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也許是冷戰後最重大的地緣政治變動。這種變動,對中國非常有利,讓中國改變了過去在中俄關係中的被動局面,成為了主動一方。
1、
中國人中間,有不少討厭俄羅斯這個國家的人。討厭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討厭俄羅斯是因為蘇聯,他們討厭所有帶紅色的東西。有些人因為俄羅斯曾經奪走了很多中國的領土,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有些人覺得俄羅斯是個野蠻獨裁的國家。
中國人中間,也有不少喜歡俄羅斯的人。中國人對俄羅斯產生好感的主要原因也是蘇聯。畢竟,蘇聯當過十幾年的老大哥,在建國初期,也確實幫過我們不少忙。
俄羅斯這個國家,確實挺複雜的。對土地貪婪,行事比較蠻橫,都是這個民族的特點。用熊來形容俄國,其實挺合適。
然而,在國際政治的舞台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喜歡和討厭並不重要,權力和利益才是主旋律。
對兩個國家來說,歷史的恩怨並不重要。英法結仇500年,並不妨礙兩國攜手打了一戰和二戰。德法在七十年中打了三場大戰,仇深似海,也不妨礙二戰後兩國攜手建立歐共體。德國大片領土在一戰和二戰後被波蘭奪走,也不妨礙德國和波蘭今天和睦相處。
中日之間,歷史結下的仇至今未解。但未解的原因並非是因為歷史,而是因為中日關係的現實。如果今天的中日關係和美日關係一樣,要是橫田基地中駐紮的是中國戰機,橫須賀港中停泊的是中國艦隊,中日的歷史仇恨,早就不會是一個問題了。
2、
回到俄羅斯的問題。中俄兩國,歷史上有恩有仇有怨。但今天,中國如何看中俄關係,不會把歷史的恩怨納入考慮。
今天的中俄兩國是合作夥伴,但不是盟友。美國在全世界有幾十個軍事同盟國家,但中國和俄羅斯之間不是軍事同盟。中俄之間的夥伴關係,是雙方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互相靠攏取暖的關係,並非兩個國家之間有什麼真正的相互認同。
中國和俄羅斯有漫長的陸地邊界。在當年中蘇關係緊張時,兩個國家在邊界線各自陳兵百萬。浪費大量軍事和經濟資源。當時,部署在中蘇邊境的蘇聯龐大的裝甲部隊,令中國領導人憂心忡忡。內蒙古的沙漠和草原,基本上無險可守。
為了防禦,中國甚至在平原上修建人造山,來阻擋蘇軍裝甲部隊。這些人造山的守軍,任務就是用自己的犧牲,也延緩蘇軍裝甲部隊的進攻速度。
直到蘇聯解體,中國最精銳的陸軍部隊,還一直部署在中國北部,主要的防禦目標就是北方的俄國熊。
今天,中國國家安全最大威脅是台灣問題,俄羅斯最頭疼的事情是烏克蘭,兩個國家都不願意在彼此的邊界浪費軍事資源。良好的中俄關係,對中國和俄羅斯都非常重要。中國可以專注在東南沿海,發展海空軍,設法解決台灣問題。俄羅斯則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應對北約的步步緊逼上。
兩個國家雖然從文化、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上有巨大的差異,但來自美國的壓力,讓兩個國家走到了一起成為夥伴。然而,中俄兩國之間的差異也決定了兩個國家並不會結成同進同退的軍事同盟。
3、
中俄兩國誰的戰略靈活度更高?在俄烏戰爭前,是俄羅斯。
誰是今天世界的老二,是中國,誰是美國認定的頭號對手,還是中國。
在國際政治的舞台上,老二是沒有選擇,沒法左右逢源的。要麼上位,要麼被打落變成老三老四甚至更弱小的國家。老三老四卻可以選擇,可以聯合老二對抗老大,也可以聯合老大打壓老二。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取漢中後。曹操老大,劉備老二,孫權老三。曹操堅定的認為劉備是最大的對手,明面上還維持孫劉同盟。但孫權這個老三就可以左右逢源。可以孫劉同盟共謀曹操,也可以背刺劉備,取得荊州。
俄羅斯有沒有可能被美國拉走,當然有可能。蘇聯(俄羅斯)這個國家的外交,一直很現實,是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
1937年七七事變,在抗戰早期,蘇聯給了中國很多援助,美國不但不援助中國,反而賣給日本很多戰爭物資。
