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想搶全球供應鏈,印度東南亞中國製造三國爭霸

秋雨戰歌

蘋果公司邀請寧德時代、比亞迪去美國建造電池工廠,兩家中國企業倒也痛快,直接給拒絕了,沒給蘋果公司商量的機會。

這3年美國明顯是奔著摧毀全球供應鏈去的,川寶鬧騰著要把製造業回流美國,一番騷操作猛如虎,唬得大家一愣一愣的,供應鏈還在中國巍然不動。

疫情失控之下的美國,連特斯拉、波音、通用的工廠都沒法順利開工,而且美國人情緒極度不穩定,朝令夕改,在國會忙著相互批鬥,三年下來正經事沒幹一件,瞌睡喬也在使勁折騰。

這要是三年前,說去的概率很大,蘋果公司絕對可以帶走一批供應鏈產業公司,但現在不行了。現在誰敢去美國開廠,特斯拉是跑中國來才續了命。

因為這幾年被蘋果公司拋棄的供應商多達34家,比如勝華科技、歐菲光、宸鴻科技等相繼被踢出蘋果供應鏈,從芯片、面板,到攝像頭、電池每一個環節的供應商都入坑被埋過。

用完一波就扔,哪有長期戰略合作夥伴的意思,這是製造業,可不是蘋果手機,不喜歡了就扔了。再一個就是配套企業利潤被擠壓得太過分,製造業的淨利潤率都在8%以下掙扎,原材料上游產業鏈稍有漲價,基本就虧定了。

時間一長,誰都害怕巨額投入打了水漂,在蘋果樹上吊死的風險太大,蘋果公司供應鏈的話語權減弱也就不奇怪了。

而製造業要的就是局勢穩定、上下游產業鏈穩定、配件供應、人力資源和電力保障穩定,請問美國具備了哪一項?

既然美國本土不可行,那麼美國人把供應鏈企業搬遷到東南亞、印度行不行?他們試過,早在三年前就開始行動了。

頭幾年我們老聽說製造業企業往東南亞、印度轉移了,聽得我們都揪心,都以為是人工成本上漲造成的。

還是說蘋果公司吧,兩年前把一些生產線搬到印度和越南,也在當地培養了部分供應商,不過這玩意就跟你想馬上參加工作一樣,可你卻還是個小學生的感覺是一樣的,三五個月培訓不出來啊。

蘋果公司的印度生產線

這兩年疫情衝擊下,印度按傳統直接躺平,越南也hold不住了,變異病毒從印度傳過來搞得三天兩頭就得封城停工,越南工人都逮不著機會罷工。

蘋果公司急死,管理人員沒法入境、工人沒法上班、工廠車間只能暫停;三星也頭疼,把大陸工廠撤掉以後,搬越南去了,今年就沒正經開工。

這個時候看富士康反而是聰明的,它在大陸各省佈局了那些工廠,這兩年訂單接到手軟,蘋果又回來找他們來了。

我有個朋友是做紡織的,內外貿訂單都有,廠子在浙江龍游縣產業園,2019年我去參觀過,樓上樓下一排排織布機轟鳴不止。

他說普工底薪6000元,再加上績效獎和加班費,月工資將近8000元,可就是這樣,他還招不滿。

他發動所有人招工,誰帶來的親朋好友成功入職,就獎勵他們。好在新員工培訓一周就能熟練操作機器,朋友訂單再多都能按期交付。

資本是逐利而行,當初為了人工成本的藉口離開,比如越南工人平均月薪是293美元,差不多2100元人民幣,和中國工人8000元的薪資比起來,太誘人了。

越南製造業

但是,2020年越南的工業用地是99美元/㎡,約合44.6萬元/畝,而浙江多數地區的工業用地連30萬元都不到;越南的廠房租金按去年7.07匯率換算是25-35元人民幣,浙江平均租金是25-30元;2019年從中國進口了21億度電,2020年從中國進口了20億度電;今年又是三番五次封城抗疫,預估越南進口電量會暴跌。

