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們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一個歷史性時刻。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地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我們又見證了三名航天員摘星回來,平安落地。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時間,恰好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紀念日(1964年10月16日)。
在此之前,神舟十二號飛天之時,則是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紀念日(1967年6月17日)。
這是巧合嗎?讓西方媒體在那裡琢磨吧。
對於中國人來說,伴隨著神舟系列一次次完美發射,航天員一次次順利回到地球,都是自豪感的一次次提升。從「兩彈一星」到太空大國,中國人完全有理由值得為此感到驕傲。
神舟十三飛行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183天,創下了很多新紀錄。接下來,我國將今年之內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
這一切成就令人矚目,除了中國網友在網上開心慶祝之外,也引起了各國同行和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
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在太空取得的成就,基本上都是持正面態度,有的甚至用上了「無以倫比」等的贊美之詞。
美國太空網站則是平鋪直述,對航天員王亞平成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中國女性著墨較多。
總的來看,西方的專業領域和媒體領域態度並不相同。
專業界一般認為這是一次重大勝利,希望中國能夠分享在科研和技術方面所取得的突破進展,與中國加強合作。
而媒體界則刻意淡化,字裡行間還泛著一股酸味,跟以前一樣。
歐洲主流媒體的表現便是如此,「務實、嚴謹」的德國最有代表性,《德國電視一台》和《法蘭克福匯報》等主要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報導了神舟十三飛行乘組返回地球的消息,卻都是一筆帶過,還藏著一股陰陽怪氣。
《德國電視一台》在報導時播放了一段22秒的神舟十三返回畫面,稱王亞平有「中國軍方背景」……中國將在2029年將航天員送上月球,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的第三個太空大國。最後,「德國電視一台」說,中國被排斥在國際空間站之外,因為中國是由軍隊負責執行航天計劃,而美國則反對這樣做……
在《德國電視一台》官方推特下面的評論則更有意思,正面的寥寥無幾,一大堆評論在那裡扯烏克蘭問題,扯中國與俄羅斯的合作關係,還有扯新冠病毒溯源等等。
還有人攻擊中國是「壞蛋」,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優勢後,將會「攻擊」台灣,再治世界。
德國《世界報》評論區,有一堆人在說中國只是有「足夠的錢」來進行太空計劃,技術上不如歐洲和美國,中國人缺乏「自由精神」,哈勃望遠鏡才是開拓性成就。然後,又是台灣、台灣、台灣的安全。
而稱贊中國的評論賬號則被直接鎖住,不讓其再說話,這就是西方的「言論自由」。
《法蘭克福彙報》評論區也是大同小異,而且評論數非常少,關於太空的討論總是被「歪樓」到烏克蘭問題上,台灣兩字上下漂浮。
顯而易見,台灣省的1450(綠營水軍)是帶著任務到處在找西方媒體有關於這次中國航天成就的信息,然後在評論區進行詆毀,而西方媒體也喜歡這種調調。
德國正忙著劈柴燒火、穿毛衣、拉窗簾禦寒,德國官員還呼籲民眾少吃肉,多騎自行車去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再這樣下去,德國人要回到中世紀的古樸生活了。所以,一些德國媒體怎麼可能會對神舟十三飛行乘組返回地球的消息有正常心態呢?
