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種人平均智商比其他人種高?看看我們的專屬優勢,不比白種人差

你是不是已經聽慣了「白色人種、黃色人種、棕色人種、黑色人種」的人種分類?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時候白種人並不「白」、而黃種人並不「黃」?其實早在2019年,人類學家協會就指出這個種族概念其實是種族歧視。

黃種人並不比白種人更「黃」

用膚色來定人種起源於某法國貴族發表的「著作」,他認為「白種人」地位超然,「黃種人」智力和體質都無比平庸。然而隨着時代發展,這種陳腐帶着歧視性的觀念早被推翻了,東亞人甚至被論證,智力平均水平比白人要高。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是怎麼一回事吧!

東亞人真正的特徵是?

1.智商更高

許多歐洲人對東亞人、尤其是中國有一個刻板印象:學習好。

當然,這張圖當笑話看看也就算了。但東亞人的平均智商更高,其實是有科學的依據和測試來佐證的。

2016年,美國有報道選出全球十大最高智商的地方,東亞的幾個國家和地區直接佔據了前4。這個榜單也並不是根據單純的「IQ測試」來排名,而是綜合了各地教育體制,考慮學生數學、科學的成績,配合從相關領域上的貢獻來衡量,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客觀。

再從生理領域來看,東亞人的平均腦神經元有138億,白人137億,黑人132億,顯而易見,東亞人的大腦更加出色。

2.體毛和體味更少

東亞人的汗腺和體毛都很不發達,所以流汗時產生的脂肪酸較少,味道就小。我們就算處在夏日,也能基本保持着清爽的狀態,這點無疑是很多每天要洗兩次澡、否則身上惡臭難耐的白人羨慕不來的。

而且,東亞狐臭的人在人群中只佔到10%~15%的比例,而白人高達60%以上,黑人接近100%。這和我們16號染色體上的某個基因有關,這個基因有C和T,如果一個人有的是CC和CT基因型,他就有狐臭、濕性耳垢;TT就是沒有狐臭,乾性耳垢。T相對於C來說更優越一些,但它是隱性基因,也就是說,TT的概率要更小,但我國絕大多數人都是TT的基因型。

我們的體毛也要更少,毛孔也要更小一些,皮膚的光滑程度和這兩項是直接關聯的。嬰兒的皮膚之所以看起來「吹彈可破」,就是因為毛孔細小,幾乎沒有體毛。這一點讓我們在近看的時候,要比白種人更「賞心悅目」一些。

3.骨骼數量更少

成年人體普遍有着206塊骨頭——這一定律只在歐美人中適用,大多數東亞人都只有204塊骨頭。這一差異體現在我們的腳趾上,尤其是小腳趾,比起其他人種的三節骨頭,東亞人普遍只有兩節,這一差異偶爾也會體現在第三趾和第四趾上,但比例不如小腳趾多。

人類趾骨的進化規律和人類直立行走是息息相關的。靈長類的腳趾長而靈活,是為了抓握物體和攀爬,而人類腳趾則是為了長途直立行走,為了減輕骨骼之間的摩擦負擔,趾骨數量反而會減少。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這一塊骨頭會給不同人種的走路帶來影響,所以也不好輕易斷言東亞人的進化要比其他人種優越一些。

4.生長期、壽命更長

這一點直觀地體現在不同人種媽媽的孕期上。我們都說「十月懷胎」,準確說其實就是40周,東亞人大多都是這個時長,但白人只有39周,黑人更是只有38周。

東亞人似乎比較「晚熟」,除了孕期,這一點在孩子學會走路、換牙、表現第二性徵的年齡等方面也可以體現,總是普遍要比白人孩子慢一些,而白人孩子又比黑人孩子慢一些。相應的,東亞人的壽命也要更長一些,就像晚熟的果實也會更晚掉到地上一樣。

日本已經佔據「世界最長壽國家」的榜首很多年,平均壽命達到了83歲,前五有三個亞洲國家,而以黑人為主的國家在前20名難以找到。雖然這個榜單隻是統計了10萬以上的國家和地區,並且和各國習俗、生活水平、醫療條件息息相關,可能會在準確度上有些差異,但就算排除了這些因素,東亞人也依舊要在壽命方面略長。

5.代謝基因不同

我國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研究人員追蹤了10年時間,得出了一個研究結果:由於基因方面的差異,在治療胃潰瘍等酸相關性疾病時,黃種人只需服用白種人劑量的一半,即可達到相同效果。而在以往,人們一直按照白種人的劑量在服藥。

其實不只是胃潰瘍,其他很多藥物也是如此,我們只需要服用白種人的一半劑量,就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服用多了可能反而出現不良反應。這一點不止是我們華人,對於一切樣貌相似的東亞人都是適用的。是不是很神奇?

這和我們體內某一處的基因有關係,這個基因控制着藥物代謝相關酶的活性。服藥之後,我們的身體對於這個外來物,第一反應是「驅趕它」,這時候酶就會對藥物進行「改造」,藥物的活性就會變弱,甚至被改造出其他毒性(這種現象被叫作「葯源性肝損傷」),自然藥效也就不如預期了。

白種人一般是「強代謝型」,往往需要服用更多的藥;而東亞人則是「中間代謝型」和「弱代謝型」居多,只需要少量服用就可以達成效果。

身體的藥物代謝能力更弱反而為服藥提供了幫助,這也算是東亞人身體結構中的,一種「無巧不成書」吧。

6. 環境適應力更強、更「穩重」

在加拿大魁北克曾進行過一項人種研究,當時有來自66個不同國家的825名兒童參與了研究,由40名教師來評價他們的表現。

最後結果顯示:最好動、易怒、存在敵意的是黑人小孩,而來自東亞的孩子對環境適應力更高,表現得更「穩重」,白人小孩居於中間。

還有一個世界各人種犯罪率的問題,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但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考慮到一些社會貧富差距、待遇公平與否的情況,不僅僅是不同人種生理上的問題,所以僅把2020年的數據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從上至下分別是美洲、非洲、世界平均、歐洲、大洋洲、亞洲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比如我們的鏟形門齒、單眼皮等很多都是很具東亞人特色的面部特徵,我們與白人和黑人的不同,可能由不同人種不同的進化環境而來,都是更適應當地環境的「天擇」,幾乎沒有好和不好之分。就像歐美人和非洲人比起我們個子更高、眼睛更大,但在多元審美的發展下,我們也逐漸變得可以欣賞不同人種的「美麗」。

而「黃種人」這種略帶歧視性的稱呼,隨着人們對東亞人群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我們也將擺脫偏見,在國際上做出屬於東亞人的成就。■

創造了東亞人極限的蘇炳添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