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二季度的經濟數據公佈了,0.4%的正增長,疫情重現之下,經濟恢復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另一方面,現在的國際形勢也不好,拜登政府對華遏制政策還是很明顯的,包括印太經濟框架,還有在台灣、新疆等問題上搞事情。尹錫悅就不多說了,一個極右分子,恨不得把韓國變成美國一個州。
更麻煩的是日本,安倍自己是個日本右翼,一直在鼓吹擴軍備戰和協防台灣,這次被刺殺之後,更保守的右翼繼續抬頭,不出意外,會繼續向美國靠攏。
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外部環境大多數時候還不錯,像最近這樣嚴峻的情況,還是比較罕見的。但是,美國強化對中國的圍堵和遏制,其實是個躲不過去的事,這一點,大概近二十年前其實已經有人意識到了。
早在2004年,當時中國剛加入世貿,那時候我國的國力,基本難以撼動美國分毫,兩國關係也一片和諧,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就有一篇論文,指出了遠在天邊的陰霾。
他認為,美國擅長於造飛機,他就只造飛機,可以比美國什麼都造更有效率;而中國擅長造襯衫,那中國就專注於造襯衫,這也比中國什麼都造更有效率。分工導致中美提高自己在專業領域的生產效率,對本國、他國都是好事。
然後他同時又指出,如果以前造襯衫的中國,突然在飛機製造領域無端出現了驚人的技術進步,那樣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如何?老薩的答案驚世駭俗——倘若中國真的在飛機製造方面提高了生產率,那就可能「永久地損害了美國利益」。
最近十來年,中美關係總體是越來越緊張了。之前有不少人說是中國民族主義把美國嚇到了,這就是瓊瑤小說看多了,覺得美國跟裡邊的男主角一樣是個土炮,敏感而多金,一出手就要承包魚塘,而且要求女主角心裡只能想自己,拜託,美國這樣的大佬型國家還會在乎你的情緒?
從川總開始,尤其是2018年的毛衣戰爆發之後,中美之間的關係越來越不可逆地越走越遠。拜登上台後,好像吼得不如川總嗓門大,但是對華的限制卻一樣沒少,甚至還有加碼,很顯然,中美肯定是回不到過去了。人家最在乎賺錢和長期賺錢的地位,你的崛起影響到了這種預期。
在人家眼裡,咱們這些年的大發展,就是在永久傷害美國利益,那你就是「國家公敵」。想回去以前種G2狀態,除非我們自己倒退20年,就像三體裡的「黑域」一樣,自己躺到一個坑裡,想讓大家都覺得你基本無害。可這種自廢武功的行為,顯然不可能嘛。
以前總有些人宣傳「傍美定律」,說跟著美國的國家都富了起來。中美發生貿易、科技和政治摩擦,是因為中國不好好「韜光養晦」,甚至前段時間俄烏衝突,還有人主張要站隊支持美國,這些看法都太幼稚,國家之間不是過家家,而是赤裸裸的利益爭奪,科技高速發展還好說,現在慢了下來,進入了存量模式,你的大發展就是對別人的傷害,你能怎麼辦?不發展?
而且「傍美定律」本身也靠不住,美國的周圍小夥伴比較富,這事不是跟了美國就是富了,而是那些國家本來就富,然後加入了富國俱樂部。美國的兩個親兒子,一個是菲律賓,一個是利比里亞,他倆都死活發展不起來,也說明一國發展主要是自己的稟賦,「跟誰混」只是加強了這種稟賦,稟賦太差的話,跟誰混都沒差別。
德日這種國家在一百年前就是世界石強,戰爭只是砸掉了他們的工廠,而那些比工廠更重要的知識,比如管理和科研能力什麼的又打不掉,甚至財團什麼的也都在,資金到位很快就能發展起來。可能有小夥伴不知道,戰後韓國的大發展,並不是依賴美國,而是日本財團,到現在韓國國內還有不少日資企業。
戰後美國控制的地區,都是傳統富裕地區,包括從大航海時代就暴走的西歐,還有後來發展起來的日本,再加上美國自己,還有那幾個資源國,整體成了個富裕國家俱樂部。
這些國家形成的市場規模大,資本實力雄厚,所以只要參與美國分工並且做好,就能迅速做大,整體來講,戰後人口上規模並且快速發展起來的,只有韓國,新加坡那種和香港差不多大小,本身沒啥參考價值,就好像上海的繁榮指導不了其他地方的經濟發展一樣。
