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最後一戰,已經開啓

天涯補刀

今天還是從俄烏戰場說起。

前天,盧甘斯克州全境解放,車臣特種部隊和哥薩克第6團,衝進了利西昌斯克市。

我昨天就說:決定頓巴斯,甚至烏克蘭命運的大決戰,即將展開。

今天的消息是:這場大決戰,已經開始了。

為什麼呢?

因為剛得到的消息是:俄軍已經開始進攻阿特木斯克周邊了,這個城市還有一個名字,叫巴赫穆特。

上張地圖,阿特木斯克的位置,就大致在這個地方。

為什麼要打這地方呢?

因為它是個交通樞紐,有鐵路和公路,所以很多武器彈藥,從烏克蘭西部運來的,就會先運到這裡,再「分發」出去。

我之前說過,在附近的斯拉維揚斯克,烏克蘭人搞了一支軍隊,數量比較龐大,光久經戰爭的老兵,就差不多有7萬。最近耗得比較厲害,現在差不多還有5萬多。

他們是烏克蘭最後的希望了。

因為新兵實在不怎麼頂用,剛看到一篇報道說:在利西昌斯克被攻佔前幾天,從烏克蘭西部運了一批新兵來,上陣才一天,就死了三分之一。

烏克蘭能頂到現在,靠的基本就是這批老兵。

但就算是老兵,要打仗,總得吃,總得喝,總得有武器彈藥吧?

要是阿特木斯克被佔領,這些東西就全沒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有點眼熟?

俄羅斯這次,又是攻敵之所必救,烏克蘭守軍為了活下去,肯定只能源源不斷地,派兵來防守阿特木斯克啊。

這不又成了和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一樣,又變成「圍點打援」了?

沒辦法,還真就這麼一回事。

上次烏克蘭人還有的選,但他們沒選撤退。這次他們連選都沒得選了,必須死守住這個城市,否則的話,不用俄羅斯人去打,光困著這幾萬老兵,都能讓他們餓死。

所以這會是場硬仗、狠仗。

等這仗打完後,烏克蘭再無可用之兵,只能任俄羅斯宰割了。

所以,對這仗俄羅斯人特別重視。

這兩天,有住在鐵路沿線的俄羅斯老百姓發現:當地的軍列,正日夜不停,往前線運送各種不同口徑的重火炮,什麼「風信子B」152毫米牽引加農炮啦,什麼「D-30」122毫米榴彈炮啦,還有綽號「芍藥花」的203毫米重型自行火炮,最後這玩意兒挺恐怖,一炸就是一個超級大坑。

裝滿大炮、運往前線的軍列

這我之前介紹過。

俄羅斯打烏克蘭,按照戰法,共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直接指揮的,他的構想是「快狠准」,所以衝上來就派空降兵,直搗基輔,搞「斬首」,這種辦法圖的是一個「巧」字,好處是比較省錢,壞處是如果一擊不中,後續很尷尬。

結果美國人的情報系統厲害,這套戰法被破壞了。

第二階段俄羅斯人就換了戰法。

他們讓德沃爾尼科夫上了。

此人有個綽號:「敘利亞屠夫」,直到如今,只要是敘利亞人,不管他是政府軍一方的,還是和政府軍作對的,只要聽到他的名字,差不多都會臉色一變。

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作戰風格,實在是太簡單粗暴了:只要對面有敵人陣地,他總是先派炮兵、直升機、轟炸機之類的,能用的全用上,先去狂轟濫炸一番,等敵人死得差不多了,他再派坦克、步兵什麼的進攻。

用我們中國人的說法,就是典型的「結硬寨、打呆仗」。

這種打法,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自己一方傷亡小;缺點是太費錢。

他當年在敘利亞打仗時,所過之處,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統統都變成了廢墟。敘利亞那些和小阿薩德作對的武裝,知道這傢伙心狠手辣,往往不敢守城、守陣地什麼的,聽說他來了,往往嚇得趕緊就跑。

