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通共」?

刀劍笑

蘋果公司,正在被扣上「通共」的帽子。

一家名為The Information的美國網絡媒體發佈獨家「爆料」,聲稱獲得蘋果公司內部文件,發現蘋果CEO庫克2016年曾與中國簽署「秘密投資協議」,以此緩解可能阻礙在華市場發展的「威脅」。

這份「密約」是否存在,目前還沒有蘋果方面的任何回應。

但它仍然迅速在美歐輿論場中引起軒然大波。

不少媒體將此描畫成:蘋果公司遭受中國監管「打壓」,庫克通過5年間2750億美元的巨額投資承諾對華「妥協」,才使蘋果公司過去幾年來在中國市場蒸蒸日上。

美國社交媒體上,蘋果和庫克甚至被攻擊是「美奸」。

既抨擊蘋果,又惡狠狠地黑了一把中國。這背後,顯然是美國政治和社會中那股反華遏華的「政治正確」在作祟。

而遭遇這種政治擠壓的美企,又何止蘋果一家。

一位美國問題學者說,美國國內批駁美企對華「脫鈎」的鼓譟聲浪,已稱得上是「商業麥卡錫主義」了。

01

The Information這篇冗長的「獨家披露」一出來,就在美歐輿論場上引起一片「震驚」。

5年,對華投資2750億美元。首先數額就足夠驚人。

作為佐證,報導提到,就在庫克在與中方簽訂「密約」當月,2016年5月,蘋果就向滴滴出行注資10億美元,說這就是「投資計劃的一部分」。

一位中國互聯網學者對報導披露的內容頗感詫異:

如果真有5年兩千多億美元投資,那應該動靜非常大。但除了美媒提到的投資滴滴當時有過一些媒體報道,過去5年多來,有誰聽說蘋果在華有什麼大手筆投資嗎?

蘋果對華「屈服」,是美歐輿論「嘩然」的另一原因。

對於庫克與中方簽署協議的背景,報導稱是2016年,蘋果公司在中國市場「突然面臨嚴格監管」,導致手機等硬件銷量暴跌,iCloud和App Store等服務業務也增長乏力。

當年第一財季蘋果在華營收大跌26%,交出13年來最差成績單。這在當時被稱為「蘋果危機」。

執掌蘋果的庫克立即密集訪問中國「滅火」。

美媒所謂的秘密協議,據說就是在5月首次訪華時簽的。蘋果承諾,將在設備中使用更多來自中國供應商的組件,與中國軟件公司簽署協議,與中國大學進行技術合作以及直接投資中國科技公司等。

美媒概括說,就是通過工人培訓、投資等,為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做出努力。總投資額加起來,就是前面說的2750多億美元。

不少美媒稱,蘋果面對中方「打壓」屈服、讓步了。

推特上,有美國網絡大V攻擊蘋果是「美奸」,稱應將蘋果視為「中國品牌」,並把庫克登記為「外國說客」。

美媒這些報導和網絡上的鼓譟,顯然是在蓄意歪曲事實。

一是2016年初的蘋果危機,並非源於所謂中國「打壓」。

福布斯雜誌當時曾發文,指出蘋果的糟糕局面主要源自「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廠商步步緊逼」。加上操作系統存在安全「後門」的消息,蘋果手機等硬件在世界多地引發安全擔憂。

壞消息接踵而至,蘋果業績和股價當時雙雙受挫。只因中國市場份額巨大,所以處在了蘋果危機的「震中」。

2016年11月中國通過網絡安全法,要求在中國收集的所有「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保存在中國。這也不是如一些美媒所說的「專門針對蘋果」,而是覆蓋所有在華運營公司。

二是庫克扭轉危機的舉措並非所謂「屈服讓步」。

2016年5月16日上午,庫克與滴滴總裁柳青乘坐一輛滴滴專車,穿過北京王府井的金魚衚衕,走進當地一家蘋果商店。這成了庫克那次中國之行的一個標誌性場景。

標誌著什麼?蘋果力求加大與蘋果軟件開發者的聯繫。

除了滴滴,當時庫克還見了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和美團的相關負責人等。庫克當場談到,中國的開發者已在App Store裡創造了70個億營收。

投資滴滴出行,當時也被更多解讀為蘋果公司試圖加大服務業務比重,應用軟件對蘋果公司越來越重要。

投資滴滴,確實也只是蘋果諸多動作之一。

在華建設更多新零售店、研發中心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等,蘋果這些年來採取的諸多舉動,首先都是為了擴大在中國市場的存在和份額,這種基於自身收益的動作也實現了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雙贏。

02

轉載那篇「獨家報導」的不少美歐媒體,都著重提到一組「強烈的對比」:

2016年3月,庫克成為美國時代雜誌封面人物。因為他當時極力捍衛美國用戶的隱私,不惜與FBI分庭抗禮。

但就在幾乎同一時間,他卻「為了中國的生意而向中國妥協」。

按照美媒的說法,這不是相當諷刺嗎?

