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要建議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收手

金鴻95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

1

1月19日,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在新聞發佈會上說,外交部長蘭茨貝爾吉斯已向他提交了一份緩解與中國緊張關係的計劃。

蘭茨貝爾吉斯提交的是一份怎樣的計劃呢?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20日報導,美國建議立陶宛考慮更改台灣當局設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所謂「代表處」名稱,以緩解這個波羅的海國家與中國自該「代表處」設立以來出現的緊張關係。

美國這樣建議的理由,是立陶宛更改了台灣當局設在維爾紐斯的所謂「代表處」名稱以後,打開了中國對立陶宛採取「脅迫做法」的大門,而這會破壞立陶宛擴大與台灣當局的所謂關係的努力。

從《金融時報》的報導來看,蘭茨貝爾吉斯提交的計劃,應該是立陶宛把台灣當局設在維爾紐斯的所謂「代表處」的名稱改回去。

按照美國人的說法,這樣做就可以避開中國的打擊,繼續跟台灣當局擴大關係。真不知道這些人的腦子是被驢踢了,還是被馬踢了,如果改個名字就可以繼續冒犯中國底線的話,中國人不成傻子了嗎?

當然了,美國人提出這樣的建議,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在維護自己面子的前提下,同意立陶宛改正錯誤,緩和與中國的關係。畢竟,在中國的連續重擊之下,立陶宛經濟已經扛不住了。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事情就比較有意思了。大家都知道,美國向來不在乎走狗的死活,這次為什麼會大發善心呢?

美國當然沒有變,它這樣做不是為了立陶宛,而是為了緩和中美關係。

美國2021年12月份的CPI達到了7%,通脹已經把美國國內的企業逼瘋了,再這樣下去,美國經濟就徹底毀掉了。

12月份的CPI是在2022年1月12日公佈的,數據公佈當天,20多個美國商業協會致信美國高級貿易官員,敦促白宮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擴大進口關稅豁免範圍,以恢復美國企業的競爭力。

這些商業協會的邏輯很簡單:為了保存美國企業的競爭力,通脹必須得打下去;要想把通脹打下去,結束中美貿易摩擦是立竿見影的辦法。

2

但是,中國為結束貿易摩擦開出的條件是,美國必須停止打壓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這是中美貿易摩擦的一部分。

美國政府呢,既想著繼續打壓華為等中國企業,又想把貿易摩擦給結束了,於是想出了這麼個高招,用同意立陶宛不在台灣問題上挑釁中國,換取中國同意結束貿易摩擦。

美國人真的是異想天開。如果立陶宛不找麻煩了,中國就可以讓步,斯洛文尼亞不在台灣問題上找麻煩了,中國是不是應該再給美國一點好處?做什麼美夢呢?

也許有人會問了,美國為什麼死活不同意放了華為?

真正的原因,其實是為了——蘋果公司。美國政府打壓其他國家的企業,為的都是美國的具體企業。

2020年9月特朗普政府禁止台積電為華為代工芯片以前,蘋果手機已經被華為手機打慘了,當年華為手機排名世界第二,蘋果被擠到了第三位,蘋果手機在中國的市場排名降到了第五位。如果美國政府再不出手,蘋果公司就完蛋了。

特朗普政府封殺了華為手機的芯片代工以後,僅僅過了一年,蘋果手機的出貨量就佔到了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22%,世界第一,在中國市場上,蘋果手機的銷量也重新回到了第一位。

蘋果公司能有今天的成績,全靠美國政府幫忙,蘋果公司最偉大的企業家以前是喬布斯,現在是特朗普。他們兩個人都救過蘋果公司的命,對蘋果公司的貢獻一樣大,只不過特朗普是做好人不留姓名罷了。

美國政府這樣做,從戰術層面看,非常成功,蘋果公司又活過來了嘛,可如果從戰略上看,就不行了,美國已經輸得一塌糊塗。為什麼這麼說呢?結束中美貿易貿易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為了保住一家「偉大」的美國公司,所有的美國企業都成了犧牲品。

