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為了奶粉進入緊急狀態 家長被迫各出奇招

「美國家庭確確實實面臨著買不到奶粉的問題。」

「我去的每一個地方,我打的每一通電話,給我的回覆都是『沒貨了』。」

價格飆升, 庫存奇缺,美國「奶粉荒」令嬰兒父母焦慮絕望。

當地時間5月22日,美國紐約市市長埃里克·亞當斯簽署緊急行政令,宣佈該市因嬰兒配方奶粉供應短缺而進入緊急狀態。

該行政令援引紐約地方法規,要求紐約市的嬰兒配方奶粉銷售價格保持穩定,並授權該市消費者保護部門防止市場出現炒高奶粉價格的欺詐行為。

美國奶粉「荒」,一罐難求!

美國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短缺的情況已持續數月,超市貨架空空如也的景象隨處可見。媒體認為此為幾十年來美國最嚴重的嬰兒配方奶粉短缺危機。

數據顯示,有6個州,從4月24日已經有一半以上的嬰兒奶粉宣告售罄。美國家庭開始動員起來,在方圓數百公里的商店和藥房,以及在互聯網上碰運氣。可即便有奶粉,他們也往往無法隨心所欲地進行「囤貨」。目前,美國多家商場以及連鎖藥妝店都宣佈出台針對嬰兒奶粉的限購措施。

線上渠道的情況也不樂觀,一些網絡平台上奶粉溢價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媽媽們不得不在社交平台結成互助團體發出求救帖,希望有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能夠一解她們的燃眉之急。

有數據顯示,在截至5月15日的一周時間裡,美國全國範圍內嬰幼兒配方奶粉缺貨率高達45%,這一數字已創新高。

最近幾周,兩名有特殊營養需求的嬰兒由於無法獲得所需的奶粉而住院,其中一名仍未脫離危險。

配方奶粉「一罐難求」的局面讓不少美國家長深感憂慮。

美國一對新生兒父母近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表示,由於孩子的母親長期服用藥物,所以不能用母乳餵養孩子,嬰兒配方奶粉短缺的情況讓他們感到恐慌。新生兒母親說:「不知道孩子下一頓飯該從哪裡來。」

美國家長 傑西卡·帕拉亞表示:「(嬰幼兒配方奶粉短缺)實在是太瘋狂了,我想說的是,我們現在壓力太大了。」

在一個產假未普及的國家,母乳餵養率低使情況更加複雜: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2020年,美國只有不到一半的母親採用母乳餵養嬰兒的方式。

低收入家庭受影響嚴重

有色人種、生活在貧困中的人群對嬰兒配方奶粉的依賴性更高。對於這些人群而言,遭受長期的配方奶粉短缺所帶來的健康和經濟方面的影響也更為嚴重。

受奶粉短缺影響最嚴重的人口集中在密蘇里州、田納西州和愛荷華州等州,這些家庭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低收入家庭,依賴於母嬰及幼兒營養計劃(WIC)。

美醫護人員直呼憤怒

美國兒科醫生馬克·科金斯表示:「我對事情是如何發展至此非常憤怒,我從業以來還沒遇上這樣的事,我也不想再遇上了,當發生這樣的事情時,希望有一些預防。」

家長被迫各出招

由於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購買到足夠的奶粉,也無法得知商家何時才會恢復供貨,許多美國家庭不得不自行「解決」問題。

減量

12歲的克萊爾·霍蘭德家住路易斯安那州,因患有一種罕見的疾病,她從小一日三餐需要吃特製的配方奶粉和低蛋白食物。然而,從今年2月起,克萊爾一直賴以生存的配方奶粉開始缺貨,家裡人嘗試了很多辦法,卻還是很難買到這種配方奶粉。

眼看家中存貨所剩無幾,無奈之下,家人只能把克萊爾每天食用的奶粉量減少一半。

克萊爾·霍蘭德的媽媽:我真的很害怕,克萊爾吃這款配方奶粉很久了。作為父母我們感覺糟透了,因為我們對此沒有任何準備,從來沒想過居然能突然就買不到她需要的配方奶粉了。作為母親,我感到很難過,我很擔心她(克萊爾)。

減餐、「以水代餐」

家住芝加哥的施泰貝爾則使用了「減餐數」的辦法——由於患有某種罕見的食道炎,施泰貝爾11歲的兒子歐文幾乎吃不了固體食物,只能通過餵食管吃特製的配方奶粉來獲取營養。

圖 / 施泰貝爾11歲的兒子歐文

可現在到處都買不到可用的配方奶粉,而家中的存貨也幾乎見底,施泰貝爾已經連續幾晚都只能用水代替奶粉給歐文餵食。她說,她很清楚水不能提供什麼營養,但這樣至少能讓孩子有「飽腹感」——她希望能盡快買到可以給歐文吃的配方奶粉。

家長無奈「自制配方」 

在此情況下,一些焦急的美國家長甚至開始在網上搜索配方奶粉的製作方法,希望用自制奶粉來代替,「自制奶粉」搜索暴漲2400%。

對此,有醫學專家警告說,自制配方奶粉因缺少必要營養元素,對孩子非常危險,可能導致嚴重營養不良,甚至是死亡。

擬讓嬰兒提前吃輔食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市,5個月大的西耶娜·阿納塔拉正在美美地嘬著奶瓶——她不知道的是,她喝的嬰兒配方奶粉只剩下最後一罐了。

阿納塔拉的母親金·阿納塔拉說,3月初時,她就感覺到嬰幼兒配方奶粉供應緊張了,但沒太當回事。到了4月,她周圍的家長都在抱怨買不到奶粉,據說有的家長找遍了方圓300多公里內的貨架。不過,她家當時的存貨還挺多,所以也沒著急。可現在,家裡的存貨即將告罄,再買不到奶粉的話,她只能讓孩子提前開始吃輔食。

