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根鋼絲繩,就可以攔住兩個「超級大國」?

瀚海狼山

當今全球都知道最強大的航母是彈射起飛和攔阻模式並存的正規航母,而成功攔阻其實和成功彈射起飛一樣重要。雖然很多人可能把大部分關注度都放在如何安全快速的彈射起飛上,實際上安全、有序、高效的攔阻降落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低於彈射。而且至今有幾艘單純是滑躍起飛模式的中大型航母,也是需要正規的攔阻降落模式,因此攔阻降落的應用廣泛性其實比單純的彈射起飛模式還要大一些。雖然在二戰期間就已經出現了彈射助力起飛和用系列繩索加配套的簡單阻尼物,比如沙袋,可以幫助螺旋槳艦載機在更短的甲板滑跑距離內安全停下來成功著艦,但是現代化航母攔阻系統的複雜程度和技術要求之高,早已經是二戰期間的原始攔阻方式無法比較的。當今已經發展到了成熟的油缸減速攔阻系統和電磁減速攔阻系統兩種先進方式。

但到目前為止,真正完全掌握電磁攔阻技術的全球只有一家。就算是超級大國本身在所有福特級上都沒有實現電磁攔阻技術的全部過關;因此在實際部署中仍然需要應用尼米茲級航母上傳統的油缸攔阻減速技術。而不論是油缸攔阻還是電磁攔阻,在航母的甲板上真正執行攔阻任務的,仍然是3道或者4道的鋼絲繩。當然這種鋼絲繩並不是完全全鋼的鋼絲繩,而是外部纏繞超高強度和超高韌性的特種鋼絲,而中間的繩芯卻是超強尼龍等復合材料製作。別看這麼一根看似簡單的鋼絲繩,其實已經逐步攔住了過去和現在仍然存在的兩大超級大國。這話又是從何說起呢?這就是雖然當今在航母上日常使用攔阻索的國家可能有五六家,但是真正是完全自己生產的其實只有3家。因為戴高樂號上的攔阻索是從美國直接原裝進口的。

英國到現在已經沒有了任何一艘需要攔阻降落的航母,最新的2艘女皇級上也是全部部署STOVL戰機,因此不需要攔阻索,到目前自然也不存在攔阻索的生產線。南亞某國目前有2艘中型滑躍航母需要配備攔阻索,而這些攔阻索全部是從俄方原裝進口的。因此當今全球,也只有3大國可以提供攔阻索。而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可以自產攔阻索的三大國之中,有兩家的攔阻索實際使用質量越來越讓人感到沒有信心。比如俄方到目前只剩下一艘庫茲涅佐夫號中大型航母,事故連連已經多年沒有再出海。此前唯一一次到地中海參加「實戰」,就有兩次拉斷了攔阻索;而導致連續2次的重大墜機事故。其中一次拉斷攔阻索導致艦載機當即墜海;另外一次是拉斷攔阻索的飛機沒有墜海,復飛成功,而中間更換攔阻索整整用了45分鐘的時間,導致在空中盤旋的一架米格29K 的燃油耗盡最後墜海。因此兩次重大事故都與攔阻索拉斷直接有關。

這說明庫艦雖然參加了所謂的實戰,但是現場使用的攔阻索很可能已經全部過期。否則沒有理由連續地拉斷。畢竟米格29K本身只能算中型艦載機,攔阻時的動量和衝力都是相對比較弱的。只有嚴重過期的攔阻索,才可能上一條就被拉斷一條。那麼為何庫艦的攔阻索可能嚴重過期呢?只能說明這些攔阻索都是蘇聯時代生產的遺留物。當年的蘇聯畢竟也是一個超級大國,冶金工業那不是一般的強,而蘇聯的繼承者就未必有當年的生產和技術實力了。而且只有一艘航母需求也不足,將就著用過期的存貨也沒有什麼不可能。前蘇聯是一個過去的超級大國,那麼當今全球還存在的唯一的超級大國,情況就能好到哪裡去嗎?

還真未必!在冷戰時代,幾十年都很少聽到超級大國的航母上被拉斷攔阻索的現象。但是最近十幾年,美國海軍航母上被拉斷攔阻索的發生頻率似乎越來越高。甚至出現了「甲板跳繩達人」這種稱呼,就是一名艦面操作員連續兩次跳過橫掃甲板的斷裂攔阻索。有人可以輕鬆跳過,自然就有倒霉的被這種超級鋼鞭掃到。這次F35C的墜毀目前看來大概率不是在甲板打「保齡球」,而很可能是再次拉斷了攔阻索再墜海。這除了說明F35C強行上尼米茲級的各種勉強之外,也暗示當今超級大國自產攔阻索的質量,已經越來越讓人不放心。說不定同樣是採用了十幾年前的存貨。別看航母攔阻索僅僅是一根鋼絲繩,但是裡面凝聚了相當多的高技術。從特殊鋼材的冶煉到抽絲,每一步都是一個大國綜合工業實力的體現。而有些細節可能決定一切。

比如高級冶煉工人可以區別煉鋼爐的火焰種類150種以上,而一般人可能3種都區分不出來。而冶煉合格的攔阻索用鋼,也許恰恰是150種火焰中的某一特定種類才能過關。隨著長期的、持續的去工業化,冷戰年代曾經的兩個超級大國,擁有的合格產業工人已經越來越少。因此今後能提供合格攔阻索的,全球只剩一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