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場大變,最血腥的一戰將至

還是先聲明:這篇文章是寫給思辨能力較強的人看的。

希望大家能看完。

還是講俄烏戰局。

這兩天,整個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簡單來說,有這麼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幾個月極其血腥的絞肉大戰後,在巴赫穆特,烏軍終於不支了,失敗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

上張地圖。

看到沒?

兩只大鉗子即將合攏!

為啥說「即將」呢?

因為還差一點,巴赫穆特之所以能成為「絞肉機」,是因為有四條補給線,源源不斷地,給守城烏軍帶來武器彈藥、各種補給,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東西:填戰壕的壯丁。

目前,三條補給線已經被俄軍切斷了。

只剩最後一條,也就是T0504號公路。

這條公路距離被切斷,也不遠了。

再上張圖:

看到沒?俄軍和它的距離,只剩不到2公里了。

一旦補給線被切斷,接下來就是攻城戰了。

在沒有彈藥補給,甚至沒有足夠食物的情況,在巴赫穆特的這數萬烏克蘭守軍的命運,將會非常悲慘,要麼繼續抵抗下去,一點點地吃掉,要麼全軍投降。

現在有個數字,說當地的守軍,大約有6萬。

就算這個數字不夠精准,被圍的烏軍至少也有數萬之眾。

我們之前講過很多次:在人類戰爭史上,最可怕的就是殲滅戰。

因為殲滅戰,尤其是大型的那種,賭的往往是國運:赤壁之戰,曹操輸了,從此之後就三國鼎立了;鄱陽湖水戰,陳友諒輸了,他建立的漢國就滅了,要是他贏了的話,本來元朝之後,我們可能又會出現一個「漢朝」;薩爾滸之戰,明軍輸了,後金就此崛起。

為什麼呢?

原因之前我們也講過:一支軍隊,往往依賴老兵,如果只是吃了敗仗或者被擊潰,只要後續能把老兵收容住,敗方還會有翻本的機會,但如果遇到殲滅戰,精英全失,那敗方恐怕就很難喘過氣來了。

所以近段時間,美國人一看形勢不妙,就拼命催著:趕緊撤出巴赫穆特,退守後續防線!

但計劃顯然沒變化快。

近段時間,俄軍進展速度太快,當地守軍想要撤出,恐怕沒啥機會了。

一旦巴赫穆特的軍隊被全殲,僵局被打開,接下來俄軍肯定會攻勢如潮,烏克蘭方面可能出現大崩潰,甚至整個烏東防線都會瞬間土崩瓦解。

所以除了被圍烏軍投降,否則的話,我們將會看到一場俄烏開戰以來最血腥的殲滅戰。

這場大戲,剛剛開幕,大家就等著看吧。

第二件事呢?

北約方面,不得不為最壞的情況作打算。

這從當地時間1月29日,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鮑爾對媒體放的話中,就能看出。

他是這麼說的:

先說:北約已失去了對「軍事主動權的壟斷」。

啥意思呢?

就是現在烏克蘭的戰局,對北約方面來說,非常不妙,俄羅斯方面已經佔據了主動。

之後他又說:北約已為與俄羅斯直接對抗「做好了準備」。

這句話又包含兩層意思:

一層是烏克蘭全境,已經不是沒有被俄羅斯佔領的可能性了。

另一層是北約現在就得作好準備。

怎麼準備呢?

鮑爾是這麼說的:重整軍備是北約的優先事項。

意思就是:烏克蘭這個炮灰的價值,快要被榨乾了,看樣子接下來得北約自己上了。

說到這裡,小夥伴們應該能看出:對烏克蘭,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鮑爾非常悲觀。

從這兩件事,差不多能看出俄烏戰爭的最終結局了。

大約從去年以來吧,不斷有小夥伴在後台問:俄烏戰爭,最終會以什麼方式結束?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差不多到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回答另一個問題:美國收的小弟,按之前幾十年的慣例,通常都是不不怎麼能打的呀,這次烏克蘭……似乎還是挺有點能打的嘛!

