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亂了!據《印度時報》的消息,由兵役制改革引發的暴力抗議活動,已蔓延至比哈爾邦、北方邦、拉賈斯坦邦、旁遮普邦等8個邦。抗議者的破壞目標主要是鐵路,他們衝進火車站,焚燒車廂,封鎖道路。截至18日,有超過七百多人被警方逮捕。
本次大規模騷亂的起因,要追溯到印度國防部14日公佈的烈火之路計劃,也就是兵役制改革。根據該政策,印度軍隊將不再招募長期服役的專業士兵,而是通過烈火之路的計劃招募短期入伍士兵,合同期為4年,這些士兵不再享有原先的養老金、健康、教育等福利。
待四年期滿,國防部取其中表現最佳的25%的士兵繼續服役15年,餘下75%的士兵則獲會獲得一筆約11.71萬盧比,約合1萬人民幣的一次性補助後從軍隊退役,同時把最高服役年限由26歲調低至21歲。
印度防長辛格對此表示稱,烈火之路計劃旨在使印軍年輕化,並綜合提升其現代化作戰能力!
單從橫向對比和軍隊戰鬥力本身來看,印度的兵役制改革並沒有錯。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義務兵服役年限都是在5年以內,中國、韓國、德國是2年,美國是4年,俄羅斯最短,僅一年。
較短的服役年限帶來的好處,一是可以儲備更多的准戰鬥力;二是通過促進軍隊年輕化以隨時保持活力。
在主要國家軍隊中,印軍的平均年齡是最高的,約為32歲,而安理會五大國外加日韓和德國基本是在28歲以內。印軍的戰鬥力在當中墊底,不能說是全怪軍齡過高,但說有一半的責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因此,國防部兵役制改革不管出發點是什麼,至少對於提升印軍綜合素質及整體戰鬥力的確有不小的幫助,這一點不可否認。但事情的癥結在於,新的兵役制改革是建立在犧牲印軍廣大士兵利益以及下層老百姓跨越階級核心渠道的基礎上,這就有些不好搞了。
眾所周知,在無所不及的種姓制的影響下,印度社會等級森嚴,幾乎90%的優勢資源都被高種姓握在手裡,低種姓則一生從事著最苦最累薪水最少的工作!
但低種姓想要過上好生活並非是絕對沒有可能,目前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條全世界通用的法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要考上名牌大學社會地位再低也能混個中產生活。不過,這條路需要耗費很大一筆錢,而低種姓的家庭掙錢又難,除非是特別內卷的父母遇上特別內卷的孩子,才有相對較大的概率魚躍龍門,所以在這條路上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第二條就好走多了,當兵!
在印度普通老百姓的眼裡,進入軍隊服役,就跟公務員一樣,是旱澇保收穩賺不賠的金飯碗。
印軍最高服役年限是26歲,很多人會選擇在這之前結婚生子再參軍,混滿17年兵役就有終生養老金,這時他們的年齡才40歲出頭,完全能找份工作拿兩份工資,再加上政府給下一代的教育福利,這些退役軍人在非一線城市的生活質量並不比一些中產高種姓差。
有了這麼一條穩定的階級跨越渠道,普通老百姓就有了盼頭,自然是各種趨之若鶩。有些地方甚至還形成代代相傳的士兵家族:老子當了兒子當,兒子當了孫子再當,這也對因固化的種姓制所產生的社會矛盾有一定的緩解!
而作為妥協式兵役制度的代價,印度政府長期被兩個問題嚴重困擾!
首先是戰鬥意志低下:大部分士兵是來混年限混養老金的,不是真的來拼命保家衛國的,自己要是戰死了,養老金豈不是沒了?而且抱著混年限心態的士兵作戰意志和作戰技能又高得到哪裡去?
其次是財政要被拖垮:這是最大的隱患!
2021年,印度的國防開支為766億美元,用於養老金的開支接近200億美元,佔比為四分之一。再算上給在役人員的工資,印軍僅在人事費用這一塊上的支出就高達380億美元,佔軍費的一半多。
印度軍工產業薄弱,現代化武器裝備高度依賴進口,所以軍費實際使用效率特別低。舉個簡單的例子,前兩年印度採購法國達索的陣風戰機,單價2.5億美元,而與陣風處於同一梯隊的殲10C,巴基斯坦購買36架總共支付15億美元,折合單價約為4100萬美元,是印度的六分之一,這意味著印度要多付出六倍的財政代價才能勉強維持與巴基斯坦的空中戰略平衡!
