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只有1人參加冬奧會:印度只是因為窮嗎?

正解局

荷蘭這樣的小國家,都有200多塊草地體育場,可是人口大國印度,卻只有15塊。

最近,最熱門的話題無疑是冬奧會。

沒想到的是,一向愛出風頭的印度,卻沒什麼動靜。

擁有14億人口的印度,為什麼只有1名運動員參賽?

雖然疫情形勢依舊嚴峻,不過本屆北京冬奧會,依舊有9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場面還是挺壯觀的。

其中,一共有18個國家,只派出1人孤軍奮戰。

1人參賽的國家,大部分情有可原。

比如,像厄瓜多爾、海地、東帝汶等國家,人口比較少,經濟也不發達,能派人參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又比如,東帝汶是亞洲最年輕的國家,2002年才獨立,全國總人口只有132萬人,物資基本都靠外國援助。

然而,擁有14億人口的印度,也只有一名選手參加冬奧會。

印度冬奧代表團出場

其實,印度在冬奧會上一直都處於邊緣地位。

早在1964年,印度運動員就參加了冬奧會。

之後將近六十年的時間裡,印度非但沒有拿過一塊冬奧獎牌,每屆冬奧會參與的人數也始終少得可憐。

2006年,意大利都靈冬奧會上,印度派出的運動員人數最多,但也只有4人參加,其中有一名是女運動員。

因此,本屆北京冬奧會,印度只派出一人參加,也算是正常情況。

或許不少人覺得印度大部分地區都處於熱帶,冬奧會表現一般實屬正常。

但實際上,印度在夏季奧運會的成績也很一般。

翻開印度參加奧運會的歷史,雖然參賽人數不斷增加,從最初的1人到東京奧運會上的120人,然而獎牌數卻少得可憐,總數加起來只有35枚。

東京奧運會上的印度代表團

特別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印度以往實力強勁的曲棍球隊一蹶不振,沒有再獲得獎牌。印度奧運代表團的戰績也變得更加慘不忍睹。

從1984年奧運會開始,印度連續三屆奧運會都沒有獲得過獎牌,直到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印度才在網球項目上獲得了一枚銅牌。

2008年,算是印度的奧運大年,在北京奧運會10米氣步槍比賽中,印度射擊運動員阿比納夫·賓德拉獲得了金牌,也是印度自參加奧運會以來,獲得的歷史首枚個人項目比賽金牌。

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上,印度代表團獎牌數提升了一些,獲得了一枚金牌,還獲得了2枚銀牌和4枚銅牌,獎牌數為歷屆最高。

奧運會上印度獲得獎牌的項目

但這個成績對於印度來說,實在拿不出手。

而且這些年,雖然表面上看印度得到的獎牌數多了,但名次其實在不斷下降。

1980年奧運會還能排在第23位,但2020年奧運會卻只能排在第48位。

很難相信,像聖馬力諾這樣的彈丸小國,人均奧運獎牌數都可以輕鬆超越印度,著實令人尷尬。

印度奧運獎牌少,主要是因為普通人很難有條件訓練,國家也不支持。

電影《摔跤吧爸爸》中,女主角的爸爸為了給女兒買一塊摔跤墊,向體育部門申請一筆資金。

雖然知道女主角有天賦能取得榮譽,可是官員還是拒絕了女主角爸爸的請求。

理由是:國家給體育的撥款實在太少,能分到女子摔跤隊的錢更是少之又少。

《摔跤吧爸爸》裡的女主角能獲得冠軍,其實在印度非常不容易

雖然是電影,卻真實反映了運動員在印度的窘境,如果沒有錢,哪怕再有天賦,也很難獲得國家培養。

GDP一度位於全球第五的印度,每年軍費投入600多億美元,可是體育總投入只有2億美元,也就是軍費投入的零頭。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印度代表團僅獲得一枚銀牌和一枚銅牌,大受打擊,於是印度政府開始大力發展體育。

雖然印度將體育投入提高到3.8億美元,但奧運專項上的錢並不多。

根據印度聯邦體育部的數據,東京奧運週期期間,印度政府一共給運動員們發放了8.3億盧比(約為1000萬美元)獎金,其中近30%專門用於培養參加奧運會的人才。

也就是說,實際上印度就拿出來300萬美元用於培養奧運人才,和其他國家相比,完全是杯水車薪。

作為東道主的日本備戰東京奧運會時,為了進入獎牌榜前三名,一共計劃投入了30億美元培養運動員,是印度的1000倍。

而人數還沒孫楊微博粉絲數多的澳洲,每年也會拿出2.5億美元給奧組委,其中有超過1億美元花在頂尖運動員身上。

根據加拿大《國家郵報》數據統計,加拿大聯邦政府每年會投入2億加元(約為1.5億美元),這包括了普通運動員的津貼、衝擊奧運獎牌的花費以及下一奧運週期和下一代運動員發展的費用。

具體而言,一個奧運週期裡加拿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就高達1.3億加元(約為1億美元)。

所以說,要是沒有國家的支持,運動員想要參加奧運會,其實很難。

那些能參加奧運會的印度選手,要是沒有一個富裕的家庭,更難實現夢想。

現年32歲的阿里夫·可汗,作為本屆冬奧會唯一一位印度運動員,其實是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其實上次平昌奧運會,他本來有機會參加的,卻因為沒錢不得不中途放棄。

