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勝負手:俄烏衝突的勝敗結果和戰略剖析

從互聯網上傳來越來越多的消息顯示似乎俄軍的進展並不是十分順利,絕大部分人預料之中的烏軍一擊即潰,然後俄軍迅速拿下各大城市的這種局面並沒有出現,很多朋友都很困惑,難道俄軍這次要栽倒?

這篇就嘗試下解答大家的困惑。

確實,站在我的角度來看,從戰爭爆響的那一刻,俄軍的行動還是可圈可點的,非常地出其不意,在很短的時期內就用精確打擊摧毀了烏克蘭絕大部分的重型裝備以及指揮通信節點,但是這幾天打下來我一直沒有看到一個期望中結果,那就是成建制地殲滅烏軍的有生力量,打出一場漂亮的殲滅戰。

總體上這次俄軍的行動,如果讓我選擇兩個字來形容的話,我會選「克制」兩個字,如果是四個字的話,那就是「非常克制」。

從開戰到現在,俄羅斯軍隊一直很克制,並沒有像過往在敘利亞等地方採用的十分凶殘生猛的打法,甚至給人感覺沒有投入真正的實力,頂多也就一兩成的樣子。

其實這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有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細節,在這次俄烏衝突之前,普京前所未有地在電視上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直播,闡述他的理念和政策。

到了2月24日凌晨,普京授權在頓巴斯展開軍事行動前,又再一次在電視上發表了題為《有必要再一次解釋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演講,我覺得這是很罕見的。

對於普京來說,他今年已經70歲了,名利或者是金錢,可能對於這樣年紀的人來說都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了。

站在他的角度,我會覺得他更可能在自己整個生涯結束之前,留給他的國家或者整個俄羅斯民族一份足夠分量的東西。

普京並不是嗜血的戰爭狂,也不是瘋狂的殺人犯,如果完整地看完普京的兩次電視講話,就知道這場戰爭注定是帶有極強的政治意味的,這也導致了俄軍很多時候的行動只能非常克制。

不同於西方宣傳輿論對於普京的醜化,我認為在他眼裡,俄烏衝突更接近一場兄弟手足相殘,是一場不得已的悲劇。

如果像在車臣或者敘利亞那樣完全不顧及平民的傷亡,整棟建築整棟建築地夷為平地,整個街區整個街區地連根拔起,我相信可能今天烏克蘭的軍隊並不能堅持的太久。

而正是這種相對來說較為克制的打法,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很可能已經無法在短期內看到俄軍速戰速決迅速取勝。

但,這是否意味著烏克蘭軍隊有翻盤甚至是反敗為勝的機會呢?我覺得有這樣的想法是非常荒謬的,不切實際的,也是對現代戰爭一無所知。

沒錯,在歐美控制的社交媒體平台上,我們似乎能夠看到烏軍在某些局部的分隊級的戰鬥中,時不時能夠流出一些伏擊俄軍的影片出來,但是在我個人看來,這種戰術層面的勝利能否轉化成為戰略層面的優勢,是要打個巨大的問號的。

歐美現在的如意算盤就是將烏克蘭轉化成為當年的阿富汗,希望烏克蘭依託歐美提供一些非對稱作戰的武器,例如單兵的反坦克導彈,以及單兵的防空導彈來消滅俄羅斯的重型裝備,遲滯和拖垮俄軍。

說實在話,站在我的角度,烏軍已經徹底喪失了現代戰爭中最重要的制空權和制電磁權,連指揮通信系統的絕大部分節點也已經被摧毀的情況下,妄圖靠幾百幾千具非對稱單兵武器扭轉戰局,是痴人說夢。

我的看法是,在接下來的1到2周之內,雖然我們時不時還能在歐美控制的社交媒體平台上看到烏軍會有各種局部的一些小型的戰術層面勝利,但是總體上來看,會出現「烏軍天天大捷,俄軍節節敗退,都退到烏克蘭首都基輔」這樣的局面。

其實,在談戰爭的勝負之前,首先要明確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

俄軍的戰略意圖是什麼?

只有把俄軍的戰略意圖清晰,準確地摸清之後,我們才有資格去談戰爭的勝負,因為所有的勝負都取決於你究竟有沒有達到了一開始設想的戰略意圖。

我覺得對於俄羅斯這次的軍事行動來講,佔領烏克蘭全境應該不是一開始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也就是說俄羅斯本來就沒有計劃去攻佔整個烏克蘭全境。

從俄軍的三個突擊方向來看,南路直奔敖德薩和馬里烏波爾,北路南下基輔和哈爾科夫,東路直插頓涅茨克,盧甘斯克。

我個人覺得,俄軍的戰略意圖,很可能是以天然的河流分界線第聶伯河為界,拿下現在的烏克蘭首都基輔和第聶伯河以東所有的親俄州,同時從南面封堵住烏克蘭所有的出海口。

如果按照這個戰略意圖來進行判斷的話,俄軍的作戰行動會有三個結果:

大勝、小勝或者是大敗。

大勝是什麼樣的?

在極短的時間內擊垮西方和烏克蘭寡頭控制的烏克蘭現政府,抓捕到政府首腦,迅速地拿下烏克蘭東部的幾個大州。

從目前的狀況來講,一開始沒有及時地用斬首行動來捕獲烏克蘭的政府首腦澤連斯基,破壞烏克蘭的核心領導層,顯然是一個比較大的失誤。

正是這個失誤,導致了俄軍錯失了拿到大勝的最好機會,現在已經很難在戰略層面上獲得大勝的前提條件了。

小勝是什麼?

