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普京一直不宣佈動員主要是為了保持俄國國內經濟盡可能不受影響,也就是說,俄國在戰場上的底線就是烏克蘭方面的炮彈絕對不能落入俄國原邊境內。
在此底線之上,俄軍的主要目的也並不是攻城略地獲取人口,而是盡可能殺傷、消耗北約軍隊。
這一點我同樣從經濟角度來解釋。我認為在這場戰爭中,我們都可以同意的是,俄國面對的真正的敵人從來不是烏克蘭,而是其身後的白左集團。例如懂王、歐爾班就肯定不是俄羅斯的敵人。懂王如果之前上台,戰爭是肯定不會爆發的,這個是普京的原話。
而俄國對歐洲進行打擊的手段就是經濟。通過壟斷歐洲的油氣來對歐洲的整個經濟都進行打擊,同時也獲得大量的超額利潤作為戰爭資金。同時普京在很多年前大力發展經濟內循環,主要抓手就是農業自足和國防工業自足。同時鼓勵和非白左集團國家發展更多的經濟貿易往來,如把美元全部拋掉,轉換成人民幣等措施降低戰爭對經濟的影響。
俄國敢於以經濟作為戰爭手段也正好是天時地利人和。在新冠以前,全球其實都面臨著經濟蕭條的危機,新冠當然是加速了這一進程。這導致歐洲這樣在近些年互聯網/高科技行業並沒有多少發展的地區,其經濟實際增速基本就是0。
經濟實際增速為0就意味著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一個勉強維持的狀態。這種狀態的特徵包括企業負債率高,利潤率低,銷量增長乏力等,經營稍有惡化,比如銷量降低,生產成本增高,就會陷入虧損,而企業主也並沒有多少存款來維持虧損運行,就會導致企業很容易倒閉。
由此我就可以得到俄國在經濟層面的戰爭邏輯:通過壟斷油氣對歐洲整體經濟都進行打擊,讓歐洲的經濟從根本上就難以運行下去。同時維持自身國內的經濟正常運行,將戰爭財政保持在一個政府財政吃得消的狀態下。如果俄國一開始就大鳴大放,讓國內經濟不堪重負,就相當於是打了興奮劑上戰場,興奮劑藥效過之前沒打贏,就會徹底輸掉。如果能維持自己國內經濟正常運行,那就還有在中長期回旋的空間。
所以說歐洲在這場戰爭中是最急的,這是完全沒問題的。戰爭拖得越久,歐洲經濟受到的打擊就越嚴重,而這種打擊是全方位的企業破產和失業導致的打擊,遠比戰場上把軍隊送光要嚴重得多。
所以普京就在維持一個田忌賽馬,逐步添油的狀態。一切會增大國內經濟負擔的新政策都只會在北約的新動作進一步威脅到俄國「不打到境內」的底線後,才會使用。比如徵兵。而且可以看到,這次徵兵的動作非常迅速,至少在政府高層應該是早就準備好預案了的。
還有一點,就是為什麼俄國對攻下地盤非常緩慢,而該放棄地盤的時候非常果斷,但在最近又下達了不准私自撤退的命令
因為剛打下來的地盤是沒有經濟造血的能力的,這種被戰爭影響的地方都沒有。所以擁有越多這樣被戰火威脅無法進行正常經濟生產生活的地盤,對於某一方的經濟壓力也就越大,因為這些地盤上的人,無論是留下還是跑到你那邊去當難民,都是要你養活的。撤軍跑路固然更大程度上是為了保存有生力量,以免本就不足的戰力永久性地減少,但不糾結於地盤肯定也有不想給佔領區輸更多的血這樣的經濟考慮在。
所以佔領地盤就變成了純粹的戰場行為。我不是很清楚該怎麼專業地表述。大概意思就是指用新的佔領區的疆域來保證已有的能夠造血的地盤不受戰爭影響,可能叫戰略縱深?
而哈爾科夫地區再丟就要丟到俄國邊境了,前線的部隊也不敢放鬆對殘存地盤的佔領,抽調大量兵力去支援紅利曼,不然再被北約衝擊一回,就真的要把戰火燒到國內了。所以後方地面部隊援軍顯得動作遲鈍,紅利曼也並未變成新的斯大林格勒。而不需要承擔防禦任務的空天軍和炮兵,卻可以放心大膽地支援紅利曼。
北約方面應該是有人看出來了俄國的戰爭邏輯和底線,所以抓住了這個時間差對人手不足而且束手束腳的俄軍進行了一次突襲。但值得慶幸的是,北約方面的行動機會等到烏克蘭境內開始大範圍降雪以後就會消失,而且其軍隊力量也會在入冬後迅速消耗。今年冬天,戰場上我估計將會重新回到蹲坑炮戰階段,但俄國對歐洲的經濟打擊將會達到最大強度。
從目前分析烏克蘭戰爭將變為敘利亞戰爭後,當俄羅斯長期保持國內經濟穩定的情況下,很早就分析俄羅斯似乎想打持久戰,著眼點似乎是經濟和政治。把北溪管道作為控制歐洲擺脫白左的重要抓手,同時期望在自己經濟穩定的時候烏克蘭經濟崩潰,而援助烏克蘭的資金後繼乏力。同時期望歐盟經濟下滑導致白左政權下台,上台不受白左集團控制的政權,爭取更多的政治盟友。經濟為政治服務唄。
目前看普京的算盤打的有好有差,目前白左集團全力使用美國國庫、歐盟國庫、世界銀行的錢大規模採購美國的軍事裝備,對烏克蘭進行輸血。雖然目前烏克蘭有巨額財政赤字,雖然他們國債收益率記得在60%左右,雖然他們在超發濫發貨幣(類似1948年金圓券),但是美國拜登政府利用美國及控制的部分西方國家,在經濟上對俄羅斯進行的反制。
最大的反制大家都看見了,俄羅斯經濟最大的抓手北溪管道被恐怖襲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