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綜合熱戰,金融戰,能源戰和認知戰的「四位一體」「四戰合一」的全球大戰,早已開打。
自從2016年俄美相繼在敘利亞戰場官宣入倉,筆者就認為,一場自二戰後的新型世界戰爭就已經開打了,而俄烏戰爭只是這場大戰其中一個戰場的新戰役階段。
可能對於一些秉持傳統戰爭觀念的觀者而言,此論調有些危言聳聽,但細看5年來的敘利亞局勢,就一目瞭然。
在敘利亞戰場,有美軍,英軍法軍(特種部隊),以軍,俄軍,伊朗國民衛隊,伊拉克什葉派武裝,土耳其國家部隊與私募雇傭軍;在後勤戰線上,還有沙特與阿聯酋奉命美國為敘利亞反對派購買大量蘇系武器彈藥和基本生活保障,卡塔爾,委內瑞拉則應普京之請為敘利亞持續輸油輸血。
不大不小的敘利亞戰場,涉及4個安理會常任國,籠統共計15個國家軍錢糧彈直接參與雙方陣營的一場超長博弈,六國對九國的直接態勢,已經超出了區域衝突的概念。
如果我們把現代武器1發巡航導彈當量規模(每發480-500公斤TNT)替換為80枚美軍二戰高爆榴彈炮彈(每發5.8-6.2公斤TNT),那麼僅敘利亞戰場空襲規模而言,至今敘利亞全境相當於承受了28萬發榴彈炮轟擊,這大致相當於二戰美軍三個主力師屬炮群打出將近30次基數,也大致相當於9次「遼瀋戰役炮轟錦州」。
烏克蘭戰場幾乎與敘利亞戰場如出一轍,烏克蘭的軍機和武器彈藥三分之二由美國出資從東歐國家購買,三分之一由北約陸續轉售提供,敖德薩海軍港從2019年底開始由英國人出資設計建設,就在3月初,北約國家又再一次向烏克蘭提供近6萬枚反坦克導彈。而在三天前,波蘭表示願意慷慨資助烏克蘭F-15和米格戰鬥機,但不敢背上直接贊助商的標籤。
一些媒體開始貼出了這樣的標題:《俄羅斯大戰32群雄》。從敘利亞戰場到烏克蘭戰場,僅就涉事國,直接利益雙方規模,就已經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事實面前,雖然歷史學者,國際學者和軍事學者不願意對公眾敞開自己的真正觀點,但如果還有意見陣營拒絕承認這是一場全球衝突,顯然是掩耳盜鈴。
然而,敘利亞和烏克蘭熱戰戰場只是當前這場大戰的一個方面和「四分之一」。
認知戰場——新盟約國對抗新軸心國 美國輸少贏多
認知戰是近一年來研究與觀察評論前沿體系最喜歡使用的表述,基於傳統的宣傳戰,信息戰,心理戰的模式與思路,配合大數據與算法傳播的前沿引導,認知戰爭被認為是當前文明衝突與大國博弈的最前線鬥爭。這個名詞的概念,就是一改「宣傳」的正面洪流模式,也避免「信息戰」的地下點狀輸出模式,基於公民或受眾的基礎認知,以特定信息餵養和引導的方式,引導每一個輿論個體自主形成意見和價值觀。
以俄烏戰爭為例,一些挺烏勢力主導的信息流向,在全球輿論場刻意釋放「戰爭萬惡論」,以人道主義和歷史虛無的方式直接引導輿論場形成「只要戰爭就是錯誤」的形而上觀點,同時也就間接形成了「普京發動戰爭為錯誤方」的觀點。殊不知該錯誤認知的產生將嚴重影響輿論價值判斷,如果非要說戰爭就是犯罪,那麼歷史上各國自衛戰爭,反分裂戰爭,反壓迫戰爭,領土統一戰爭,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當性均應該被否定嗎?
