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最新出爐的「中國人看世界」榜單,美日重要性在持續下降

丁雅梔、張常悅

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陰雲仍未散去,俄烏衝突的爆發使得全球形勢進一步複雜化,美國的「印太戰略」更是加劇地緣政治博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正面臨嚴峻挑戰。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中,中國民眾如何看待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調查中心日前以「中國人看世界」為主題開展第17次年度民意調查。從調查結果看,中俄關係的受重視程度穩中有升,連續第五年成為受訪者最重視的周邊關係。與此同時,人們對美式「民主、自由、人權」越來越不認可,並反感美國在俄烏衝突中的表現。

美日重要性持續下降

12月8日至15日,環球輿情調查中心通過在線問卷填答方式在16個城市進行隨機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18歲至69歲的中國普通民眾,由問卷調查公司「數字100」提供樣本支持,共回收有效問卷2282份。

對於「哪三組雙邊關係對中國來說最重要」這一問題,近六成(58.4%)受訪者選擇中俄關係,比例最高;超過四成(45.9%)受訪者選擇中國與歐盟的關係,位列第二;近四成(39.7%)選擇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位列第三;中美關係相較2021年下降5個百分點,排在第四(36.8%)。

在中國的周邊關係中,中俄關係以超六成(63.4%)的提及率成為受訪者心中「對中國最重要的周邊關係」,較2021年上升4個百分點。這是中俄關係連續第五年成為受訪者最重視的周邊關係。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分析說,俄羅斯是中國最大的鄰國,中俄關係受重視程度高是由經濟、外交、國際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認為,俄烏衝突爆發後,中國民眾逐漸認識到,這實際上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設的局,目的是削弱俄羅斯,這讓中國人對俄羅斯產生同情。

從近5年的調查結果來看,中美關係重要性排名近兩年來持續下滑,2022年跌出前三名。反觀中俄、中歐、中非關係的受重視程度近兩年則不斷上升。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年來,美方在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等議題上對中國進行了沒有底線的攻擊,這使得中國民眾普遍感受到美方在對華認知和行動上的巨大破壞性,美國的對華綜合性政策也給區域乃至全球帶來持續破壞,而中國人民始終希望國際環境少一些動蕩,因此這一調查結果也反映出中國社會越來越傾向於通過與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展開更密切的協調合作,推進彼此共同利益,促進國際環境穩定健康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邊關係中,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受重視程度有所上升,近兩年分別保持在第二和第四位。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的受重視程度也從2018年的第八位升至今年的第三位,而中日關係自2018年的第二位降至今年的第五位。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在與東南亞國家的交往過程中,中國民眾的獲得感較強。疫情暴發之前,去東南亞國家旅遊的中國遊客比較多,對這些國家的親近感更強。這些年來,隨著中國與東南亞貿易熱度持續上升,民眾能以更優惠的價格買到更新鮮的商品,這就更加增強了他們對東南亞國家的好感。

伴隨著中國與全球主要國家和周邊國家關係的調整,近七成(66.4%)受訪者對中國未來3年所處國際環境的預期表示樂觀,其中25.3%的受訪者認為會「越來越好」,41.1%的人認為「總體上將得到改善,但摩擦還會很多」。另有23.5%的受訪者認為「總體上不會有太大變化」,只有7.5%的受訪者認為會「越來越差」。

李海東表示,從中國內外兩個方面的發展現實以及未來預期來看,中國民眾對中國作為世界性大國的認可和信心更加充足。很多民眾對中國未來所處國際環境抱有信心,這種信心的底氣主要來自人們對國家經濟發展前景、社會總體穩定和國家治理模式的認同與信任。此外,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和作用也越來越被其他國家認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在持續擴大。

超半數受訪者認為美國「不可能擔當起」負責任大國職責

回顧過去一年,美國不遺餘力地推進對華遏制戰略。在此次調查中,環球輿情調查中心以「中美博弈」為主題設置多個問題。當被問及對美國政商領域和社會文化方面的整體印象時,對美國政府、兩黨政客表示討厭的受訪者均超過半數,分別為59.8%、52.6%和51.0%。與此同時,近六成(59.0%)受訪者對美國政府的治理能力發表了較負面的評價,較2021年(45.4%)增加近14個百分點。39.6%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政府「不太有能力治理好」美國的種種問題,19.4%的受訪者則認為美國政府「根本沒能力治理好」。在偏正面的評價中,認為「可能有能力治理好」的受訪者佔比從2021年的36.7%下降到今年的27.4%,而認為「肯定有能力治理好」的受訪者僅佔8.0%。

李海東稱,美國內部動蕩已不是秘密,各類政治抗議更是層出不窮,這都導致中國民眾認為美國治理模式已經失敗。在當前深陷諸多困局的背景下,美國政黨和政客不僅不能解決美國的問題,反而為了自身利益進行沒有理性的角逐,這就使得中國民眾乃至美國民眾都難以對美國政治產生好印象。