說白了,印度軍費看似世界第三,但把人員開支和實際使用效率計算在內,真正能用於提升印軍戰鬥力的錢少得可憐,排在二十名開外都不為過。
更令莫迪政府深感焦慮的是,印軍每年有六萬多人退役,積累的基數一天比一天多,養老金開支壓力一天比一天大。我記得早年間在三泰虎網站看過一篇印軍的譯文,說是國防部再不改革兵役制的話,按照軍費增長率和退役士兵數量來算,大概在2035年前後,印度的軍費將有80%花在人員開支上,留給研發採購和訓練部門的資金僅有20%!
這是什麼概念?
在美國軍費的支出結構裡,作戰開支佔35.48%,人員開支佔26.81%,裝備採購及研發費用佔24%。中國的情況差不多,主要是沒有作戰開支,軍費大頭集中在裝備領域,佔比41.1%;其次是人員開支,佔比30.8%,最後是訓練與維修,佔比28.1%。
從中美的軍費結構來看,不論是訓練抑或是裝備採購,單拎出來都佔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上!而印度的裝備部門和訓練部門在軍費實際使用效率本身就很低的情況下,總共才享受到20%的份額,請問如何保障軍隊戰鬥力?如何提升軍隊現代化?
恐怕真到那一天,印度政府早就破產清算了!
那這一切與中國又有什麼關係呢?
目的!
對印度比較關注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已經是莫迪新政改革引起的第三次大規模騷亂事件了!
第一次發生在2016年11月,莫迪頒布廢鈔令改革運動,面額500和1000盧比紙幣,從當天起停止流通,現有紙幣必須在50天之內要麼存入銀行,要麼兌換成新幣,否則淪為廢紙。隨後拉賈斯坦邦、奧利賽邦、比哈爾邦等多地爆發騷亂,截至2017年5月,印度各邦因廢鈔爆發的騷亂多達136起,死亡人數超過50人。
第二次發生在2020年9月,莫迪發佈旨在推動印度農業市場化改革的新農業法案三部曲,當年11月,印度爆發農民抗議活動,兩個月後,抗議活動出現大規模升級,參加抗議的農民在全國各個主幹道上封鎖公路,導致交通一度大面積癱瘓。
在經過仔細的分析對比和資料查證後,我發現,這三個分屬於稅務農業軍隊部門的改革運動,其實有一個相似點:他們的最終落腳點都是開源節流,盡可能地為政府擠出更多的財政!
廢鈔令改革的目的,是打擊偷稅漏稅和洗黑錢,以充實印度財政;
農業法改革的目的,是通過市場化轉型取消每年在公共支出上佔比17%的農業補貼;
徵兵制改革的目的,則是壓縮終生養老金開支。
也就是說,莫迪不惜頂著國內騷亂風險打出去的一系列改革牌,只有一點目的:搞錢!搞錢!!搞錢!!!
莫迪為何突然化身事業型Boy瘋狂搞錢呢?
答案很簡單:為挖中國牆角的前提條件籌備到足夠多的啓動資金!
比起歷屆印度領導人,莫迪在關於工業對國家的重要性上,明顯有著更深刻的認知。2014年,他剛上台就推動了雄心勃勃的印度洋季風計劃,誓言要讓印度製造像溫潤的印度洋季風一樣,吹遍南亞各個角落,並用來抗衡中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雖然該計劃搞到一半就失敗了,但莫迪沒有放棄努力,而是一邊大刀闊斧改革積蓄實力,一邊蟄伏靜待時機!
以中美競爭為標誌的世界重回大國對抗的時代,再次點燃了莫迪將印度打造成世界工廠的壯志!中美競爭的核心焦點不在軍事上,也不在地緣上,而是在產業和科技上面。美國的手段是積極打造對華技術聯盟的同時,把國際供應鏈的核心從中國搬出去,使世界貿易去中國化。
自信心爆棚的三哥當然覺得自己是國際貿易和供應鏈去中國化後的最佳替代方案,印度一有廣袤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二有14億的人口紅利,三有漫長海岸線的運輸優勢,四有靠近中東油氣資源的地理優勢,五有比中國更好的國際戰略環境。
莫迪實在是想不出,在摘除掉中國這個因素後,誰還能跟印度打!
美國起初也是這麼想的,成型於特朗普時期的美日印澳機制,便是以美國負責輸出資金和技術,日本負責轉移具體產業和供應零部件,澳大利亞負責供應礦石資源,印度負責做中低端製造的框架,試圖在南亞地區打造一個新的且完全有別於中國的產業分工體系!
