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母指揮官總結印太之行:「一靠近南海,中國軍艦就來了」

深喉

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

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部署了6個半月後,終於在2月14日返回位於加州聖達戈的母港。對於這艘超級航母在印太地區尤其是在南海附近的行動,美國海軍著重進行了回顧和總結。

美國《防務新聞》2月15日稱,「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自從去年8月2日開始海上部署後,原計劃派往中東的美國第五艦隊,但隨後它改變航向,在長達半年的海上部署期內,一直停留在印太地區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管轄區域,美國海軍領導層將這次部署稱為「美國西海岸艦隊的運營開始轉變」。

報導稱,「卡爾·文森」號是美國海軍首艘同時配備F-35C隱形戰鬥機和CMV-22B艦載「魚鷹」運輸機的超級航母。從去年6月底離開母港算起,它在長達262天內航行了超過8萬海哩,並參加了一系列大規模演習,包括美國「大規模演習-2021」、美日印澳「馬拉巴爾」聯合演習等,並與來自英國、澳洲、德國、印度、紐西蘭和日本等盟友的海上艦艇一起航行。

「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指揮官馬丁少將表示,在這次部署中,該航母搭載了70多架先進飛機,包括F-35隱形戰鬥機、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CMV-22B「魚鷹」運輸機和E-2D「先進鷹眼」預警機,它們的組合被美國海軍稱為「未來航母的空中聯隊」。

「卡爾·文森」號的這次印太部署包括測試美國航母在該地區的作戰模式。馬丁強調,這次部署展示了航母打擊群部署方式的轉變,未來美國航母搭載的F-35規模應該「變得更大」。航母人員透露,在部署初期該航母就面臨著「高甲板密度」問題,即在飛行甲板和機庫中裝載數量更多的戰機。該航母額外攜帶了兩架「咆哮者」電子攻擊機和一架「高級鷹眼」預警機。

馬丁表示,「事實證明,『咆哮者』戰機在與 F-35C戰機配合使用時特別有用。F-35C是一架配備先進感測器的全新飛機。所以我們喜歡將它們與『咆哮者』配對以相互補充,當你在亞太海域飛行時,收集情報操作變得很重要」。

《防務新聞》稱,此前從美國本土出發的航母通常只是在前往中東的途中,駛過第七艦隊轄區時進行一兩次演習,而「卡爾·文森」號這次部署完全集中在印太地區,顯示了這裡已經是美國海軍的「首要任務地區」。美國第三艦隊司令史蒂夫·科勒中將表示,「這是我們航母在南海、菲律賓海和第七艦隊責任區中的首次部署,是大國競爭的象徵。」

馬丁也對「卡爾·文森」號航母在南海的遭遇印象深刻。他表示,「一旦你接近南海,就可以期待中國軍艦出來『迎接』和『護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試圖做出無法預測的行動的原因,以擺脫這種『護送』。」他補充說,「卡爾·文森」號通常以25節或更快的速度通過南海,「以保持不可預測性」。「在南海,你必須快速行動。」

不過,馬丁也承認,這種情況會對航母打擊群的人員造成影響。「所有的水手和年輕軍官都學會了,如何在中國海軍日夜持續存在的情況下進行操作,這意味著要時刻保持警惕,整晚都充滿活力。」

美國《星條旗報》16日稱,雖然「卡爾·文森」號這次部署總體取得成功,但也有不足之處。這次部署的最後階段,不算F-35C在南海的墜毀事故,從去年11月22日至12月31日期間,該航母發生了另外4起A級事故,涉及兩架「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一架「魚鷹」運輸機和一架「海鷹」直升機。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15日則披露了「卡爾·文森」號搭載的F-35C戰鬥機墜海事故的更多細節。報導稱,美軍官員透露,事故發生時,「卡爾·文森」號還有其他飛機急需降落,艦上人員緊急行動起來,「在30-40分鐘內,我們更換了4根攔阻索,清除了飛行甲板著陸區的所有異物碎片」,讓航母迅速做好再次回收艦載機的準備。

報導稱,幸運的是,事發時另一艘航母「林肯」號就在附近,原先準備在「卡爾·文森」號上降落的艦載機緊急改為在「林肯」號上降落並進行加油,在艦上人員清理完「卡爾·文森」的飛行甲板後,這些艦載機當天晚上返回「卡爾·文森」號航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