這綜合一看,除了人工費便宜,其他都比中國貴啊!遷移製造業還要承擔重新投建的成本,設備、生產線需要調試,產品還要重新認證,一大堆顯性隱性成本等著解決,搞實業方方面面都存在門檻。

單看人工薪資,印度加上東南亞,確實便宜得讓資本流口水。

柬埔寨工人月平均工資差不多200美元,包含各項福利補貼和加班費的,不到1500元人民幣。

越南有9700萬人口,破億根本沒懸念,普工月薪2100元人民幣,比鄰國柬埔寨高一截。

印度13億人,工資水平還不如柬埔寨,普工是1萬盧比,差不多862元人民幣,流水線的工資能拿到1200元,印軍士兵的工資是2萬到5萬盧比。

這些國家最不缺的就是人,只要手工能做的,絕不用機器,所以手工業特別發達。又都是殖民時期養成的散漫習性,儘管宗教信仰不同,其實一個德行,一副這輩子當大仙、下輩子再升仙的樣子,沒啥時間觀念,心思都在磨洋工。爭氣的都是飄在國外的高種姓那幫子弟。

還都是年輕人多,能把日本羨慕死的。單論人工成本和人口結構數量,就是妥妥的產業投建窪地,理論上有接受大規模製造業轉移的能力。

這就很容易給人一種直覺,中國人工費越來越貴,製造業轉移恐怕是擋不住了,畢竟資本是要追求利潤最大化的。

但是,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工業(包含建築業)從業人數是1.1522億人;2020年新增1000多萬人;2021年中國製造業從業人數是1.6億人左右,從業人員不降反升,說明製造業在擴大或是回流。

勞動工人是製造業第一生產要素,尤其是技術能力強、熟練程度高的1.6億高素質工人,包括上千萬工程師,都是我們經歷一兩代人才培養出來的,這當中有一半人受過理工科高等教育。

請問,東南亞各國能培養出上億規模的工人隊伍嗎?

它是靠長期砸錢培養出來的,貴有貴的道理。

舉個不太準確但也是事實的例子。一個中國工人月薪8000,一小時做100件產品,而且能嚴格執行廢品率標準;1個印度工人月薪1000(也是人民幣),每人一小時做10件產品,廢品率20%扛不住。

單從勞動生產率來說,中國工人一個打十個,國際勞工組織測算過,2020年印度工人的產出只有中國的25%。

如果你是企業家,你選哪國工人?

產業工人紅利在中國,人口紅利在印度、東南亞,但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其他生產要素也比不了,中國真正厲害的是構建了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玩的是產業集群優勢。

比如,永康縣的五金產業集群就龐大到亮瞎眼,在車、門、電機、電動工具、廚具電器、金屬材料加工就佔據了八大門類,任何配件在街上就能全部搞定,根本不需要滿世界找供應商。

這種供應鏈強大到誰也沒辦法替代,它所創造的產品哪個國家拼得過?產業集群在中國各省各市比比皆是,這種綜合成本優勢太可怕了。

人工成本並沒有拉高中國產品的價格,看似比印度、東南亞高好幾倍,根本撼動不了中國製造的競爭力。

最先喊著要搶中國製造的並不是美國,而是2014年上台的莫迪。

這位大仙來過中國好幾回,特別喜歡去廣州。他一上台就高喊「印度製造」要摸著中國過河,啥事都要對標中國,啥問題都要在中國身上找解藥,一股子莫名其妙的咖喱味兒。

為了增加印度就業崗位、積累工業製造技術水平,做夢都想從中國搶奪製造業。

頭幾年國際資本聽大仙這麼一喊,虎軀一震紛紛表示鼓掌支持。

富士康宣佈2015年在印度投資50億美元建廠,計劃5年內招工100萬人;蘋果說也來捧場。

結果,2016年川寶上台,一看莫迪大仙搞得這麼有聲有色,發推特命令所有玩製造業的必須去美國,一通眼花繚亂的王八拳揮舞好幾年,把我們嚇夠嗆,以為要完蛋了。

在我們去年正在艱難抗疫的時候,大仙和川寶都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印度人激動壞了「中國在對抗疫情期間,這是印度的機會,印度商品可以填補市場空缺……」美滋滋地幻想著訂單朝他們飛奔而來。

