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同時挑釁中俄的三大原因

宋魯鄭

俄烏衝突發生後,美國立即投入大量資源支持烏克蘭。衝突發生後不到七個月美國軍事援助就超過150億美元,要知道烏克蘭一年的軍費不過50億美元,超過烏克蘭三年的軍事開支。所以烏克蘭一再在戰場上創造奇跡,甚至攻守易位。

確實,不管今天的俄羅斯和冷戰時的蘇聯有多大差距,它比竟還算是一強,多年來在敘利亞、伊朗、烏克蘭和美國角力,直接站到與美國對抗的第一線。而且從國家潛力看,俄羅斯仍然具備挑戰美國霸主的實力。更重要的是,自從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後,美國就把中國當作它的主要競爭對手,但與此同時俄羅斯卻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背靠背國家。可以說,從多重意義上講,想盡辦法削弱俄羅斯也同樣是美國的戰略。所以俄烏衝突發生後,美國立即聯合所有盟國支持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抗。歐盟雖然軍事援助不多,但經濟援助也已經達到190億歐元,超過烏克蘭經濟總量的10%。美國試圖以不對稱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全面消耗俄羅斯。

按說,憑美國的國力,它並不具備同時和兩個大國對抗的能力。僅一個裝備落後、沒有後援非常孤立的塔利班都能令美國在阿富汗鎩羽而歸,更別說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俄羅斯。但令世人驚奇同時也不解的是,美國一方面集中力量投入俄烏衝突,另一方面又在台灣不斷挑釁,而且不斷升級。除了對台售武、軍艦過台灣海峽、國會議員和州長到台灣外,第三號政治人物國會議長佩洛西本世紀首次竄訪台灣、國會開始審議踏上紅線的《台灣政策法》都是罕見的嚴重挑釁事件。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所稱:「該案如繼續審議推進甚至通過成法,將極大動搖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對中美關係以及台海和平穩定將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其實這並不難解讀。

第一,俄烏衝突發生後,形成了俄美歐三方混戰的局面,而且越來越演變成長期的、大規模的消耗戰,三方付出的代價不菲而且還是個無底洞。但另一方面中國則置身事外,同時還盡可能的利用規則謀取自己的正當國家利益。比如法國媒體就報導說中國和印度一樣都以每桶25美元的極優惠價格從俄羅斯購買石油。衝突的另一方烏克蘭也從不對中國出惡語,還一直表示理解中國的中立立場。

第二,拜登政府上台後,一直積極拉籠歐洲盟友共同遏制中國。歐洲確實也開始改變特朗普時期自己的對華政策。比如2021年3月歐洲和美國同時宣佈以所謂人權事務對中國進行制裁,美國還借機破壞了中歐投資協定。

但俄烏衝突發生後,俄羅斯成為歐洲最主要、最迫切的安全威脅,在對華問題上歐洲和美國的利益出現根本分歧。

另外由於歐洲和俄羅斯互相制裁,歐洲失去了俄羅斯的市場和能源供應,無形中它對中國的需求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歐洲更不願意再和中國發生衝突。美國想拉歐洲的難度明顯上升。

第三,中俄關係雖然是背靠背,但畢竟都是大國,雙方利益也並不總是一致。雙方在合作的同時也都保持了相當的獨立性。但俄烏衝突發生後,面對西方全力制裁,俄羅斯日益向中國靠攏,更加依靠中國。也就是說不僅歐洲對華政策和美國有了重大利益分歧,俄羅斯也更加倒向中國。中俄雙方貿易使用人民幣計價、能源合作迅速升級,雙方的貿易額也大幅增長。一直推動的「一帶一路」重要項目中烏吉鐵路也在俄羅斯的同意下開始動工。

可以說俄烏衝突發生後,俄羅斯和歐洲的地緣環境嚴重惡化,但中國卻由此處於優越的地緣戰略地位。這對美國來講是難以接受的,也是必須要改變的。

當然精明的美國不會直接和中國對抗,而是要像對付俄羅斯一樣,想辦法激怒中國,迫使中國卷進俄烏衝突。激怒中國最有效的牌當然是台灣。所以美國在台海的挑釁沒有走到外交承認台灣、也沒有讓台灣宣佈獨立的終級紅線,而是通過切香腸的手段接近紅線,刺激中國。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行為沒有達到迫使中國武統的程度,另一方面又逼迫中國進行重量級的報復,這其中美國最希望的就是被挑釁的中國援助俄羅斯。

在美國看來,只要中國捲入這場衝突,美國不但能在中美對抗中佔據道德高地,也能把歐洲拉過來共同對抗中國,更重要的是破壞了俄烏衝突後對中國的有利地緣戰略地位。美國就能把當下利用烏克蘭削弱俄羅斯和歐洲變為同時削弱中國。

只是中國棋高一招,不但沒有改變對俄烏衝突的立場,從而確保了自己的地緣優勢地位,同時利用美國在台海的挑釁推進兩岸統一。像鎖島軍演就是一例。如果沒有美國挑釁在先,中國是難以進行這樣規模的近距離環島軍演。

當然美國沒有達到目的自然會繼續製造事端。但有一點很明確,美國不會率先跨過紅線。從一百多年來的歷史來看,美國最擅長的有三點。一是戰略忍耐,然後在最佳時機出手。比如二戰初期,日本和德國都襲擊過美國軍艦或商船,德國更是多次擊沉。但美國並沒有被激怒,終於成為最後一個參戰的大國。二是逼對手先出手,從而令自己站到道德高地上,不僅可以激發國內的同仇敵愾和團結,也能在世界上達到得道多助的目的。三是流別人的血謀自己的利,即擅長打代理人戰爭。俄烏衝突就是如此。

以美國為鑒,中國也會保持戰略定力,進行有理有利有力的反制,既打破美國的戰略圖謀,也借機向前推動統一。雙方比拼的不僅是實力,更是謀略,不僅是一域更是全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