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特拉斯,還指望多禍害英國幾天呢?

牧之野

我對特拉斯的評價是一以貫之的,所以,對她的命運也是很確定的:

就是,這個人嘴裡基本沒什麼拿得出來的東西,甚至是滿嘴跑火車,昨天還是「鬥士」,今天就變了。

我除了惋惜,其實就沒別的太多感受了,這是多麼難得的友人,大英帝國幾百年榮光,45天就把你英鎊給辦得要死不活,整個一個「俄羅斯之友」,我們還評價什麼呢?

我想要思考的,是管中窺豹後的這麼幾層意思:

第一、為什麼選上特拉斯?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邏輯問題,我們一定要想明白為什麼。

我都能看出這個人肚子裡沒什麼東西,我相信老派的英國政客,更是知道,那麼問題是,如果大家都知道,為什麼還能選上?

除了現在英國沒有真正像丘吉爾這樣有資歷的政治家之外,就是背後故意的因素。

一個白人主導國家,血統是第一位的,再沒落也很難允許第一時間讓印度裔上台,特拉斯再不行,也算是自己人。

首相和大臣和各種利益之間的博弈,幾乎都是矛盾的,越是困難的時候,想要達成共同一致的目標就越不太可能,非特殊手段,非特殊資歷,非狠人不能辦,丘吉爾幹了很多髒活,現在的黨派裡,沒有幾個有這樣經歷和手腕的。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女皇,女皇很重要,真的比大家想的都重要,就不展開講了。

特拉斯能上,本就不是因為她能,我們需要明白這個邏輯。

第二、英國當下情況不妙

以目前英鎊的態勢,唯一能救的就是美國,如果美國打算拉一把,就能緩過來,如果美國打算捨棄,英國重創並非天方夜譚。

英美是最典型的資本聯合體,英國的養老金如果崩潰,美國必然唇亡齒寒,因此我個人推斷,美應該會在某個時刻干預。

不要以為拜登吃著冰淇淋說特拉斯是隨口說的,他不是,他看到了減稅政策的巨大風險隱患。

但減稅政策真的不符合英國實際嗎?未必,減稅政策這一套其實經得起推敲,看了一篇關於來歷的說明,不簡單。但是,對英國好不見得對國際資本對解決美國當下困境好,特拉斯哪懂這個,一忽悠就上當了。

資本決定政治,這是英國的底層邏輯。

目前英鎊危機尚未解除,等美國來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英國明年將面臨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更緩慢的經濟增長和更持久的通貨膨脹。

德意志銀行在最新報告中警告稱,在特拉斯政府領導下,英國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風險「不應低估」,理由是可能出現無資金支持的大規模財政擴張,以及英國央行職責的改變。

德銀外匯策略師Shreyas Gopal指出, 英國經常帳赤字處於空前高位,需要改善投資人信心、降低通脹預期,才能吸引大筆資本流入支持英鎊。然而如今局面恰恰相反。他預計,以貿易加權匯率計算,英鎊需要續貶15%,才能讓外部赤字重回十年平均值。要是發生類似新興市場的外資流入驟停,英鎊貶幅恐達驚人的30%。

德銀強調稱,英國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看似極端,但絕非前所未聞。激進財政開支、大型能源衝擊、英鎊貶值,曾迫使英國在1976年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援,與目前環境出奇相似。

第三,不要吃瓜,這也是英國解決危機的一種方式

我們會把這種首相更迭當成一個特別大的新聞,卻時常忘記背後的東西:

首相的更迭也是一種政治甩鍋、紓緩矛盾的方式。

45天前我們還在嘲笑約翰遜的頭髮,45天後我們又在吃特拉斯的瓜,其實誰上誰下意義都不是很大,英國目前的情況,在出不了丘吉爾的背景下,換誰都差不多。

人們常對「新」會有期待,玩的也是梗和危機預期管理的把戲,沒多少人關心真正的危機,倒是對人走人留津津樂道。

英國的看似鬧劇下,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國家動蕩,大家去看看英國議會的討論,吵架、附和、辯論,這就是政客解決國家問題的方式,並不看誰的方案對國家更好,對人民更好,那都沒意義。

所有的作為,不過是眼下利益的妥協,談不攏,挖個坑,換個首相,新聞吵一陣子,沒人管真正的問題。

人走了,所有的約定、責任也勾銷了,又能重新對外有套說辭,就像遊戲關機重啓。

因此,沒必要去吃這些瓜,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也搞不定搞這些事,蘇納克腦子一定更清楚,可是,威望不夠,底下利益集團也不會讓他好過的。

目前,我能看得到的,是在英美構建的技術護城河和金融壁壘中,開了一個口子,這可能是個窗口,當然,主要的功績在俄羅斯,次要在中國,也就是說,如果美國不把這個窟窿填上,那麼失去的可能遠遠比獲得的多。

可惜,還指望特拉斯多禍害英國幾天呢,這麼快就扛不住了,所以說,所有的大國,最大的敵人都不是外部的,都是在自己,就是這個道理。

這世界上的事,不比較,不出事,是看不出區別的。

別著急,女皇去世只是蝴蝶扇動的一次翅膀,特拉斯的離開算不上什麼意外,更大的風暴還在後面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