但是美國這種分工體系下,大家都有天花板,天花板就是美國自己,大家安穩過日子,美國吃肉自己跟著喝湯,前提是不能挑戰美國的地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其實美國的盟友這些年普遍發展不如美國。過去這幾十年,美日貿易戰、美德貿易戰都打過,即使是像日本、德國、法國這樣的「真盟友」,美國要遏制起來也絕不手軟。
而且很多手段我們看著很眼熟,比如有幾年天天逼著日本降關稅,後來嫌日本賣到美國的芯片佔領美國市場,乾脆開徵100%關稅,再或者直接找個理由不讓再美國賣,跟現在對我們的操作一模一樣。而且就在2020年,還對德國鋁業巨頭開徵50%的關稅,最高達到了352%,比對我們還過分。可見它並不是針對誰,在座諸位老美都看著不爽就修理。
從這裡也能看出來,當一個國家在產業層次、科技創新、經濟體量和美國「錯位」,也就是威脅不到美國的時候,美國就是夥伴,畢竟以前跟我們也在套近乎,說什麼G2。
但一旦一個國家要動美國的蛋糕,或者可能要動美國的蛋糕,美國肯定會出手,盟友們也一個都不放過,而中國體量更大,技術更強,而且又是自己獨特的政治、軍事體系,美國的下手必然會更狠,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我們當初選擇了這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自然會面對各種荊棘,比如當初五六十年代跟蘇聯的矛盾,如今跟美國的矛盾,看起來好像不一樣,本質都是相似的。
最近這三十年,美國的經濟增速遠超盟友,歐洲、日本在互聯網、雲計算、新能源等領域完全落後。相反,中國正在這些領域向美國發起挑戰,或者說我們沒想挑戰美國,只是我們走自己的路,他們就慌了。
最近的這一輪新技術革命,和以前不太一樣,尤其需要規模巨大的統一的市場,美國壟斷了西方世界的大市場,大概算了下,美國加上他的英語世界小夥伴,最多10.8億人,中國有個自己的巨大市場,日本歐洲兩頭不靠,就很痛苦,互聯網、雲計算、新能源這些,都沒搞起來。
看看當今世界,既在所有技術領域都在尋求突破,又在政治、軍事和商業上保持獨立的國家,只有中國。
更關鍵的是,當初美國修理日德兩國,主要是從市場層面下手,也就是日德兩國自己消化不了自己的產能,必須得賣到美國的地盤上,這個背景下,美國對他倆幾乎是說一不二的,畢竟技術可以研發,市場也能研發出來?
不過德國走了一條很對的路,就是不斷在中國擴產。有種說法認為,德國把半個國家的產業搬到了中國,德國最大的海外市場也在中國,降低了成本的同時,也給自己找了一塊巨大的海外市場。
以大眾為例,大眾集團2021年全球銷量888.2萬輛,中國330萬輛,中國給它貢獻了接近40%的銷量,而奔馳是35%,寶馬是28%,最近中國又在大規模購買歐洲的飛機,再加上兩德合併人口暴漲,德國挺過了美國對他們的打擊,日本市場收縮疊加人口暴跌,幾乎被打垮了。最近這些年歐洲新技術幾乎沒有,舊技術也主要是我們消化。所以雖然說拜登不斷拉攏歐洲想讓他們來加入對中國的圍堵,中國還是有經濟槓桿可以去分化歐洲的。
另外一方面,我國市場的逐步成熟再加上消費規模的龐大,給很多新技術帶來了應用空間,才有機會接下來實現「換道超車」。
上半年的經濟不是很景氣,但有一個領域表現很搶眼,就是新能源車,今年可以說是新能源車的爆發年。
我前幾天看了個報告,說是新能源車接下來也只能在發達國家和中國鋪開,因為需要大量的新基建,充電樁什麼的,過去很多人對搞基建這件事沒有太深的認識,其實說起來,基建實際上是很多新產業發展的基礎,如果搞不了這個,在新技術革命里就趕不上趟了。
而且中國企業這些年越做越大,對於數字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龐大,中國天然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雲計算市場之一,產業自然就發展起來了,這方面阿里做得特別好。本身電商就有很多對計算的需求,做雲計算解決了自身的需要,降低了購買硬件的成本,現在又開放給更多客戶,變成一個很正向的循環。
其實、新能源,5G,高鐵,以及雲計算和AI技術,都是中國市場極速擴大後,我們自己的企業、消費者有錢了,能夠支撐我們自己的技術研發,才在短時間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而且中國還有一點是比較幸運的,就是我們有一個自己獨立的高效的商業網絡。現在全世界都進入了電商的時代,但是基本上大多數國家的電商都是美國的亞馬遜佔優勢,除了亞馬遜之外的競爭者,比如速賣通、SHEIN、蝦皮、Lazada這些,基本都是中資背景。