有互聯網學者指出,美歐輿論這次猛烈抨擊蘋果,實際也是在抹黑和攻擊中國依法嚴控數據安全的舉措,是對中國近些年來加大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立法的一種反彈。

這份所謂密約曝光後,蘋果將中國用戶數據交給雲上貴州公司運營的事,也被再次抬了出來,成為投資滴滴之外蘋果「通共」的又一罪證。推特上有人罵蘋果「出賣用戶」。

但首先一點,蘋果面對美國政府時有那麼「鐵骨錚錚」嗎?

《紐約時報》今年5月一篇報導,提供了另外一組「對比強烈」的數據:

2017年6月中國網絡安全法生效前的三年裡,蘋果從未向中國方面提供任何用戶帳戶數據。

而在美國呢?它顯然向執法部門提供了更多數據:

蘋果自己統計說,2013 年到 2020 年 6 月,蘋果在 10781 個不同案例中將用戶的iCloud 數據移交給了美國當局。

換句話說,口口聲聲尊重用戶隱私和保護數據安全的美國執法部門,幾乎是在肆意調用和「魚肉」蘋果等科技公司的用戶數據。

換句話說,蘋果即便「出賣了用戶」,也是出賣給了美國。

再者說了,遵守中國法律怎麼就成「通共」了?

在交給雲上貴州運營之前,蘋果中國用戶的大部分數據都儲存在中國之外的服務器上。

不說別的,就看美國執法部門對蘋果等科技公司用戶數據的任意調用,哪個國家能讓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正是在數據安全關係越來越重大的背景下,過去幾年中國不斷加強相關立法,2016年出台網絡安全法,今年又推出了數據安全法。

蘋果公司「必須繼續遵守中國法律」。

庫克有過多次這樣的公開表態。事實上,任何一家跨國公司都必須遵守所在國法律。

攻擊庫克以此為由「狡辯」的那些人,不是不明白這個眾所周知的道理。但為抨擊蘋果順帶抹黑攻擊中國,他們揣著明白裝糊塗。

03

蘋果正在遭遇美國反華「政治正確」的逼迫。

但實際上,庫克和他領導的公司都退無可退。

來自行業分析公司的最新報告說,今年10月,蘋果近六年來首次成為中國最暢銷的智能手機品牌。蘋果財報也顯示,2021年大中華區營收創新高,達到683億美元,約佔蘋果全年營收的五分之一。

於公,中國市場對蘋果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於私,這裡也是幫助庫克坐穩CEO大位的福地。

20年前,作為蘋果運營主管,庫克帶頭推動公司進入中國市場。這一舉措幫助蘋果公司後來成為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公司之一,也使他成為創始人喬布斯的接班人。

2011年接手蘋果之初,庫克飽受質疑。但有美媒評論說,過去10年來庫克還是艱難地實現了突破。

這種突破不是某款產品,不是來自喬布斯締造iPod和iPhone的那種魔力,而是來自地理方面:中國。在他領導下,蘋果在華業務從最初的成功進一步發展成一個在營收方面舉足輕重的「帝國」。

2014年,蘋果聘請喬治·華盛頓大學商學院前院長顧道格,幫助研究如何更好地拓展中國市場。

這位學者的首批研究課題之一,就是蘋果在華供應鏈狀況,其中涉及數以百萬計的工人、數千家工廠和幾百家供應商。而中國政府通過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大規模投資,使這一切成為可能。

顧道格的結論就是,這種商業模式「只在中國才能成行和有效」。

這樣的現實,決定了當中國依法加強數據安全等方面立法和監管,蘋果公司除了按照中國法律依法運營,「沒有B計劃」。

而沒有「B選項」的,又何止蘋果一家。

這實際上是諸多珍視中國市場的美企共同遭遇的一股逆風。

一位美國問題學者指出,在商言商,包括蘋果在內的跨國公司,都是按照國際通行規則,以本土化戰略獲取更大市場份額和利潤。

但像美國這樣,政治因素對跨國公司正常合法經營的干預,可以說是將企業經營「武器化」的一種典型作法。美國不斷指責中國在疫苗等一些問題上「武器化」,實際搞「武器化」操作的,就是它自己。

蘋果的遭遇,恰恰反映出美國政治和社會輿論在涉華問題上的「毒化」。

逼著美企跟中國「脫鈎」,實際就是逼著它們跟機遇和收益脫鈎,是跟自己過去不。

這無異於一種極端的「商業麥卡錫主義」。■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