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向比較穩定的國內疫情又出現了反彈,部分城市的嚴重程度直逼2020年初的武漢疫情。
可能是因為奧密克戎毒株比德爾塔毒株更狡猾,傳播率更高,導致這一輪疫情感染人數非常多,上海的日增病例已經突破2萬人。
這讓已經享受了兩年多日增幾個甚至幾十個的民眾有點慌,很多人心裡難免產生一個疑問:這疫情還能防住嗎?
而與這種疑問一起開始興起的,就是「與病毒共存論」。這個論調不新鮮,從2020年年中就開始有了,只不過那時候國內疫情形勢不嚴重,大家覺得就現在這樣挺好,所以共存論並沒有太大市場。
但疫情兩年後,當奧密克戎的高傳播性疊加疫情影響的經濟低迷,就給「共存論」持有者提供了充分的「論據」:什麼「全員核酸影響社會秩序」、什麼「奧密克戎是大號流感,不必恐慌」、什麼「防疫措施影響經濟發展」等等。
聽起來倒是「蠻有道理」,也迷惑了很大一波人,讓「共存論」開始甚囂塵上,好像西方的「共存模式」才是正確的道路。
1、「共存論」的存在土壤
外國媒體推波助瀾,國內公知以及個別醫生的帶節奏不可忽視,但更重要的是,「共存論」有其存在的土壤。
我之前說過,一切社會問題本質都是經濟問題,所以「共存論」的興起,和經濟形勢有很大關係。
我們看一下2021年的12月份,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消費旺季,中國的CPI指數才1.5%,比11月份還要低一點,而整個2021年中國CPI指數只有0.9%。
CPI指數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一般2%~4%為比較好的水平,就是所謂爬行的通貨膨脹,對經濟是有益的,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但全年CPI指數0.9%的確有點低了,說明經濟中總需求減少,物價水平與產量雙下降,經濟低迷。
而2021年全年的PPI一直在強勁增長,這和全世界的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有關係,代表中國製造業的生產成本一直在漲。
成本漲,消費不漲,意味著盈利減少。
大企業靠著皮糙肉厚還能過冬(事實上很多互聯網大廠已經開始大批裁員了),中小企業生存就更加艱難。
僅僅在2021年,就發生了知名運動品牌德爾惠停業、無人貨架gogo小超倒閉、中國500強盾安集團瀕臨破產等等一系列事件。
酒店業、旅遊業、餐飲業、影視業等服務業都是依靠人流才能興旺的產業,本來疫情之下人流就少,一旦有了新增病例,根據疫情政策又面臨封禁,整個行業深受打擊。
無論中小企業還是服務業,都是中國承載就業人口的主力軍,他們的盈利減少和破產直接影響了很多老百姓收入。去年法拍房數量急劇增加,這背後都是受疫情影響下的無奈選擇。
還有一些群體已經產生了「防疫疲勞」,開始對防疫政策頗有微詞,最近朋友圈很火的一句話就反映了這個群體的心聲:「青春才幾年,疫情就佔三年!」。
這時候,「共存論」的吹鼓手們就開始了表演:
「趕緊學西方「與病毒共存」吧!你看人家西方共存後,該旅遊旅遊該工作工作,演唱會、足球賽、夜店派對、沙灘海風,想怎麼high就怎麼high,街上沒人戴口罩,也沒怎麼樣。」
雖然病亡數字不斷增加,雖然還有無數患者待在家裡,但在市面上,還是保持了「基本繁榮」,總之一片歲月靜好的樣子。
「共存論」的吹鼓手們的理論依據,聽起來也是「很有道理」的樣子:
「奧密克戎不就是個大號流感了麼?沒必要這麼緊張了」
「奧密克戎致死率只有千分之一,比流感的千分之0.5高一些,絕大部分患者是輕症,居家吃藥,兩三天就可以自愈」
「輝瑞已經有了神藥PAXLOVID,能使病毒載量急劇下降,得了也不用怕,吃藥就好了」
不得不說,這一套看起來很「專業」的說辭很有迷惑性,絕大部分非專業人士都沒法辨別真假。
再加上又真的說到了這部分群體的心坎里,所以在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年初引發了一大波輿論風潮,甚至一些媒體還出現了「共存派」與「清零派」的大論戰,也成功讓「共存派」影響到了更多的人。