認知戰場之激烈並非僅僅局限於一地一時一事。當前最為廣闊的戰場在於全球政治價值的左右兩翼鬥爭,這場爭鬥波及全球每個角落。
2018年以來,國家主義,自然強權法則與國家實力論為代表的右翼思潮者與全球主義,世界主義的全球化思潮者正式分道揚鑣——前者認為飛機大炮和國家工業的「日不落帝國模式」是保證強國恆強的不二法則,而後者則堅持認為基於科技普及和文化交流,在全球化浪潮之中佔領認同制高點的政治化「佈雷頓森林體系」才能成為全球的王者。用通俗的話簡述,前者認為堅船利炮和強大的工業造就了美國霸權,而後者認為美國霸權的基礎是美金體系和全球市場佔有。
政治觀點認知戰,雖然不以人的生命為代價,但全球政治公共財產的犧牲卻是空前的。國家間的認知戰蔓延,體現在建制國際制度的崩潰,美國2017-2018的全球貿易戰體系變革,英國脫離歐盟,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撕毀伊核協議,俄羅斯,伊朗等國主動疏離美元體系等等著名政治事件層出不窮。原先以貿易與文化聯結構建的國家關係被右翼思潮沖淡,取而代之的是右翼觀點國家的重組重連,在這個新模式下,美,英,加,澳,印,日等國組成了新型的「火拼才會贏」陣營,相反歐盟-中-俄-東盟-非洲則依然願意保持「和氣發大財」格局。這就是為什麼澳洲經濟深度依賴與我們的外貿,但卻敢於狂犬吠日頻頻挑釁的行為邏輯。伴隨新的合縱連橫之產生,背後是近20年全球合作機制和多國公共外交的努力集體沈沒
——試想一個班集體裡,有越來越多的成員相信班長和班委的位置是靠「武力打出來」的,而不是「德行選出來」和「成績比出來」的,那麼這個集體就越來越不可能消停,動武便是遲早之事。此前的推杯換盞,一笑恩仇,你儂我儂,插香磕頭就很可能一去不返。
2月24在我們眼前爆開的「俄烏戰爭」,只是這場大戰中新「軸心」與新「盟約」的一次激烈對抗。
但是話說回來,美國自己,卻經歷著這場認知戰最大的戰爭創傷。2020年的美國大選刷新了美國多項負面歷史,佛洛伊德事件領銜了史上社會波及最廣的反分歧運動,特朗普代表的美國「獨孤求敗」觀點,與拜登領銜的美國「武林盟主」口號分別領導著左右翼選民製造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選票分歧,美國國會大樓歷史上第二次遭遇「暴力侵犯」,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歷史上第二次被「非正常武裝」所包圍。時至今日,政治觀點的分歧導致的社會分裂仍然在持續,卡車司機再次圍堵著白宮與國會討要觀點與說法,特朗普東山再起捲土重來的氣息與民主黨斬草除根除惡務盡的決心繼續隔空搏鬥。美國社會的政治認知戰爭幾乎深入到了每一個社區,每一個村鎮,每一個年齡層,每一個社交網,每一個族群,甚至是每一個家庭。於是,這場西方社會的自我「走火入魔」給自己製造著不少的國內混亂,而與美國如出一轍的「傳染」正在英國,法國,意大利,波蘭等國家上演,如果筆者判斷無誤,那麼在此後的英法意日等國的換屆選舉之中,「美國症狀」將開始全面展現。
能源戰場——注定的你死我活
照近10年的平均開採速度和消費規模,在2050年左右,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就將逼近枯竭紅線。在這條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鐵打現實面前,全球博弈的能源立場從「控制」徹底轉變為「佔有」。三十年之後,石油將日益上升成為國家化工與戰略科研之中的珍貴資源。
圍繞這條政治與現實利益,各國不得不參與這場全方位的能源大戰,科技研發,原油存儲和天然氣控制便是這場大戰的三個重要領域。任何一極經濟體在某一領域佔據全面優勢,便也在能源戰場佔盡上風。
目前看來,歐盟在新能源科研應用體系走在了前列,成為新能源與社會,工業體系掛鈎最為成熟和深入的經濟體,但歐盟的硬傷卻在於自身油氣資源的匱乏。
美國方面,雖然能源改革遠遠落後於工業改革和基建翻新,與歐洲拉開了近十年的距離,但頁岩油氣技術的騰飛使得美國自2019年後一躍成為油氣出口與消費的雙前三國家,這使美國在油氣儲量方面擁有一定底氣在未來國際社會問鼎群雄。
同理,油氣出口和儲量絕對靠前的俄羅斯,雖然產研鏈條遙遙落後,但隨著經濟模式的「計劃式」變革,內生動力覆蓋外延動力的預期向好,因此無疑也擁有足夠的儲量潛力支持其安全擴張。
在這種你長我短,你短我長的交錯態勢之中,天然氣輸送控制無疑成為多邊博弈之中的絕對勝負籌碼。而根據當前俄歐的能源經貿形態,一旦斬斷俄歐之間的能源貿易,無疑是卡住了歐洲的工業動脈和俄羅斯的外匯靜脈,一個無法產品輸出,一個無法外匯輸入,一旦僵局一場,雙方均是死局。這是阿拉伯之春社會運動的根源邏輯,也是敘利亞戰爭背後的根本邏輯,更印證了美國挑撥俄烏局勢,破壞和談,但絕不參與其中的險惡邏輯——天然氣供應亂局拖的越長,越是利好美國。因為烏克蘭剛剛好處於歐非兩個大洲油氣市場供應的十字路口。
