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對中國是意外之禮,使美國陷入隱形兩條戰線困境

晨楓老苑

烏克蘭戰爭與中國無關,中國不是參與者,也不是利益相關者。烏克蘭戰爭也不與美國直接有關,美國是拱火者,但不是直接參與者。但烏克蘭戰爭對中美關係有巨大而且長久的影響。

對於中國來說,烏克蘭戰爭是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事。中國對俄羅斯發動特殊軍事行動的歷史理由能夠理解,但中國從不支持戰爭。中俄關係上不封頂,但四面還是有牆的。

美國試圖用道德綁架迫使中國站隊,在中俄之間打入楔子,中國堅決拒絕。中俄之間的關係是正常國家關係,中俄之間的貿易是正常貿易。中國沒有向俄羅斯出售軍事物資,也沒有向俄羅斯提供任何形式的軍事援助。但中斷與俄羅斯的正常貿易關係,這是有損中國利益的,中國理所應當地說不。

自私地說,烏克蘭戰爭對中國是意外的禮物,迫使美國陷入兩條戰線的困境。

美國的戰略重心轉向亞太,矛頭直指中國。美國的一切政治和軍事努力都以壓制中國崛起為核心。烏克蘭戰爭對於美國是不合時宜的分心,但又是不可不管的地緣政治大事。

不管有沒有麥金利「世界島」學說,中俄連體是歐美強權的噩夢,在歐亞兩線作戰是美軍不可承受之重。在烏克蘭戰爭之前,兩線作戰只是非常遙遠的可能性,美軍得以心無旁騖地向亞太轉移。但烏克蘭戰爭之後,擴大化的歐洲戰爭突然成為很現實的可能性。

歐洲戰爭是陸地戰爭,亞太戰爭是海空戰爭,但歐洲美軍地面力量不可能離開空中和海上支援而單獨作戰,亞太美軍海空力量也需要尚在規劃中的陸基戰役打擊力量和陸戰隊的以島制海、以地制空的支援,何況還要為永遠捉摸不定的朝鮮半島留一手,那又是地面部隊的戰爭了。美國已經不能「我全要」。

這可能是從一開始拜登就明確拒絕出兵烏克蘭的原因。美軍一旦介入烏克蘭,不僅空軍主力要出動支援歐洲方向,海軍也搭上了。海軍對烏克蘭戰場使不上力,但一旦美軍下場,戰爭很可能擴散到從巴爾乾到喀爾巴阡到波羅的海甚至斯堪的納維亞的廣大地區。對付薩達姆,美軍尚且出動了6艘航母。俄軍再拉跨,美軍也不敢當病熊打。

但這就意味著美軍在亞太再無機動兵力可用。美國不熱衷在台海和中國打,這是中國的主場,而且美軍在海空裝備的數量和技術上已經沒有優勢了。但軍事行動不再成為選項,這也是美國不可接受的。對於美國來說,沒有軍事選項等於沒有外交和安全選項,那還叫什麼超級大國、世界霸主?

反過來,美國要是任由國際國內反華勢力踩油門,策動「台獨」迫使中國武力統一,再碰上不太平的朝鮮半島,則把全部兵力填進亞太都不夠用。那時俄軍不轉守為攻都對不起自己,那歐洲戰場就要吃緊了。

如果台海有變,中國軍援俄羅斯的一切忌諱都消失了。中國的世界工廠加俄羅斯的世界油田、礦井,加上兩線主場,這是美國難以招架的。

在某種意義上,現在有點像珍珠港之前的二戰。中國好比美國的位置,美歐好比德國的位置,俄羅斯好比英法蘇的位置,台灣我們這裡抬舉一下,好比日本的位置。

對於二戰德國來說,確保美國中立對贏得歐洲的戰爭很重要,哪怕美國只是「偏心的中立」。所以德國對租借法案什麼的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到最後一分鐘,還小心翼翼地試圖確保美國的中立。但不長眼的日本發動了珍珠港事變,美國的參戰打破了原來的天平平衡,對德國是不可承受之重,儘管最大的傷亡還是來自東線。

但歷史只能是粗略地比照,與現實還是有很大差別。最大的差別是,在二戰中,美國需要遠渡重洋與日本作戰,而日本控制了從千島群島到加里曼丹的半個太平洋。現在台灣只是海峽對面的彈丸之地,兩岸實力差距根本不是當年美日可比,今日台軍更是連是否能放滿三槍再躺平都不好說。

但今日北約盟軍也不比當年德軍了。北約的主心骨是美軍,英法德意這些「曾經的列強」撐不起來。這其實是美國最需要的狀態:既有盟國分擔,又確保盟國對美國的依賴。然而美軍主力調往亞太的話,歐洲盟軍是頂不住得到中國大力軍援的俄軍的。在利比亞作戰中,英法打個卡扎菲都折騰出好多烏龍,還是美軍接管指揮情報後勤後,作戰行動才理順的。