是蘇聯心好,同情中國人民,美國是壞人嗎?不是,都是利益,赤裸裸的利益。那時,日本是蘇聯遠東的最大威脅,38年打了張鼓峰,39年打了諾門坎,蘇聯要用中國人的流血犧牲拖住日本,自然要給中國援助。美國沒這個需求,自然要和日本人做生意賺錢。
1939年歐戰開始,1940年德意日簽訂三國同盟。日本開始變成了美國的威脅,美國有了牽制日本的利益需求,就開始援助中國了,也搞了飛虎隊。蘇聯和日本反而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和平相處。蘇聯的援助就少了,美國開始大力援華。
是蘇聯變壞了,美國變好了?不是,是利益格局發生了變化。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是否援助中國抗日,都是處於自身利益的考慮。
很多優秀的美國政治家戰略家,都認為美國應該拉攏俄羅斯,全力對付最大的對手中國。但美國政界很大一部分人對俄羅斯一直持有敵視和警覺態度,讓美俄關係一直難以真正改善。
與美國相反,蘇聯解體後,中國的三代政治領袖,都深刻的意識到了中俄關係對中國的重要性,從蘇聯解體直到今天,中國三代領導人一直全力以赴的維護中俄關係,30年以來,中俄關係就從來沒有壞過。
終於,烏克蘭戰爭爆發,俄羅斯和美國北約徹底撕破臉。
4、
中國和俄羅斯誰更需要誰?在俄烏戰爭之前,無疑中國更需要俄羅斯。
如果有一天中美關係因為台灣問題而破裂,中國被迫搞內循環經濟。兩個最大的缺口,第一是芯片,第二是石油。芯片還好辦一點,反正台灣開火,全球芯片產業都一起遭殃,大家一起倒霉。手機晚幾年更新換代也沒問題,舊手機也能勉強用。
石油則不同,是消耗品,天天都要燒的。中國每年進口5億噸石油,自產只有2億噸。而中國從海外進口石油,海運路線基本都在美國海軍的控制之下。
俄羅斯是唯一能給中國提供美國海軍控制範圍之外的陸路石油供應的國家。俄羅斯每年2億多噸石油的出口量,也可以彌補中國石油供應的很大一部分缺口。
能源方面中國有求於俄羅斯。而俄羅斯一直左右搖擺,不願意把寶只壓在中國身上。
石油的海路運輸主要靠巨型油輪,陸路運輸主要靠管道。
油輪運輸很靈活。巨型油輪離開港口,可以運到歐洲,也可以去中國,還可以去日本。
管道就不一樣了,管道修到中國,就只能運給中國。與海運相比,管道運輸初期投資大,運輸路線固定,不如海運靈活。但一旦建成,運輸成本低於海運。管道運輸對需求方有利,對供給方不利。
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努力和俄羅斯談判,爭取一條從俄羅斯到中國東北的輸油管線。本來已經談成,準備修建從安加爾斯克到大慶的安大線。然而,日本介入,企圖攪黃安大線,改為修建從安加爾斯克到太平洋港口納霍德卡的安納線。
從成本角度,直接管道修到中國肯定更低。但管道輸油就只能賣給中國了。修到港口納霍德卡,可以通過油輪賣給中國、日本、韓國,對俄羅斯來說更加靈活。
2004年,俄羅斯選擇了更靈活的納霍德卡方案,修建泰納線。但為了安撫中國,同意修建一條支線通往中國的大慶。隨後,中國就盡全力爭取先修這條支線。
經過不懈的努力,2009年,中俄兩國確定先修支線,2011年支線開始供油。但俄羅斯仍然繼續完成了到納霍德卡的二期工程,避免受制於中國。
雖然中國的國力已經遠遠強於俄羅斯,但在過去的中俄關係中,中國是被動方,俄羅斯是主動一方。為了能源安全和地緣政治安全,中國一直在拉攏俄羅斯。而俄羅斯始終左右逢源,不願意把寶押在中國一家身上。
這次烏克蘭戰爭改變了一切。俄羅斯也無法玩平衡遊戲了,俄羅斯將更加需要中國,依賴中國。這對中國來說,是一件大好事。
5、
俄烏戰爭爆發,俄羅斯處於與北約對抗的最前線。西方的媒體已經把俄羅斯描繪成了「賤民國家」,把普京描繪成「戰爭罪犯」。
除非俄羅斯政權發生變化,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在十幾二十年間,都很難恢復。俄羅斯已經不再有可以左右逢源的戰略靈活度。相反,中國卻變成了一個可以維持中立,居中調和的角色。俄烏戰爭,也許是冷戰後最重大的地緣政治變化。
這個變化,目前來說,對中國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中俄關係的主動權已經到了中國一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