這種「共存派」和《三體》中的「降臨派」很像,反正也打不過三體人,不如假設三體人很仁慈,投降三體人,幫助三體人「降臨」地球,讓「地球屬於三體」。
在「降臨派」的想像中,三體人到來之後的社會是非常美好的,三體人幫助地球人解決問題,日子未必比以前過得差。
在共存派的想像中,共存之後的社會也是非常美好的:
年輕人可以隨意不戴口罩出門high,繼續過不被限制的生活,畢竟對他們來說,電影、shopping、派對、夜店是不可或缺的生活,他們急切地想回到過去的「正常」的生活中。
一些中產可以滿足滿足「想走就走」的小布爾喬亞心理,歐洲、美國、東南亞,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工薪階層可以不用再居家隔離,該上班上班,不會因為疫情而失業,導致生活困難,斷供斷收入。
服務業會再次繁榮起來,商場、影院、飯店會再次回到人滿為患的狀態,從業者更容易找到工作,賺到更多的錢。
經濟隨之變得更加景氣,消費增加,需求增長帶動製造業反彈,金融市場也更加活躍,股市大漲。
和國外交通恢復如初,國外投資增加,商機增多,生意也更好做。
不得不說,以上這些幻想十分美好,美好得我都動心了。
只是,與其說「共存派」相信的是「共存」,不如說是他們在嚮往過去正常的生活。
可是這種好事國家看不到麼?為什麼中國還堅持動態清零政策?
因為這些幻想,永遠只是幻想,絕對沒有實現的可能!中國如果選擇共存,不會是這種美好局面,反而會是災難!
就像三體人真的降臨地球之後那樣,「毀滅你,與你何乾!」
2、「共存」後的結果
我們今天不武斷地下結論說「共存派」到底對不對,而是換一個方法,向大家描述一下「共存」後,中國會變成什麼樣子。
看了我描述的景象後,相信有判斷力的人,心中自然會有個答案。
要搞清楚假如中國選擇「共存」會是什麼結果,就必須搞清楚,奧密克戎的真實感染率和死亡率。
我們以香港為例:
根據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發佈的數字,香港第五波疫情至今,已經有超百萬人確診,共8049名新冠病人離世,整體死亡率約為0.69%。
死者年齡介乎11個月至112歲,死者年齡平均數為86歲,當中包括8名18歲或以下兒童。
而香港總人口,也不到800萬人。
這就意味著,香港已經有八分之一的人感染,千分之一的人口沒了,這非常符合奧密克戎BA.2傳播率高,致死率低但致死總量高的特點。
奧密克戎BA.2的R0值是9.5,一個人可以傳10個人!與此同時,奧密克戎毒株代際之間潛伏期也在縮短,3天可以傳一代,如果不加管控,按照鏈式反應原理,10天就可能傳染1000人!而且還有重復感染風險!
而且根據香港的數字,未接種疫苗人士的病死率為3.2%,接種一針疫苗人士的病死率為0.96%,接種二針疫苗人士的病死率為0.14%,接種三針疫苗人士的病死率為0.03%。
如果說老年人則更加嚴重,病死率就會更高。染疫的80歲以上老人中,未接種疫苗的病死率為16.4%,接種一針疫苗的病死率為6.8%,接種二針疫苗的病死率為3.3%,接種三針疫苗的病死率為0.98%。
如果參照香港的數據,我們就可以大致描繪出大陸「共存」後會是什麼樣子:
首先,醫療方面,共存帶來的是海量的新冠患者和醫療擠兌。
按照香港的八分之一感染比例和千分之一的死亡比例,如果放到大陸是多少?1.75億人感染,超過千萬人死亡。
更何況,香港的感染比例和死亡數字,是建立在香港遠超大陸大部分地區醫療資源的基礎上的,尚且有如此慘烈的感染數字和死亡數字。
如果是在大陸,有大量的患者生活在縣城與村莊之中,醫療條件差,多個危險因素疊加,死亡率將會更高。
站在國家角度去看,結果同樣無法接受。
我們都知道,任何事情都有規模效應,一萬個人感染,和一億個人感染,不是一個概念的事情。一個國家的醫療承載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超過,那就是系統性崩潰。
來自加拿大的網友「宣廚」描述了加拿大「共存後」的醫療體系的真實狀態:
1、醫護人員反覆感染,醫院嚴重缺少工作人員。最嚴重的時候連急診都關了。癌症病人排不上手術。耽誤四五個月的比比皆是,死掉的不少,還有受不了痛苦自殺的。
