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訪華前就明確強調不與中國脫鈎,訪華時更明顯強調要建立多極世界格局和反對體系性對抗。這顯然是公開與拜登的戰略作對。可在蒴成功訪華後,美國務卿布林肯卻公開表態「強烈同意」蒴爾次的訪華目標。這樣的表態真的出人意料。為何會如此?
據美國國務院網站消息,當地時間4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一事應詢表示,美國「強烈同意」朔爾茨撰文闡述的有關此次中國行的目標。
布林肯指出,朔爾茨本週在德媒《法蘭克福匯報》上發表的專欄文章「非常明確地闡述了他訪問北京的目標」,「我們強烈贊同他在那篇專欄文章中分享的內容」。布林肯還稱,在過去的兩年里,包括德國在內的G7各國,在中國議題上的共識「日益強烈、日趨明確」。
要知道,朔爾茨的此次訪華,可是頂著具大的壓力力排眾議實現了訪華。不僅歐盟內部有強烈的反對聲音,德國內部也是如此。
儘管美國方面事前沒有什麼表態,可朔爾茨公開強調不與中國脫鈎,正是針對拜登目前力推的脫鈎戰略。這等於是對美國的戰略說不。
按理說,美國人心中已經是非常不滿才對。不予置評也就罷了。然而,布林肯卻公開表態強烈同意和支持。這一下還真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布林肯首先強調的是強烈同意朔爾茨的訪華目標。那麼,這個訪華目標到底是什麼?朔爾茨在《法蘭克福彙報》上到底談到了什麼訪華目標?
朔爾茨訪華前在《法蘭克福匯報》一篇文章。文章先是分析了一下世界局勢的重大轉變以及面對的危機難題。然後就是談到了對華關係問題。
朔爾茨表示:今天的中國不是五年或十年前的中國。如果中國發生了改變,那德國與中國交往的方式也必須改變。他進一步指出,不僅中國,整個世界都發生了變化。一個多極化世界的新權力中心正在亞洲、非洲或者拉丁美洲等地誕生,「我們希望與它們建立並擴大夥伴關係」。
他還說到:在冷戰時期經歷過極其痛苦的分裂的德國沒有興趣再在世界上劃分新的陣營。中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以及強大經濟實力的國家未來當然會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就像它在世界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那樣。但這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像某些人要求的那樣孤立中國。
他同時也強調了不與中國脫鈎,也強調了歐盟國家沒人願意與中國脫鈎。
但朔爾茨最後強調的是,我們尋求符合雙方利益的合作,我們不會排除爭議。這些都是德中開誠布公的交流的一部分。
「尋求符合雙方利益的合作,我們不會排除爭議」。這或許就是布林肯強烈同意的訪華目標吧?
在符合雙方利益的領域「合作」,堅持在分歧問題上不讓步,這是美國對華戰略的主要原則立場。
而這也正是與朔爾茨訪華同時進行的G7外長峰會上發表的聯合聲明相對應。這或許就是布林肯認為的在中國議題上的共識「日益強烈、日趨明確」。
儘管如此,布林肯這樣的表態也真的讓人好笑。或許,也只能通過自嘲的方式「化郁解悶」。
對於朔爾茨在關鍵而敏感時刻頂著反對的壓力訪華,特別是公開反對「脫鈎」和陣營對抗,以及加強對華合作。美國如果不表態,那就等於是默認。也等於是承認了美德之間的嚴重戰略分歧矛盾。而通過「強烈同意」字樣的表態,顯然強調的是美德關係的重要性。也就是想堵住說美德有嚴重分歧矛盾的嘴。
要知道,朔爾茨的訪華,被西方世界認為是「向東方」。這太讓美國人心裡難受了。嘴裡喊著「強烈同意」,心裡憋著的卻是「強烈反對」。顯然是在淡化分歧矛盾。
其實,布林肯表態「強烈同意」,實際上是想突出朔爾茨所說的中德存在的分歧矛盾。實際上這是在暗示中國,朔爾茨這一次是利益外交,在重大原則問題上還是與中國有衝突矛盾。也就是想說德國與中國的外交「目的不純」。恐怕是有點挑撥離間的意思。
不可否認,朔爾茨上台後,曾一度強硬表態要擺脫對華依賴。而他的外交部長顯然在對華立場上更親美。德國政壇排華聲音也很高。只是礙於企業界的強大壓力而已。
雖然德國或者說朔爾茨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可是朔爾茨力排眾議推動了中企德港收購案,公開表態要加強對華合作關係。這卻不是在玩虛的。