這次烏東,俄軍所經之處,比敘利亞好不了多少。

這人普京基本不大肯用,不是他打不贏仗,而是用他,實在太太太費錢了。這段時間,普京肯定因為這傢伙花錢太多,每天都心痛得直打哆嗦。

剛開始,美國和歐洲聽說他上場,還猛烈地吹了一番,說這人普京肯定不敢用他超過一個月,因為超過一個月,俄羅斯財政就要被他搞得破產了。

結果沒有,普京一直用他到現在。

所以這些重型火炮,肯定是德沃爾尼科夫問普京要的。

肯定是為了在這頓巴斯最後一戰,去猛烈地炸炸炸的。

我之前說過,俄羅斯的將領,大部分出生於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說起烏克蘭,總覺得有那麼一點香火情,德沃爾尼科夫的出生地,在中俄邊境的烏蘇里斯克,離海南島都比離烏克蘭近,絲毫沒任何老鄉情誼,所以狂轟濫炸起來,絕對毫無心理負擔。

炮有了,兵呢?

也非常大規模地,準備好了。

你可能想不到,為了這次大戰,俄羅斯狠到了這個程度。

他們不但調集各種陸軍預備役士兵,甚至連海軍編餘水兵、基地兵什麼的,也都編進去了。

這還不算,他們還從艦艇水兵中徵召志願者。

也不奇怪,在情況緊急時,俄羅斯海軍水兵向來有上岸當步兵的傳統,不管是正宗的海軍陸戰隊,還是海軍步兵旅,都這麼幹過。

和我們不是很一樣。

當然水兵變步兵,也不是沒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林海雪原》裡那個在東北剿匪的楊子榮,其實不是陸軍,是海軍。

這些,都是打大仗的準備,可以稱得上是「磨刀霍霍」。

烏克蘭方面呢?

我之前就說過了:蘇聯當年的那麼多庫存,經過這幾個月,他們已經打光了;能造武器的工廠,也被炸光了,現在只能全靠西方了。

既然要飯的日子都過上了,就談不上能準備什麼了。

所以烏克蘭這5萬多老兵,就像一塊肉,什麼時候能切開,切開它需要花多大的代價,就看俄羅斯人的刀工怎麼樣了。

總之就是:這場大決戰,已經拉開帷幕了。

只要俄軍再拿下巴文科沃、斯拉夫揚斯克、克拉瑪托爾斯克、阿特木斯克、頓河君士坦丁羅夫卡、紅軍城、庫拉霍沃、大諾沃西爾卡這8個要地,殲滅掉這5萬多烏克蘭老兵,澤連斯基就會像淮海戰役後的常大隊長,表面看看手頭還有300萬部隊,其實全都不堪一擊。

烏克蘭形勢這麼危急,俄羅斯的目的這麼明顯,按照道理說,美國和歐洲是不是該趕快行動,救烏克蘭於水火?

這次美國就算再用力,也救不了它了。

因為美國自己,也陷入困境了。

7月4日是美國國慶日。

但就在這天,美國傳出一個噩耗:亞特蘭大聯邦儲備委員會根據相關模型,預計美國二季度GDP將萎縮2.1%。

消息一出,全世界都震驚了。

就在7月3日,很多機構還預測說,美國二季度的經濟形勢麼,看上去似乎不太好,但也沒很差,大概應該在比一季度好,會在—1%的樣子吧!

要知道,之前美國一季度的GDP增速是—1.6%,當時就讓很多人大大地吃驚。

但他們找出種種原因,比如說去年四季度漲得太好啦,來寬慰自己。當時有不少人說,不要緊,等二季度時,數字會好看起來的。

後來看看,情況也不那麼好,這才再次放低,搞了個—1%,當時已經覺得再壞也不過如此了,沒想到二季度居然比一季度更壞。

這事情就嚴重了。

美國媒體說,二季度繼續萎縮,意味著美國經濟已經陷入技術性衰退。

一邊通貨膨脹絲毫沒得到解決,一邊經濟萎縮,美國人很頭痛。因為這就是典型的「滯脹」。

這毛病非常可怕,要不是冒出個寧願沒法連任,也要把通貨膨脹壓下去的卡特總統,美國從1970年代就開始的「滯脹」繼續下去的話,當年美蘇冷戰,說不定是美國先崩潰。

但當年卡特能把通貨膨脹壓下去,也是有他底氣的。

當年美國國債很少,所以卡特能一口氣把利率加到20%以上,現在美國一年財政收入才7萬多億美元,國債早就超過30萬億美元了,美國哪裡還敢像當年那樣,瘋狂加息?