突然眼前一片漆黑,印度停電了,國際資本懵了。

原來印度停電那是家常便飯的事情,比如2012年7月的停電事故,讓6.2億人黑燈瞎火地摸了一個月,外企被迫停產,鬱悶得咖喱雞都吃不下。

雖然用電保障是工業基礎條件,但它無可替代啊!電壓不穩、頻繁停電分分鐘搞死設備,訂單生產不能按期交付,那麼商業信譽就完蛋了。

甲方是要看結果的,只要企業按時交付商品才算履約,見誰把停電當作不可抗力因素寫進合同的?

儘管這幾年印度的用電情況已經投入不少,在改造印度特色的電力蜘蛛網下了不少功夫,不過還有不少三四線城市缺電,每天過著6小時不插電小日子。

城市的生產用電都沒保障,至於那些沒通電的農村,只能自己想辦法吧。總之,想要做到中國製造那樣牛逼,就得做到24小時不間斷供電,電壓還得穩定。

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想去印度辦廠也不是不行,首先你得買一套UPS系統,工業級的不間斷電源一般需要上百萬元,上千萬的也有,不然每天早中晚的不定時停電,就是祈禱時間。流水線一停電,半成品就有報廢的風險,這誰受得了啊。

停電造成的雙重成本,可不是低廉的印度勞工薪資能彌補回來的。

還得說回我那個做紡織的龍游老哥,外貿訂單挺多的,也考慮過遷移印度、越南去降成本。2019年秋高氣爽,他去了趟泰米爾納德邦,號稱是印度工業最發達的省份,結果發現這裡每天只能供電8小時,其他16小時只能拆裝機器玩兒。

他又算了一筆賬,自備發電系統需要再投1000萬,按照設計產能的用電量,每天得消耗3000升柴油,一個月的發電成本60萬元,還不算配置工人和維保費。

儘管印度電價不貴,但是一個月的70%時間需要自己發電,這個成本就是印度工業用電的三倍。

用電問題算技術性解決了,可上百種紗線在當地找不全,品質隨緣,價格也比國內貴,想要保證生產就必須從國內發貨,這等於原材料成本又翻倍。

這下他徹底死心了,閉口不談投資考察,跑去泰姬陵吸了點霧霾。

如果說大仙是閉著眼喊「印度製造」,那越南可算真的勇猛。自從90年代越南全面模仿中國模式以來,應該說在東南亞里是最成功的一個。

中國搞改開,他們也照搬搞改革開放,連官網風格都抄,極其認真。

真有不少外企搬去了越南,比如最早的耐克,2001年寧波等地代工了40%的耐克鞋,越南代工了13%;4年後中國代工了36%,越南代工了26%,份額翻了一倍;2009年大家都是36%;2010年越南37%,中國34%。

這樣的下降趨勢在耐克、阿迪、三星等外企的供應鏈中非常有代表性。

2019年三星關閉了中國崑山的最後一家工廠,在河內建了東南亞最大的三星研發中心和工廠,每年出口600億美元的電子產品,佔了越南出口總額25%。

十年間,越南GDP平均增速6%,吸引了一批國際資本巨頭,形勢一片大好。於是,越南總理阮春福振臂一揮「越南必須成為世界工廠,誓要成為東盟地區的製造中心!」

嚇得我們一哆嗦,目測越南製造崛起勢不可擋了呀。

可是,可是的後面一般是倒霉的重點:越南電網不是這麼想。

前文已經說了越南每年從中國進口20多億度電,如果今年越南疫情沒有變糟糕的話,總電力缺口大概率在118億度電。相當於要把東南亞的電力都買過去才能夠用。

問題是,地主家也沒餘糧啊。

那就建電站吧,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2019年4月國際環保組織來越南旅遊,順便把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準備投建的一個煤電站給攪黃了,273億人民幣的融資飛了,越南政府被國際環保組織折騰得欲仙欲死。

又因為美國阻撓,原本和日俄合作的2個核電站項目也黃了,信心滿滿的大越南基建竟然毀在了西方人手裡。

越南政府轉頭又去研究水電站,環保組織總不能又來旅遊了吧?

