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為何如此出名?專家:放大十倍後就明白了

柳婉月

古今中外有許多優秀的文藝作品湧現出來,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則是國外繪畫界中最出名,最精彩的一幅畫。

這是一幅在文藝復興時期創作的畫作,小說家馬泰奧·班代洛在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當見習修道士時,常會看到列奧納多·達·芬奇在修道院的北牆上進行創作。

那時的達·芬奇就正在創作這幅畫,據班代洛的回憶:達·芬奇每天早上會很早起來就開始工作,手中始終拿著筆,常常為了畫畫而忘記吃飯和喝水。

正是這廢寢忘食地創作,才使得這麼一幅精彩又充滿意味的畫作出現在這世上,並且出名至今。

可能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很多的有名作品,大家會覺得這幅畫跟其他畫作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當這幅畫被放大10倍以後,你可能就會讀懂這幅畫的奧秘了。

01、精彩的作品

《最後的晚餐》是意大利著名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在1494年-1498年創作的一幅蛋彩石膏壁畫,畫作中以《聖經》中的耶穌和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為背景展開了一場無聲的「戲劇」。

達·芬奇一生創作出了數百幅藝術繪畫作品,隨著國家的政變和時間的流逝,他的大多數畫作的相繼散失,在如今僅存的十數幅作品中《最後的晚餐》因此精彩的繪畫描寫,成為了他最出名的一幅畫。

這幅壁畫長910公分,寬420公分,《最後的晚餐》取材於《新約聖經》,據文中記載:那是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的祭司長密謀在夜間逮捕他,但一直苦惱於沒有人帶路,去埋伏耶穌。

貪圖錢財的耶穌門徒猶大便主動上前去告密到:「我給你們帶路,你們能夠給我多少金幣?」見此狀的猶太教祭司長便給了他30金幣,猶大告訴他們說:「到那時,我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

在逾越節那天,耶穌憂鬱地告訴他的12個門徒:「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出賣我了!」晚餐以後,耶穌就被抓走並被釘上了十字架。

這是耶穌最後一次與他的門徒進食晚餐,這幅《最後的晚餐》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

在當時許多畫家都在以這個主題來進行創作,但他們的作品始終沒有突破《聖經》的描述,他們大多數只是照搬了其中的劇情,為了凸顯叛徒猶大只是公式化的將猶大頭頂上的聖光直接取消,這使得這些作品沒有任何新意和突破。

達·芬奇在參考前人的作畫時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他開始仔細地總結了大量畫作的特點,在這個基礎上開始了大膽的創新。

他保持了其他作者對畫作中的人物精細地刻畫,並增添了許多人物表情和手部的細節,彌補了先前的那些畫家的不足。

歷經五年,這幅畫才得以真正地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為藝術界帶來了不可用金錢等價的財寶。

在這最後的一頓晚餐中,當耶穌宣佈被人出賣時,畫作上的12個門徒都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神色,其中門徒們的「神情大變」「震驚」「激動」「憤怒」「擔心」都被畫家生動地展現了出來。

在耶穌說完被門徒出賣了之後,門徒們都紛紛向他詢問道:「親愛的主,請問是誰呢。」但是畫中悲傷的耶穌並沒有點出叛徒的名字。

接著耶穌便拿著一塊麵包開始祝福了起來,他告訴他的門徒們:「吃吧,這是我的肉體。」

接著他又舉起了他的酒杯向他們示意道:「你們都來喝這杯酒,這是我的鮮血,為了人類贖罪,與神求和的血。」

我們在觀賞這幅繪畫作品的時候,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它的整體結構,構圖的美麗對人的視界觸動力往往是最強的,達·芬奇對於這幅畫的構思非常巧妙,打破了其他畫作將猶大單獨畫出的僵局,佈局卓越。

通過光影和人物的細微表情塑造出了透視的感覺,使得作品中的角色非常地生動形象,彷彿就是現實中的人一樣。

在創作這幅作品時,達·芬奇非常認真地揣摩了各個門徒的心理狀態,並在現實生活中仔細地研究人們的動態與表情變化,因此才能將畫中門徒們的吃驚、悲傷、氣憤展現得惟妙惟肖。

在這個作品之後,許多與它同類型的「最後的晚餐」都黯然失色,耶穌因此也成為了正義與無辜的象徵,告密者猶大也成為了典型的壞人,其他的門徒則都成為了忠誠的代名詞。

02、細節的解讀

這幅畫除了精彩的背景故事,它其中更高明的地方那就是畫中的細節,專家放大10倍以後便明白了其中的奧秘。

達·芬奇的畫作不但可以和鏡子一樣照出事物的本質,在他對生活與大自然的生活中,他也能將那些美好的最藝術的部分展現在他的畫作上。

他對於繪畫創作就有著靈性特點的解讀:「繪畫的靈魂應該通過姿態和動作表現出來。」

從這幅畫中的人物設定和肢體語言的描繪,達·芬奇對於這十二個人的性格特徵抓得是十分的到位。

這幅畫中總共有13個人,從左到右依次是:巴塞洛繆、老雅各、聖安德魯、叛徒猶大、聖彼得、聖約翰、耶穌、小雅各、聖托馬斯、聖菲利普、聖馬太、聖西門、聖達太。

從左邊的第一組開始,第一位門徒巴塞洛繆,在聽到耶穌所講之後直接氣得怒髮衝冠,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情緒十分的激動,表現出了他十分想要知道叛徒是誰,然後立刻上前去教訓叛徒的氣憤情緒。

