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斯辭職後,英國人要在嘔吐和腹瀉間選擇?美國人反應有點怪

小虎刀、鴿子叨

特拉斯,成為英國歷來任期最短首相,在位僅45天,與此同時,她多年的「鐵娘子」夢想也煙消雲散。

當下的英國正處於動蕩之中。在經濟危機惡化背景下,短短兩個月內,政府首腦和內閣部長相繼下台,政局不穩,保守黨堅持執政,並拒絕舉行大選。當世界重新將目光投向這個議會民主制度發源地,不無驚訝地發現這裡正陷入短命政府、走馬燈內閣等鬧劇一樣的死結之中……

而緊接著的美國拉踩,歐洲等著看脫歐後笑話,則向我們展示了一副鮮活的當下西方政治圖景。

某英國媒體最新一期的雜誌封面,把英國(Britain)和意大利(Italy)兩個單詞拼到一起,造了一個新詞「英大利」(Britaly)出來,諷刺英國政治已經變得像意大利那樣,內閣首相走馬燈一樣變化,再無穩定性可言。

前一天還在議會質詢時強硬回懟「我是一個鬥士而非輕言放棄者」,第二天,特拉斯就宣佈辭職。史上最短的英國首相現在被英國人調侃稱為「生菜娘子」。

一周前,英國小報《每日星報》搞了個直播比賽,將特拉斯的照片和一顆保質期只有10天的生菜擺在一起,比較特拉斯的首相任期和生菜的保質期誰更長。

隨著特拉斯辭職的消息傳出,直播間裡她的照片被放倒,《每日星報》稱「我們的生菜取得了光榮勝利。接下來又有哪顆菜將出現在唐寧街10號呢?」

路透社報導稱,此時直播間觀眾人數達到2.1萬人。

特拉斯的經濟政策大轉彎之後,成為幾十年來支持率最低的英國領導人,現在宣佈辭職,英國民眾甚至認為,短短40幾天的首相生涯,令她沒有資格獲得下台後每年還能領取高達11.5萬英鎊的首相終身津貼。

特拉斯突然宣佈辭職,誰來接替她,成為英國保守黨三年內的第四任新黨魁,一下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國會下議院保守黨議員團體、負責監督黨魁選舉的「1922委員會」主席格雷厄姆·佈雷迪爵士表示,可能會在下週五選出一位新領導人。

未來一周,保守黨將完成領導人選舉。候選人提名將於當地時間10月24日結束,投票將在10月28日結束,新領導人將於10月31日上任。

根據規則,候選人需獲得 100 名國會議員的支持才能參加競選——這意味著最多只有三名候選人參選。

蘇納克、約翰遜、莫當特……是目前有意願參選、且呼聲較高的幾位候選人。

蘇納克作為與特拉斯競選黨首時的最強對手,離首相之位只剩一步之遙,現在特拉斯辭職,他在接替者中可能性最大。

在今年夏天的保守黨黨魁競選中,蘇納克就說特拉斯的稅收和支出計劃風險太大,過去幾周的事實表明,他是對的。鑒於蘇納克的經濟背景,許多分析都認為,他是競選首相職位的關鍵人物,因為經濟背景正是英國在困難情況下所需要的經驗。

今年7月剛剛宣佈辭職、現在正在加勒比海度假的前首相約翰遜則是另一位出人意料的候選人。根據媒體獲得的消息,約翰遜已經計劃宣佈參選並重返首相職位,因為「這符合公眾利益。」

約翰遜如果參選,將使局面變得撲朔迷離。包括英國國防大臣華萊士在內的多名保守派人士明確表示將支持約翰遜參選。

而議會中的保守黨領袖彭妮·莫當特也是英國首相職位最具競爭力的人物之一,但也有反對意見認為,她之前擔任的職務使她無法應對這場政治危機。

但這些「熟面孔」候選人看起來都很難輓救保守黨日益加劇的執政危機。

英國網友說:在約翰遜和特拉斯之間做出選擇就像「在嘔吐和腹瀉之間做出選擇」「這就像要求醫院搬運工進行腦部手術一樣。」

「保守黨的人才已經枯竭」「我對未來的保守黨一點也不感興趣,大選現在必須迫在眉睫,我希望他們能得到響亮的重擊」……

現在有超過25萬英國民眾請願提前大選。

事實上,特拉斯辭職後,「大選(General election)」標籤立即佔據英國社交媒體平台熱搜第一。

英國工黨以及領導蘇格蘭政府的蘇格蘭民族黨都呼籲提前舉行選舉。

按照規定,下一次英國全體國民參與的大選要到2024年才能進行。

保守黨領導人可以提出提前選舉,但他們不會這樣做,因為所有民意調查都顯示,如果近期舉行大選,保守黨將被工黨全面碾壓。

又或者,工黨如果能夠說服數十名保守黨人反對他們的黨政府,並投票支持撤銷對政府的信任的提議,那麼政府就可以被推翻,由查理三世國皇宣佈解散議會並呼籲提前舉行選舉。

除非,保守黨能夠在接下來三年執政期間內帶領經濟實現復甦,才有可能重獲支持和信譽。

換言之,現在更換領導人不一定能拯救保守黨,但當前保守黨也只能這樣來實現止損了。

在明爭暗鬥趨於白熱化的唐寧街十號之外,多數英國民眾的普遍感受是失望,以及一種對未來向何處去的迷茫。

因為45天超短任期和一系列爭議性政策而成為全球「笑談」的「特拉斯現象」,實際上只是英國長期治理危機的一個症狀而非原因。

而無論是現在陷入混亂的保守黨,還是台下虎視眈眈的工黨,都沒能給英國走出危機提供正確的方向和方案,進入一種制度性「失能」。

自詡為近代史上最成功的「西方政黨」之一的保守黨,無疑已經陷入了自身的混亂。

這兩天在網上廣泛流傳的笑話,一個四個月大的嬰兒已經經歷了4位財政大臣、3位內政大臣和2位首相,這無疑是當下保守黨內部混亂最直白的一個說明。

而從2016年脫歐以來,英國已經換了4位首相,每次更迭都是因為保守黨內部的矛盾導致的。

有英媒的分析稱,特拉斯上台時支離破碎的保守黨,和撒切爾時期相對穩定的保守黨,已經幾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政黨。