確實,收的小弟不能打,絕對是美國心頭的痛。

我們一個個來數一下,就明白了:

美國最早的小弟之一,是常大隊長。

當年國共內戰,國軍作戰不利而常將軍事物資遺留給共軍,蔣介石因此被謔稱為運輸大隊長

其實常大隊長出場即巔峰,算最能打的,面對解放軍,居然還堅持了三年多。

只是當時美國人沒怎麼帶過小弟,經驗不足,當常大隊長敗了之後,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竟然舉國痛罵常大隊長沒用。

有這麼一句話: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但對常大隊長來說,情況倒過來的,其實應該這麼說:沒有比較,才有傷害。

幸好,比較馬上就來了。

朝鮮戰爭時,美國人發現:韓國軍隊一聽到志願軍的衝鋒號,就嚇得丟掉陣地,逃進山林。當然,志願軍也特煩韓國軍隊,因為他們腿快,難出戰績啊。

這一比,就比出常大隊長的優秀之處了。

對韓軍,美國那些參加過朝鮮戰爭的將軍們,在回憶錄里,那可叫一個痛罵啊。

不過不要緊。

能徵善戰的韓軍,可以活在韓劇里嘛!

之後美國收的小弟,那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南越軍隊比韓軍更菜,但裝X水平絕不亞於韓軍:明明早就跑路了,頭髮花白的一堆人,在美國橙縣時不時大唱一場《絕不背叛故鄉》,搞得自己當年好像很英勇善戰得一樣。

阿富汗、伊拉克什麼的,就不說了。

都是稀爛到了極點的那種。

要不然,也不會在2021年7月,讓拜登鬧出那種笑話:當時記者問他阿富汗政府能不能扛住塔利班的進攻,拜登信誓旦旦地說「三十萬打七萬,優勢在我」,結果也就一個月時間,三十萬阿富汗政府軍土崩瓦解,塔利班兵不血刃,佔領了喀布爾。

美國的臉,都丟掉糞坑裡去了。

但這次俄烏戰爭,開頭確實讓美國人很興奮。

啥感覺呢?

這麼說吧,類似一個股民,不管買什麼,第二天總是跌停,突然有一天,買進股票後,不但沒跌,反而還漲了一點點。

瞬間就給美國人一種小弟觸底反彈,自己要時來運轉的感覺。

這種感覺是真的嗎?

為什麼烏克蘭人和美國之前的收的那些小弟不同,雖說同樣腐敗得一塌糊塗,卻還是能在俄羅斯的打擊之下,堅持到現在呢?

這就得戰爭的本質說起了。

很多人都覺得:戰爭這東西嘛,就是打打殺殺,把敵人殺光了,就贏了嘛!

如果這麼想,就錯得太離譜了。

戰爭這種東西,從本質上來說,其實還是政治。

甚至可以這麼說:它是九分政治,一份軍事。

如果軍事行動符合當地各方利益,自己又能成為各方利益的交匯點,「帶路黨」就多,佔領起來就順利,仗打完之後,佔領地區的局面會非常穩定。

這方面英國人是高手。

它在殖民印度時,就能做到兩萬多英國公務員、幾千名英國軍人,卻能統治了好幾億人口的印度,每年滾滾的黃金白銀,不斷流入英國國庫。

因為有了印度這個「大奶牛」,英國才能成為大英帝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但等二戰結束以後,英國人發現自己不管怎麼樣,也沒法再成為印度各方利益的交匯點,它硬挺了一段時間後,覺得成本太高,就在1947年知趣地走了。

印度獨立。

這種戰爭,當然是最好的。

但很多時間,戰爭不像英國殖民印度那麼順,對方抵抗很激烈,那怎麼辦呢?

就得先來個「一力降十會」了。

但「一力降十會」,有個前提:交戰雙方的國力,得相差非常大。

像1899年1902年英國在南非搞的布爾戰爭,布爾人男女老幼加起來,才44萬人,能作戰的男子只有8萬人不到,英國出動了45萬軍隊,花了3年時間,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連後來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都當過戰俘,才把布爾人搞了下去。

布爾戰爭

2001年,美國對阿富汗發動戰爭,也是典型的「一力降十會」。

但「一力降十會」,只是暫時的。

接下來,還是得想方設法,把自己調整到各方利益的交匯點上,像英國搞定布爾人後,答應了一大堆的條件,其中包括賠償給布爾人三百萬英鎊,允許他們繼續擁有槍枝,有更大的自治權等。

搞得自己才是戰敗方似的。

布爾人一看:英國人開出的條件行啊,比我們單獨自己混,日子過得還要好。

英國人這才穩定地擁有了南非。

美國人為啥會在阿富汗失敗呢?

