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的「烏克蘭防務協調小組」(Ukraine Defense Contact Group)在德國拉姆斯泰因空軍基地的會議結束,這是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第三次這樣的會議。會議上,各國承諾向烏克蘭提供新的援助,但沒有德國「豹2」或者美國「艾布拉姆斯」坦克。
在會上,各國確認一攬子援助清單:
美國:
- NASAMS的補充導彈
- 8套「復仇者」防空導彈系統
- 59輛M2「布萊德利」步戰,附送590枚「陶」式反坦克導彈和29.5萬發25毫米彈藥
- 90輛「斯崔克」輪戰,其中20輛帶掃雷滾筒
- 53輛MRAP防地雷車
- 350輛悍馬
- 2萬發155毫米彈藥
- 600枚「神劍」制導炮彈
- 95000發105毫米炮彈
- 11800發120毫米迫擊炮彈
- 「海瑪斯」的補充彈藥
- 12輛彈藥車
- 6輛指揮車
- 22輛戰術牽引車
- HARM反輻射導彈
- 2000枚反坦克火箭
其他國家裡,丹麥援助19門訂購中的「凱撒」8×8輪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德國提供40輛「黃鼠狼」步戰,英國提供14輛「挑戰者2」坦克和30門155毫米AS90自行榴彈炮,瑞典提供12門155毫米「弓箭手」輪式自行榴彈炮和50輛CV90步戰。援助里還有大量槍械、彈藥、牽引式重炮和高炮、無人機等。
但美國沒有提供「艾布拉姆斯」坦克、「海瑪斯」發射的GLSDB和ATACMS戰術彈道導彈,德國也沒有提供「豹2」坦克。
烏克蘭戰爭進入陣地戰的強攻、固守階段,需要重裝甲和重炮,但美歐給了一大堆不著邊際的東西。烏克蘭還需要防空系統,美歐倒是給一些,但不是烏克蘭最需要的類型。
烏克蘭現在需要三樣東西:
1、 坦克
2、 重炮
3、 野戰防空系統
烏軍用步兵與俄軍互啃傷亡太大,用坦克畢竟好一點,尤其是裝甲更厚的西方坦克。所謂250-300輛西方坦克就能打敗俄軍,那種話聽聽就好,西方也沒當真。要是真的250-300輛「艾布拉姆斯」或者「豹2」就能打敗俄軍,不等澤連斯基開口,援助早到了。快快打敗俄軍符合西方利益,美國需要盡快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中國這邊,德國需要盡快恢復經濟。如果能決定性地打敗俄羅斯,德國也不用瞻前顧後,因為烏克蘭戰爭的失敗很可能導致俄羅斯的二次瓦解。
烏克蘭戰場的現實也使得幾百輛西方坦克未必能派多少用場。烏克蘭現在打成好似一戰的塹壕戰,但畢竟現在不是一戰的塹壕戰時代,反坦克手段比坦克多,當年的震撼作用早就沒有。相反,坦克衝進堅固防禦的步兵陣地反而是凶多吉少。坦克需要開闊、稀疏的戰場,但現在烏克蘭戰場雙方結成最硬的寨,在打最呆的仗,坦克衝擊比步兵衝擊有火力、速度、防護的優勢,但有態勢感知和隱蔽的劣勢。在發現即摧毀的時代,這對坦克大大的不利。
但在烏克蘭步兵已經不夠用的現在,尤其是訓練有素的精銳步兵損失慘重的現在,坦克不當作坦克用,當作鐵甲步兵用,至少能「以一當十」,填補戰線空缺,所以還是剛需。
烏克蘭戰前人口超過4000萬,但頓巴斯俄軍控制地區去掉近1000萬,逃難到歐美約1000萬,剩下的2000多萬還有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真正適合從軍的人口基數並沒有那麼大。相反,俄羅斯的一億多人口基本完整,頓巴斯的人口裡也不乏為保衛家鄉而戰的人,兵源相對來說沒有烏克蘭那麼緊張。俄羅斯國土遼闊,但遠東現在防禦壓力不大,這不是衛國戰爭前夜的態勢。