左端的第三人安德烈則呈現出一副驚愕的表情,因為他是耶穌最寵愛的徒弟,對於師傅將要被抓走的消息對於他來說應該是最難以接受的。

雖然畫作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幅靜態圖,但是其生動的細節可以讓我們想象到聖安德魯因震驚而不斷顫抖的手。

在巴塞洛繆與聖安德魯中間的則是老雅各,從畫中可以看出他此刻神情非常緊張,他的一隻手扶在了聖安德魯的肩頭上,另一隻手則是放在了第五人聖彼得的身上。

聖彼得的手中握著刀,其中的寓意是什麼呢?學術界曾猜測在耶穌公佈消息以前,聖彼得手中的刀是用來切割食物的,但消息公佈以後他卻反著拿刀,從這兒可以看出他是希望知道叛徒的時候能夠隨時刺向他。

聖彼得握刀臂壓猶大的這一細節描寫,也暗喻出了猶大其實也就是那個叛徒小人。

從老雅各嚴肅的表情表現出了,他想要瞭解真相的意圖,反觀右端最後一位的聖達太,他面容非常沈穩冷靜,與左端的一組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之美。

接著從畫中我們能夠通過耶穌的體態分析出許多關鍵信息,作為這場晚宴的主角,耶穌坐在最中間的位置,他的兩只手都是放在桌子上的,並且其中一隻手是朝著另外一個方向傾斜著的。

第一個信息,在斯坦博格看來,耶穌兩肩下垂,頭向一側略偏的姿態是達·芬奇有意用來製造將離的悲愴。

達·芬奇設計下垂收縮的肩膀便是隱晦地表現出了,耶穌在知道命運安排的情況下,不得不對天命聖父安排的順從和接受,離別的悲愴從畫中透露出來。

第二個信息,暗喻著基督教的核心教義,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畫中的耶穌披散下的頭髮連接起了肩膀向下的手臂,平放置在桌面上的雙手與肩頸正好形成了一個近乎等邊的三角形。

從這兩個信息當中我們能看出畫者表現出了耶穌離別前的悲愴,這是人性一面的表現;

三位一體又展現出了耶穌神性的一面,這種雙重性的表現則足以看出這幅畫的技術之高超。

緊接著耶穌的體態分析,我們可以將視線轉移到耶穌的手部繪畫上來,在耶穌說被人出賣以後並沒有直接指明叛徒是誰,但是畫作中他的右手則告訴了我們答案——猶大。

在晚宴上耶穌說過:「同我蘸手在一個盤子里的人,就是出賣我的人。」畫中耶穌的右手伸張形成了一個抓取的動作,手部下面對應的盤子正好也是猶大伸手要去觸碰的那一個,這正好印證了耶穌的暗示。

右端的門徒組成了一組,他們在交頭接耳互相探問著。最右端的第三個人是聖馬太,他的臉朝著兩個老人,兩只手向著中央指著,呈現出了一副不敢相信自己剛剛聽見的事情是真實的模樣。

十一個門徒中,每個人的表情、姿態和動作都不一樣,但都始終向著耶穌。

畫中此時的餐廳背景是祥和寧靜的,雪白的牆壁與透明的櫥窗使得耶穌整個人身上出現了神聖的光輝。

讓我們再看向叛徒猶大,在眾多門徒身體傾向耶穌想要探知告密者是誰的時候,只有猶大的身體在向後方傾斜。

在猶大的臉上也呈現出了心虛和惶恐,他神情驚慌,就像一隻野獸一樣將身子一橫往後仰去,似乎這樣的舉動能夠讓他置身事外一般。

猶大的右手則始終抓緊著那筆因出賣耶穌而獲得的財產,為了掩飾心驚的他卻不小心地打翻了食鹽,從圖畫中我們也能看出他陰險的面目,完全喪失了作為耶穌門徒的初心與信仰。

這種多樣統一的構圖法,是達·芬奇在藝術上面取得的最高成就,這也造就出了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範傑作。

這些門徒帶有感情色彩的動作體現了達·芬奇在《最後的晚餐》中體現的嶄新的理念:他摒棄了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構圖傳統,即信徒們沿著桌子呆板地坐成一條直線。

這種分組描繪人物的手法使得畫面佈局線條非常地流暢,彷彿就像是電影當中的一幕場景一樣。

對各個門徒姿態惟妙惟肖的描繪,可以看出達·芬奇繪畫技能的高超,也能讓我們體會到他對於作畫的信仰。

他自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張人物畫,或者他的形式的人物表現,應該做到使人一看就很容易地從他們的姿態中察覺他們的思想。」