經濟不行,說話就沒底氣。

我之前說過,美國人,尤其是拜登,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剛開戰時,把話說得太滿了,比如說他在波蘭王家城堡里,就說要通過這場戰爭,讓普京下台,要把盧布打得貶值成「糊牆紙」。

美國媒體和政客呢,在開頭時,也把澤連斯基吹得太高了,連他是全世界政治家的典範之類的話,都說出來了。

一時之間,實在太難轉彎。

所以,現在差不多每個人說起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戰爭,通常是這麼一種態度:對烏克蘭,我們當然是支持支持再支持啊。但如果再問起準備怎麼支持,就往往會變得沈默了。

私下裡,美國高官也在偷偷地吹風。

像美國媒體就報導說,在西方七個主要工業國峰會期間,拜登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沙利文就說,美國會在今年冬季之前,「盡可能多地」向烏克蘭軍隊提供援助,因為「沒完沒了的衝突,顯然不符合烏克蘭人民的利益」。

這話聽起來,好像是美國準備大大地出手,幫烏克蘭打贏。

其實呢?

就是美國人後退了,它覺得後果嚴重,再打下去,美國沒好果子吃,所以划了一條時間界限:烏克蘭啊,我可只援助你到今年冬天啊!

其實就是準備賣掉烏克蘭。

只不過現在還不是開口的時候,所以羞答答地,話講了一半。

反正美國人什麼意思,大家都懂得麼!

美國人一叫苦,日本人也叫起苦來了。

和他們比起來,日本人才真是苦。

這主要怪日本人自己,之前安倍晉三時,日本人是向我們挑釁,卻去猛烈地討好俄羅斯人;岸田文雄上台時,是兩邊同時猛烈地挑釁。

弄得俄羅斯人很光火。

正巧,日本人正好出現了一堆過去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爛事。

比如說,在以前,日元通常被視為避險幣種,一旦遇到什麼危機,大家就要麼趕緊買進黃金,要麼買進日元,所以凡是遇到危機,日元通常會大漲。

最搞笑的一次,就是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還導致福島核電站出事。那次是日本自己出事啊,結果投資者為了避險,居然還大舉買入日元,導致日元上漲。

但這種好事情沒了,現在日元在大規模貶值。

再比如說,過去幾十年,日本一直是貿易順差國家,但現在不是了,日本已經連續多月,出現了貿易逆差。

日本國債也很危險。

現在是夏天,日本國內用電非常吃緊。最近自27日開始,日本政府已經連續多次發佈「供電緊張警報」,敦促企業、家庭以及政府部門減少用電,從下午15至18時期間關閉燈等不必要打開的電器,並且「適當」使用空調。

誰也沒想到,就在這關鍵時刻,俄羅斯人衝上來,給日本上了點眼藥。

6月30日,普京宣佈:設立新公司運營「薩哈林2號」項目。

這個項目原來主要有這幾個股東:俄羅斯人、殼牌、還有日本的三井和三菱。俄羅斯人嘴上說得好聽,說會尊重原來股東的股權,但這個新公司要遵守俄羅斯的法令什麼的。

實際上呢,就是把這個項目給國有化了。

日本的電力供應,很大一部分靠燒天然氣,這個項目可是供應了日本天然氣需求的9%啊。本來電力就緊張,突然天然氣供應再一下子少了9%,那日本供電肯定會崩盤。

如果日本供電崩了,那日本的工業、生活什麼的,都別搞了。

普京這一手,還有更黑的地方:岸田文雄的老家,同時也是他經營多年的選區,在廣島。廣島偏偏是全日本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最深的地方,達到50%。岸田文雄讓廣島人民沒天然氣用,下次他還想再選舉成功,恐怕有點難嘍。

岸田文雄

所以這兩天,日本人跟瘋子一樣,拼命說要和俄羅斯人聯絡,讓他們保證天然氣供應。

從日本人的角度,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場戰爭,當然最好還是趕緊結束掉。

最近有新聞披露,說去年6月,美國就找到瑞典、芬蘭人,問如果在烏克蘭發生戰事,你們會不會加入北約?

