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邊防線已經進至中國的大門口

唐如松

雖然過去兩年美日與中國之間的對抗氛圍日趨劇烈,但美國並未明確自己的戰略,處於搖擺狀態。

要說清楚這一點,就需要從海洋國家的「邊防線」說起。

一般來說,陸地國家都會將自己的邊境線(包括陸地和海上的邊境線)當做自己的邊防線,但海洋國家則不是。

英國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洋國家,它建立並完善了海洋國家的海防理論。由於英國是一個島國,自身資源有限,當戰爭時代來臨時本土與殖民地的貿易聯繫就極為重要,只有保持緊密的聯繫才能從物質上有力地支援戰爭,這就要求維持海上優勢;同時,維持海上優勢並將邊防線推進到對方的海岸線之後,就可以保證本土的穩定,而本土穩定的生產活動就能有力地支持戰爭,讓自己建立起戰略上的優勢。基於這樣的海防理論,英國等海洋國家永遠是將對方的海岸線作為自己的邊防線。

雖然美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孤島式的海洋國家,美洲大陸物產豐富,但它依舊繼承的是英國文化和軍事理論。

可是,當他與中國進入競爭甚至對抗狀態之後,它應該將自己的邊防線置於什麼樣的位置,這是很費斟酌的。

如果美國將自己的邊防線置於第一島鏈,幾乎相當於將中國的海岸線作為美國的邊防線,見下圖,會出現以下問題:

由於第一島鏈距離中國很近,一旦海上戰爭打響,中國的路基導彈部隊(尤其是高超音速導彈)、以陸地為基地的空軍部隊都可以全力以赴地對海軍進行支援,由於中國具有完善的製造業產業鏈,可以大量生產各種射程的導彈,進行飽和攻擊時對美日海上目標的威脅巨大,甚至會直接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第一島鏈上美國的軍事基地也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將第一島鏈作為自己的邊防線,美軍面臨巨大的壓力。

但如果美國將邊防線置於第二島鏈,帶來的問題就更大。美軍將第一島鏈作為自己的邊防線時,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甚至灣灣等都相當於是自己不沉的航空母艦,可以在與中國的對峙中發揮威力。相反,如果將邊防線後撤至第二島鏈,這些不沉的航母就在事實上被放棄,這是戰略損失。與此同時,日本、韓國、灣灣至波斯灣和歐洲的航線也是去保護,它們還會追隨美國嗎?韓國和灣灣的芯片產業是當今工業和科技的制高點之一,一旦它們的立場生變對美國的打擊是巨大的。還有,如果美軍後退至第二島鏈,雖然距離中國大陸更遠,不利於中國的路基導彈部隊和陸基空軍發揮威力,但與美國協作的國家可能就只剩下澳大利亞以及日本,戰略損失也很大。

就因為上述原因,美國的太平洋戰略是有所搖擺的。

2016年時,維基解密曾公佈希拉里2011年擔任國務卿任內的一封私人郵件,蘇利文(現在拜登的國安顧問)當時是希拉里的辦公室主任,他以「拯救我們的經濟,拋棄台灣吧」為題寄給希拉里。蘇利文電郵內文引用一篇海軍陸戰隊軍官的「棄台論」,建議以放棄台灣換取抵消中國持有的1.14兆美債。當時希拉里回復:「我看過了,覺得是個聰明提議,我們可以討論看看。」

表面看起來是棄台還是保台的爭論,實際選擇邊防線的戰略問題。

特朗普之後,尤其是灣灣的芯片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於最近兩三年大幅提高之後,雖然已經讓邊防線的選擇不言自明,但遲至今天才將這種選擇落實在美方的軍事行動上。

據日本政府相關人士(2021年)12月23日證實,日本自衛隊與美軍已制訂了設想「台灣出現突發事態」的《新日美聯合作戰計劃》,這是日本官方首次明確證實與美軍聯手制訂台海發生戰事時的應對計劃。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這項由日本自衛隊與美軍聯手制訂的台海戰爭應對計劃中,包括在突發事態的初期階段,美海軍陸戰隊在南西諸島(即琉球群島)設置「臨時的攻擊用軍事據點」等。隨後又有報導稱,這個軍事據點有可能建立在琉球群島中的石恆島上,見下圖紅點處:

距離釣魚島只有約400公里的沖繩(上圖那霸所處的島嶼)建有美軍基地,扼制了東海與西太平洋之「咽喉」,駐紮了美軍海陸空和海軍陸戰隊四大兵種,大約有2萬名士兵,佔駐日美軍數量的三分之二。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沖繩本島上,美軍就設立了嘉手納、那霸、普天間等十個空軍基地。自二戰以來,駐沖繩基地一直為美軍「太平洋的基石」與「亞洲的戰略樞紐。」 當美日在石恆島建立了新的軍事據點之後,防線向西南方向延伸,完善了日本本島至台灣之間的防禦,背後的含義是選定第一島鏈作為美國邊防線的戰略決定。

不出意外的話,美日下一步會謀求在灣灣島上擴大自己的存在,然後還有可能在菲律賓呂宋島與灣灣島之間的島嶼上謀求建立新的軍事據點(見下圖,紅點是蘭嶼島,藍色圈是東沙群島),目的是完善第一島鏈的防禦。

如此一來美國與中國就會在第一島鏈形成緊張的對峙狀態,美日如何面對中國路基導彈(尤其是超高音速導彈)部隊和陸基空軍部隊的強大威脅?