所以現在零售業命脈自主的國家,除了美國也就是中國。淘寶在將近二十年前就擊退了eBay,亞馬遜在中國市場也從來很弱,所以中國的商業網絡完全是自主的,不像別的國家線上被亞馬遜,線下被沃爾瑪佔領了。
其實,很多人總覺得和科技比起來,商業好像顯得沒什麼技術含量,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經常講經濟主權,其實商業主權也是經濟主權的一部分。要客觀評價阿里,其實要看到它發展起來,其實是捍衛了中國的商業主權,讓我們有一個自主的商業體系。
中國有自主的商業體系好處在哪裡呢?其實美國牛逼的不只是蘋果高通波音,也有可口可樂、寶潔和耐克,像美國、歐洲的消費品品牌在全世界都發展了幾百年,財大氣粗,鋪線下渠道比我們國貨品牌強勢多了,要是中國主導的電商也是亞馬遜,我們的國貨品牌更沒有機會。當然我們現在消費品品牌和它們還有差距,但是像李寧等國貨品牌都在往上走,天貓這樣的平台就是很重要的陣地。
其實,消費品牌背後是國家的軟實力。如果我們的商業被亞馬遜、沃爾瑪佔領了,這種軟實力的推進也會非常受影響。
很多人願意說我們的產能牛逼,這個確實是。但是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其實中國的消費能力是更稀缺的,雖然說這兩年疫情對經濟有衝擊,人們沒那麼敢花錢了,但是和世界其他國家橫向比較,中國經濟還是算可以的,而且中國市場太大了。
現在阿里這些公司做了一套獨立自主、效率高的商業體系,把統一大市場的紅利發揮出來。大公司還在紛紛加大科技創新上的投入,突破關鍵的技術。那以後中國在消費和科技這兩個層面,都會是非常牛逼的。
所以應該看到,我們手上還是拿著一手比較好的牌。短期的一些波動可能給大家帶來情緒上的衝擊,但是冷靜下來還真是沒必要太悲觀。
尾聲: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之前關於中美關係有個研究,也就是下圖:
可以看出來,中美之間關係最好的就是基辛格訪華之後到蘇聯解體之前,隨後在小布什發動反恐戰爭,以及08年經濟危機後,有一小段時間還湊合,其他時候一直不咋地。所以也不要太在意兩國關係走低,今後很長時間里,可能一直都是這個狀態,買賣還得做,但是政治上各種衝突也沒法避免。
不過也沒必要擔心,現在全世界經濟走進了一個大泥潭,一時半會走不出來,這個時候對我們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顯而易見,現在全球化退潮很明顯,技術進步也緩慢,各國財政都有問題。說機遇,是因為經濟下行的情況下,美國想挑撥各方關係會非常難,因為抱團取暖是唯一的活路,誰都不會這個時候在經濟上搞事。比如中國剛買了空客那麼多飛機,歐洲在中國也有大量的企業。
中國市場足夠大,所以在中國做研發有盼頭,也有足夠的場景支撐。所以,雖然當前有困難,有挑戰,美國還想圍堵我們,但是我們自己有巨大的市場,再堅決不退出美國主導的市場,堅決擁抱全球市場,還有有像阿里、華為、比亞迪這樣的創新者,中國一定能夠突破美國設定的天花板。
歸根結底,這是一場持久戰,誰能勝出,關鍵是誰有更穩定更龐大穩定正循環系統,老百姓花錢購買更好的產品,企業有動力去研發更新更先進的東西,研發體系也就搭建起來了,我們有自己龐大的市場,不像日德那樣高度依賴美國,更關鍵的是,我們以前能長出華為、阿里、比亞迪這樣的民族企業,今後就能長出來更多。
也就是說,中美真正比拼的,是統一大市場,是戰略定力,是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中國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把自己的路走好,聚焦解決自己的問題,現在經濟形勢的確不樂觀,但是中國整個基本面還是好的,14億人的市場任何時候都不小,只要把這個市場搞好,就好像一片沃土一樣,啥都能長出來,並且還是會越來越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