還有新聞說: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半年,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就已經擬定好了一旦發生戰事,該怎麼把俄羅斯制裁到死的計劃。

因此它明白:這件事是美國爸爸挑起的,怎麼結束,是美國爸爸說了算,它只能默默地咬牙,最多朝我們狂吠幾聲,卻是有苦說不出。

德國人呢?

也是叫苦連天。

很多德國企業界人士說:這場戰爭再這麼繼續下去,我們的工業實在搞不下去了!

看著幾個數字就明白了:

2020年,德國的平均批發電價30.47歐元/兆瓦時;

去年,因為形勢緊張,就漲了3倍,到96.85歐元了;

今年2月底開戰,德國電價狂飆,到了251歐元,比2020年漲了8倍多。

現在更高,10天前還是263歐元,這兩天又大規模漲價了了:基準1年期遠期電力合同價格,已經到了328歐元,超過2020年的10倍。

德國的工廠,哪裡還吃得消?

德國已經有工業協會官員警告說: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德國的鋁、玻璃和化學工業等整個行業,都可能「面臨永久崩潰的危險」。

說白一點,就是:這些產業今後就別想再要了。

所以現在德國人,估計也是後悔得腸子都青了。

還有個國家,現在也頭痛無比。

哪個國家呢?

法國。

本來它事情應該不多,因為德國傻乎乎地,關了不少核電和煤電廠。法國人就在德國邊境猛建核電站,再把電力賣給德國人。

近段時間,法國不少核電站檢修,它的電力供應也相當成問題。

總之就是美國和美國這幫小弟,都撐不住了。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咦,之前美國不是算得好好地,它在歐洲挑起戰爭,然後驅趕歐洲資金往美國跑,讓它猛吃一波,來回回血的嗎?這次美國怎麼回事,怎麼把自己搞得這麼狼狽?

之前這麼操作,美國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它也早就輕車熟路了。

但這次美國是老反革命遇到新問題了:它一忘記了還有個中國,二對俄羅斯估計不足。

為什麼說忘記了我們呢?

按照常規,當美國開始加息,因為市場上供應的美元量減少,會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比如說石油、天然氣、煤炭、糧食什麼的,大幅下跌。

因為大宗商品價格也隨之大跌,美國所要收割國家的絕大多數工廠,往往能保住。只不過這些企業在資金鍊斷裂、破產清算時,美國人會再跑去,用很便宜的價格買下,換個主人而已。

結果這次,美國加息了,但大宗商品價格,卻在大漲。

這麼以來,這些企業就保不住了,既然企業都保不住,美國當然就沒法收割成。結果就是:肉沒吃到,美國自己的牙齒反而崩掉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啊,需要很多原材料,也就是大宗商品。雖說我們也很希望大宗商品的價格狂跌,但我們有需求在,大宗商品的價格就很難跌到那裡去。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呢,俄羅斯也順勢而為,在和美國的鬥爭中,利用自己資源大國的優勢,不斷地推高大宗商品價格。

所以搞得美元沒法像之前一樣,實現環流。

總之就是:美國能看到,但吃不到。

再這麼搞下去,對美國來說,情況將很不利,想算計別人,結果受傷的反而是自己。所以這段時間,美國不斷地放風,歐洲也不斷地出動,就是想要趕快讓戰爭停下來,免得自己受傷太重。

美國的算盤能實現嗎?

不能。

因為什麼時候開戰,美國人可以自己作出決定,但什麼時候停戰,那就不是美國人能說了算的了。

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戰爭是這樣。

中美貿易戰也是這樣,大家都打了四年了,美國人也不斷放風,說大家趕緊停戰吧,趕緊相互取消關稅吧什麼的,我們理他們了嗎?

至今沒有吧。

前兩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受不了了,直接對著普京喊話,調子和沙利文的一樣,說希望在今年冬季,能結束這場戰爭。

這應該不僅僅只是他的意思,而是美國、歐洲的意思,俄羅斯人的反應是冷冷一笑。普京的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說,要結束戰爭,其實非常容易。烏克蘭投降,澤連斯基下令所有的烏軍放下武器,同時滿足俄方提出的條件,在一天之內,戰爭就能結束。

這就叫「開戰容易終戰難」。

戰事既然開了,制裁也搞了上萬項,你美國覺得形勢對你有利,就拼命猛幹,覺得形勢不妙,就想退出,天底下那裡有那麼好的事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