2、醫院病床大量被新冠患者佔據,ICU病床10個月來滿床率在80%-100%。醫院需要單獨劃分住院區給新冠患者,不得已把門診手術區域房間分給非傳染性重症病人。
而加拿大官方則坦承:由於新冠患者人數量持續攀升加上醫療人員因新冠病休,醫院系統維持紅色狀態,非緊急情況不化驗,不接診,不安排手術。
你病得再著急、再痛苦,對不起,不接診。
不得不說,這和日本的私立醫院拒收新冠患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是加拿大、日本可以這麼幹,中國呢?中國是公立醫院為主體,只要收不進去,就會面臨各種的口誅筆伐。
事實上,這種情況已經發生在了上海了,最近「見死不救」、「冷血動物」的言辭不斷出現在網絡上。
但就算網上再罵,醫療資源也不會因為罵聲而增加,中國根本沒有能力承受百萬人級別進入ICU,現實中仍然會有無數人居家隔離。
輕症拖成重症,重症走向死亡,就算奧密克戎「承諾不變異」,維持千分之一死亡率不變,那麼在總感染人數暴增的情況下,奧密克戎的「低致死率」,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
所以,在奧密克戎高傳染性的加持下,其可能帶來的任何概率(不管大還是小)死亡,都會在足夠長的時間尺度下,帶來重症和死亡人數絕對數量的增加,日增上萬死者根本不是危言聳聽。
其次,社會秩序也會因為海量的患者而趨於崩潰。
我們都知道,在注重孝道和親情的中國,在看待死亡問題上是遠遠重於歐美國家的。
這些重症和死亡的人,可能是你的親朋、你的父母、你的孩子甚至你自己,你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或自己死去,那麼你能否接受?
在美國,共存後的社會更加殘酷,海量的死亡就不說了,單說因為家庭感染,失去一個或兩個父母的兒童,已經超過了19萬3千人。
如果說新冠患者失去的是現在,那麼這些孩子失去的是未來。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中國,會是如何?
醫療資源一旦被擠兌,你要去做透析?對不起,沒人。
你胃不舒服想去做胃鏡?對不起,沒人。
你想去醫院生孩子?對不起,沒床位。
帶來醫患矛盾激化,一些難以忍受病痛的人選擇自殺(加拿大已經發生類似事件)。
學校大面積感染,你不敢把孩子送學校,只能在家裡上網課,長時間的家庭禁閉讓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
更多的人無法參與工作,失去收入。
社交媒體上充滿戾氣和抱怨,一大波製造焦慮的自媒體馬上迎合這種情緒,一篇篇「小作文」帶來巨大社會影響。
當你每天看到的都是這樣的新聞,還能不能保持正常情緒?
第三,後遺症成為折磨上億中國人的終身之痛。
現有「得病不要緊」的論調,是建立在國家為新冠患者全額支付醫療費用的基礎上的,如果上億人感染,都去擠兌醫療資源,那麼國家醫保資金還有沒有這麼多錢去支付?
唯一的結果就是醫保資金耗盡、公費變部分自費、部分自費變完全自費。
姑且再假設國家再次動員了全國力量,把外貿收入、國企利潤、各級財政全砸進去治療,醫護人員不眠不休一天24小時連軸轉,以透支行政資源和基層醫療資源的代價讓所有患者都得到了妥善治療,這時候還有一個問題無法逃避:後遺症。
後遺症是被很多「共存派」無意或者有意回避的問題,但回避不代表沒有。
2021年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醫學院的Ziyad Al-Aly醫生經過研究,已經發現新冠會影響身體里幾乎每一個器官,包括且不限於:中風、頭痛、記憶力下降、嗅覺失調、焦慮症、抑鬱症、肺部血栓/肺栓塞、急性冠心病、心衰、慢性腎病、關節疼痛、肌肉無力、貧血等37種後遺症。
英國牛津大學Gwenaëlle Douaud教授團隊曾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者初級嗅覺皮層相關的區域組織損傷很大,並且整個大腦的體積萎縮。
而此前,已經證實新冠病毒會攻擊男性的私密系統,造成生育能力下降等病症。
目前有關奧密克戎後遺症的研究還沒有確切結果,是否也會導致同樣的情況還有待進一步探討,但我們敢賭麼?