小勝即經過數周到若干個月的拉鋸戰,付出了不少裝備的損失和人員傷亡之後,逐步地清剿掉第聶伯河以東的烏軍殘餘勢力,拿下基輔,使得整個烏克蘭割裂為事實上的東烏克蘭和西烏克蘭。

而失敗是什麼?

失敗就是在烏克蘭地區陷入無休止的拉鋸戰,城市攻堅戰,游擊戰。

隨著西方給予的源源不斷的作戰裝備不斷抵達烏克蘭,俄軍逐漸陷入無休止的小規模纏鬥,技術兵器大量折損,甚至不得不因為自身的原因最終退出戰場,這對於俄軍來說是最失敗的一種情形。

我們對這三種情形進行研判權衡和利弊分析,顯然,毫無疑問第一種情況對俄羅斯整個國家、民族以及普京個人威望來說,會是得益最大的一種結果。

如果在短期之內擊垮烏克蘭現在的傀儡政府並拿到整個東烏克蘭,那麼普京絕對是要被寫進俄羅斯的歷史書上往後很多年都被俄羅斯人銘記的。

而最符合西方利益的結果是什麼?

顯然就是第3種情形,即俄羅斯在烏克蘭陷入戰爭的泥潭,不僅普京個人的威望遭到折損,而且俄羅斯的經濟從此也已一蹶不振,再一次陷入蘇聯解體之後的無底深淵。

這種情況對於西方來說是他們最樂於見到的。

但從現實的進度來看,我個人覺得現在大概率我們會看到的是上面三種情形中的第2種情況,即俄羅斯已經無法做到速戰速決,但是在付出不少代價之後,最後依然能夠完成自己的戰略目的。

一場戰爭的勝負其實不僅取決於戰爭的雙方,更取決於雙方背後更多看不見的力量。

比如說烏克蘭身後的力量就是以歐美為首的西方世界,烏克蘭能夠取得多大程度上的戰果,實際上並不僅取決於烏克蘭本身的軍事力量,而更取決於西方能夠願意給到什麼樣程度的軍事援助。

同樣,對於俄羅斯來說,同樣適用,雖然絕對沒有烏克蘭對於西方的依賴那麼明顯,但如果僅憑俄羅斯自己,是不可能支撐太久的。

我為什麼如此堅定地覺得俄羅斯不會掉進第三種最壞的情況,本質上就在於:

俄羅斯這次的軍事行為,不僅僅代表了俄羅斯本國本國對西方自蘇聯解體之後步步緊逼的反抗,它更是打響了對這30年來西方強加在全世界頭上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秩序的挑戰的第一槍。

單從這點來看俄羅斯就不可能失敗。

因為,還有一股力量,絕對不會允許對西方的這種挑戰,從一開始就失敗。

明面上,中俄沒有結盟,但實際上,中俄雙方是有默契的。

俄羅斯實際上並不僅僅是替它自身,更是替那些想推翻歐美秩序的國家打出了第一槍。

當我們的朋友仍然在前線奮戰的時候,我無法從過於直白的利益得失角度來論證第二種情形,即俄軍陷入苦戰背後的利弊。

但我在第一篇講俄烏衝突的文章《撕開叢林:俄烏衝突的贏家、輸家和那頭肥豬》裡已經埋下了一個伏筆,即這一次俄烏衝突明面上最大的勝利者是俄羅斯,但這是明面上的,還有哪些實際的獲益者,你們不用給我說出來。

當你們想明白這一點之後,就能非常清晰地知道,俄軍過快地獲得勝利,或因為耽誤的時間太久而導致了失敗,都有利弊。

搞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之後,就能從大的戰略層面去得出一個結論,即:

俄軍雖然已經錯失了迅速戰勝烏克蘭軍隊的時機,而且在未來的數周或者數月可能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但達成一開始的戰略目標,拿到最終的勝利是沒有疑惑的。

西方妄圖依靠提供一千幾百套所謂的非對稱作戰武器,就想扭轉整個烏克蘭的戰局是根本不切實際的。

因為他們根本不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俄羅斯既然敢出來挑戰現有的西方制定的遊戲規則,背後必然還站著一個龐然大物,雖然只是全世界都只能看到它隱隱約約的身影。

我相信,如果俄軍真的到了戰況非常焦灼,技術兵器大量折損,武器彈藥補給跟不上以至很有可能接近崩潰和失敗的時候,這股力量一定不會坐視對歐美的第一次挑戰,就這樣被西方扼殺掉。

第二戰的時候,美國的工業實力可以在短短數年之內生產70多艘航母,幾萬架戰略轟炸機,400多億發子彈,幾千萬支槍械,上百萬輛坦克來武裝整個同盟國的武裝力量。

今天某個工業怪物的生產能力比二戰時的美國更會恐怖。

一旦這個體系運作起來,能提供的,絕對不是今天歐美湊出來的那幾千條破槍和幾百套火箭筒。

在這場俄烏衝突離,真正的勝負手,是某個似乎超脫在衝突之外的工業怪物。

只要它還在,俄羅斯就有一直戰鬥下去的能力。

看明白這點,你就能真正明白了俄烏衝突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沒有意外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