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公投:從科索沃到「烏東四洲」,衝突與戰爭的潘多拉魔盒?

詩史鑒

科索沃之戰已成歷史。

那些斑駁的血痕早已消逝在斑駁的歲月之幕上——78天的轟炸,7800人的傷亡,以及至今成災的「貧鈾彈」傷害……

在付出了血的代價,科索沃從塞爾維亞公投獨立成國,至今已有100多個國家承認其獨立國家地位。

同樣,克里米亞公投、頓涅茨克等「烏東四洲」公投,也充滿著血腥、硝煙與戰爭。

那麼,血染的「公投」,究竟是民意還是戰意?

而在接下來,這些帶血的記憶,又會否成為21世紀損害「和平與穩定」的「多米諾骨牌」?

一、科索沃公投:是內聯外合?還是國家撕裂?

塞爾維亞的科索沃,基本都居住著阿爾巴尼亞族人。

他們有著自己的文化、信仰,以及強烈的獨立建國願望。

一如分散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人一樣——史上,他們有著自己的土地和獨立的家園。

與庫爾德人一樣,即便是在成為南聯盟一部分後,阿爾巴尼亞人的獨立建國願望就從未停止過。

不過,阿爾巴尼亞人比庫爾德人幸運。

為了建國,庫爾德人在敘利亞內戰中,為美國拋頭顱、灑熱血,在付出巨大犧牲後,卻被美國無情地拋棄了。

因為,庫爾德人除了為美國拼命外,並沒有阿爾巴尼亞人對美國的價值與重要性——實現美國控制區域地緣政治目的

於是,世紀之交的1999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軍隊和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爆發了武裝衝突。

隨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很快介入。

北約轟炸南聯盟

對南聯盟進行了78天的轟炸。

其中,還轟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導致中國三位戰地記者邵雲環、許杏虎、朱穎犧牲。

這同樣是北約欠下中國人民的血債。

北約欠下中國人民的血債

據統計,北約對南聯盟的78天的轟炸,共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台受到破壞。

此外,更為嚴重的是,北約在轟炸中使用了貧鈾彈。

造成了南聯盟不可逆的生態災難。

至今,嚴重的放射性元素等污染,對塞爾維亞人民造成白血病、癌症等重大災難。

在北約對南聯盟轟炸後,隨後,美國操縱聯合國介入,以人權等為幌子,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244號決議,將科索沃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

北約大兵看護下的科索沃公投獨立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佈獨立。

的確,科索沃地獨立了,但其獨立之路,卻充滿了暴力與血腥,甚至是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痛苦、災難與死亡之上。

二、克里米亞公投:是族群回歸還?是歷史之痛?

2014年,克里米亞舉行公投。

以96.6%的高票獲得獨立,隨後申請加入俄羅斯聯邦。

隨後,「克里米亞危機」逐漸演變為「俄烏衝突」。

當地時間9月27日,烏東部四洲: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再次舉行公投。

分別以99.23%、98.42%、93.11%、87.05%的高票通過。

「四洲」入俄,已成定局。

且在結果出來當天,頓涅茨克領導人普希林當場喜極而泣。

普希林動情地聲稱:「我們連續創造了歷史,我們加入了偉大祖國俄羅斯」。

而在場的群眾,也激情昂揚地歡呼:「俄羅斯、俄羅斯……」,

這顯然是民意。

且有其根深蒂固的血脈相連的歷史脈絡。

只不過,是歷史在錯誤的時候錯誤地將他們人為地「割離」,由此經歷了族群史上的又一次動蕩。

從2014年至今,頓尼茨克等烏克蘭東部地區,已經歷了長達8年的流血衝突。

克里米亞、烏東「四周」,之所以「從歸俄羅斯」,有其特殊的文化及歷史根源。

據史料記載,從1783年起,這些地方就已是俄羅斯領土。

距今已有200多年。

1954年,為紀念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併300年,蘇聯赫魯曉夫將克里米亞作為「禮品」划給了烏克蘭。

對此,剛獨立後不久的1992年,俄羅斯就決定廢除1954年蘇聯政府將克里米亞由俄羅斯劃歸烏克蘭的決議。

於1993年又通過了關於收回塞瓦斯托波爾市的法令。

雖然這些行為沒有導致任何效果,但表明瞭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基本態度。

克里米亞及烏東等地,作為烏克蘭領土才不過60多年。其間,還有37年同屬於一個國家——前蘇聯。

所以,基於歷史的、文化的、族群的根脈,頓涅茨克領導人普希林在公投現場才嚎啕大哭。

因為,那是割不斷的血脈相連。

三、西方的兩面性:「合」則典範,「不合」則是侵略

不過,在科索沃和克里米亞問題上,同樣是「公投」,對於西方而言,卻體現出不同的「兩面性」

那就是:「合」則是人權與民主的「典範」,「不合」則是侵略或「吞併」。

這一結論的背後,都有北約揮之不去的影子。

甚至於,或者說正是因為有「北約」存在,才有了科索沃的獨立戰爭和「克里米亞危機」以及「俄烏衝突」。

因為,事實不僅一次次證明:他們的爆發成災,都離不開北約的支持。

比如:南斯拉夫聯盟內部塞爾維亞與阿爾巴尼亞的族群矛盾,正是因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直接干預」,才一步步上升為流血衝突。

同樣,在俄烏之間,不管是克里米亞危機,還是俄烏衝突,可謂其根源都是因北約的「步步緊逼」。

在科索沃戰爭中,北約出於地緣政治需求,旨在撕裂並肢解南斯拉夫聯盟。

而在烏克蘭問題上,北約連續數次的東擴,將俄烏衝突一步步演變為衝突與戰爭。

而在烏克蘭問題上,北約則定義為俄羅斯「入侵」。但在科索沃問題上,卻將其粉飾為「民主」與「人權」的「典範」。

這就是西方的兩面性。

在科索沃問題上,西方首先通過血腥的武裝干涉,強行將科索沃從南斯拉夫聯盟分裂出來。

其次通過公投獨立,並以聯合國名義接管。

然後,於2010年,通過國際法院炮製出:「科索沃單方面宣佈獨立是否符合國際法」的結論。

四、小結

綜上,從科索沃到克里米亞及烏東「四洲」,「公投自決」無疑已成為人類史上動蕩與衝突、流血與戰爭的又一「路碑」。

更成為大國政治與地緣博弈的「工具」。

這個「工具」,本身就是衝突、暴力,以及流血與戰爭的「代名詞」。

因此,有專家認為,「公投」工具的出現,已開啓人類進程中暴力與衝突、分裂與戰爭的「潘多拉魔盒」。

甚至於,在「非此即彼」的地緣邏輯中,「公投」的出現已竪起了影響21世紀「和平」與「穩定」的「多米若骨牌」。

那麼,下一個公投的地方會在哪?人類如何理性、科學、和平的應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