結果發現國內星羅密布的河流中,愣是沒有一條流量滿足要求的。好不容易還有一段湄公河,結果人家老撾在上游一路修水壩,去年和大唐電力又搞了第六座水電站,還是超大型的,然後老撾又把這些電力賣給越南。

氣得越南人抓心撓肺,尷尬地待在原地,電力嚴重短缺成了一塊心病,而中國的用電成本只有越南的65%,看著中國超前強大的電力大基建佈局,越南政府羨慕得兩眼冒綠光。

所以說,越南和印度存在一樣的問題:人工便宜,電力成本卻居高不下,搞五年規劃都降不下來。

做製造業最難的是產業鏈配套,少顆螺絲都做不成;原材料、半成品都需要運過來,好不容易把產品造出來,還得運出去。所以,運輸成本也決定了商品的競爭力。

這個時候,基建狂魔搓了搓布滿老繭的手,登台了!

2020年底,中國鐵路總里程是14.6萬公里,其中高鐵3.8萬公里,覆蓋了95%百萬人口級城市;公路總里程519.8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1萬公里;全球十大集裝箱港口,中國佔了7個,全球最大集裝箱吞吐量在上海港;全球50大集裝箱港口,15個在中國;50%多的造船訂單在中國企業手裡捏著。

隨便哪項都是世界第一,你想把貨送到哪都行,2020年鐵路貨運量47.9億噸,公路散貨物流的平均價格大約0.2-0.5元每噸/公里,或0.5-1元每立方/公里。綜合物流費用率也就是物流成本佔比是7.9%。

親,江浙滬包郵。

印度表示不服,今年印度高鐵時速160公里,印度網友說這飛一般的感覺吊打中國,就好比上海的現代化,一如既往不如新德里那麼美麗。

行行行,你印度贏了,你全贏了。

1947年印度鐵路總里程5.3萬公里,2021年接近7萬公里,70年增加了近25%;2019年印度鐵路貨運量12.24億噸,只有中國的25%。也不知道莫迪上台後推的7條高鐵、3條准高鐵修到哪了。

當我們把中國貨從深圳港口繞馬六甲海峽送到印度港口,結果印度的貨從北方邦還沒送到南方邦,這時間成本、運輸成本,直接打臉印度製造。

東南亞的情況要好一點,海岸線長港口多,但他們還在用解放前的港口,沒錢沒能力翻新,海路順暢但運力跟不上。

有人說港口基建這麼大一塊蛋糕,基建狂魔趕緊去吃啊。

沒那麼簡單,看看我們2015年租用99年的達爾文港口,花了巨大代價造好以後,一下子把港口經濟搞起來了。但是,不到5年澳大利亞想反悔,要不是他們拿不出巨額違約金,莫里森早就想撕毀合同了。

東南亞國家裡的越南、緬甸、孟加拉、柬埔寨確實從中國承接了不少產業轉移,他們把紡織業也搞得有聲有色。

其實大部分是來料加工,加工後又全部出口,並沒有形成真正的產業鏈。事實上,紗線、面料等原材料還得從中國發貨,因為產業鏈在中國。

越南代工耐克很牛,但他們造不出來符合耐克標準的拉鍊、扣子,只有中國有貨。紡紗機、針織機、花邊機也是從中國進口的,因為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產量最高的紡織機械製造國。

