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8000多條制裁,敵不過普京8年精心佈局,米舒斯京成關鍵人物

大象觀察室

俄烏戰爭打到現在快倆月了,吃瓜群眾的預期,也從一開始的「三天拿下烏克蘭全境」,變成了現在的「打贏頓巴斯之戰,解放烏東兩州」。

與戰場上的拉胯表現不同,向來不被外界看好的俄羅斯經濟,倒是出奇穩定。截止到2022年4月,西方對俄發起的制裁總數已達8000多項,俄羅斯不僅抗住了制裁,還相對平緩地過渡到了新的經濟模式。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俄羅斯遭受了西方一輪又一輪的制裁,還趕上油價下跌,那叫一個慘。從那時起,俄羅斯的經濟體系就開始和西方分離開來,變得更加適應戰時和受制裁狀態。

聽起來有點像蘇聯的經濟模式,實則大有不同。蘇聯時期是純粹的計劃經濟,俄羅斯現在的經濟模式只是披上了計劃調控的外衣,底色還是市場經濟,更像是沙俄時期的動員式經濟。

從帝國時期開始,俄羅斯的經濟結構就有鮮明的「山頭」特徵,部門之間各乾各的,誰也不搭理誰。國家的作用就是把這些部門統籌起來,形成統一規劃,沙皇就是最後拍板的人。

1917年11月,俄國爆發民主革命,經過五年的內戰後,蘇聯誕生。斯大林上台後,吸取了一戰時德國的動員分配經濟和美國經濟學家韋伯提出的集聚經濟理論,形成了具有蘇聯特色的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的核心是達到資源最優分配,比如莫斯科缺糧,就把全國所有地區的餘糧集中起來,分配給莫斯科。

一戰結束後,歐洲的矛盾沒有徹底解決,為二戰留下了禍根。斯大林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才開始用強硬手段推行三個「五年計劃」,盡快實現重工業和現代化改革,總不能等到別人都打到你家門口了,才開始學習怎麼造大炮吧。

斯大林的激進改革確實造成了不少冤假錯案,但同時也讓蘇聯這個落後的農業國家,搖身一變成為了工業大國和軍事強國。到二戰前夕,蘇聯的GDP已經達到433億美元,躍升為僅次於美英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靠著這些家底,蘇聯抵御住了德國的進攻,打出了一波知名度,國際地位迅速上升,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又迎來了一段高速增長期。

60年代過後,蘇聯的經濟發展趨於穩定,經濟結構倒是越來越複雜。戰爭時期一切為打仗服務,優先發展軍工,戰後該考慮民生問題了,吃住行都要改善,計劃起來就有難度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70年代蘇聯專門設立了計算機中心,通過高端科學進行計劃分配。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數學模型,計算出各部門的生產指標,從而得到分配佔比的最優解。

這麼一套龐大精密的算法,總共需要680個大大小小的管理部門執行,再下發到具體的生產車間,程序就更複雜了。因此,蘇聯的幹部不是在做報表,就是在開會,比現在的打工人還慘。

同時,要理解這種高級的經濟模型,數學必須學好。當年我國派了200多名專家去蘇聯學習編制經濟計劃,還是沒能完全學會,只能一再簡化。

蘇聯也是一樣,要想實現工業優化,降低發展成本,必須確保最底層的工人達到最低素質要求,嚴格挑選人才。而那些被淘汰出局的人,大多都被趕到西伯利亞種土豆去了,通過吸血農業維持工業發展。

在這種自上而下、權力集中的計劃經濟體系中,很容易出現「棘輪效應」,如何提高業績成了管理層最頭疼的問題。具體的表現形式是:為了確保下一年的生產指標不會提高太多,企業往往會刻意隱瞞真實的生產能力。

舉個例子,今年給你們部門下發的任務指標是生產100輛自行車,如果表現得太好,可能明年的指標就變成200輛了,所以要表現得只能生產100輛,這樣領導才會給你們少加點任務量。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很簡單,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上流通的貨物供應量是一定的,沒有其他外部競爭者搶生意,只能用逐年提高業績指標的方法衡量進步。蘇聯時期排隊買東西的場景都見過吧,不是人們沒錢,而是東西就那麼多,想插隊還得托關係走後門。

長期以往,企業內部的員工就會形成「磨洋工」的壞習慣,反正只要按規定完成任務就行,別指望他們多乾一點活。市場缺乏創新活力,越來越僵化,直接導致經濟發展變慢。

蘇聯計劃經濟失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不符合人性。人是消費主義動物,除了那些立志要建設偉大無產階級革命的理想主義者,大多數人還是喜歡享樂。

而蘇聯是一個時時刻刻都在搞戰時動員的國家,優先製造的永遠是火箭大炮,肥皂香腸永遠就那一種,只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從朝堂到民間,誰不想過上更好的生活呢?

戈爾巴喬夫就是因為把握住了人性,才忽悠那批小年輕跟他搞改革的。只不過,改革的最終受益者不是老百姓,而是上層官員和投機者。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蘇聯解體後,葉利欽政府實行「休克療法」,真的把俄羅斯搞休克了。普京上台後,大力打擊寡頭,又趕上世界經濟高速發展、油價上漲的好時機,俄羅斯的經濟逐漸恢復了元氣。

俄烏衝突爆發後,西方揮舞的制裁大棒,大多打在了與西方經濟聯繫緊密的寡頭和親西方派身上,普通民眾除了吃不到麥當勞,生活還和往常一樣。能做到這一點,離不開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的經濟改革。

米舒斯京是一個有理工科背景的經濟專家,擅長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經濟的宏觀調控,說白了還是沙俄時期的動員式經濟,通過大數據完成部門統籌,普京來做最後決定。

一個經濟體系能正常運轉的俄羅斯,即使不能重現蘇聯往日的輝煌,實力也不容小覷。用牛頓的話說,米舒斯京不是開創者,而是站在了俄羅斯幾百年官僚體系的巨人肩膀上。

前不久,米舒斯京提出了一攬子面對中小型企業的激勵措施,包括放寬檢查限制,增加貸款,以促進市場的創新活力。市場經濟體制下,百花爭鳴才是最好的局面,以前都被寡頭的企業壟斷了,現在也該輪到老百姓喝點湯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