美國「母乳銀行」咨詢量大增

據美聯社報導,近日,美國一些「母乳銀行」的咨詢量大幅增加。

在美國,母乳銀行通常由非營利組織運營管理,這些組織和醫院合作對捐贈的母乳進行合理分配。

在馬薩諸塞州的牛頓市,當地一家「母乳銀行」的工作人員表示,僅在5月12日一天,他們就接到了35個有意捐獻的電話。而在以往,一個月最多也就能接到30多個類似的電話。

北美母乳銀行協會表示,他們預計,焦慮的家長向「母乳銀行」尋求幫助的相關咨詢量至少比之前上漲了20%。

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母乳銀行」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用奶粉餵養的嬰兒。而且,「母乳銀行」通常會優先考慮向那些體質較弱的嬰兒提供捐贈母乳。

危機從何而來?

美國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短缺情況已持續數月,起初歸因於疫情等因素引起的供應鏈不暢和工人短缺。

去年年底,4名嬰兒食用了雅培公司在密歇根州斯特吉斯工廠生產的奶粉產品後感染阪崎克羅諾桿菌等細菌,其中兩名嬰兒死亡。今年2月,美國最大奶粉供應商雅培公司因產品安全問題召回數款配方奶粉、位於密歇根州的涉事工廠停產,令「奶粉荒」雪上加霜。

然而,「奶粉荒」 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行業壟斷,美政府難辭其咎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市場約98%嬰幼兒配方奶粉為美國本土生產,外國生產商奶粉進入美國市場面臨多重障礙。《大西洋月刊》則在分析中提到,美國為維護本土品牌、嚴格控制配方奶粉進口而高築關稅壁壘,加劇了奶粉荒短時間難以緩解的局面。

除了被指大搞貿易保護主義、破壞本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美國非政府組織「食品與水觀察」研究主任阿曼達·斯達巴克直言,「美國奶粉危機表明整個食品供應鏈存在高度集中壟斷的弊病。」

據瞭解,雅培公司生產的嬰幼兒奶粉佔美國本土市場高達40%左右的份額,其位於密歇根州的工廠更承載了該公司約一半的本土生產能力。據斯達巴克介紹,包括雅培在內的美國三家公司控制了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中95%的銷售,一旦供應鏈出現問題,遭殃的就是普通消費者。

此外,美國一項政策從另一方面扭曲了這個行業。

農業部有一個名為WIC的特殊組織,宣稱為孕婦和哺乳期女性及其幼兒提供各種服務。它也是美國嬰兒配方奶粉的最大買家,它的獨家採購合同僅簽給了少數幾家獲得批准的配方奶粉公司。美國農業部2011年一份名為《贏家幾乎吃掉全部:WIC如何影響嬰兒配方奶粉市場》的報告顯示,美國幾乎所有的配方奶粉的銷售都來自3家公司,雅培、美贊臣和嘉寶。

斯達巴克指出,在奶粉危機中聯邦政府需要承擔更大責任,因為他們沒有阻止企業的壟斷行為。

新冠疫情影響下的供應鏈困境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疫情影響了人們的部分消費習慣,先囤積商品再進入消化庫存的週期,這樣的情況使廠商的生產計劃變得困難,市場規模也變得難以預估。

美國咨詢公司Demographic Intelligence的研究人員表示,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人們在囤積超量的奶粉後,市場需求開始下降,導致廠商在2021年減產;現在,隨著2022年新生兒出生率的提高,新媽媽們需要更多的配方奶粉,訂單激增的速度高於供應的恢復速度。

互相甩鍋,奶粉危機成黨爭新話題

佐治亞州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瑪喬麗·泰勒·格林批評說,美國國會成天只顧著「給烏克蘭400億美元援助」,卻根本不關心「美國媽媽買不到嬰幼兒配方奶粉」。

對此,美聯社評論稱,中期選舉年發生「奶粉荒」,已成為繼高通脹、昂貴的天然氣價格、移民問題和暴力犯罪後,共和黨用來攻擊民主黨的新話題。然而,在黨爭之外,普通百姓已經艱難的生活雪上加霜,又讓人如何承受呢?

FDA反應遲緩,監管出現問題

美國專家認為,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也應對配方奶粉嚴重短缺承擔部分責任。

據央視新聞報導,來自民主黨的眾議員羅莎·德勞羅表示,FDA對舉報的反應過慢。關於雅培問題奶粉的舉報在2021年10月就已提交給FDA,直到2021年12月下旬FDA才聯繫並詢問舉報人,直到2022年1月31日FDA才親自對雅培工廠進行檢查,對問題產品的召回則是2022年2月17日發佈的。

五角大樓出動軍機運奶粉

據美國《星條旗報》報導稱,美國防部專門出動軍機解決奶粉短缺問題。

當地時間22日上午,首批載有130多箱嬰兒配方奶的空軍貨機從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離開,飛往美國印第安納州。白宮在此前的一份聲明中稱,另外114箱奶粉預計會很快抵達,總計有150多萬罐配方奶粉。

據悉,拜登政府一名官員早些時候透露,這批配方奶粉將分發到全國需求最為緊迫的地方。但是,這批奶粉不會落戶美國商店貨架,是屬於低過敏性奶粉,用於餵養對牛奶蛋白質不耐受的嬰兒。

美國農業部長托馬斯·維爾薩克認為,要化解美國「奶粉荒」,這批進口奶粉只是杯水車薪。

除了從海外採購奶粉,美國總統拜登還援引《國防生產法案》增加國內奶粉產量。■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