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爾茨訪華的所圖!  

顧子明

頂著國內巨大的阻力,無視美國的多次勸阻,朔爾茨來了。

在登機前,這位德國總理在《法蘭克福匯報》上發表了署名文章,自述此次「中國之行的目的」。他表示「不希望與中國脫鈎」,還寫道:「我們尋求符合雙方利益的合作。

作為會後首個訪華的西方領導人,他帶了從汽車巨頭大眾、寶馬,到化工巨頭巴斯夫、瓦克化學,再到生物制藥的拜耳、默克、BioNtech的一眾企業家。

晚上閒聊時,有朋友群裡發了下面這張圖,「點菜」今晚要寫朔爾茨,再加上還有朋友問「就半天時間他們能談成啥」,索性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下朔爾茨本次訪華的意義。

朔爾茨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此次訪華不要光注意他帶領的商業團,那更多是給德國國內民眾看的,政治家的動作,還是要放在政治週期裡觀察。

隨著下周的11月8日,美國中期選舉結束,隨著最大的不確定性消失,全球將迎來外交周,全球主要政客都要參加連軸轉的外交活動。

10日,美英法等將帶著一大批國家去埃及搞氣候峰會,12日,中美日韓將帶著一批國家去柬埔寨參加東亞峰會,14日,全球主要國家領導人將集體去印尼參加G20峰會,18日,中俄美日韓將帶著一批國家去曼谷參加APEC峰會。

在這段全球外交時間內,特朗普可能會宣佈2024年參選,澤連斯基可能會發動冬季戰役,普京可能會發動核威懾,拜登可能會宣佈新的「重返亞太」宣言,很多國家都要在一系列的大國博弈中選邊站隊。

對於朔爾茨來說,完全可以跟我們在G20峰會上搞會晤,也可以跟馬克龍一樣,等中期選舉、赫爾松戰役的結果明確後,在「外交周」各國博弈站隊清晰後,再於中美之間搞「待價而沽」。

因此,此次朔爾茨在外交局勢明朗之前,就冒著風險拉著德國的企業家們提前下注,是需要巨大勇氣的,也要承擔巨大的壓力。

朔爾茨的到來和背書,為我們在外交周連續四場的縱橫捭闔中提供了底牌,給亞洲各國吃下一顆定心丸,因此,付出巨大的成本的朔爾茨,自然也能帶走他想要的東西。

今天中航材向空客採購了140架飛機,170億美元的合同讓波音氣得乾瞪眼,德國政府也頂住的美國的壓力,把朔爾茨根據地的漢堡港部分股權轉讓給了中遠,更不要說那些德國的超級巨頭。

飛機從訂購到交付需要數年之久,港口更是會驅動雙方貿易關係的長期穩固,化工、汽車、制藥等行業,這些合作都將超越政治週期,不容易像北溪管道那樣被破壞。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朔爾茨率先打破了歐盟的「聯合漲價」,歐洲鬆散的對華聯盟也將被打破,接下來,法國、意大利、希臘等國將頂著美國的壓力搶先訪華,建立更穩固的對華關係。

也就是說,朔爾茨此次雖然是半日游,但卻是以一己之力,推動歐洲不得不選擇與中國恢復關係與合作。

精密計算的德國人做出這個決策並不難理解,大國不會允許同時失去兩個臂膀,也不會允許自己被他人握於股掌。

這就像上世紀50年代朝鮮橫掃韓國後,美國為了避免失去台灣第七艦隊迅速入駐,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在被美國搞的失去了廉價能源供應的俄羅斯,便也絕無可能在接受同時失去龐大市場的中國,否則就只能依附於美國。

更不要明面上團結協作的歐洲內部,代表德國的朔爾茨也需要跟代表法國的馬克龍來爭誰是真正的歐洲一哥,對於朔爾茨個人來講,搶在馬克龍之前訪華,有利來爭奪歐洲的龍頭棒和帶頭大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