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澳洲破產潮來了,無人能置身事外

澳洲財經見聞

最近,國內許多大型地產集團所面臨的窘境也逐漸浮出水面。

據Bloomberg報導,包括上海世茂集團(Shimao Group)、恆大(Evergrande)、上海佳兆業集團(Kaisa Group)、融創中國(Sunac China)等地產集團在海外發行的以美元計價的企業債券未能如期支付。

長城國際控股(China Great Wall International)則至今未能公佈2021年財報。

但是,這種情況並不特殊,同樣也發生在澳洲身上。

在澳洲的地產行業,一場風暴也正在登陸。

就在悉尼和墨爾本等首府城市面臨40年來最大回調的同時,許多支撐澳洲地產行業的中堅力量卻紛紛倒下,開啓了一輪破產潮。

據調查,從2021年年末開始,澳洲境內已有數十家規模不等的建築公司,先後破產或進入自願接管,比如:

  • Privium
  • BA Murphy
  • Probuild
  • Condev
  • Inside Out Construction
  • Dyldam Developments
  • Home Innovation Builders
  • ABG Group
  • New Sensation Homes
  • Next
  • Pivotal Homes
  • Pindan
  • ABD Group
  • Solido Builders
  • Waterford Homes

而且,在過去一年間,全澳整個建築行業共有3,917家公司申請破產清算(liquidation)或已進入接管程序(administration)。

在近4,000家公司中,共有1,536家來自新州,1,022家來自維州,665家來自昆州,其餘來自其他各州和領地。

倒下的不僅是這些建築公司,還有成百上千的工作崗位,以及面臨無房可住卻又已經用盡積蓄的家庭。

而就在5月,全澳最大批量民宅建築公司Metricon同樣爆雷,被曝出資金週轉出現困難,正在建造的數千套民宅都可能面臨無法交付的風險。

這家45年老字號建築巨頭每年平均建房高達6,000套,常年穩居澳洲頂級建築公司榜首,所以,當行業龍頭陷入危機,那麼整個行業所面臨的狂風驟雨,只會更加慘烈。

雖然Metricon目前已經與聯邦銀行(CBA)達成融資協議,並另從股東處獲得3,000萬澳元應急現金,但是整個地產行業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內將面臨的危機並不會憑空消失。

據知名市場分析機構IBISWorld調查顯示,澳洲居民住宅建造業的破產率正在攀升,該行業的企業數量將在2022-2023年之間縮水(淘汰)9%,並成為10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該機構還指出,來自建築行業的破產潮將掀起波瀾效應,從行業上游的建材供應商到下游的地產中介等市場參與者,都在巨浪拍打的範圍內。

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次創紀錄的破產潮呢?

原因有3個:供應鏈、高利率還有合約模式。

供應鏈

首先,供應鏈危機已經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從俄烏戰爭爆發後的原油、天然氣(北溪一號、二號)到糧食(小麥、大麥、葵花籽油、大米等),再從半導體芯片(芯片荒)到各類建材(木材最為嚴重),都對各行各業以及整體經濟造成跨緯度打擊。

自然,建築行業也不例外,而因供應鏈混亂造成的建材成本上升和斷貨,都對建築公司的資金鍊造成了破壞性的打擊。

高利率

其次,隨著全球發達經濟體齊步邁入後疫情時代,各國央行也先後開啓了加息週期,其中澳聯儲(RBA)在6月和7月上旬分別加息50基點,成為22年來最大單次加息力度。

在30天內將官方現金利率提高100基點(1%),對於嚴重依賴現金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可謂如履薄冰。

另外,澳洲批量居民住宅建築行業還有一個特點——利潤率極低。

維州一家大型本地建築公司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一套合約價格在100萬澳元左右的房屋,其利潤率只有3~4%。

這種行業常態自然造成了惡性競爭,想要在建築行業生存,必須以量取勝,也就是薄利多銷的模式。

那麼大量簽訂合約,鎖定每一個機會,就成了這類建築公司的生意經。

但是,大量工地空置以及融資成本的上升,在乘數效應的影響下,立刻變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合約模式

合約模式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按澳洲法律規定,建房合同是建築公司和客戶在動工前簽訂,並鎖定價格(fixed contracts)。

相當於雙方簽訂了一份期貨合約——建築公司保證在規定時間和價格內,按照規定標準完成建築。如果逾期,建築公司將承擔責任和因此產生的費用。

但是大量來自疫情前的合約,以及在澳洲政府為了拉動經濟復甦的政策面鼓勵下,建築公司的合約數量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如果供應鏈沒有中斷,如果利率沒有大幅上升,那麼這些訂單將成為建築公司創造巨大財富的良機。

可惜,沒有如果。

一面是堆積如山的合約,一面是心急如焚等待交房的客戶,另一面是中斷的供應鏈和價格高昂的建材,而最後一面,則是迅速枯竭的資金鍊。

四面楚歌的澳洲建築行業究竟將走向何方,現在來說,很難判斷。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包括澳洲在內的發達經濟體,在後疫情時代的高通脹高利率環境下,還將面臨更加洶湧的海浪。

如果澳洲出現經濟衰退,那麼衰退浪潮下的遊戲規則只有一個——適者生存。

而那些能夠熬過寒冬的,將成為下一個經濟週期裡的王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