特朗普和拜登都希望結束貿易摩擦,由於他們拿不出有效的行動來,事情一直解決不了。

2000年以來,美國在國際上的表現一直很牛X,全世界沒有它插不上手的事情,動不動就打擊這個制裁那個,好像誰都惹不起,但是,美國的國際地位一直在走下坡路,為什麼會這樣?原因跟制裁華為一樣,美國在戰術層面一直很成功,在戰略層面上嘛,垃圾得要死。

反觀中國,好像在國際上一直不夠亮眼,還經常吃虧,中國的國際地位卻是一路攀升。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中國在戰略層面非常成功,在戰術層面,有時候就不得不吃點虧了。

3

美國想通過在立陶宛問題上的裝模作樣來扭轉CPI高企的局面,當然是不可能的,於是在放風允許立陶宛立場後撤的同時,美國又安排斯洛文尼亞總理揚沙在台灣問題上胡說八道。

美國的外交是美國人做出來的,從美國的外交表現來看,美國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誠意。

誠意是發自內心的,言行一致的,絕對不是單純的利益交換,更不是口服心不服。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所謂的中西文化交流。

坦白講,中國跟西方國家有什麼文化可以交流呢?都把中國人教壞了。為什麼這麼說?還是舉例說明吧:中國人講責任,西方人講權利;中國人講自律,西方人講自由。

從古到今,中國人最講責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責任夠清楚吧?西方人不認這一套,他們的原則是,「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

講責任,優先考慮的是集體利益;講權利,完全是在考慮個人得失。西方人動輒就講人權,卻從來不講憑什麼可以得到這個權利。合理的權利,都是跟責任相匹配的,是為了完成具體的責任才配給的,絕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但是西方人相信「天賦人權」。

天為什麼要給人權利?

天有什麼資格給人權利?

為什麼在封建時期,西方國家的國皇需要教皇加冕,中國的皇帝卻不需要?

因為中國的老百姓認為,接受他做皇帝,承認他的權力,是因為他能為天下人做事,如果做得太差,可以推翻他,與神靈無關。

西方經濟學一直在講,個人利益最大化導致集體利益最大化,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集體利益不是個人利益的加總,而是所有的個人都把利益拿走以後,剩下的部分才是集體的。

關於這一點,還是舉個例子來說明吧:一個村子有10戶人家,大家一起種莊稼,到年底打了10萬斤糧食,現在由10家人來分,每家分到的,叫做個人利益,分完以後剩下的,叫做集體利益。

如果各家一共分走了3萬斤,集體可以剩下7萬斤;

如果各家一共分走了8萬斤,集體可以剩下2萬斤;

如果各家一共分走了10萬斤,集體就一點都不剩了;

如果各家一共分走了12萬斤,集體就負了2萬斤。

從這裡可以看出,所謂的集體利益,是個人奉獻的結果,如果所有的個體都不奉獻,集體毛都不會有一根。在西方經濟學中也有一個名詞說明瞭這一點,就是公地悲劇。

為了說明公地悲劇,一位西方經濟學家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塊草地對所有的牧民開放,於是所有的牧民都想多養一點牛,因為多養一頭牛就可以多得一些收益,但是,所有的人都多養了牛以後,草地就被過度放牧了,長出來的草就變少了,能養的牛的總數也就變少了,最後所有的牧民都悲劇了。

看到沒有?這個例子說得很清楚,所有的人都想多撈一點,把集體利益撈成了負的,就像上面各家分糧食一樣,各家一共分走了12萬斤以後,集體就變成了負的2萬斤——以村集體的名義從其他的村子借來2萬斤。

疫情爆發以後,中美兩國的實際情況也說明了一點。

疫情爆發以後,中國有無數的志願者撲了上去,結果實現了集體利益最大化,國內只有短期出現的零星疫情;反觀美國,一波比一波嚴重,為什麼會這樣呢?沒人奉獻,集體利益就只能最小化了。

西方人經常打著個人自由旗號反對防疫政策,其實所謂的個人自由,只不過是個人利益至上的代名詞而已。

西方人喜歡伸手要自由,中國人呢,比較喜歡自律。所謂自律,不就是為了照顧別人捨棄一部分個人利益嗎?

中國人的責任、自律、慎獨,是可以跟神靈比肩的,西方人的人權、自由、隱私能把人帶到哪裡去呢,天堂還是地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