從阿里夫小時候起,他的父親就經營了一家滑雪用品小商店,他因此與滑雪運動結緣,並走上了職業道路。

印度高山滑雪運動員阿里夫·可汗

2008年,18歲的阿里夫正式進入職業滑雪隊接受專業的訓練,他在14年間,一共參加了127個國際賽事。

為了練習滑雪,阿里夫每年都要額外花費大約60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50萬元),去國外訓練和比賽。

由於沒人贊助,阿里夫參加滑雪比賽的花銷基本都是自費,這筆錢讓他們全家都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生活非常艱難。

2018年平昌奧運會前,阿里夫為了湊齊足夠的資金參加冬奧會資格賽,啓動了一項眾籌計劃。

但參加四場比賽後,阿里夫沒有錢繼續參加第五場比賽,最終導致無法晉級去參加平昌冬奧會。

但阿里夫沒有放棄,印度當地政府和一些印度企業對他的訓練、旅行和裝備提供了贊助,再加上他發起第二次網上眾籌所獲得的資金,讓他可以順利參加北京冬奧會。

雖然比賽名次不佳,但正如他自己所言,能登上冬奧會舞台,即是夢想成真。

與阿里夫·可汗相比,射擊選手阿比納夫·賓德拉毫無疑問成績更為優異。

他是印度首位奧運會個人項目金牌的獲得者,並一舉打破了印度奧運會28年沒有金牌的魔咒。

不過,阿比納夫能成功,和他富裕的家境有很大關係。

由於印度本土訓練水平和設備都沒法滿足訓練的基本條件,他從小就被家人送到德國接受專業的射擊訓練。

為了方便練習,阿比納夫的父母還為其建了一座私人室內射擊場,幫助他迅速提高成績。

阿比納夫·賓德拉能得冠軍離不開富裕的家庭

可以說,無論是阿里夫還是阿比納夫,他們的經歷都說明瞭一個事實,那就是沒錢,別想在印度當運動員。

要知道,像高爾夫、馬術、橄欖球等高端項目,運動員培養出來要花費天文數字的金錢,而且全身上下一套合格的裝備,就差不多要花費一個印度中等收入家庭一年的開支。

即便是足球、籃球、游泳等相對平民化的運動,沒有適合的訓練場地,也很難進步。

但是,稍微像樣點的訓練場館和器材,都需要極大的費用來支持。

可在印度國內,基礎運動場的數量卻少得可憐。

板球傳奇人物卡皮·戴夫曾感嘆道:「荷蘭這樣的小國家,都有200多塊草地體育場,可是人口大國印度,卻只有15塊。」

印度的足球場大部分都是沙地

同時,配備好的訓練員、隊醫、營養師、教練等培訓必備人員,背後也需要足夠的財力來支持,缺少任何一樣,都無法讓選手出成績。

由於沒有錢,印度很多好的體育苗子都被耽誤了,印度體育也自然而然難有大的發展。

在印度,像谷愛凌這樣家庭出身的人可能會成功,但是像全紅嬋這樣家庭出身的人卻永無出頭之日。

印度體育差,還有種族與宗教的原因。

眾所周知,印度人的種姓觀念一直根深蒂固。

在印度人的觀念中,高種姓人生來就是養尊處優,但低種姓卻需要長期去做卑微下賤的體力活。

雖然印度的種姓制度早於1947年被廢除,但是體力活動交給下層窮人的觀念,始終都沒有改變。

跑、跳、游泳等體育活動在上層階級眼裡雖算不上低賤,卻也不高貴,只是供貴族娛樂消遣的遊戲。

同時,印度很多人因為信奉宗教,講究禁慾,而運動員消耗體力大,需要經常吃肉。

所以,中上階層受種姓觀念束縛,自然就遠離體育運動,這種思想也影響了印度整個社會的體育風氣,「下等種姓」的運動員也不敢在體育上有更高層次的突破和追求。

而瑜伽這種靜態練習,成了印度人更崇尚的體育健身方式。

國際瑜伽日,印度總理莫迪帶領大家一起做瑜伽

《新印度快報》曾報導稱,「在種姓制度下,更看重智力成就,而與體力有關的勞動和活動卻被認為是低種姓人才做的事。這種文化熏陶也反映在學校和家長對待體育的方式上。」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印度太窮了。

印度的農業人口佔總人口數的70%,其中多數都居住在缺水少電、交通閉塞的地方。 

對於印度來說,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普及掃盲教育才是政府工作的重點。

沒有國家的支持,普通人即便有運動天賦,也首先得以養家糊口為主。

畢竟,比起當一名運動員,填飽肚子才是最現實的選擇。

大多數體育運動在印度都沒什麼發展前途,印度出一個奧運會冠軍更是無比艱難。

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綜合國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借著英聯邦成員的優勢,早在1900年,印度就參加了第二屆巴黎奧運會。

直到32年後,中國人才有機會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從這方面看,印度比中國起步更早。

然而,122年過去了,印度在冬奧會只有1人參賽,中國不僅成功舉辦冬奧會,而且已經在本屆冬奧會獲得了7枚金牌,目前暫居亞洲第一。

國運興,體育才興。

看看鄰國印度,我們更能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