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去漢字化52年 為何總統大選都離不開漢字?

深喉

韓國大選塵埃落定,韓國的新總統尹錫悅誕生了。有一件事情令人很感興趣,那就是漢字。

尹錫悅在演講時後面有8個漢字的條幅出現,那就是「必生則死,必死則生」。還多次被拍到手掌心寫個「王」字,有網友笑問:他是不是還活在朝鮮時代,在手掌寫符咒?

  尹錫悅在演講時後面有8個漢字條幅

尹錫悅打出的漢字「必死則生,必生則死」,語出《吳子兵法》——「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

尹錫悅用這8個字,來展示一種置諸死地而後生的勇氣。結果他真是以不足1%的選票,擊敗對手,當選韓國總統。

不過尹錫悅在如此關鍵的場合,打出大幅漢字的標語,這就讓人很疑惑,廢除漢字52年的韓國,為什麼還要使用漢字?

大家都知道英語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甚至包括東亞地區。然而在古代,漢字和漢語也是世界流行統治語言。在古代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蒙古以及中亞地區,漢字都是很有影響力的。

古代朝鮮地區和越南地區一樣,都曾被中原文明直接和間接的統治過,所以他們的漢字文化也是非常久遠。

一般相信,當時無論是朝鮮抑或日本,都是有語言而沒有完整文字的地區,可能僅有的文字是簡單的象形文字。當他們和中原文化交流時,看到完整的漢字,就整套借用過去,作為他們的高級文字。但在當時的朝鮮社會,只有貴族或受高等教育的社會上層人士,才懂得漢字。

漢朝末年,朝鮮人開始使用漢字進行教育。十六國時期,漢字通過佛經再次湧入朝鮮半島,漢字逐漸成為朝鮮半島的通用文字。在唐朝的時候,朝鮮半島進入統一新羅時代,漢字發展成為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

朝鮮人和古代中國一樣採用科舉制度,書信來往,史書記載等全都都是使用漢字。但是朝鮮人畢竟語言和我們不同,所以只有貴族會漢字,民間會的相對少一些。

明清時期,往來中國的朝鮮知識分子,大多只能靠筆談,才能跟中國人交流,精英尚且如此,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朝鮮民間曾發明過口訣、吏讀、鄉札等各種方法讀漢字,但直到現在韓國人還只能用自己習慣的方式拼寫漢字。

朝鮮世宗大王李裪為了平民也能學習漢字,1443年,頒布《訓民正音》,發明諺文,即是併音的韓語文字,與漢字一起使用。韓語文字,又稱諺文,今多稱韓文,原有28字,其中母音字母11個,子音字母17個。

但是經幾百年的推廣諺文,效果都很不好,因為對於讀書人來說,《訓民正音》就是低檔貨,遠沒有漢字高貴。但對一般低下階層來說,漢字比較難學,而諺文是拼音文字,其實容易學得多。世宗大王李裪推廣諺文,有其普及教育的苦心。

後來日本侵略朝鮮,朝鮮一到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強逼朝鮮人使用夾雜漢字的日語,反倒激起了韓民族的愛國熱情,積極學習諺文。而等到韓國獨立建國後,便開始大量推廣諺文。

朴正熙(左)和女兒朴槿惠

1970年代,朴正熙帶領韓國經濟崛起,日益膨脹的民族自信心,促使韓國人想要放棄漢語教育。朴正熙寫得一手好字,但卻傾向廢止漢字,1970年他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完全廢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漢字教育。

現如今的韓國雖禁止在正式場合下使用漢字,並停止了在中小學中教授漢字(但是從2011年開始,韓國的李明博政府已經決定將漢字重新納入中小學的課程里),不過漢字在民間仍在繼續使用,且可以按照個人習慣書寫,但是現如今能寫一筆漂亮漢字的韓國人越來越少。

李明博政府把漢城改為首爾,也是一種去中國化,去漢字化的體現。

看韓國影視劇的朋友都知道,在韓國影視劇裏,漢字出現的已經很少了,這就是廢除漢字的作用。但韓國人依然離不開漢字。

由於受中國文化影響2000年,韓國人實際上並不能完全消除漢文化的影響。

先從文化層面來說:

比如韓國的歷史書籍完全都是由文言文書寫的,如果不懂漢字,根本就讀不懂韓國歷史書。再比如韓國的所有歷史古蹟包括漢城王宮都是漢字牌匾和漢字石碑,現代韓國年輕人根本就看不懂,這就造成了歷史文化的割裂。

韓國的所有歷史古蹟包括漢城王宮用的都是漢字牌匾

再從生活層面來說:

韓語單詞之中近六成的單詞是漢字詞,使用韓語諺文來理解文章脈絡難度較大。另外,抽象的學術用語不用漢字的話,要做到正確理解是非常困難的。韓語本身就是為了配合漢語出現的,因此並不如英文等語言表達的完善,所以看到韓語歧義會非常多。

韓國的身份證,99%都需要標注漢字名字

比如,韓國的身份證,99%都需要標注漢字才能解釋清楚。由於朝鮮語/韓語中使用了大量的漢字詞彙,並且重音現象嚴重,所以在需要嚴謹表達的場合時仍然會使用漢字。雖然在通常情況下人名、公司機構名稱等均使用韓文書寫,不過大多數的人名、公司機構均有其對應的漢字名稱。而在商業領域、行政領域沒有漢字,會造成很多麻煩。

事實上,韓國並沒有像北朝鮮和越南一樣完全廢除漢字,而是採取了韓漢並行的政策。70年代之前,除了韓國語中固有的詞彙和助詞之外,其餘的漢字詞直接用方塊字表示。因為當年創制訓民正音的時候,規定一個韓字對應多個漢字(音節為單位),所以用韓文字母表現出來的文字就出現了同音不同意的現象。

這樣令文字生活混亂不堪。後來又逐步恢復漢字的使用,增加了漢字能力測試,規定初高中學生必須掌握多少多少漢字等等。

於是在1990年代後期,完全不識漢字的世代剛剛形成,在自己的切身體驗和一連串的諷刺聲中,要求漢字復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而在90年代之後,隨著中國日益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後,韓國不得不重新重視漢字的作用。因為,就算看在人民幣的面子上,他們也不願意忽視。

1998年,當時的韓國總統金大中發表漢字復活宣言。這次,在總統的指示下實現了道路標誌和火車站(韓國國鐵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用漢字標站名)、公車站的漢字並記。現在在漢城街頭,漢字已經很普遍了。同樣的,中國的大多數景區也粘貼得有韓國字樣。這就是經濟文化交流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韓國人肯定漢字教育所帶來的國際競爭力。如果可以寫漢字,那麼與我國大陸、台灣省、我國香港、日本及新加坡等地之間即可用筆談的方法來溝通。丟掉東亞的共同文字「漢字」,就等於是減少國際競爭力。

在歷史上,朝鮮半島就使用漢字,在文化上他們也無法割裂和中國文化的密切關係。廢除漢字的行為相當於否認歷史。韓國人這一點上,態度沒有北朝鮮堅決。

而隨著中國的越發繁榮,相信有一天,無論是朝鮮半島還是越南等地區,都會讓漢字再次回到曾經的位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