但現實是:烏克蘭戰爭已經打起來了,美國無法把時鐘倒撥,也無法通過史無前例的經濟和金融制裁迫使俄羅斯就範,更不想戰爭擴大化,把北約拖下場。只有確保台海這邊不打起來,免得在退潮的時候,現出裸泳的真相。所以11月15日有導彈落入波蘭境內時,西方媒體在第一時間指責俄羅斯,俄羅斯在第一時間就否認,西方(尤其是美國)政府則謹慎得多,聲稱要與波蘭一起調查後才能確認。真要確認了,就要援引北約憲章第五條。

美國國內支持台獨的喧囂依然甚囂塵上。共和黨眾議員麥卡錫在競選議長,已經在揚言要竄訪台灣。國會也在推動《台灣政策法》,進一步破壞中美關係的基礎。

就在巴釐峰會後一天,中美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出台報告,要求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確認中國沒有兌現入世承諾,然後國會「依法」取締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並要求美軍準備在台海戰爭中切斷馬六甲海峽的中國油運。這是美國國會資助和委託的「獨立」委員會,但怎麼看怎麼像台灣的「免費」院外遊說集團。

白宮一定暗暗在心裡想:「總有刁民想害朕」,確保台海和平,這才最符合美國的利益。能不能做到,就看白宮是否能踩住剎車了。

但烏克蘭戰爭的長期化已經不可避免。俄羅斯無疑正在困難時刻,放棄赫爾松是不得已之舉,但退守第聶伯河以東在軍事上是明智之舉。

俄軍在赫爾松繼續消耗精銳傘兵和海軍陸戰隊(俄軍成為海軍步兵)的話,是可以打一場馬里烏波爾2.0的,大量消耗烏軍有生力量,但這像二戰東線德軍的困境一樣,對方似乎有無窮無盡的兵力,拼消耗最終拼掉的是自己。烏克蘭人口略低於俄羅斯的1/3,但烏克蘭是光腳了,全民皆兵,傾國而出,而俄羅斯並不想讓戰爭過於影響國計民生,連動員令都是戰爭進行八個月後才下達,實際上人力物力資源優勢不敢發揮出來。

但俄羅斯的人力物力優勢還是實實在在的,有糧、有油、有核,雖然軍事上遇到挫折,但離崩盤還差得遠。俄羅斯國內或許不乏反對這個那個的聲音,但沒人願意接受戰敗。戰敗不僅是不可接受的羞辱,也意味著俄羅斯的進一步肢解,和不可逆地滑入歷史的深淵。

赫爾松在軍事上只有在謀劃下一步進攻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薩才有意義,但在安東諾夫斯基大橋和其他橋梁被打壞而不能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繼續補給留守俄軍或許還行,但繼續供給心存反俄之心的留守居民就缺乏意義了,親俄居民已經撤退了。

退守第聶伯河,加上本來就有堅固築壘的頓巴斯,俄軍建立了相對有利的防禦態勢,可以用較少的兵力在縮短的戰線上堅守。沒有戰爭是靠固守打贏的,但烏克蘭的戰爭政治多於軍事,俄羅斯只要堅持到歐美支持縮水,烏克蘭就可能被迫求和,沿實控線分治是俄羅斯能期望的最好結局了。

但這不是烏克蘭期望的最好結局。烏克蘭希望恢復2014年前的邊界,包括頓巴斯全部和克里米亞。繼收回哈爾科夫地區後,烏克蘭又收回了第聶伯河以西的赫爾松地區,民心大振,主和的聲音淡出,而歐美也暫時無法從自己搭起的道德高台上走下來,所以烏克蘭戰爭還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這其實是中國的機會窗口,在這個窗口裡,美國在台海的冒險必須有所節制,避免攤牌,因為美國只有一手牌,好不好不說,肯定打不了兩副牌局。

誰也不知道烏克蘭戰爭還要打三五年,還是十來八年。這是中國的機會窗口。中國一直在準備,倒不是知道會有這樣的機會窗口,而是機會窗口從天上掉下來了。

既來之,則收之。在此期間,中國依然是政治、經濟、軍事三手準備:政治上繼續圍堵「台獨」,經濟完善雙循環,軍事上隨時準備粉碎「台獨」和外力干預。同時利用好機會窗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突破科技瓶頸,實現經濟轉型。

三五年也好,十來八年也好,那時台海就是完全不同的態勢了。根本不用怕「台獨」製造既成事實,成不成事實,只有十四億中國人民說了才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