不敢,就像賭所謂「病毒越進化越溫和」一樣,沒有人敢說新冠就一定會照這個路數來發展。
1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也指出,「奧密克戎」有沒有後遺症,現在還不清楚,不過根據國外的數據分析,新冠肺炎的後遺症還是比較多的,遠遠高於流感。
就算共存論者靠著自己的免疫力痊癒了,那能逃得過後遺症嗎?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
學生和白領康復後,有可能造成大腦萎縮、記憶力降低。
體力勞動者康復後,有可能自己的身體機能會下降,走幾步都喘,更不要說從事重體力勞動了。
廚師康復後,有可能失去味覺,不再具備做飯的能力。
作為生育主力的20-40歲男性大批感染後,有可能失去生育能力,造成更嚴重的人口下降問題。
而且這些後遺症,並不是說每人只會得一種,很可能輪流來、組合來,你能承受一輩子都在後遺症的痛苦之中嗎?雖然這些後遺症是有幾率的,但再小的幾率,落到自己頭上,就是100%。
事實上,英國國家統計署(ONS)估算,英國1.1%小學學齡兒童的新冠病毒感染後遺症達到「影響日常生活」的嚴重程度。
更何況,得新冠是國家掏錢,但治療後遺症,可是需要自己掏錢的,而且掏錢也未必治得好,所以共存派在支持共存之前,要先問問自己的錢包夠不夠給自己或者父母孩子看病。
第四,共存後,經濟和產業不但不會變好,反而會變壞。
有人也許會說,共存後,社會會恢復正常,經濟會變好,掙得錢多了,就有錢看病。
但這麼說的前提是,共存後社會一定會恢復如常,經濟一定會變好。
但一定會如此嗎?
防疫政策放開了,人心能放開嗎?經歷了疫情的人們,有沒有足夠的信心進行正常生活?
畢竟別看奧密克戎致死率是低了,但變異性、後遺症誰都說不好,而且還會反復感染,沒有個結束的時候。
比如美國與病毒共存後,陷入了一種失業率暴增和用工荒疊加的奇怪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勞動力參與率明顯小於疫情之前,但雇主仍然很難填補空缺職位。
自2021年春天以來,大約有3300萬美國人選擇主動辭掉工作,「大辭職」時代(Great Resignation)成了美國近期勞動力市場的一個熱詞。
為啥?因為會新冠會反復感染,所以很多人寧願待在家裡吃低保,也不願意冒著感染的風險出去上班。
為了讓上班的員工放心,一旦發現確診病例,老闆就只能給生病員工放假,勞動效率大大降低。
僅僅從2021年平安夜到12月30日這一周時間,美國就取消航班超8000次,因為3000多名航空公司員工得了新冠,只能在家休息。
同時,因為奧密克戎在美國各地感染了許多清潔工,全美多地的垃圾回收工作陷入停滯,大量垃圾、回收物堆積在街道上,無人清理,不少城市由此陷入「垃圾危機」。
自美國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雖然執法人員是2020年底首批擁有資格接種疫苗的人群之一,但死於新冠肺炎的警察人數是死於槍擊的五倍,還有大量警察在家休養,導致警力不足、出警緩慢。
美國Brookings研究所估算,因為新冠後遺症,美國160萬勞動力無法從事工作或無法從事全職工作,佔了全美勞動力缺口的一成多。
金融立國的美國尚且如此,以製造業立國、人力密集型產業為主體的國家受的影響將會更大。
人病了,你總不能不讓人看病吧?一個員工得了新冠,其他員工害不害怕?還願不願意上班?工廠會一直處於不滿員狀態,如何保證生產效率?
你要是私營企業主,會怎麼做?要麼是眼睜睜看著隔三差五的員工請假,訂單完不成;要麼是乾脆不做了,先止損,然後考慮換個賽道。
私營企業主可以這樣乾,誰也沒法說什麼,但失業的員工怎麼辦?