當被問及近年來對美式「民主、自由、人權」的看法時,70.6%的受訪者表示不認同或認同度下降,整體較2021年上升5個百分點。其中,23.3%的受訪者表示「不認同程度增強」,24.5%的受訪者「認同度下降」,12.9%的受訪者「由認同轉為不認同」。談及美國對全球議題的參與,認為拜登政府治理下的美國「可能會擔當起」負責任大國職責的受訪者比例為32.6%,較去年下降11個百分點;認為美國「不可能擔當起」負責任大國職責的受訪者佔比從2021年的31.6%上升到53.5%;認為美國「肯定能擔當起」相關職責的受訪者佔比從2021年的18.5%降到7.9%。

「如果以『民主、自由、人權』為標準來評判美國,那麼美國的‘大國形象’算是崩塌了,中國民眾對美國這方面的認識與現實是匹配的。」李海東說,在冷戰結束後的30多年里,美國在國際事務處理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到哪裡推進所謂「民主、自由、人權」,哪裡就亂。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從中東到歐洲,許多案例疊加在一起,美國嘴上說著「自由、民主、人權」,實際上不斷搞破壞的形象逐漸「樹立」起來,俄烏衝突就是最新例證。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中國民眾不認同俄烏衝突發生以來,美國拉攏西方盟友制裁俄羅斯並多次施壓盟友強化制裁的方式,近七成(69.1%)受訪者表示心中的美國形象因此下降,其中26.8%的人表示「大打折扣」,20.0%的人表示「一落千丈」。

對於未來一年美國有多大可能性會主動作為、誠意改善中美關係,40.1%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不可能」採取相關行動,較2021年(28.3%)有所上升。41.7%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可能會」;僅10.6%的受訪者認為美國「肯定會」採取行動。對拜登任期內的中美關係,35.2%的人認為「明和暗爭」將是最有可能的走向,30.4%的受訪者認為中美關係將「持續緊張」。認為中美關係將「逐漸改善」的人佔比10.4%,另有19.1%的人認為中美關係將表現為「明爭暗和」。

王義桅表示,很多中國民眾對中美關係改善不抱希望,是因為他們認為從大趨勢來講,美國會不斷甚至加碼打壓中國是不會改變的。李海東稱,受訪者對中美關係走向的不同認知凸顯當前中美關係的複雜性,中美關係將迎來一段比較關鍵的轉折時期:中國以合作為主基調塑造中美關係的願望和行動與美國以競爭加對抗為主基調塑造中美關係的活動之間的纏鬥,將是這一階段中美關係互動的鮮明特點。

對於美國聯合部分西方國家遏制中國的行為和企圖,55.9%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應「堅持一貫原則,保持與其他國家正常、合理的外交關係」,15.6%的受訪者表示可以「適度反擊美國卑劣行徑」。9.6%的受訪者認為中國要「加大投入、想方設法粉碎美國企圖」,持此觀點者較2021年提升3個百分點。還有14.9%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無需太在乎,集中力量搞好自身發展」即可,持「向美國做出妥協」觀點的受訪者比例僅1.8%。

李海東稱,面對美方的挑釁與打壓,中方要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確保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政治的凝聚力,使民眾對國家發展的信心保持在一個高水平上,同時,建立最廣泛的夥伴關係網絡,與世界上最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盟國建立夥伴關係,這將有助於中國持久有效地化解和擊退美方的遏華圖謀與行動。

超半數受訪者對全球經濟發展持樂觀態度

當被問及對全球經濟在未來一年恢復與發展的預期時,51.6%的受訪者較為樂觀,31.1%的人持中立立場,16.1%的人持悲觀態度。對於中國經濟在未來一年恢復與發展的預期,超六成(61.4%)受訪者態度樂觀,其中20.5%表示「非常樂觀」,40.9%表示「比較樂觀」;近三成受訪者持中立立場,還有約一成受訪者「比較悲觀」或「非常悲觀」。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分析說,受訪者對中國經濟預期的信心主要來自幾個方面:首先,在統籌疫情與經濟發展的背景之下,明年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經濟可能恢復常態;其次,減稅降費等一系列激發市場活力的政策正在逐漸顯效,我們在政策層面的優勢也將逐漸發揮出來;最後,我們將加大力度推進開放,不僅在產品層面降低關稅,而且在制度層面與國外的標準和體系接軌,對標先進的國際水平。

對於「喜歡程度最高的3個國家」,超五成受訪者選擇中國,俄羅斯(23.1%)、新加坡(16.9%)緊隨其後。對於「最想去的3個國家」,選擇比例最高的是新加坡(19.0%)、俄羅斯(17.2%)和馬爾代夫(16.4%)。張弘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影響出境遊的因素主要有3個,分別是新鮮感、安全因素和經濟考量。過去想去歐美的中國人比較多,但現在由於美國社會治安混亂、歐洲難民問題,以及俄烏衝突的爆發,民眾在考慮出境遊時更關注安全。■

來源:環球時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