重要的不是他訪華的成果如何,而是在拜登力推對華脫鈎戰略的關鍵時刻,也可以說是在中美交惡的關鍵時刻訪華,這本身就具有了極強的現實意義和示範意義。
朔爾茨反復強調不與中國脫鈎,且強調了德國在歐盟的影響力,更是強調要建立多極世界反對陣營對抗,這都是在與拜登唱對台戲。
這至少代表了在戰略獨立問題上,朔爾茨領導下的德國政府立場更堅定。這就不是美國能夠離間得了的關係了。也不是外界評論的訪華是為了「投石問路」。他就是要搶得對華合作的先機。
布林肯表態「強烈同意」朔爾茨的訪華目標,或許有刺激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意思。或者說是挑撥法德關係的味道。
原本法德在戰略和行動上始終是保持一致的。可不知為何,近來馬克龍與朔爾茨產生了分歧矛盾。或許是為了爭奪歐盟老大地位的原因。也或許是因為雙方緩解能源和經濟衰退危機中的目標不一致有關。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北溪管道被炸後引發歐洲能源危機加劇有關。
德國在9月底單方面宣佈投入2000億歐元,補貼本國居民及企業的能源賬單。德國提出與西班牙合作,修建一條穿越西班牙與法國邊境比利牛斯山脈的天然氣管道。這種穿越法國領土修管道的行為,事先都沒和法國商量,馬克龍聽後直接拒絕。德國不與法國商議就單方面組織14個北約國家宣佈,要聯合購買由美、德、以色列三國打造的導彈防禦系統,總價值高達數千億美元。
這都是沒有與法國商議的重大事件,這是沒把馬克龍當自己人了。這可能激怒了馬克龍。也引發了法德的公開矛盾。
重要的是,原本二人是商量好了選擇時機同時訪華,可朔爾茨最後卻選擇了單獨行動。儘管訪華前二人進行了協調溝通,可這種搶先單獨行事的做法肯定令馬克龍不快。
在嚴重忤逆拜登戰略的情況之下,布林肯還對朔爾茨訪華給予強烈的肯定,顯然把德國更高看一眼。這恐怕也會讓馬克龍心裡不舒服。
德國的長項是經濟,而法國的長處是核大國和五常國之一。如果兩國都想當歐盟的龍頭老大,或者說不能齊心合力,矛盾就會越來越激烈。
比起法國,德國對美國的依賴感更強烈。而法國則一直與美國保持一定的距離。被美國視為是西方世界的另類。最重要的是,馬克龍的歐洲獨立思維最強烈。不僅力推建立獨立的歐洲軍,也推出了歐洲政治共同體,還公開強調絕不做美國的附庸。甚至於公開表態,即使北約國家受到了核打擊也不會參與。如果讓法國來領導歐洲,或者說讓法德共同領導歐洲,美歐關係就更難以修復了。
因此,既然法德之間有了矛盾,既然德國也想築固提高自己在歐洲的地位,美國表示一下對德國的強烈支持,就很可能起到離間法德關係的作用。
儘管如此做可能對美國有利,可隨之而來的副作用也可能更大。
歐盟是美國最大的盟友,也是北約的主力。歐盟的嚴重分裂,等於是削弱了西方世界的力量。這對美國來說就是最大的損失。
如果歐盟內部分出不同的幫派,美國就更難領導歐盟或北約為己用了。一個衰弱的歐洲,也並不符合美國利益。
重要的是,朔爾茨成功訪華,以及公開表態反對脫鈎和陣營對抗,都有強烈的未範意義。美國想拉更多國家加入反華戰隊就更難了。
當然,布林肯的此番表態也可能是意在向中國傳遞某種信息。強調的是與中國在符合美國的利益領域合作。是想盡快的復與中國的溝通渠道。是想借此穩住中國。不想中國在外交上太過發力。因為美國目前還沒有準備好與中國全面交鋒。
另外,布林肯聲稱:強烈同意朔爾茨的訪華目標,並非是強烈的支持朔爾茨訪華。或者是想說,朔爾茨雖然實現了訪華,但目標並沒有達到。也就是並沒有消除與中國存在的分歧。他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玩文字遊戲。
總之,布林肯對朔爾茨訪華表示強烈同意,多少有些令人意外。一方面是想用這句話來突出歐洲國家與中國的分歧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安撫德國的意思。或者說是有意淡化美德矛盾。三就是有挑撥離間法德關係之意。四是意在表明美國也有意在存在分歧的情況之下與中國合作。同時,也是不得不表態。而又沒有合適的表態。不管如何表態,都表明瞭美國目前無力控制世界大局,也無力控制西方世界為己用。正處於戰略混亂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