方。中美貿易戰打的結果,是存量比明顯向有利於中方的趨勢走。現在出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拉閘限電,各方的分析神乎其神。其實只是我們忘記了二十多年前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個最常見的名詞:「煤、電、油、運」,這是典型的經濟過熱指標。因為中國早就過了短缺經濟時代,長期進入產能過剩的狀態,所以無法想像這居然就是二十年前經濟過熱的「老毛病」又回來了,很多經濟指標尤其進出口數據增長率高得嚇人。例如,2021年1至9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83264.1億元,同比增長22.7%。1-9月,中國累計對美出口額為4115.36億美元,同比增長32.9%;累計自美進口額為1315.80億美元,同比增長43.5%;對美貿易順差累計2799.57億美元,同比增加28.4%,為我們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只是這次「油」不算太緊張,國內的「運」也不是問題,問題主要是在國際海運。這當然是在比較特殊的新冠疫情全球宏觀環境下產生的特殊現象。但也說明中美貿易戰和科技戰的結果是中國更加興盛,美國衰敗得更快。早在新冠疫情之前,中美貿易戰的結果就是中國對美出口和順差不斷加大。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以相持戰略長期打下去?一直打到美國放棄《與台灣關係法》,打到美國要麼破產崩潰,要麼改弦更張為止?通過相持戰略逐步掌握制芯片權、制貨幣權、制創新權,只有在充分掌握這些制權之後,才可能談和平的問題。

相關的具體戰略策略因篇幅所限不能展開,以後有機會在其他文章中詳細討論。

抗美援朝時,以毛澤東思想為基礎的中國軍事戰策、戰略戰術就有充足的能力一直打到美國崩潰,洗心革面,重新立國為止。70年前放過了美國一馬,這次為什麼要放過他?上一次沒玩夠,這次就把毛澤東思想實際地、完整系統地給他再玩一次,讓對中國發動戰爭的一方最終陷入崩潰的結局,就是要給全世界一切再敢於發動戰爭的人立一個規矩:如果你敢對中國打任何形式的戰爭,我就敢和你一直耗上二十年,那不是你想結束就可以結束的。你的最終徹底失敗與你在戰場上的較量結果沒有必然關係,你贏了也必然是輸,輸了更是輸。

西方的軍事理論中,對於軍事理論的層次分解是相對簡陋和模糊的,主要是分成戰術與戰略,從另一個角度是分成戰鬥、戰役、戰爭。但兩個分層如何對應並不太明確。他們更多地還是偏向於戰術,因為它更具體與可操作。

層級應對時空
戰鬥戰術戰爭維
戰役小戰略戰場
戰爭大戰略戰區
國運戰策戰爭內外

科學的軍事分層和對應關係

只有從所有層面系統地看問題,才能獲得完善的解決方案。否則:

  • 贏得所有戰鬥卻可能丟掉戰役,
  • 贏得所有戰役卻可能丟掉戰爭,
  • 贏得所有戰爭卻可能丟掉國運。

日本有戰術,無戰略更無戰策。

美國有戰術,有小戰略,稍有大戰略,但無戰策。關注戰術更勝於關注戰略。以為掌握了制空權、制海權、制信息權就一定上升到了所有最高層面,其實不能。軍事技術上的制權屬於戰術層面,它的優勢最多只能自行提升一個層次,從戰術優勢變成小戰略優勢,但不能直接變成大戰略,更不能直接變成戰策。尤其在不能形成一個以上技術代差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中國無論在戰術、小戰略、大戰略還是戰策層面,都追求最優化。

《超越戰爭論》一書,是建立在軍事測量學基礎上,以希爾伯特公理化方法和循環因果律,將全部戰爭和軍事規律建立在三個最基本的公理基礎之上。從而用數學嚴格證明和精確解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能夠戰無不勝的一切奧秘。

我在給軍校等單位講課介紹《超越戰爭論》時,所用的主題名稱就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數學原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