答案應該在太空!

當今時代所有的先進武器,無論是飛機、導彈、潛艇等都嚴重依賴衛星通訊,太空戰就是未來的戰略制高點。一旦一方的衛星信號被干擾甚至通訊衛星被被抓捕,對方就可以建立壓倒性的優勢!如果可以通過太空飛船實現對地攻擊,更建立起戰略上的優勢。

大家是否對馬斯克的身份有所懷疑?

雖然美國實行的是自由經濟,私營企業佔據經濟活動的主體,但太空的近地軌道資源是世界上最緊缺、最重要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各個大國都會傾力爭奪,這是各國地緣政治與經濟的戰略制高點。但馬斯克旗下的Space X作為一間私人公司卻準備向近地軌道發射1.2萬至4.2萬顆衛星,現在已經發射了近2000顆,每顆衛星重約260公斤,單顆成本大概在50萬美元,運行軌道基本都在550千米上空。馬斯克的做法對太空近地軌道的資源幾乎形成了壟斷,如果背後沒有強大的力量(比如軍方)支持可以做到嗎?至少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中國最近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了一個照會,第一段就引述說:根據1967年《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外空條約》)第5條規定,各締約國應把其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所發現的能對宇宙航行員的生命或健康構成危險的任何現象,立即通知給其他締約國或聯合國秘書長。據此,中方向聯合國秘書長通報了這兩起對中國空間站搭載的航天員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現象。威脅就來自Space X發射的「星鏈」衛星,兩起威脅大致如下:

第一起是7月1日,星鏈-1095衛星2020年4月19日起穩定運行在平均高度約555千米的軌道上,但2021年5月16日至6月24日,該衛星持續降軌,機動至平均軌道高度382千米。7月1日,因為該衛星太靠近中國空間站,出於安全考慮中國空間站於當晚主動採取緊急避碰,規避了碰撞風險。

第二起是10月21日,肇事者是星鏈-2305衛星,為確保中國航天員安全,中國空間站當天再次實施緊急避碰,規避碰撞的風險。

按說這事本身倒也不新鮮,就在2019年,為了避讓星鏈-44衛星,歐洲航天局的「風神」地球觀測衛星也曾經緊急改變軌道,規避碰撞的風險。

但Space X的星鏈衛星安裝有自動避碰系統,但從中國空間站兩次避讓看,該系統並未發揮作用。

馬斯克一個衛星的成本大約是50萬美元,而空間站的建造成本是四五百億美元,每年僅維護費用就是三四十億美元,如果用一顆衛星換一個空間站或衛星是很划算的,您不覺得這是一種太空攻擊的演練嗎?在這些演練過程中可以蒐集對手空間站、衛星等的躲避方式、路徑、角度和速度等一系列數據,目的是為未來的太空戰服務。

據公開報導,日本已經開發出在太空中抓捕太空垃圾的技術,一旦掌握了對方空間站和衛星的相關數據,需要時就可以「抓捕」。

美日不斷強化自己的太空戰能力,中國也在全力參與競爭。

2015年,美國與俄羅斯航天部門簽署協議,將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推遲到了2024年,而我國空間站將在今年投入運行,當美俄的國際空間站退役後,我國的空間站就有可能在未來兩年內成為唯一的空間站(預計到2026年美俄合作的月球空間站才可能完成初步拼裝)。

英國《金融時報》在2021年11月21日曾經報導中國在7月測試了高超音速武器,這個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是由一個「軌道轟擊系統」(orbital bombardment system)火箭推進太空的,該火箭可以飛越南極,將武器脫離於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可觸及範圍。該飛行器可以發射導彈攻擊地面目標,雖然有人將該飛行器劃歸為空-空導彈,但更應該歸入太空武器的範圍。

俄羅斯和美國多年來也一直在發展高超音速武器,但《金融時報》說,專家認為中國能夠以可操控的高超音速武器發射這種反制措施,再次證明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超過了美俄兩國。

太空爭奪將成為未來戰爭的制高點,是勝負手,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地面、海上爭奪的勝負。

中美圍繞第一島鏈(一方封鎖、一方突破)、太空和潛艇的全面軍備競賽開始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