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們在過國慶,其餘的世界卻像驚弓之鳥。
光我知道,這兩天就有不少人徹夜未眠。
為什麼呢?
因為又一場超級海嘯將要襲來。
說實話,我自己都厭煩用這類詞了,但實在沒辦法。這世界太特麼地瘋狂了,瘋狂到了連中文詞彙都不夠用的地步了。
有這三件事,件件都是能把世界炸上天的那種。
第一件事是英國養老基金,前兩天差點被它家的新首相特拉斯炸了。
這位大姐,上台才三個星期,幹出的鳥事倒不少:
一是上台才三天,英國女皇就薨了。
老太太走的,也算正當時。
她可能知道這位特拉斯上台,大英帝國說不定那最後一口氣就得咽下了,所以決定還是早點走吧,省得成亡國之君。
二是老太太葬禮一結束,特拉斯就馬上作妖了:宣佈大規模減稅計劃。
減誰的稅呢?
富人的。
據說是減了富人的稅,他們會就把這些錢拿來投資,然後經濟就會重新繁榮起來。
這邏輯,極其扯淡。
自從脫歐後,英國經濟本來就不好,之後又趕上疫情,最近再趕上俄烏戰爭。三重打擊之下,進ICU都嫌慢了,這種情況下,誰投資誰死嘛!
這位特大姐的腦子,不知是怎麼長的,居然出了這麼一個主意。
計劃一宣佈,當場就把英國經濟界給嚇傻了:政府開支是固定的,你準備減多少稅,就等於要開動印鈔機,準備印多少鈔票啊!
英鎊頓時狂跌。
和美元的匯率,險些跌破1:1。
這段時間英國通貨膨脹比較高,他們本來覺得它可能要加息收水,沒想到特大姐準備開閘放水。所以其他各路神仙目瞪口呆,覺得這國家實在沒希望了,狂拋英國國債,於是英國國債利率狂飆。
這一飆,就害慘了英國養老基金。
全世界各國,對養老基金怎麼運作,都有嚴格規定。這不難理解,因為這玩意兒和普通投資不同,從短處看,關係到老百姓的生活,從長處看,關係到國家的穩定啊。
退休的人,要是拿不到養老金,會怎麼樣?
那畫面實在太美啊!
因為只會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人覺得活不下去,肯定會直接革命。
所以在國家的嚴格規定之下,這些養老基金一般會買政府國債。
賺錢不多,但利率穩定,沒啥風險。
大魚大肉吃不到,整天清湯寡水的,這些養老基金運營者甘心嗎?
顯然不甘心啊!
所以它們想出了一招,這些國債不是有收益權嗎?
賣給一些普通的商業基金。
正好,這些商業基金也嫌全玩商業的,風險太大,得配置點低風險的產品,於是一拍即合。
你情我願。
靠著這種「金融創新」,這些養老基金就把錢套出來了。
套出來的錢,就可以投入高風險領域了。
正巧,2000年後,美國不斷地搞量化寬鬆,不斷地降低利率。這些養老基金套出來的錢賺得肯定比買國債多嘛!所以最近20來年,這個遊戲居然一直能玩得轉。
結果前段時間,美國加息了。
英國這些養老基金,就不怎麼玩得下去了。
之前買它們收益權的基金,已經在吵吵嚷嚷,說自己虧了,要它們加付保證金。就在這關鍵時刻,因為特大姐的神鬼操作,英國國債利率突然飆漲,10年期國債收益率累計上行了80個基點,最高一度觸及4.6%。
那些基金更覺得自己虧了,要養老基金更大的規模地,加付保證金。
那些錢,養老基金投資早就出去了,一個蘿蔔一個坑,一時那裡拔得出來?
再說了,大家都同時拋,造成踩踏,這錢豈不是更收不回來了?
這個場景,極其危險。
怎麼來形容呢?
基本就是:導火索「嗤嗤嗤」作響,火星四濺。
大家就只等著「嘭」的一聲,所有人都飛上天了。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有個機構出手了:英國央行。
它急忙宣佈:從9月28日起至10月14日,將開展長期國債購買操作,購買規模不受限制,直至市場恢復穩定。
央行出來救市托底,英鎊的匯率,才又漲了上去,國債利率才又降了下來。
市場這才穩定下來。
因為特大姐的這番迷之操作,這兩天英國等於在鬼門關轉了一圈,雖說最後又轉回來了,暫時死不了,但整個產業界、金融界對英國政府的信心,也大大地降低了。
這兩天,特大姐被人罵死了。
已經40萬人聯署,要求英國提前進行大選。
保守黨的支持率,也在這三周之內,陡降30多個百分點,創造人類政黨史上的奇跡。
她這英國首相的位子,看樣子幹不長。
第二件事是瑞士信貸。
這兩天很多媒體都在炒,說它可能要破產。
這事是怎麼起來的呢?
是這麼一回事:有個叫David Taylor的記者,澳洲廣播公司的,10月1日那天突然莫名其妙地,發了一條推特,說有一家大型投資銀行瀕臨破產。
具體哪家,他沒講。
本來呢?這種沒頭沒腦的事,也沒啥人會相信。
但現在這種時候,可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啊,只要一有點消息,馬上就會有人對號入座,大家都在猜:究竟是哪家呢?
