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數字不能減少死亡

盧永雄

截至3月28日,香港這一波疫情的累計感染人數112.3萬人,累計死亡人數7207人,病死率是0.64%。香港的死亡率之高,在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中罕見。

面對這樣的死亡數字,有專家建議政府修改計算的方法,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說,按港大醫學院的推算,本地感染人數或者已超過400萬人,而不是政府記錄上的112萬人,他說,應要用400萬作為基數去計算病死率。這樣的話,死亡率就會大降至0.18%。他認為香港過去10年,季節性流感的病死率平均病死率約為0.1%,若新冠病死率應該是0.18%,只比季節性流感的病死率略高。

不過,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就認為,數學模型只可用作為參考,不能以數學模型推算的400萬感染人數作為計算病死率的基數,全球很少會用模型推算數字作基數去計算病死率。他又指出港大醫學院曾經推算,到5月1日,香港第5波疫情死亡5000人,如今已經超過7200人死亡,反映數學模型只具參考價值。

有關新冠病死率涉及幾個問題。第一,香港病死率遠遠拋離其他地區。各地人口不同,要以每百萬人的死亡人數計,才是等值比較。據Our World in Data 於3月27日的數據,香港的新冠死亡人數為每百萬人有25.7人,遠高於南韓的6.8人和美國的2.3人。此數字以人口作基數而不是以確診者為基數,香港的死亡率也極高。如果沒有中央協助,可以想像這個數字會更高。

第二,將新冠肺炎類比作季節性流感,大錯特錯。孔繁毅試圖改變染疫人數的基數,以拉低病死率至0.18%,再用季節性流感的病死率0.1%作為類比,推論新冠病死率只略高於季節性流感,讓人覺得新冠肺炎並不嚴重,可以接受,香港甚至可以學西方國家躺平。

但是,這種推論最危險的地方是:

a.無視實際死亡人數。

只看病死率非常誤導,要看死亡人數。過去幾年,每年季節流感死亡只有100多人至300多人不等,例如2018/19年流感共錄得352宗死亡。但這一波新冠病死的人數,一兩天已等如季節性流感一年的死亡人數,非常可怕。300宗死亡和7000宗死亡,絕不可比,新冠肺炎帶來的死亡極其嚴重。我直接認識的朋友,已有3個長者在這場疫情中去世,過去未曾聽過認識的長者因季節性流感而病亡,原因只有一個:今次死得人多。

b.廣泛感染死得人多。

由於絕大多數的人都感染過季節性流感,體內都有抗體,即使再接觸到病毒,也很可能不受感染,所以季節性流感感染人數較少。但新冠肺炎卻不同,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根本沒有抗體,所以會廣泛傳染,染疫者數以百萬計,基數很大,所以不足1%的病死率,都會帶來大量死亡。

專家說話壓低病死率,只會誤導公眾,對病毒掉以輕心,淡化死亡陷阱。

第三,要直接面對和解決香港病死率超高的問題。

a.香港人全球最長壽,但當中有不少都是低質存活的長期臥床長者,染疫後容易死亡,這一點無法改變。

b.長者的疫苗接種率偏低。疫情初發時,80歲以上的長者,只有低於一半的人接種了第一劑疫苗。而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80歲以上長者已有94%完成接種兩劑疫苗(到如今香港是43%)。據香港政府對死亡數字的分析發現,80歲以上完全未接種疫苗者,感染之後的死亡率高達15%。老人接種率低是香港病死率超高的關鍵原因。

c. 擠逼的老人院舍成播毒溫床。香港有大量長者住在老人院舍,部份衛生環境頗差。此前有數字顯示,香港有83%的老人院舍和63%的殘疾人士院舍爆疫。而政府明知院舍擠逼,在疫情前,並無催逼住在院舍的長者接種疫苗,任由其家屬決定是否接種,到開始爆疫,也沒有政策去控制上述院舍的疫情擴散,造成院舍爆疫死亡暴升。

改變數字不能夠改善問題,高官們和專家們應要直面問題,快速解決。而不是修改數字計法,將新冠說成等於季節性流感,希望香港盡快躺平開放。若在解決致命的問題前,急促開放,只會帶來更多死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