但隨著疫情的全面爆發和民主黨的上台,局勢開始對印度不利了,因為美國內部至少有兩大力量反對把印度看作去中國化的替代方案!
一個是以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政策精英為首的地緣保守派,他們認為當年美國把供應鏈轉移到遠離其絕對實力覆蓋範圍的東亞地區,已經是重大的戰略失誤乃至事故了,不能再繼續犯相同的錯誤。與其將供應鏈從中國搬出去後又放在同樣遠離美國本土的印度,倒不如就放在墨西哥和中美洲,這樣做既利於控制地緣風險,物流銜接又快。
另一個反對力量則是美國產業界,他們的理由更無法反駁:由於印度重化工業體系的缺失和產業鏈的不完整,在這裡建廠生產,根本沒有投資回報率。福特通用哈雷等一批美國老牌工業企業近年來紛紛關閉在印度的工廠,就是最強有力的證明!
中國製造是一頭在外,兩頭在內:一頭在外是指原材料在外,兩頭在內是指生產過程中所需的零部件在國內,消費市場在國內,赴華投資的企業在算關稅成本時只有原材料進口這一個。
印度製造是三頭在外:原材料在外、零部件在外、市場在外,赴印投資的企業生產前需要疊加原材料和零部件兩輪進口成本,生產完成後,因為印度本土缺乏足夠的消費潛力,企業只能靠賣到第三國市場回收成本,而在進入他國海關時又要疊加一輪出口關稅成本。這三筆賬算下來,在印從事生產活動的企業成本高得離譜,價格競爭力低得離譜。
美國商會曾給出過一則數據:製造業導向的美企在華投資回報率有11.2%,在印投資的回報率僅為-2%!雖說是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但資本家畢竟是資本家,雙贏的事喜聞樂見,虧錢的事堅決不乾!
地理位置是老天爺決定的,印度肯定沒法解決,而產業界的顧忌卻是在盡人事的範圍內。
顯而易見,所謂的盡人事,正是指印度建立重化工業體系!
以非對外殖民方式發展出重化工業體系,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首當其衝的是大國援助,蘇聯、日本、韓國的重化工業體系崛起於美國援助,中國的重化工業體系崛起於蘇聯的援助。這點印度沒啥問題,美國有技術儲備,日本有一定的產業鏈尚在。
然後則是本國大規模的財政扶持:50年代初,奠定中國重化工業體系基礎的156工程在有蘇聯援助的情況下,政府仍然投資了187.8億人民幣。到七十年代之前,我國又斥資43億美元從西方大規模引進成套技術設備。而日本和韓國用於重化工業體系的財政投資,同樣超過百億美元!按當時的購買力算,起碼是今天的好幾千億美元。
建立重化工業體系只是開端,想要建成具有競爭力的供應鏈和產業,還得靠政府更有力更精准的財政扶持,美國、歐洲、日本、韓國、中國這幾個產業強國的發展路線,皆是如此走過來的。
當然,美國補貼的力度不但是最大的:僅用於芯片製造業回流這一項的補貼就高達520億美元!花樣也是最豐富的:在產業補貼之外,美國還專門設有財政基金用來扶持符合軍轉民戰略的技術補貼,涉及總金額近千億美元。
由此可見,莫迪瘋狂搞錢的目的就一點:積累財政,修好內功,做足挖中國牆角的準備!
但莫迪和印度的命運太像了,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那種。
三次大範圍的新政改革,除了廢鈔令完全落實了之外,農業法改革和兵役制改革都在民眾巨大的壓力下做出了讓步,這多多少少會影響到莫迪搞錢的效率,但這不是重點。
真正的重點是,莫迪針對兵役制的改革,可能打開了一個對印度極為不利的潘多拉魔盒。
相較於其他經濟落後的國家,印度獨立至今從未發生過軍事政變,這要歸功於印度軍方在該國權力生態中並不扮演某種政治勢力的角色,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政界的充分讓利:以對俄武器貿易衍生的利益集團穩定了印軍上層建築,以終身養老金制穩定了印軍的底層基礎!
然而,這兩點全被莫迪破壞了:2020年,由莫迪短暫主導的印度防務體制轉軌,從俄系換成美系,破壞了印軍上層建築;今年的兵役制改革,又破壞了印軍的底層基礎,這樣做的後果很有可能導致印度軍方在整體利益受損後,主動介入政治爭端。
縱觀全球各個欠發達國家,軍隊捲入政治旋渦,往往意味著長期性的不穩定。
毫無疑問,莫迪埋下的是一條貽害千年的禍根!■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