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軍事衝突正在加快全球糧食危機到來的腳步。
3月10日,俄羅斯方面宣佈暫停向歐亞經濟聯盟出口糧食,禁令將持續至8月1日,俄羅斯決定將禁止向「不友好」國家出口化肥;
3月12日,白俄羅斯將該國糧食出口禁令延長6個月,包括向歐亞經濟聯盟國家的出口,還有鉀肥禁令;
被稱為「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在3月9日也宣佈禁止其小麥、燕麥等主食出口,3月12日,烏克蘭糧農部部長萊什琴科表示,烏克蘭政府決定暫時禁止出口所有類型化肥。
俄羅斯和烏克蘭加在一起,大約佔了全球小麥出口量的30%左右,它們的出口禁令將給其它糧食進口國造成很大的口糧來源缺口。還有世界上幾乎每種主要作物的生長都依賴鉀肥和氮肥等肥料,如果失去了穩定的供應,幾乎所有農作物產量都將受損。
說白了,俄羅斯、白俄羅斯現在就是以國家關係好壞來決定糧食和肥料出口數量,被列入其「不友好國家和地區」名單中的國家將被切斷供應渠道。
3月1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俄烏衝突可能引發全球食品價格飆升達20%的幅度。
一些糧食儲備厚度不足的國家已經遭到了危機的第一波衝擊,黎巴嫩準備實施麵包配給制(烏克蘭供應共60%的小麥)、突尼斯將實行麵粉配給制、埃及則更麻煩,由於人口眾多(1億以上)而且86%的小麥來源於俄羅斯和烏克蘭,開羅當局正不得不花高價尋找別的來源。
歐洲地區也將是這場糧食危機的最主要受害者之一,3月12日晚間,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凡爾賽宮與歐盟各國領導人舉行會談之後,他在記者會上警告:由於烏克蘭目前無法種植糧食,歐洲和非洲的糧食供應將非常不穩定,我們必須重新評估糧食生產戰略,以捍衛我們的糧食安全。
但馬克龍解決危機的方式仍然是要加大對俄羅斯制裁力度,迫使俄羅斯放棄抵抗(反制裁)。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則威脅稱:歐盟將禁止向俄羅斯出口奢侈品,這可以直接打擊到俄羅斯精英。
馮德萊恩的態度就像晉惠帝所言「何不食肉糜?」
她以為不讓俄羅斯人用名牌包包、名牌衣服、名牌鞋子……就能改變什麼嗎?或許她個人認為這些很重要,但對交戰雙方來說,這算得了什麼?
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後,歐洲得到了什麼?高油價、高氣價、高糧價,三高。還有數百萬計的烏克蘭難民、暴跌的股價、被削弱的歐元,以及歐盟日益加深的矛盾。
但糧食危機才是歐洲最大的麻煩,「歐洲糧倉」出問題,歐洲能好過得了?
3月底到5月間,是烏克蘭和歐洲的春耕時節,烏克蘭的勞動力嚴重不足,當2022年烏克蘭無法收穫小麥,歐洲糧食供應鏈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損害,歐洲農業公司IMC預測,全球穀物供應將減少5000萬噸。
歐洲農業主產區的春耕作業,農民就算得到氮、磷、鉀化肥和復合肥料,成本也必將大大提升,這必定反映在糧價上。
法國作為歐盟第一農業大國,最多是保障自己的主糧供應,德國農業生產能力也很強,但也只能保主糧。其它歐洲國家除了向美國、加拿大、澳洲買高價糧,甚至天價糧,別無它法。
美加澳都是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它們的農業資本裡面又有大量的猶太資本。糧食怎麼賣,還要由美國決定,英國則負責給烏克蘭危機添火。
阿根廷、巴西等南美六個主要穀物生產國,由於受到化肥短缺影響,已經在呼籲不要「懲罰」俄羅斯的化肥領域。同時也在加強穀物出口管制,穩定本國糧食價格。
再看美國與中國這兩個大國。
今年是美國農業部成立160週年,美國將會有一系列紀念活動,在2012年美國農業部150年大慶時,美國曾全年舉行慶祝活動,將稱之為「人民部」(People’s Department),這與中國「民以食為天」道理是相通的。
美國目前有210多萬個農場,儘管它的農業人口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但糧食產量不僅足以滿足美國人需求,而且是主要的出口收入。
美國控制著全球一半以上糧食市場,壟斷著國際糧食貿易,手裡還握著糧食定價權。
1862年,林肯政府成立了農業部,國會通過了《摩里爾法案》,規定每個州必須撥出總數不低於三萬畝(英畝)公地創辦農學院,讓青年農民有地方進修學習農業技術。
1887年頒布《赫奇法案》,規定各州必須建立農業試驗站,州政府撥款15000美元用以扶持,1906年提高到30000美元。
然後設立農業研究服務局(ARS,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專門培養「科技小能手」、「種田小能手」、「養豬小能手」……
1914年,美國成立「聯邦農業合作社」,在各州設立辦事處,促進農業向集約化、高效化方向發展。