況且現在動態清零之下,國家明確規定對因防疫隔離而導致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應當視同提供正常勞動並支付職工正常工作時間工資。
隔離期結束後,對仍需停止工作進行治療的患者,企業按照職工患病的醫療期有關規定支付其病假工資。
共存後,還有沒有這個政策?如果說清零階段,極個別員工不上班還拿工資,私營企業主咬咬牙認了,但如果共存之後,那就面臨的是大批的員工被感染,不支付工資,員工就會陷入貧困,支付工資,自己就會陷入虧損。
私營企業主能怎麼辦?他們也很難啊!很多人也是小本經營,沒多少利潤的!
這種事情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韓國已經發生的事實。
去年越南胡志明市因為怕影響外貿生產而解除出行和隔離限制後,確診人數直線上升,單日新增1.5萬,死亡逾百,感染者隔離在不具備隔離條件的工廠內,引發其他工人群體性恐慌,很多工廠都出現員工聚集推開隔離柵欄跑回家的情況。
結果就是僅僅2021年上半年,越南共有70209家企業倒閉,比2020年增加了24.9%,相當於每天有400家企業倒閉。這也是為什麼訂單紛紛回流中國,無數為了躲避貿易戰而把生產線搬到越南的國際品牌,又不得不搬回了中國。
2021年越南的GDP增速下滑到了2.58%,相較於2019年的7.02%,已經是腰斬以下了。
這就是「共存」後的製造業為主體國家的經濟狀況,與之相比,中國這兩年經濟則是一枝獨秀。
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更是取得了8.1%的經濟高增速,也因防疫成績優秀得到全球資本的青睞,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吸收外資增長19.6%,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37.9%。
要知道,西方資本家控制下的媒體會說謊,但資本家的錢是不會說謊的。
站在微觀角度來看,「共存」後,對消費的刺激作用顯然也不那麼樂觀。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佔中國服務業龐大基數的餐飲行業,從業者大多來自外地,年齡不小、身體不算太好,如果共存,這些依靠人流的行業從業者首當其衝,而考慮到其自身免疫力,顯然會面臨更大風險。
而現在的動態清零狀態下,你外出吃飯、娛樂受感染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你還敢出去。但「共存」後,你無法知道為你服務的服務員是不是無症狀感染者,你身邊就餐唱K的有沒有新冠患者,出去一趟就像趟地雷陣一樣,想想家裡抵抗力弱的孩子和老人,你還會選擇出去麼?
這一點已經在日本得到了證實,2022年3月,日本經濟省數據顯示,隨著消費下滑,2月日本零售銷售環比下降0.8%,這是連續第三個月下降,就連日本最大的餐飲連鎖店AndMowa也撐不下去,於3月31日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多數分析師預計日本經濟第一季度陷入停滯或萎縮。
這一點,從中美的電影票房市場也能看出來,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巔峰,達到了637億元人民幣,而美國是789億元人民幣。但到了2021年,中國仍有472.58億元人民幣,而美國卻僅剩286.9億元人民幣。
餵,不是說好了美國共存後大家都會出來消費的嗎?消費哪去了?
所以,共存帶來的不是消費的繁榮,而是消費的徹底死寂。
第五,海量感染可能帶來更厲害的毒株。
還有一個更可怕的現實就是,就像印度巨大的感染群體造就了德爾塔毒株,南非的艾滋病群體造就了奧密克戎一樣,一旦中國「共存」,上億的感染者的溫床會造出什麼毒株?奧密克戎變異極快,如果未來它又變異出死亡率很高的毒株怎麼辦?
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僅僅3年,還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誰敢保證其一定那麼「講武德」,按照我們認知中的「病毒變異傳染性越高,致死率越低」的理論來變異?
