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在在芯片上,看起來很強,但是也很脆弱。強的地方是研發設計,還有材料和軟件上。脆弱的地方在哪呢?就在於生產製造。
目前全世界最先進的制程和產能,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個是韓國,一個是台灣。本質上來說,這是整個產業鏈協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供應鏈合作的結果,因為在芯片的下游,主要需求都是在中國大陸,我們多年來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芯片進口國,芯片進口金額甚至超過了原油進口,是我們排名第一的進口商品。
在全球化合作的時代,韓國和台灣的芯片生產,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中國大陸,實際也就是靠近下游的生產中心,這樣可以提高全產業鏈的生產和週轉週期。
但是到了美國開始搞去全球化,搞產業鏈和供應鏈重組的時代,這反過來也成為了美國的一個軟肋。因為美國要幹的事,是加劇地緣局勢緊張,驅趕資本和產業回流美國,那這麼乾的必然後果就是在遠離美國的地方,安全穩定的環境會受到威脅。
說白了,這兩個芯片產業的生產中心,都在常規火炮的射程之內。美國挑事是一把雙刃劍,在挑起事端,驅趕資本和產業回流的同時,就要承擔籃子里的雞蛋全部打翻,大家都沒得用的後果。
而且相對來說,美國還有個劣勢,美國的中低端制程芯片產能,遠遠不及我們。如果最先進的制程大家都沒得用的情況下,美國很可能連中低端都沒得用。所以說當美國這麼乾的時候,芯片的生產製造,就已經成了美國的軟肋。
而美國這次通過的芯片法案,其實就是想補齊這塊短板。
美國總統拜登9日在白宮簽署《芯片和科學法案》。該法案對美本土芯片產業提供巨額補貼,並要求任何接受美方補貼的公司必須在美國本土製造芯片。白宮當天發佈聲明稱,該法案將為美國半導體研發、製造以及勞動力發展提供527億美元。其中390億美元將用於半導體製造業的激勵措施,20億美元用於汽車和國防系統使用的傳統芯片。此外,在美國建立芯片工廠的企業將獲得25%的減稅。
拜登表示,這項法案將為美國整個半導體供應鏈提供資金,促進芯片產業用於研究和開發的關鍵投入。該法案要求任何接受美國政府資金的芯片企業必須在美國本土製造他們研發的技術。這意味著「在美國投資,在美國研發,在美國製造」。
很明顯,當美國搞去全球化的時候,還沒意識到全球化中有千頭萬緒的關聯需要重建,而芯片就是其中之一。現在美國感覺任務緊迫,想在這個領域盡快實現突破,但是多少有點欲速則不達的感覺。
芯片的生產,不同於其他領域,技術含量高,產業人員的培養不容易。所以一旦集中,形成規模優勢,是很難轉移的。強迫進行轉移,則意味著高成本,還有可能是低效率的。所以進行國家補貼,是勢在必行,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不過這種做法落地之後,多少讓人有點感覺是美國把自己拉出來的屎又吃回去了。因為這種國家補貼的行為,曾經被美國大肆攻擊,被認為是破壞市場化競爭的行為。誰曾想到話音未落,美國自己的補貼法案落地了。
其實這個法案,應該說只是美國整個芯片戰略的一部分而已。此前美國已經通過多種方式,逼迫三星和台積電,這兩大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芯片生產企業,將產能遷往美國本土,但是最快的計劃表,第一階段的投產,可能也要到2024年才能實現。
而最近韓國的一系列表現,似乎有點分裂,一方面美國在施加壓力,希望韓國的芯片行業跟我們脫鈎,但是另一邊韓國也很清楚,這玩意要是跟我們脫鈎了,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第二個國家有能力消化這些產能,即便是美國,也消化不了。也就是說,跟我們脫鈎,無異於讓韓國去死。這也是最近韓國居然跟美國開始保持距離,而和我們走近的原因。
這裡面必然有財閥背後的影響,這是為了切身的利益,而不得已做出的選擇,哪怕冒著忤逆的風險。
除此之外,在中美關於芯片的鬥爭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因素,就是時間節點。不光美國強迫三星和台積電在美國本土的產能必須在2025年之前投產,在我們的芯片戰略中,也是到2025年要實現70%的自給率。可見中美兩邊都感覺時間緊迫,在跟時間賽跑,而且規劃的時間節點也都比較接近。這背後的意味,懂的都懂。
而美國還在搞芯片聯盟,希望在技術上孤立我們,意圖就是想千方設百計阻擾我們達成計劃目標。
這裡面唯一讓人覺得有點那個的,就是我們的整體芯片戰略的提出,要比美國更早,也是因為美國更早之前就以此來卡脖子。不知道美國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從卡脖子到撕破臉,其實只有一步之遙,一旦撕破臉,大炮就可以反過來卡脖子。
這大概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只是這從來不是一個我們會拿到台面上來聊的話題而已,但並不代表這種反制不存在,實際上恰恰相反,這就是一把懸在美國頭上的達克摩利斯之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