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這兩天因為通脹的事兒,頭都快抓爛了。這不,前幾天拜登把財政部長耶倫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叫到白宮開了場閉門會議,具體內容是什麼咱不得而知,但會議結束後,財政耶倫就一個勁的將通脹的鍋往自己身上攬,她是這麼說的:
我對於通脹將走向何方的看法是錯誤的,美國經濟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巨大衝擊,這推高了能源及食品價格,供應鏈瓶頸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經濟,當時我沒有完全理解這一點。
去年11月,面對通脹數據以31年來最快速度的上漲,耶倫信誓旦旦的說通脹應該在2022年下半年得到緩解。但進入2022年後,美國通脹數據依然每月屢創新高,1月7.5%,2月7.9%,3月8.5%,4月8.3%,再這樣漲下去,還沒等到中期選舉美國物價就炸了。
但問題在於通脹真是耶倫一人之鍋嗎?
非也!
我早就說過,美國通脹搞成今天這樣子,短期內根治是不可能的,我都能看出來身為美聯儲前主席現財長的耶倫看不出來嗎?
其實,美聯儲早在2021年初就意識到通脹開始走高了,所以在拜登上任後的第二個月,便有人建議停止貨幣刺激政策,給CPI降一降溫,但拜登此時心裡有自己的算盤。
首先是美股的問題:美國的疫情是薛定諤的貓,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爆發一波什麼時候消停一波,假如停掉貨幣刺激政策後遇上新一輪疫情,美股豈不是分分鐘一瀉千里?
不論是民主黨抑或是拜登自己,肯定接受不了剛上任美股就崩的情況。
其次是財政的問題:以往政府搞大動作需要錢的時候,不僅流程繁瑣,還容易被國會卡脖子。但如今寬松的貨幣政策為白宮營造了一個寬鬆的財政環境,而拜登新官上任又有一攬子方案急需財政支持,這意味著保住寬松的貨幣政策就等於保住新政府要錢的低門檻。
所以,與其說通脹是耶倫一人的鍋,倒不如說是整個拜登政府的鍋!
但即便如此,他們仍把耶倫推出來背鍋,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通脹造成的負面形勢對民主黨已經非常嚴峻了,蓋子捂不住了!
蓋子確實捂不住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今年下半年,會有新的生力軍再度推高美國通脹。
來看一條新聞: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氣候預測中心近期表示,今年美國夏季將出現極端高溫天氣,但不會有太多降雨,該機構進一步強調,從六月到八月幾乎整個美國本土的氣溫都會高於正常水平,而在此之前,美國西南98%以上的地區已處於乾旱狀態。
乾旱首當其衝影響的是糧食產量,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最新估計,由於西南乾旱疊加夏季極端高溫,美國冬小麥的產量預計下降25%以上。換言之,今年年底美國的糧食價格又會小漲一波。
接下來是電力系統!
毋庸置疑,持續高溫的天氣,會導致從企業端到居民端的社會面在短時間內對電力提出巨大的需求,畢竟絕大多數的城市一到夏天,沒有空調根本受不了,反正我在武漢是這樣。
而美國電網是什麼樣子大家也是知道的,需求同時大規模爆發,電網嗝屁崩潰的可能性非常大。負責監督電力基礎設施健康狀況的監管機構NERC北美電力可靠性公司在2022年的報告中指出,今年夏天極端高溫天氣和持續乾旱情況或將導致全美大部分地區電網癱瘓甚至是崩潰,其中得克薩斯州、西海岸和西南部的風險較高。
一旦美國電網爆發大規模癱瘓危機,那事情就真沒法收拾了。一方面,電力供需矛盾傳導至下游會無限拔高美國居民的用電成本,去年德州電力危機,居民端電價暴漲200倍,搞得德州老百姓苦不堪言。
不過冬天還好,付不起電費的,可以靠添衣服和生柴火解決,但夏天就沒有這麼方便了,你去街上問問有幾個人受得了城市的高溫悶熱,硬著頭皮買高價電費開空調是必須的,生活支出成本平白無故多出一個吞金獸,居民通脹不又上去了嗎?
另一方面,電力危機還會限制企業端的生產活動,還是以去年得州電網崩潰事件為例,當時有包括巴斯夫、陶氏化學、英力士、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利安德巴賽爾在內的一大批化工企業減產限產,結果推動美國燃油價格在年中的時候小漲了一波。
而這次NERC給出的警告是全美大部分地區電網有癱瘓風險,所以,本次電力短缺對企業生產活動的影響同樣是全國範圍內的。
美國本土從事生產活動的企業多是能源企業,燃油是其核心產品之一,而在美國家庭支出成本結構中,與燃油密切相關的交通出行又是僅次於住房的第二大支出成本項,也就是說,企業端的這一輪電力危機走下來,最終多出的成本仍要轉嫁到美國居民的頭上。
眼下的通脹危機還沒有解決,馬上又要多出新的生力軍,關鍵是還有半年就中期選舉了,拜登必須要給民眾一個交代,但這個交待不能是自己,否則下半年各種天災人禍集體爆發,那就不是中期選舉後民主黨能不能維持在國會微弱多數優勢的問題了,而是拜登政府能不能平安度過第一任期的問題。
交代也不能是美聯儲,一來鮑威爾是共和黨人,不會為民主黨背鍋,況且美聯儲早給白宮建議過收緊貨幣政策,是拜登自己嗑上癮了;二來拜登政府後續的經濟政策需要仰仗美聯儲的支持。
思來想去,只有財政耶倫是最適合的背鍋俠,既是民主黨人,給了民眾一定的交代,又是美聯儲前主席,能夠最大化的撇清和拜登政府的責任,因為這個機構在名義上是獨立運作的!