「就好像一個聽力障礙者看人說話,雖然他不能聽見,但依然可以從兩個人說話的動作的姿態中揣度他們討論的主題。」

《最後的晚餐》這幅壁畫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達·芬奇對於透視的熟練掌握,他打破了兩個方面的傳統:

一是不再將猶大放在一個單獨的位置,

二是把他放在人物表現最激烈的那一組,以此反襯出他的窘迫。

關於猶大出賣耶穌的這一題材創作,其實難度是比較大的,兩個世紀以來也有許多畫家嘗試,但幾乎沒有人獲得了成功。

沒成功的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他們幾乎都是為了創作而創作,圖畫的主題並不夠明確,畫面的整體佈局不夠緊湊缺乏中心;

二就是因為前文所提到過的,過於將猶大公式化模板化,使得整體畫面缺少了真實的感覺。

他還放棄了傳統畫作中聖約翰臥倒在耶穌胸前的形象,為了畫面的結構能夠獲得更有質量的提升,他才將眾門徒分別以對稱的方式畫在了耶穌的兩側。

他還對餐廳內的裝潢做到了很好地勾勒,展現出了耶穌和信徒的清貧生活與高尚人格,晚餐在一條長桌上進行,但餐桌上的美食卻並不豐盛。

上面的食物只有意大利圓餅、葡萄汁、苦菜等寡淡的食物,但這種粗茶淡飯並沒有降低晚宴的品格,它從側面襯托出了耶穌高尚的品德,並且也為這次晚宴增添了幾分色彩。

達·芬奇緊緊地抓住了晚餐中最緊張的一刻,從原本寧靜的晚宴到耶穌宣佈自己被出賣以後的緊張氛圍,使得我們更加能夠體會到十二門徒心情的驟變。

耶穌的話語就像是一塊砸入平靜湖面的石頭,打破了晚餐的氣氛,激起了門徒們的驚訝與氣憤。

03、作品賞析

達·芬奇將猶大的臉部和身體放置在光線的暗處,耶穌和他的其他十一個門徒在柔和的光線下。

這生動形象地塑造出了兩個鮮明對比的藝術形象——一個為了追求真理,甘於為了人類犯罪而獻身的耶穌的崇高形象;另一個則是為了榮華富貴而買主的卑鄙猶大的形象。

光線的運用技巧是《最後的晚餐》中的一個絕妙之處,專家研究表示達·芬奇這種技術使得整個畫面呈現出了立體的空間效果,鞏固了他在藝術史上的大師地位,讓這幅作品成為了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三大傑作之一。

《最後的晚餐》是繪畫藝術的絕唱,它的出名並不僅僅是因為達·芬奇高超的作畫技術,更是因為它的內容向世界傳達了正義與邪惡的勢不兩立。

畫中稱贊了耶穌的正義,批判了猶大令人可恥的背叛,裡面的人物不論是外貌還是氣質都被描繪得生動傳神,像是被賦予了生命一般。

其實這種明顯的主題表現也離不開當時達·芬奇所處的歷史背景。

達·芬奇從意大利人民為爭取祖國統一、民族獨立的鬥爭中感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鬥爭意志和道德標準,這極大地鼓舞了當時的達·芬奇和眾多人民。

耶穌這種瞭解到自己即將犧牲,但是卻無畏面對死亡,因為愛所以甘願替人類承擔罪責,因為尊敬神自己也願意順從接受上帝傳達的旨意,來展示人世間的正義與罪惡的對立,展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精神風貌。

這幅畫不僅是實物型的寶藏,更是精神上的寶藏。到現如今,《最後的晚餐》在聖母感恩堂餐廳的後牆上已經存在了500多個年頭。

儘管遭遇了戰爭和自然的風化,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繼承修復下,也並沒有讓這幅讓人驚嘆的畫作消失於世。

如今,世界各國的藝術愛好者們來到米蘭時,都能夠在聖母感恩堂的牆壁上看到達·芬奇創作的真跡,儘管在上面有著許多後世修復的痕跡,但這並不影響《最後的晚餐》到現代仍能成為一個「不朽」。

《最後的晚餐》不僅標誌著達·芬奇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頂峰,也標誌著文藝復興藝術創造的偉大和成熟,畫面所營造出的平衡與和諧是值得後世的畫家學習借鑒的。

《最後的晚餐》得到出名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和諧的構圖,而是讓歷史源流回歸到了文化的本義,賦予了作品響名於世的活力和警醒世人的歷史意義。

我們不能放棄對於美的追求,多去欣賞一些美麗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畫作吧!■

參考文獻

1. 世界文化《藏在聖母感恩堂里的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

2. 史學月刊1982第三期《達·芬奇和他的<最後的晚餐>》

3. 大眾文藝《論·達芬奇的繪畫藝術風格》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