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國最近一個多月防疫政策的轉變

老C

1、

從11月11日的二十條,到12月7日的新十條,有些朋友覺得防疫政策在短短不到一個月之間,一百八十度急轉彎,讓人目瞪口呆。其實不然,11月11日的二十條,已經標誌了防疫政策的改變。

2022年11月11日頒布的二十條頒布後。我認為二十條給了兩個明確的預期:第一、防疫不會走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鬆,不會收緊。第二個就是給了未來必然走向放開的清晰明確的信號。

二十條中的11-13條,都是關於為放開做準備的:

(十一)加強醫療資源建設。制定分級分類診療方案、不同臨床嚴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標準、各類醫療機構發生疫情和醫務人員感染處置方案,做好醫務人員全員培訓。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準備,增加救治資源。

(十二)有序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制定加快推進疫苗接種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特別是老年人群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加快開展具有廣譜保護作用的單價或多價疫苗研發,依法依規推進審批。

(十三)加快新冠肺炎治療相關藥物儲備。做好供應儲備,滿足患者用藥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風險和老年患者治療需求。重視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做好有效中醫藥方藥的儲備。加強急救藥品和醫療設備的儲備。

儲備藥物,加快疫苗接種,增加重症救治資源。這三件事都挺對的,是放開前要做的準備。二十條中包括了這三條,就代表著國家已經下定決心要放開了,只不過放開的時間表還不確定。

所以,二十條當天,我就下單買了退燒藥,止咳藥和抗原檢測試劑。購買過程很順利,送貨及時,沒出任何問題。

同樣,做這三件事需要時間。不可能幾天就完成這些準備。所以在公佈二十條時,國家還沒有決定要馬上放開。

當時我的判斷是未來會放開,但不會馬上放開。上面這三條準備也是需要時間的。我當時認為,國家還是希望撐過冬季和春運,到2023年春暖花開的時刻,做好充分的準備,然後放開。那時第四針開放,第三針普及率還能高一點,準備能更多一點,損失小一點。

然而,我判斷錯了。

2、

2022年12月7日,新十條公佈,允許陽性感染者居家隔離,這就是「全面的放開」。

為啥11月11日公佈二十條,說要開始為放開做準備,12月7日,不到一個月就全面放開了?

放開的準備不夠充分,這個都承認。二十條中提到的三條準備,並沒有100%準備好。第四針沒開放,新疫苗沒來得及普及。各方面準備肯定沒準備好,藥物儲備肯定也沒儲備好。

為什麼12月7日這麼著急的放開呢?

原因肯定很多,這個決策肯定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比如:

防疫成本越來越高,防不住了。北京就是個例子,11月11日新增感染人數剛剛破百,11月21日就已經破千。北京已經全面居家辦公,但還是擋不住疫情的蔓延。

經濟壓力也很大,11月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同比跌了5%以上。二十條頒布後,大家都知道未來會放開,基層防疫幹勁也沒了。原因肯定很多。

這麼早放開,輿論是不是一個原因呢?我覺得輿論壓力也是一個原因。

二十條到新十條之間,輿論場上對「防疫」的攻擊一波接著一波。大白、核酸、基層、方艙,都是被口誅筆伐的對象。網絡上大聲叫囂,新冠就是小感冒。主張防疫的人,被抹黑成「防疫愛好者」,「封控愛好者」。更有心懷叵測之人,試圖借反對防疫來搞事情。

剛剛放開的時候,一部分人興高采烈,覺得他們大獲全勝了。他們自詡是拯救人民於水火的英雄,在社交媒體上,得意洋洋的讓人民永遠記住「推開門」的這些人。

結果真放開了,這些人反而慫了怕了,說什麼輿論沒這麼大作用,影響不了決策。

這些人天性就是只管鬧事,不願意承擔一點點責任。當然,他們中的很多都不在國內,在海外發帖煽動,事情鬧大了,他們就吃瓜看戲,確實也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這些人沒這麼大本事,門不是他們推開的。二十條公佈時,放開的大方向已經決定了。遲早會放開。門肯定會打開。

但是,門遲早要開,不代表馬上就開。門這麼早被打開,沒有再堅持一個冬季。這一點輿論狂潮起沒起到了作用?我認為是還是有作用的。

12月7日的新十條的出台,肯定是個艱難的決策,背後有各種各樣的推動力。無疑,那些哭著叫著要放開,沒有一點耐心,一秒鐘都不願意等待的人,也是12月7日就提前放開的推動力之一。

3、

在Omicron之前,堅持動態清零的,不僅僅是我們。大中華區的香港地區和台灣地區,也堅持到了Omicron時代才破防。

台灣在破防之前,也成功的抵御了一次Omicron疫情。

海峽兩岸都是人,都是中國人,所以心態和碰到的問題其實挺類似。

4月份,台灣媒體有一則報道:

「為什麼這次一樣是Omicron,一樣的台灣人,卻守不住了?」

對此,台灣人幾乎口徑一致的提到「防疫鬆懈」,「年輕人鬆懈了,看阿妹演唱會就知道」、「自己出門看看,民眾也玩得很開心」、「三劑施打率已經過半,民心也渙散了」;另有不少網友認為是「入境檢疫天數縮短」所致,「入境的觀察期縮短,最好有辦法清零啦」、「守不住啦,台當局一直開放外國人入境,怎麼守?」、「門戶開這麼大,最好有在準備!」

我們都是人類,都有人類的優點和缺點。其他國家/地區的人碰到的問題,我們最終也都會碰到。在這個病毒強大的傳染力面前,破防是遲早的,破防之前與之後,碰到的問題,也是類似的。

4、

未來會怎麼樣?最困難的時期還有2個月吧。但決策最糾結,情緒最茫然,信心最不足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少則3個月,多則6個月,就進入和其他國家一樣的「後疫情狀態」。疫情這件事就翻篇了。中國肯定能挺過去,不會出現社會不穩定,也不會出現重大輿論危機。輿論緊張程度會遠低於2020年的武漢,也會低於2022年4月的上海。

宣佈的死亡會很少,因為目前看死因確認很嚴格,大多數死因有爭議的死亡都不會計入新冠死亡。但還是我之前說的,超額死亡是評價生命損失的唯一標準,也許我們要到2024年才能知道超死數據。在數據披露這方面,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比印度越南強,但比美國日本差得遠。也不如香港台灣兩個地區。

病毒是客觀的,2022年12月-2023年全年,全國超額死亡百萬以下就是了不起的成績了。

現在就別再糾結了,開弓沒有回頭箭。全世界都走上了共存的道路。疫情這件事算是翻篇了。

後面會有新變種,會有重復感染,年年都會有超額死亡,但和西方國家一樣,除非出現新的致命力增強的超級變種,沒人在乎了。放開派沒必要歡慶勝利,沒人在乎疫情,不代表疫情不存在。清零派也沒必要耿耿於懷,接受放開這個事實,未來能少感染就少感染。

明年又是新的一年,明年又會有新的問題新的挑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