美國虛與委蛇,不肯提供「艾布拉姆斯」坦克,卻逼著德國提供「豹2」,還有傳說美國答應「捐獻」現有「豹2」的國家將得到二手「艾布拉姆斯」的補償,這更是在德國胸前和背後捅兩刀。一方面逼著德國做惡人,與俄羅斯結血仇;另一方面剝離德國影響,蠶食德國軍工市場。德國是否頂得住這樣的虛偽和貪婪,就看朔爾茨的定力。
不過美國、德國和其他北約國家給了烏克蘭一批步戰,問題是,步戰未必是烏克蘭現在最需要的。
西方步戰和蘇聯步戰是不同的設計思路。蘇聯步戰是伴隨坦克衝擊的,車載步兵以乘車作戰為主,只有在戰場態勢太過複雜、乘車作戰不再現實的時候,才下車作戰。因此,蘇聯步戰強調火力和機動。
西方步戰也伴隨坦克衝擊,但考慮到機械化步兵的用武之地是在坦克衝擊受阻的時候,這時步戰也衝不動。因此,車載步兵以下車作戰為主,發揮步兵在複雜地形和戰場的獨特作用。在這樣的設計思路指導下,西方步戰的防護更強但火力較弱。「黃鼠狼」只有20毫米炮,反坦克導彈也是後期型號才加裝的。「布萊德利」倒是一開始就有「陶」式反坦克導彈,但「陶」式是線導,「布萊德利」只能在停車狀態下發射導彈,打伏擊可以,在行進間與敵人坦克對抗,那就想多。
現代反坦克導彈有非線導的。「地獄火」採用激光駕束或者半主動毫米波雷達制導,但是為直升機上發射的空地模式設計的。「標槍」採用自主紅外制導,但只適合對孤立、容易確認的目標的射擊,在混戰中導彈本身不具備足夠的敵我識別能力,容易誤傷。所以「標槍」只用於步兵反坦克,反正視界內的坦克都是敵人的,而不用於裝備裝甲車輛。
在這種使用模式下,步兵依然是主要突擊和防禦手段,步戰只是帶牙齒和裝甲的戰場麵包車。烏克蘭缺步兵,步戰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何況大量型號繁雜的不同步戰還形不成規模,使用都彆扭。「斯崔克」和悍馬更不給力,MRAP是阿富汗反恐戰場上出現的,根本是打保安戰的東西,野戰中沒有大用。在烏克蘭,防止俄軍特種部隊滲透有用,但這不是烏克蘭的大問題。
重炮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烏克蘭急需,多多益善。西方公開的援助清單已經有超過360門重炮了:
- 美國:142門M777
- 加拿大和澳洲:10門M777
- 英國:20門M109A4BE(從比利時買來的二手,轉贈給烏克蘭)
- 拉脫維亞:6門M109A5O
- 意大利:20-30門M109L
- 德國和荷蘭:22門PzH2000
- 法國和丹麥:37門「凱撒」
- 法國:15門TRF1
- 波蘭:18門AHS Krab(已交付),50+門合同訂購但交付情況不明
- 意大利和愛沙尼亞:2+門FH-70(在烏克蘭戰場上已經出現,但具體數量不明,每個國家算1門)
- 斯洛伐克:8門「蘇珊娜」(已交付),16門訂購,但可能要幾年後才能完成交付
- 英國:30門AS90
- 瑞典:12門「弓箭手」
其中,M777和FH-70是牽引式155毫米榴彈炮,M109及各種亞型、PzH2000、AS90、AHS Krab、TRF1是履帶式自行155毫米榴彈炮,「凱撒」、「蘇珊娜」、「弓箭手」是輪式自行155毫米榴彈炮,據說還有一定數量的「達納」,那是「蘇珊娜」的152毫米版。另有美國提供的36門M119和英國提供的L119型105毫米榴彈炮,兩炮實際上同型,以及拉脫維亞提供的老式M101,也是牽引式的。型號繁雜對維修保障是問題,對作戰倒是問題不大,炮彈砸到目標上,從什麼型號打出來的都無所謂。
戰前,烏軍擁有1150門蘇制火炮,其中有750門152毫米和350門122毫米炮。很多都損耗了,剩下的也因為彈藥不足而不能用了。現在靠西方重炮撐門面了。但西方自己庫存有限,比如M777,美軍也只訂購了425門,再援助就要從一線部隊的裝備里抽調。歐洲國家更加捉襟見肘,丹麥把新訂購的19門「凱撒」全部給烏克蘭。
