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5日出爐,由美國學者沙普利斯(Barry Sharpless)、丹麥學者梅爾達爾(Morten Meldal)與美國學者貝爾托齊(Carolyn Bertozzi)共享殊榮,表彰3位在「鍵擊化學」的貢獻,透過將分子結構簡單有效拼接,迅速可靠地完成各式形形色色分子的化學合成。
研究領域與產業背後都有著無數無名英雄,如今化學家們正不斷追求更複雜的分子,尤其在藥物研究中需要重建各種具有藥用特性的天然分子,過程往往複雜耗時且高成本,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 Johan Åqvist 表示,跟今年化學獎有關的不是複雜的處理方式,而是如何用簡單容易的方式工作,直接明瞭的方法也可以創造出功能性分子(Functional molecules)。
其中沙普利斯已經是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時隔21年再次獲獎。他在2000年創造新型的化學合成技術「鍵擊化學(Click chemistry)」,好比扣安全帶一樣,透過簡單卻可靠的化學合成形式,將分子迅速結合,有效避免不需要的副產物,如今已廣泛用於藥物開發和分子生物學。
而梅爾達爾也在鍵擊化學貢獻良多,其研發的銅催化疊氮化合物和炔類環加成反應(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也已用於 DNA 作圖和創造材料加速藥物開發。
貝爾托齊則為了在細胞表面繪製難以捉摸卻重要的「聚醣」,2003年創造出「生物正交化學(Bioorthogonal chemistry)」,其鍵擊化學不會破壞生物體內細胞的正常化學反應,如今這項技術已經廣泛用在探索細胞與追蹤生物過程,透過這項技術,研究人員也改良癌症藥物的靶向性,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諾貝爾認為,鍵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反化學引領化學領域進入功能主義時代,最大化人類利益。
而台灣的前中央研究院院長、現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院士翁啟惠,則是此次的化學獎遺珠之一,他在醣科學研究有著重大貢獻,盼為阿茲海默症、癌症等疾病帶來新解方,並在 2021 年獲威爾許化學獎(Welch Award in Chemistry),被外界視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熱門人選。
回顧 2021 年諾貝爾化學獎,則由德國化學家本亞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與來自蘇格蘭的美國學著大衛.麥克米倫(David W.C. MacMillan)獲得,表彰兩人在構建分子領域的貢獻,促成開發第三類催化劑「不對稱有機催化劑(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
今年諾貝爾獎從3日起陸續公布,從醫學獎開始到物理獎,化學獎之後則分別是文學獎、和平獎,而經濟學獎則將在 10/10 頒發,此次化學獎得主三人將平分 1,000 萬瑞典克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