這來回一折騰,算上人工費、土地廠房設備投資、電費、生產廢品率、原料和成品物流費,耐克鞋服成本是一分沒降。

老闆對是非常在意的,這是生產中的一大隱性成本,在財務報表中固定資產折舊就是為了攤薄成本。

工人的素養決定了生產效率,多金貴的設備交到印度工人手裡,不按規程操作的散漫作風,讓機器、模具損耗率和老闆的血壓蹭蹭往上爬。

越南的工人素養也好不到哪裡去,很多中國過去的老闆和管理人員發現培訓他們很吃力,甚至都懷疑他們高中學歷也是造假的。再一個越南以前是長期被法國殖民的地方,散漫愛自由,加上小乘佛教的加持,就喜歡坐在街邊喝冰水消暑。

越南工人喜歡罷工,要求漲工資,每年都能上好幾回頭條,就是去年疫情期間還要求漲7.8%,這有零有整的,越南人罷工都這麼講原則。

歡慶的越南工人罷工場景

訂單來了肯定要加班的,政府規定加班工資是日常的1.5倍,加班費給足了總可以趕緊加班了吧?並沒有,越南工人又去罷工了。

一通算下來,越南20年裡最低薪資漲了17倍,再努把力,超過中國四五線城市的水平分分鐘的事情。罷工這玩意容易上頭,越南工人還沒停下來的意思。

終於,台灣寶成集團(耐克、阿迪代工廠)看了看越南工人的生產效率和良品率,回想了一下7年里挨了5次大罷工,決定不再擴建越南工廠,不想再被現實毒打了。

有人會說要看發展趨勢啊,只要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的訂單持續增加,工人素養、基建、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都會解決的嘛。

我們80年代開始搞經濟特區的時候,不也是這樣的嗎?缺電缺熟練工缺技術缺設備,鐵路公路還不如現在的東南亞和印度啊,為什麼中國能成,他們就不行?

他們還真搞不了工業全門類,這裡拼的是強大的政策規劃、執行能力,再加上40年積累起來的科研能力,才造出國家級的製造業體量,我們才艱難贏得「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號。

後發國家脫離中國製造,再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的全球供應鏈,這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並不是單純承接了幾個代工廠就以為自己是XX製造、XX製造業中心,拼的是體系生態圈。

我們能從戰略層面出發,讓任何企圖取代中國製造的國家無利可圖,除非我們自願轉移一部分產業給他們。

整個產業鏈中的多數原材料、機械設備、主材、輔材、半成品和成品環節,都捏在了中國手裡。他們搶哪個環節都沒有勝算。

中美貿易戰打了3年,美國人以為能卡我們脖子,一會制裁這個企業,一會對那個產品增關稅,結果發現中國的工業體系巍然不動,營商環境還是世界第一。

當然,我們也別自大,遠沒有到「我驕傲、我自豪」的地步。畢竟世界級頂尖製造業還捏在美德日手裡,我們距離衝頂科技界的珠穆朗瑪峰最多也就處在「前進營地」(第三營地)的位置,再向上走越艱難,消耗(科研、對抗)越多。

在我國推行產業轉型、結構升級的過程中,製造業外溢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沒人能從魚頭吃到魚尾,天下的生意也不可能就讓我們一家做了。

至於是產業鏈的哪個環節走出去,哪些捏著,我們說了算。

在我看來,未來十年東南亞國家、印度都將是中國的外包車間功能,零配件都會是從中國發貨,就像中國80年代的經歷。中國製造已經走在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規模化普及的路上,進一步降低了總成本。這就是全球供應鏈的中心還在中國的原因。

中國製造正忙著向高精尖階段衝鋒,比如打破美國對我國光刻機的封鎖,我們現有的條件比當年用算盤研制出原子彈、氫彈好太多,我們是有信心的。

看似東南亞、印度、中國製造的三國爭霸,實際上「發達國家粉碎機」不點頭,訂單再多,它們也搶不走,估計莫迪大仙現在都沒想明白,紡織訂單怎麼又跑回中國了?美國人一看搶不走供應鏈,轉身就去超市搶衛生紙。■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