彈藥是另一個問題。前東歐國家的蘇制彈藥已經刮箱底也找不出更多的了,整個西方的炮彈產能都趕不上烏軍的消耗速度,所以美國智庫CSIS在大聲疾呼「空彈藥箱」的問題。
如果說坦克是西方還留一手、沒有放手支援烏克蘭的話,重炮和炮彈倒真是愛莫能助了,西方也在刮箱底。
野戰防空系統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一直有傳聞美國、德國等在向烏克蘭提供先進防空導彈,不乏NASAMS、「愛國者」等先進系統。「愛國者」是中高空防空導彈。開戰以來,俄羅斯空天軍就沒有在中高空有太多的出動,用「愛國者」打巡航導彈當然是可以的,但效費比太慘不忍睹,西方不會讓烏軍放手這麼打。
NASAMS是另外一個問題,這是AMRAAM中程空空導彈的空彈地用,在成本和性能上更加適合攔截巡航導彈,當然也能打飛機。問題是,烏克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蜂擁而來的伊朗小摩托,用這打,還是龍王與乞丐比寶,虧大了。
美國和北約國家援助了烏克蘭大量的「毒刺」防空導彈。就導彈本身而言,這或許還算適合攔截伊朗小摩托。但「毒刺」本身需要人工觀察和初始瞄准,覆蓋範圍又小,使用上還是有問題。「復仇者」把「毒刺」車載了,還自帶光電觀瞄系統,比肩扛眼喵要進一步,但還是不能根本解決覆蓋範圍問題。烏克蘭畢竟好大,用「毒刺」和「復仇者」保護的話,需要的數量太大,根本不現實。
說起來,冷戰時代的蘇制ZSU-23-4四管23毫米自行高炮其實是最合適的,自帶雷達,適合打擊突發目標,數量又大,烏克蘭和東歐國家都大量裝備。可是冷戰後,基本上都退役了,俄羅斯現在都不大有這東西了。
GLSDB是「海瑪斯」發射的SDB小直徑炸彈,實際上是把火箭彈的發動機作為SDB的助推了。SDB重量不大,但威力可觀,還有可觀的滑翔航程,在中高空投放可滑翔100公里以上。所以GLSDB提供超過「海瑪斯」普通火箭彈的射程和精度,可能導致戰爭顯著升級。ATACMS是戰術彈道導彈,射程達300公里,同樣具有顯然的越境打擊能力,美國一直拒絕向烏克蘭提高。現在依然沒有鬆口。
除了需要重炮、彈藥和野戰防空,烏克蘭其實最需要的是人。如果現在歐美派遣幾十萬精銳步兵進入烏克蘭,比幾百輛坦克管用。但這是不可能的,烏克蘭連提都不提。
對於烏克蘭和歐美來說,戰爭是越打越困難了。不是說俄軍越打越順了,而是現在到了雙方比誰能耗過誰的時候了。烏克蘭比俄羅斯不耐耗,綁上歐美都未必一定能耗過俄羅斯。
在戰爭問題上,俄羅斯錯判了,以為可以速戰速決;西方其實也錯判了,同樣以為靠烏克蘭的血肉和西方的裝備能速戰速決。現在進入消耗戰階段。西方在理論上具有更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廣泛的軍工基礎,但這是表象。在災年的時候,看似一貧如洗的農民比腰纏萬貫的富翁更耐耗,因為他們接地氣。錢只有在買得到吃的、用的,才是有用的。
現在,俄羅斯就是更接戰爭地氣的那一方。俄羅斯經濟在戰爭初期受到重創,但基本面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出口不力而被迫內循環為主的經濟反而隔離了西方禁運的影響。拉跨的軍工只要給足時間,也是能恢復的。不一定能與西方拼技術水平,但在烏克蘭打的本來就不是高技術的仗,低水平的重復俄羅斯還是做得到的,尤其在資源和能源保證供應的情況下。
不逼迫俄羅斯動核是西方援助的上限,但這也使得西方的壓力很難奏效。西方的機會在於俄羅斯內亂,但俄烏戰爭是內戰,仇越結越深,只要俄羅斯的民生方面不亂,內亂就很難扎根。只要中國持續幫俄羅斯放水,俄羅斯民生就不會太亂。這是西方打不開的結。
2022年是烏克蘭戰爭的元年,但2023年很可能不是終結的一年。■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