好多人都說:是瑞士信貸!
有人就研究起來,不研究不要緊,一研究嚇一跳:
一是發現這家公司簡直是垃圾中的戰鬥機:在2007年,它的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但就在14年多一點、15年不到的時間內,它的股價居然跌了93%!
現在它的市值是94億美,連國內一些富裕縣的農商行都不如了。
二是發現這家公司的風險控制,實在大有問題。
近幾年,它運氣不怎麼好,借它錢的機構出事,接連出了幾波。
這種借人家錢,玩槓桿,結果出事的事,不算什麼大事,還不至於讓投資者喪失信心。但瑞信的問題是:出事後,別人的投行很快就知道自家可能損失多少,但瑞信似乎一直不在狀態,做任何事,似乎總是慢半拍。
三是最直接的:大家發現瑞信的流動性,可能有很大的問題。
為啥呢?
因為在上週五(30日),瑞信的信用違約互換指數攀升至250個基點,已經到了和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時差不多的水平了。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可就是雷曼兄弟倒閉引起的啊。
當時大家有多麼恐慌,現在還記得嗎?
瑞信掌控的資金規模,可是雷曼的好幾倍啊。
它要是炸了。
說不定就不是金融海嘯,而是超級金融海嘯了!
所以這兩天,大家都挺害怕的。
甚至已經有媒體乾脆跑到瑞信大樓的對面,租了個房間,去數它還有多少辦公室亮著燈了。
如果瑞信突然爆了,瑞士不像英國,它國家小,根本無力救它。
到現在為止,David Taylor也沒說他講的就是瑞士信貸。
所以也有不少人猜,他講的,可能是另一家銀行:德意志銀行。
它是德國最大的銀行,也曾經是歐洲最大的銀行。
最近,這家銀行也是事挺多的,比如說去年,大部分歐洲銀行都賺錢,偏生它就不賺錢,還虧了60億歐元。
但和這兩件大事相比,去年虧錢,實在不算什麼事。
德意志銀行股價最高時,是在2007年,當時曾到159.76美元,現在只有7美元多了。
第一件事當然是「北溪」管道被炸了,大家都不看好德國經濟。
另一件事呢?
是它被美國司法部罰款!
為什麼罰款呢?
是這麼一回事:美國監管機構認為,在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德意志銀行參與了投機活動,對次貸危機和之後金融危機的發生,負有責任。
這種事其實很難界定,因為當時你美國也沒禁止,這種生意美國自家的投行也在乾。
更何況事情都過去至少8年了。
屬於典型的算舊賬。
但美國人就是喜歡,德國人連「北溪」管道被炸,都能吞下去,美國對德國一家銀行搞個區區罰款,又算得了什麼呢?
既然早在1945年,德國就已經向美國投降了。德意志銀行也不在乎向美國多投降一次,所以早在今年6月,就有消息傳出:為了美國人要搞它這件事,德意志銀行準備了55億美元。
當時它還挺樂觀的,覺得這事麼,也不是特別大,應該20到30億美元就能解決問題,之所以準備55億美元,只是以防萬一罷了。
結果做夢都沒想到:美國司法部獅子大開口,竟然開價140億美元!
消息傳出,不要說德意志銀行,整個德國金融界,恐怕都頓時驚呆了。
為啥呢?
現在歐洲最大的銀行是匯豐銀行,它年利潤也就差不多140億美元的樣子。
德意志銀行的淨資產,差不多600億歐元的樣子,要論市值,還不過200億歐元,要是德意志銀行把140億美元的罰款給繳了,那淨資產只剩80%,就不符合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了。
它在某國還有一堆呆壞賬。
德意志銀行是德國最大的銀行,照道理說,遇到這種事,為了金融市場穩定,政府該出來講句話,表示對銀行支持之類,結果德國政府不上路子,跑出來說這不關它們的事,市場一聽,嚇傻了,頓時德意志銀行股價暴跌。
第二天,又有記者不死心,直接問德國總理朔爾茨:德國最大的銀行,眼看就要倒了,你政府准不準備救它?
朔爾茨不吭聲,啥話也不說。
於是德意志銀行的股價再跌。
這顆雷要是爆了,說不定也能引發一場超級海嘯。
說到這裡,忍不住要為德國唏噓幾句:默克爾在台上時,德國多風光,她才下台幾天啊,德國竟然被搞成這副模樣了!誰都能來罵它幾句,誰都能來搞它幾下。
來個簡單的總結吧,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在過去10多年,在美國帶動下,美國、歐洲還有日本,都在拼命印鈔票,把利率打得極低,其實等於在全球的金融系統中,埋下了無數的雷。
早就是危機重重。
第二句話是:隨著美國開始加息,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些地雷中間,如果有一顆爆了,那這之前埋的一連串的雷,都會隨著爆炸。
如果真的炸了,還引發連鎖反應,這個地球會被炸成什麼樣,實在不知道。
世界已經到了一個比爛的時刻,誰最不爛,誰最能扛到最後,誰就是最大的贏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