事實上,儘管美國的高通脹在短期內無法根治,但還有兩個治標的方案可以把危機往後再拖一拖。
一個是盡快結束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
俄烏戰爭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通脹水平的提升是肉眼可見的,注意看下圖,美國食品CPI指數和能源CPI指數,在戰爭爆發後均有明顯上漲的趨勢,雖說幅度不是很大,但雪上加霜的感覺總是有的。俄烏戰爭要是能快點結束,拜登把通脹拖到中期選舉之後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老實說,美國當前對俄烏戰爭的態度,正變得越來越曖昧了,有些人已經不想繼續打下去了。
在5月23日舉行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美國戰略界元老基辛格表示俄烏雙方要在未來兩個月內展開談判,以免造成不容易克服的動蕩和緊張,他還特別強調邊界應該恢復原狀。
對此,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這是指恢復2月份戰事開始前的烏克蘭邊界,即要求烏克蘭承認俄羅斯對於南部克里米亞地區以及東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個共和國的主權地位。
說得再直白一點,基辛格想勸美國以默認現狀為代價,換取俄羅斯停止戰爭!
很多人都覺得基辛格腦子瓦特了,澤連斯基更是直接開噴,怒斥所謂的和平提議是新世紀的慕尼黑協議,是綏靖主義。但詭異的是,5月底,之前還嚷著解除普京權力的拜登突然在紐約時報撰文稱不尋求普京下台,這前後對比下來態度明顯軟化了很大一截兒。
緊接著,CNN6月3日爆料稱,美國正在和英國歐盟等盟國會面,試圖為結束這場衝突制定計劃。
基辛格前腳剛撂下談判的命令,後腳媒體就傳出美國在制定停戰表的風聲。
巧合嗎?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這一點足以證實,美國內部確實有一批人不想俄烏戰爭繼續打下去了。
他們有這種退卻的想法並不奇怪!
美國炮製烏克蘭戰爭的動機之一,是想把俄羅斯拖垮,但普京準備實在是太充分了,背後又有一批高人操盤,一季度經常賬戶盈餘趁著俄烏戰爭擾亂全球能源供應市場狂攬958億美元,同比增長300%,敵人越打越有錢,這個仗再打下去還有什麼意思?
不如順坡就驢先停了,既斷了俄羅斯賺錢的野路子,又緩一下國內的通脹,一箭雙雕嘛。
我估摸著演員司機應該也是聽到了啥風聲,所以才跳得這麼高,國家利益領土主權啥的都是虛的,他真在乎國家利益就不會瘋狂挑釁俄羅斯了,真正原因估計是擔心美國妥協了自己要淪為犧牲品。
另一個是取消對華加徵關稅
迄今為止,美國對華加徵關稅,已使美國公司損失超過1.7萬億美元,這些成本兜兜轉轉最後算在了老百姓頭上,數據顯示,美國家庭每年要為此多增加1300美元的額外開支。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在三月份的一篇報告中提到,取消對華關稅可以使美國的通脹降低至少1.3個百分點。雖然很小,但在奧巴馬政府擔任經濟顧問傑森弗曼說得很清楚,這是白宮目前擁有的最大最管用的工具,不論是加息抑或是其他手段,效果都沒有取消關稅來得直接。
現在,因為該不該取消對華關稅以緩解通脹壓力這件事兒,美國政府涇渭鮮明的形成了兩個陣營,這是拜登上台後還未出現過的。
反對取消關稅的是以貿易代表戴琪為首的白宮派,主要成員包括農業部長湯姆·維爾薩克和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反對取消關稅的理由是高關稅仍然是保障美國就業崗位和吸引企業來美投資的重要手段,同時對規範我們所謂的不公平競爭也有一定作用。
凱瑟琳·戴認為關稅鼓勵對美國行業的投資,如果這些行業沒有免受中國不公平競爭的保護,這些行業的吸引力就會降低,也不希望以犧牲該國長期經濟環境為代價而放棄關稅來解決眼前的通脹問題。
——華盛頓郵報
不僅如此,戴琪還主張拜登政府應整體性的重構對華經濟政策,並延續特朗普時期的關稅手段,但這個手段應具有戰略性,即有針對性的使用關稅武器而非特朗普那樣一攬子亂炸。
支持取消關稅的是以財政部長耶倫為首的國務院派,主要成員包括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達利普·辛格。支持取消關稅的理由是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都是剛需的,過去四年中美日益高漲的貿易額便是最典型的證明,既然從中國進口商品不能減少,那通過高關稅阻止中國商品進口來保障美國就業崗位的目標也就不可能實現了。
再則,現目前影響美國就業形勢的不是中國製造,而是政府發的錢太多,大家都沒心思工作,僅今年三月,美國就業市場上的勞動力短缺超1100萬。
所以為什麼不取消關稅?
其實,不論是白宮派的戴琪,抑或是國務院派的耶倫,他們僅僅是圍繞通脹問題的在稅言稅,而作為最終決策者的拜登,不得不考慮另一個問題:關稅是美國對華競爭的標誌性戰場,是打響中美由合作轉向競爭的第一槍,倘若拜登取消關稅則意味著美國承認戰敗了,這麼大的政治代價他敢不敢背,背不背得起還當別論。
但留給拜登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七月份關稅就會自動到期,屆時他必須在取消和保留間做出選擇。
取消,美國的通脹還能有機會苟延殘喘,只是拜登要背大黑鍋了。
保留,下半年通脹疊加電力危機大概率崩盤,別說拜登,民主黨都會完犢子!
可話又說回來,不管俄烏是戰是和,不管關稅是取消是保留,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拖得了一時,拖不了一世,你今天不準備棺材,明天總要準備的嘛,咱看戲的等得起,不著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