你在太空授課科普,我在樹林裡撿柴禾,不帶這麼氣人的。
對於那些四處亂跳,想轉移大家視線的井底之蛙來說,確實,中國航天人對太空的探索事關全人類的未來,跟那些非人類的「台獨」無關。
大多數西方政府的心態非常複雜,他們一邊擔心中國獲得太空技術優勢,一邊又指責中國不想合作,還恬不知恥地向中國申請分享數據。
國際合作
1998年,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計劃提出後,卻故意不向中國發出邀請函,那中國只好自己探索。
2011年5月,美國國會卻通過了《沃爾夫修正案》,法案中一些條款明確規定NASA不得與中國分享太空技術,用法律關上了合作的大門。
美國要讓中國知難而退,放棄太空。
但中國人下定決心要獨立建設自己的空間站。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飛天摘星」背後是多少航天人的心血凝結。
中國打破了美國的封鎖,是因為我們有一個龐大的人才梯隊、一個豐富的科研資源體系,還有極為高效的組織能力。
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2006年開始運行,設計壽命為10-15年,後來,美國又咬牙將其延長到2028年。但如果建立一個新的空間站,需要耗資1000億美元以上。
錢從哪裡來?拜登今年看來難以做出決定。
《德國之聲》焦慮地表示,如果國際空間站退役,那麼中國將成為唯一一個擁有在軌空間站的國家。這不廢話嗎,要不讓美國人去國際空間站附近找找,有沒有德國油紙包?
美國寧可把錢花在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扶持各國NGO、豢養反華水軍上,也不願花在太空事業上。
NASA不得不通過商業化模式來緩解資金困境,為了掩蓋窘迫,它們把商業化模式吹上了天。但這能取代國家項目嗎?這只能讓一些人賺到大錢,而空間站卻還是個畫餅。
2020年9月24日,NASA局長布里登斯汀在國會作證時說,不能把低軌道交給那些不把美國利益放在心上的人,NASA希望得到國會撥款。
國會撥款談何容易?拆了東牆補西牆,就算共和黨不阻擋,拜登也沒有餘糧撥給NASA。
NASA還有一條路就是跟中國合作,但又抹不開面子,這不等於向中國低頭嗎?
去年年初,NASA前局長查爾斯·博爾登(2009-2017年在任)呼籲拜登和國會廢除《沃爾夫修正案》,解除與中國的太空合作限制。
因為他發現,美國封鎖了美國自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想一槍打中國,結果打在了自己身上。
除了《沃爾夫修正案》,美國那些針對中國的措施不都是如此?打5G、打華為、打無人機……再過10年是不是又會打到自己身上?
美國政府將太空軍事基地,要將它的全球軍事優勢擴張到太空上。
美國軍隊100%的導航定位、100%的氣象信息、90%的軍事通信、90%的科技情報都來自於太空系統,它對中國太空事業發展的恐懼之心可想而知。
根據美國強盜邏輯:中國大力發展太空事業,就是要建立太空優勢,再獲得軍事優勢,打擊美國。
但美國人不懂,中國在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飽受列強的欺辱、掠奪,連主權都無法捍衛,直到1949年之後,中國這種落後挨打的狀況才得到了根本改變。而美國則是一直順風順水的「天然命運」。
除了歷史層面,還有文化層面,為什麼叫「神舟」?靈感來自於毛主席詩詞中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為什麼叫「長征」?靈感來自於毛主席的《七律·長征》,還有《蝶戀花·答李淑一》的「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美國人會懂?它就會軍事、軍事、軍事。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給中國航天事業指出的道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中國空間站的建立,怎麼會令太空軍事化呢?我們將利用空間站通過生物培養模塊實驗種植水稻、蔬菜、養蠶、養果蠅、培殖線蟲、還要建立水生生態系統養活魚。
如果美國政客頭腦不是充滿了冷戰思維,他們應當為中國的太空成就感到高興。
但美國如果一定要在太空跟中國進行軍事對抗,那麼,它就會得到這一切。
神舟飛天摘星回來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看清腳下的路,國內外想給中國挖坑的太有人在。
「落後就要挨打」,如果依靠別人的憐憫而生存,我們將無法立足於這個世界。
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是一個大國必須要做的事情。
最諷刺的是,當初不帶我們玩的人,與今天妒忌眼紅的人是同一撥人。
今年,我們的計劃還有:5月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也是由三名航天員組成,他們將在軌駐留6個月時間;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空間站的三個艙段將形成「T」字基本構型,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之後還將實施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
不管它們喜不喜歡,隨著中國人的到來,太空必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也必將是一個美好的時代!
「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吧!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國人民不屈不饒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