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外交,中國滿分

占豪

朔爾茨這次訪華,中德可謂是各取所需,彼此滿意。如果給中德這次外交互動打分,占豪給兩國都打滿分。因為,這是在世界形勢走到了關鍵十字路口的一次重大訪問,不但對中德兩國意義重大,乃至對全球都具有戰略意義。不但對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有利,更是對世界和平意義重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中德聯手,打破了別有用心國家推動「脫鈎斷鏈」的陰謀

人類社會之所以在近代獲得生產力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就是源於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讓全世界的市場需求實現巨大飛躍,也讓工業大生產的分工更加細化,工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公益品質和效率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也才形成了今天的發展成就。

然而,在這種全人類都在全球化工業大生產獲益的進程中,美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方,然而現在美國認為中國的發展挑戰了美國的霸權,所以一心想推動東西方「新冷戰」對抗,並且不惜處心積慮地推動世界上其他主要經濟體與中國進行「脫鈎斷鏈」。

過去30年全球經濟之所以獲得飛速發展,就是蘇聯崩潰後全球化進程加快了,全球經濟的大循環通暢了。現在,美國要搞「脫鈎斷鏈」,這肯定是傷害全世界的利益,滿足的僅僅是美國的世界霸權,這肯定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世界上其他國家利益的。

美國推動的世界主要經濟體與中國進行「脫鈎斷鏈」,最關鍵的就是要實現中歐的「脫鈎斷鏈」。美國當然也知道,歐洲盟友與中國的共同利益比美國與中國的共同利益還大,美國自己都做不到與中國「脫鈎斷鏈」,顯然要讓歐洲盟友做到,那相當於讓歐洲盟友無緣無故自己打斷自己一條腿,如此歐洲盟友肯定是不乾的。那麼,怎麼能讓歐洲盟友不惜自己打斷自己的一條腿也要與中國「脫鈎斷鏈」呢?俄烏戰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爆發的。

美國要通過俄烏戰爭給歐洲盟友製造俄羅斯這個巨大威脅,目的就是要迫使歐盟在政治上向美國讓渡權力,然後美國再威逼利誘讓歐洲與中國「脫鈎斷鏈」。

然而,在被美國折磨了半年多後,德國終於醒悟過來了。原來,你美國在俄烏戰爭中大獲其利,賺得盆滿鉢滿,德國卻損失慘重,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德國人自己砸斷自己一條腿和中國「脫鈎斷鏈」,而中國完全沒有威脅歐洲的意思,這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邏輯。朔爾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訪華的,而朔爾茨的這次訪華也讓全世界吃了顆定心丸,美國推動的對華「脫鈎斷鏈」遭到了巨大挫折,歐洲盟友都不幹!

第二個原因:中德外交互動,關鍵時刻給世界和平注入了穩定劑

世界和平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就是逆全球化。俄烏戰爭之所以最後爆發,從根本上說就是2014年之後美西方對俄羅斯的持續經濟封鎖,再加上北約持續東擴,最後雙方共同利益越來越少、利益衝突越來越多,戰爭在美國要推動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情況下爆發了。

要想世界和平,必須不斷推動全球化,不斷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和進步,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中歐的經濟合作意義重大。美國之所以積極推動西方要與中國「脫鈎斷鏈」,其目的就是要推動「新冷戰」,從而對中國進行像對待俄羅斯那樣的圍堵與制裁。但是,形勢如果真發展到那一步,除了美國之外所有國家都將遭受重大損失。關鍵時刻,中國識大局,德國也醒悟得早,中德這次互動,是真正為全球的和平穩定注入了穩定劑。

關於這一點,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發言人華春瑩5日晚發推,用一張圖片總結梳理了德國企業與中國合作的情況,並配發文字:與中國脫鈎?他們說不!

在這張圖中,有12家企業在大中華區的投資項目金額和營收金額。譬如,巴斯夫集團在廣東湛江項目的總投資高達100億歐元,某運動品牌在大中華區營收高達45.97億歐元,大眾汽車與中資建立合資企業準備投資20億歐元,西門子公司在中國營收超過82億美元······

這一切的一切,其實最初並非基於德國政府的推動,而是源於德國經濟本身的需要,這些集團公司或在中國經營多年,或看到德國國內能源、安全、產業成本太高,或者看到再不對中國進行投資就要在全球市場被淘汰······於是,這些企業最初不顧德國政府反對投資中國。與一些政府官員已經被意識形態綁架不同,這些企業家知道去哪裡能掙錢。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政府又在美國那裡遭到了坑蒙拐騙,於是才有了後來德國總理朔爾茨不顧美國反對的「順勢而為」。他4日在北京表示,中國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鈎」,願同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

另外,據德國《商報》此前報導,這次申請跟隨朔爾茨訪華的企業有100多家,但最終只有12家企業令人羨慕地獲得了專機上的座位。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次中德的外交互動,對世界和平、世界經濟來說可謂是一場及時雨。

不過,如果僅僅是上述所說的互動內容還不足以打滿分,因為這只是經濟上的利益。事實上,這次朔爾茨的訪華,在政治上雙方也都做得很棒。一方面,朔爾茨強調了反對「脫鈎」和堅決支持全球化的立場,這樣的態度和立場是中德都需要的,也是世界上都需要的正能量聲音,對西方直接具有很重要的正確引導作用。

中方在這方面做得也非常好,中國在烏克蘭危機方面給西方和世界釋放了更加積極的立場和態度,中德領導人還共同發出了倡議:國際社會應該共同支持一切致力於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努力,共同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共同努力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共同為危機地區的平民過冬紓困,改善人道主義狀況。這「四個共同」,既符合中方的一貫主張,也是中德乃至國際社會的普遍願望,體現了推動烏克蘭危機盡快緩和乃至解決的誠意和擔當。

這「四個共同」一出來,其實是非常符合歐盟國家訴求的,因為俄烏戰爭讓整個歐洲痛苦不堪,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發出這樣的倡議意義也非常重大,是在給不確定的俄烏局勢注入正能量,是在幫助歐洲解決現實問題。如此一來,朔爾茨訪華對歐洲來說價值就凸顯出來了。

其實,朔爾茨訪華也是頂著巨大壓力的,除了來自美國的壓力之外,還有來自歐盟內部以及德國內部的壓力。朔爾茨為了盡量給訪華降溫,甚至把在中國的行程壓縮為半天,上午抵達後下午就離開了,夜都沒過。哪怕這樣,歐盟和德國內部都依然還有意見。

不過,由於中國明確了「四個共同」的主張,這讓朔爾茨有了非常充足的政治理由。「因為中方和我能夠宣佈,在這場(俄烏)衝突中不應該使用核武器,僅憑這一點就讓整個(訪華)行程變得值得。」11月5日,朔爾茨在他所屬的社會民主黨的一次辯論活動中說道。

俄羅斯的核威懾對德國等歐洲國家來說,那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中國表態反對在俄烏戰場使用核武器,這客觀上對德國和歐盟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政治利益。

綜上所述,中德這次訪問不但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更是對全球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與此同時中德在政治上達成了很有高度的共識,這一切放在一起,中德這次外交,我們可以給滿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