截止上周全球平均原油價格飆升到了130美元一桶,這和伊核協議執行期間69美元的油價和敘利亞戰爭期間93美元的油價已經再度拉開了梯次,巨大的利益裹挾,使得沙特和阿聯酋等產油國一度拒絕接聽拜登的緊急電話;另一方面,在低價期不顧壓力與俄羅斯和伊朗簽約的印度,日本,土耳其等國,也樂得坐享此前低價簽約的現實紅利。當前唯獨被油價飆升趕上斷頭台的,就是連續10年騎牆美俄爭鬥的歐盟。基於此,筆者預判,在歐洲民眾為了油價走上街頭抗議之前,歐盟一定會促成俄烏局勢徹底穩定。
金融戰場——大國「抗美」的陣地戰
為了提振疫情後時代的美國經濟發展,拜登政府冒了全球之大不韙——美國超級量化寬松。
數萬億美金鈔票在2021年從美國政府印鈔機走出國界走向世界,面對美國在全球金融上游的無腦「洩洪」,各大經濟體都或多或少築起了「經濟內循環」的堤壩,也關上了「資本無序擴張」的危險閥門,一旦美金洪水在全球一波洗禮無法割到韭菜,那麼對於華爾街的通脹回流衝擊必將製造美國第二次次貸危機。於是美國必須選擇一個下游決堤口,這個決口剛好就是烏克蘭。
果然,俄烏戰爭爆發,烏克蘭遭遇「暴打」,但是在殘酷的戰爭背後,先是大量華爾街的黃金期貨炒客趁機實現了自己人生的財務自由,緊隨其後十多年來套牢的原油天然氣期貨炒客實現了扭虧止損,再接著軍火與保險公司的股票瞬間拉滿。正可謂普京扳機一響,民主黨黃金萬兩。從2021至今,拜登先後將3000億美金以貸款和援助的形式灑向烏克蘭和東歐國家,而一向乏善可陳的諸國政府只會將其用於國防進口,社會福利與經濟槓桿,這些熱錢毫無疑問未來將以東歐老百姓固定資產和血汗剩餘價值的模式重新流動回美國的腰包。此時的烏克蘭,猶如一個越賭越輸的賭徒,面對美國放出的高利貸熟視無睹仍然保有翻盤的決心,一旦俄烏局勢拖到第二年甚至第三年,整個東歐將灌入超過1萬億美金的各種美國金融「海洛因」,美國也就以戰爭的模式,牢牢把東歐市場綁在了自己的金庫之中。
俄羅斯在這場金融血戰之中亦是吃虧不少,諸多俄羅斯城市民眾甚至因為無法使用電子支付而上不去地鐵,打不了網約車。隨著諸多具備跨境支付能力的平台撤離,俄羅斯的外生需求空間進一步被擠壓,但所幸的是,多年來的高強度制裁使得俄羅斯政府被迫走出一條資本主義計劃經濟的「特色道路」,有著「計劃經濟」總理之稱的米舒斯京基於梅德韋傑夫時期的「資本無序擴張」亂局,以數據微觀管理為突破口大幅改善了俄羅斯行政體系的效率與發展模式,從俄羅斯從資本野蠻生長的模式切換為短板進口,長處出口的精准定位,同時國內以「房改」和「公租」為切入口,一箭雙雕解決民生與投資問題。令人可嘆的是,當下西方國家的滿額制裁反促使俄羅斯因「脫鈎國際金融」而成為後疫情時代全球灌水通脹之中最先被動「免疫」的國家,因禍得福的辯證情景在普京身上,淋灕盡致。
結語:大戰盡頭——世界新格局的重建
兩強爭霸之後是一超多強,一超多強格局在格魯吉亞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之後,已經改變為世界多極格局或者「安理會五常」體系,省察當前國際局勢的運動軌跡和國際政治的利益格局,當前諸多戰場的「大戰」態勢一時難以觀望到盡頭,如同二戰剛剛開始的階段,全球均無法看到和平曙光,其根本原因並非是武力難以抗衡,而是新的世界格局雛形並未形成。就當前的分析模型來看,四位一體的世界大戰恰恰決定著新格局的發展方向:
——A:一旦「認知戰場」提前決出勝負,那麼世界很可能重回「類冷戰」模式,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將形成兩大陣營圍繞全球公共利益進行博弈甚至搏殺,邊界爭議,分裂與統一,國家強權與軍事影響將成為爭奪主題。
——B:一旦「金融戰場」分出高下,那麼世界將重回一超多強的格局,美國水漫金山造成的全球通脹將刺破全球多國的債務經濟和過熱泡沫,多國將遭遇後疫情時代復蘇疲軟和金融割草之後的完全虛弱狀態。
——C:如若是「能源格局」最終黑白分明,那麼世界也會產生雙驅動格局:以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伊拉克,卡塔爾等國形成歐亞大陸圈能源堡壘經濟圈;以美國,澳洲,沙特,尼日利亞等國形成海洋能源連接圈,所有非能源產出國和能源消費大國,將圍繞夾在兩個陣營中間為了各自的能源安全時常合縱連橫。
——D:如果是「熱戰」定輸贏,那將是最為可怕的,要麼世界毀滅;要麼五常瓜分世界南北框架形成五角星格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