但美國存在著化肥問題,美國人口相對於它國土面積來說並不多,美國人不管怎麼拉都不夠,就所以,美國要去搶那些鳥糞小島。
美國到了1893年才有了化學氮肥,一戰期間才有了鉀肥,二戰之後,新型混合化肥普及,農業產量一路飈升。
要養活了美國3億多人口,並壟斷全球貿易,沒有科學划區是無法想象的。
美國政府將農業生產划出了九大區:
一、新英格蘭區。
緬因、新罕布什爾、佛蒙特、馬薩諸塞、羅得島、康涅迪格六州。以乳牛、蔬菜、家禽為主,農作物以牧草、燕麥等飼料作物為主。
二、中部大西洋區。
新澤西、賓夕法尼亞、紐約三州。以乳業,水果為主。
三、中央東北區
俄亥俄、威斯康星、密歇根、印地安納、伊利諾斯五州。以乳業、牛、豬養殖為主,還是玉米和大豆產區。
還有,中央西北區、南部大西洋區、中央東南區、中央西南區、西部山區、太平洋區(不詳細介紹了)。
等到政府規劃成型後,美國農業資本再展開商品化生產競爭,這也標誌著美國跨越了自給自足階段。
美國能在一百多年時間內成為全球最發達農業生產國,依靠的是國家長期戰略規劃。美國也從來就沒有將糧食安全寄託於國際貿易上,它不跟英國學,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殖民地為它輸送農作物。
中國是世界上對糧食安全最為重視的國家,全球糧食危機在美國挑起貿易戰時就已出現苗頭,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後,又加劇了這場危機的嚴重性和困難性。
中國在幾年前就開始有針對性的進行佈局,以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西方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政策充滿著矛盾心態。今年3月,《日本經濟新聞》曾引述美國農業部統計數據稱:中國人口只佔全球不到20%,但「囤積」的主要糧食卻超過了全球庫存量50%以上……一股酸勁撲面而來。
2月底,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卻在美國農業部年度「農業展望論壇」上抱怨中國採購力度不夠,美中貿易關係極其困難,更形容是愈來愈困難。
既然戴琪呼籲中國要加大力度採購美國農產品,但西方又何必酸溜溜地說中國「囤積」了「過多」糧食,難道中國怎麼做都不對?
中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而且一日三餐還要吃得夠、吃得好,談何容易?
要實現中國的糧食安全,這必須有國家領導層的高瞻遠矚,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高度責任心。
如果現在臨時抱佛腳,代價得有多大?而且美加澳還會將糧食當武器要挾中國。
從西方對俄羅斯的「毀滅性」制裁來看,誰要是指望它們在糧食問題對中國有惻隱之心,那是做夢。
曾向何時,有一些野路子「經濟學家」哭著喊著要中國放棄18億畝耕地紅線,以釋放更大的「經濟潛力」。說中國可以把糧食安全寄託在國際自由貿易上,只要你有錢還怕買不到糧食?
他們刻意將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兩個概念進行混淆,給中國「下迷藥」,用心何其毒也?他們在乎的不是中國根本利益,而是西方基金會的獎項和資金。
如果聽了他們的鬼話,美國對中國斷供的可不只是芯片。等你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這些「經濟學家」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美國有《與敵對國家貿易法》,五六十年代就對中國實施過糧食封鎖政策。加拿大當時想跟中國「自由貿易」出口糧食都要先得到美國允許。
事實證明,只有中國先確保了糧食安全,確保了耕地紅線,人家才會跟你進行農產品自由貿易,還嫌你買少了。
在當前特殊時期,糧食的經濟屬性在減弱,而政治屬性在加強,這也體現出中俄在農業方面長期合作的重要性。
中國應對危機能力,全球有目共睹,心知肚明。
在糧食方面,中國依然是可持續的糧食安全區,這對亞洲糧食貿易平台的恐慌情緒會產生良性影響。
從糧食種類來說,以稻米為主的亞洲國家相對安全,而以小麥為主的歐洲則會焦頭爛額。說到稻米,很多人又會想到袁隆平老爺子,這樣的人,才是中國的脊梁。
中國最高領導人也在告誡我們: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
毛主席當年為什麼要提出 「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烏克蘭危機就是答案之一。
當世界處於疫情+戰爭雙重危機陰影下時,我們更應當保持清醒,別忘了,西方有些人認為中國人吃肉吃魚都是罪過。
一定要吃飽,不然哪有力氣建設國家,保衛國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