更不要忘了,國際上還有一個國家在死死盯著中國,別看其媒體一個勁地指責動態清零代價大,鼓吹中國共存,但一旦中國共存了,哪怕出現一個不怎麼厲害的變異毒株,因為患者數量的激增,美國也一定會抓住機會大做文章,利用國際輿論霸權把中國指責為「病毒國」,並出台一系列措施:
包括且不限於禁止中國人入境、退回甚至銷毀中國貨物、斷絕與中國往來等等手段,借此來實現美國一直想乾而沒乾成的「脫鈎」,徹底封死中國的發展。
3、認清現實
還好,以上這些殘酷的可能性,還只是猜測和分析,並不是現實。
但我們不敢去賭,賭這些可能性不會發生,因為一旦賭輸了,那就是萬劫不復。
中國太大,中國人太多,中國的情況太複雜,這就決定了中國無論做什麼決策,都必須慎而又慎,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幾個專家、教授、醫生裹挾受疫情影響的民意喊幾句共存,就匆忙地改變政策。
而對於大多數「共存派」,其實大都是受疫情影響生活的人,一方面要考慮實際困難,出台政策解憂紓困,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宣傳和政策解釋,幫助大家認清幾個現實:
第一,影響經濟、影響生活甚至造成一些悲劇的,是疫情,而不是防疫。
疫情防控越及時、越嚴格,疫情發生率、規模和嚴重程度就越低,對經濟和人們生活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深圳和上海,二者前期疫情規模非常像,深圳做了幾輪全員核酸,迅速控制住了疫情。而上海則沈醉於「精准防疫」,浪費了寶貴時間,如今需要全國去支援,無數小區封閉,很多社會活動停擺。
以上,到底是哪個模式對經濟和生活影響小?
第二,西方並不是經過科學分析,選擇了與病毒共存,而是其缺乏中國這樣的動員能力和基層治理能力,不得已接受了與病毒共存。
為了給自己的無奈之舉找藉口,所以只能製造出「共存」的諸多好處,來給自己的民眾洗腦,也對別人洗腦,想把別人也忽悠瘸了,讓自己不那麼尷尬。
這些「共存」的好處不能說全部都是謊言,恰恰相反,為了增加說服力,這些「共存」理論反而頗有「科學性」,但就像輿論戰的最高水平「告訴你真相,不告訴你全部真相」那樣,西方在用貌似科學的論據引導你認同「共存」。
如果再培植幾個利益代言人,登高一呼,那麼造成的影響就更加巨大了。
第三,封閉、隔離、大規模做核酸檢測,仍是應對疫情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社會治理成本最低的手段,目前沒有其他替代手段。
不論什麼變種,總歸是病毒,符合病毒的基本傳播特徵,只要用封閉和隔離打斷傳播鏈,然後用核酸把傳染源找出來,就算病毒再怎麼變異,也能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
這一點,已經在中國無數城市得到了證明,短的幾周,長的也不過兩個月,就能把一個城市的疫情徹底撲滅,讓城市恢復正常生活秩序。
你是想要在共存狀態下天天擔驚受怕,還是長痛不如短痛地短暫隔離一下,然後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第四,說話是最容易的,幹事是最難的。
疫情以來,一些專家說了很多共存派群體喜歡聽的話,比如「抗疫不是目的,老百姓的安定才是目的」「今後抗疫,維持生活正常化應該放到跟動態清零同樣重要的位置」等等。
這些話正確麼?完全正確。
可是能否實現?怎麼實現?實現需要多少基層力量、多少醫療資源、付出什麼代價?沒說。
說話是最容易的,幹事是最難的,用幾句漂亮話贏取人心最容易,實現這幾句漂亮話最難,為了獲取認同和流量而過於強調正常生活,就會淡化防疫的嚴肅性,結果就必然是防疫的失控,那麼更大數量國民的生活就更加無法正常!
最後,想和大家說幾句話。
疫情持續到今天,防疫走到今天,無論是醫生、基層工作人員和人民群眾都身心俱疲,但是越這樣,越不能投降躺平。
因為一旦躺平,不但前期的所有付出都會付之東流,而且國家也會陷入萬劫不復。
也許清零政策會造成種種不便,也許很多人受此影響了工作、耽誤了愛情、割捨了親情,甚至在基層防疫工作中,仍存在買菜難、看病難等等不完美。
這些,我們都知道。
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和世界的範圍看,動態清零,仍然是尊重生命與科學的唯一選項。
這種選擇無論是從歷史還是人文的角度,都遠遠高於那種為了幻想中的正常生活、出門旅遊、娛樂消費等等一己之私,而把無數生命作為代價的「與病毒共存」。
也許這就像《深圳特區報》社論中說的那樣:
疫情當前,是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如何選擇,表面上看是抗疫的理念之爭、策略之爭、方法之爭,本質上則是制度之爭、國力之爭、治理能力之爭,甚至是文明之爭。■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