而在此前的保守黨黨魁選舉中,蘇納克在保守黨下院議員中以137票領先特拉斯的113票,在全國保守黨黨員投票中特拉斯卻以2萬多票優勢勝出,可見全國保守黨黨員和下院保守黨精英之間的意見分裂和撕扯。

不少觀察人士都提到,保守黨如今極度缺乏可以重新凝聚起基本盤的核心價值。

保守黨如此,工黨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雖然近些年,在地方選舉中,工黨的力量在回潮,正在把原來劣勢的地位爭奪回來,席位在上升。但是,十幾年在台下的工黨,換來換去也沒有找到一個特別合適的領導人選,思想理念依然沒有那麼清晰。

作為一個有著社會民主主義理念的政黨,並沒有在私有化改革、加強工人福利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引領性概念和道路。接下來工黨能否上台執政,可能主要取決於保守黨內部是否出現大的混亂,保守黨能否在經濟發展和輓回英國國際聲譽上取得加分項。

換句話說,英國的兩黨政治接下來怎麼玩,取決於保守黨到底做的有多差。兩黨政治將進一步陷入比爛和追求短期政績的泥潭。

但是,不管現在英國的政治邏輯怎麼演進,擺在面前的事實是,英國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經濟政治危機。

早在今年年初,《大西洋月刊》發了一篇名為《英國是如何走向分崩離析》的文章,其中提到,在 21 世紀的前 20 年,英國實際上已經輸掉了兩場戰爭,大戰略崩潰了。

首先是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它破壞了英國的社會和經濟解決方案。其次是2016 年的脫歐,英國選擇離開歐盟,與北愛爾蘭建立經濟邊界,同時為蘇格蘭永久獨立火上澆油。

與此同時,在其糟糕的新冠疫情應對中,將發達國家中最嚴重的死亡率之一與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一相結合。

文章中提到,英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變得懶惰和自滿,無法迅速而有目的地採取行動。政府已經不再關注經濟發展、邊境防禦、基礎設施等基礎的問題,相反,犯了一種失敗的精英群體思想。

毫無疑問,英國面臨的問題是複雜的、長期的,所需要的解決方案也必然是深刻的、持久的,但是當下被這種選舉機制裹挾的精英,所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短視的、片面的。

這個矛盾並不會隨著幾天內換上來一位新首相而解決。

相比於英國民眾的失望和迷茫,「特拉斯現象」在美國和歐洲引發的反應,更耐人尋味。

最先迎來的是,關於美國和英國誰的民主更爛的互相拉踩。

有的人,借著這事踩英國捧美國。

一些美國媒體已經按捺不住要給美國中期選舉打廣告的衝動,一邊拉踩英國,說,看看英國這個自由民主國家,經歷了多次領導人更迭的混亂,看起來就像一場鬧劇,另一邊就趕緊說,美國人或許應該感謝定期選舉,請給11月的中期選舉投票!

看看英國,一個自由民主國家,儘管多次領導層更迭如鬧劇般混亂,選民可能在未來幾年內無法選擇他們的領導人,美國人可能會感謝他們的定期選舉。11月有一個!請投票並隨時抗議!

有的人,借著這事捧英國踩美國。

《大西洋月刊》發表了一篇生活在英國的美國人寫的文章,其中寫道,「在決定哪個政治體系更加破碎的跨大西洋政治抽獎中,英國至少在短時間內重新奪回了由美國佔據的領先地位。」

但他轉過頭來又說,特拉斯的快速離任恰恰說明英國的民主仍然在發揮作用,而美國的功能失調則要糟糕得多。

美國已經陷入了至高無上的兩極分化,儘管發生了1月6日佔領國會山的事情,特朗普的支持率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最低時仍有34%的支持率。在美國政治中,政策已經不那麼重要,讓「正確的人」生氣更重要。

而在大西洋另一邊的歐陸,用英國媒體的話說,就是在等著將英國的政治「精神錯亂」歸咎於英國脫歐。

雖然像馬克龍等領導人禮貌地表達了對於特拉斯辭職的遺憾,但是歐洲大陸的媒體則近乎一致地認為,英國陷入目前困境的終極根源是脫歐,英國政府和保守黨似乎「走上了徹底自我毀滅的道路」。

有人認為特拉斯「戲劇性的失敗」是一個轉折點的開始,意味著英國脫歐追求完全主權、走自己的路的「一廂情願」終結。甚至還有歐洲的評論員暗示英國再次面臨成為「歐洲病夫」的危險。

這在一些英國人看來,多少也有點說風涼話了。而且,看看現在歐陸上的狀況,也沒有太多能拿來說英國的資本。

說到底,英國面臨的問題也不是英國獨有的,折射的是現在整個美歐政治領導力危機。美歐現下的反應,顯然是沒看明白。

不過,這場英國人自嘲的世界級「笑話」,與其感慨美國和歐洲都沒有從中得到正確的經驗,不如聚焦於他們的反應本身,這本身就是當代西方政治的鮮活圖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