之前我們也講過:美國人一沒有英國人這種文化底蘊,二也沒這份耐心,三阿富汗確實和美國差異太大,一個現代社會,一個部族社會,一個是基督教,一個是伊斯蘭教,美國人就算想變成各方利益的交匯點,也沒這本事。

結果阿富汗戰爭就敗了。

為啥在一個月內,阿富汗政府軍的30萬部隊,基本沒進行像樣的抵抗,就四處散逃?

原因不在軍事上,而在政治上。

這也就是所謂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說到這裡,有人要說了:那我不要人心,用最殘暴的手段,比如說屠殺之類,讓對方嚇怕了,從此不敢反抗,這行不行?

如果這麼幹,那是最蠢的辦法。

因為一個地方的人如果被屠殺了,消息會瞬間傳播到各地,有了這個前車之鑒後,其他地方的人寧可戰死,也絕不會投降,那麻煩就大了。

這裡舉個例子: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後期63軍是怎麼作戰的。

當時志願軍面臨的形勢非常不利,前面仗打得很順手,傷亡卻很大,彈藥也供應不上,美軍利用這個機會,死咬住不放,步步進逼。

志願軍非常需要爭取十幾天的時間,否則部隊有被包圍的危險。

所以就要63軍死守。

63軍當時是這麼防守的:把部隊散開,以連、排為單位,構築一個個陣地,上了陣地的人,都不準備活著回去,美軍每攻佔一個陣地,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花費一天到半天的時間。

就這樣,3萬多人扛了美軍50多天的圍攻。

這才是3萬多人。

一個國家可是有好幾百萬,甚至好幾千萬老百姓的。哪怕在現代戰爭中,也絕對不能把一個國家全部老百姓逼得跳起來拼命。

一是軍費受不了。

二戰時,就已經是平均每2000枚炮彈或者3.5萬顆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

現在更貴。

現在烏克蘭戰場比較常見的一枚155毫米高爆榴彈,價格在3000到5000美元左右;美國陸軍常用的「亞瑟王神劍」M982型155毫米炮彈,採購單價更是高達13萬美元。

如果用制導武器,那會更貴。

還得加上軍人的工資、傷亡士兵的撫卹金,飛機坦克大炮的運轉、維修、損耗等。

那開支會更大。

怎麼說呢?

如果把一個國家的老百姓逼得那個程度,打死一個抵抗者,所花的代價,肯定不會低於北上廣深一套房,世界上沒一個國家能吃得消。

二是一個大國,一旦被其他大國發現陷入戰爭泥沼,它們基本就會落井下石。

最典型的,就是送武器。

這差不多一年俄軍的遭遇,大家也看到了。

明白了這些,就可以聊俄烏戰爭為啥會持續這麼長時間了。

首先是對烏克蘭,俄羅斯能不能來個「一力降十會」呢?

難。

因為上面說過:用這種辦法,交戰雙方的實力得差距很大。

比如說布爾戰爭,英國光出動的軍隊,就有45萬,而布爾人的成年男子只有8萬人,全部人口男女老幼統統加起來,也才44萬人。

還有呢,則是交戰雙方的武器代差很大。

像阿富汗戰爭,塔利班還停留在部落社會,手頭也就幾槓AK47什麼的,連膛線都磨平了。

美軍呢?飛機坦克大炮導彈,到衛星什麼的,一應俱全。

這才能在短時間內攻下阿富汗。

但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差距,顯然沒這麼大:

在蘇聯解體之前,大家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的工業化程度甚至還比俄羅斯要高出那麼一點點;

對烏克蘭這個國家,別看經常有人嘲笑它是「歐洲子宮」,說它經濟不行,說它是敗家子什麼的,其實呢,它總人口中大學生的比例,遠超我們;

軍事實力,烏克蘭也不差,坦克差不多有2000輛,裝甲車有5000多輛,陸軍的常規軍力,比德國、法國、英國什麼的,強得不要太多。

俄羅斯的軍力,其實也就它的兩三倍。

所以「一力降十會」,靠著蠻力,俄羅斯是搞不定烏克蘭的。

所以對俄羅斯來說,它如果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唯一的選擇就是站在烏克蘭各方利益的交匯點上。

1654年,烏克蘭之所以願意加入俄羅斯,是因為俄羅斯成了它各方利益的交匯點。

當時的烏克蘭,本來被波蘭人掌控。

但波蘭人喝血喝得太厲害,烏克蘭人起兵反抗,波蘭聯合土耳其人、克里米亞汗國的蒙古人,對烏克蘭人大規模地燒殺劫掠。

烏克蘭人無路可走,只能投奔俄羅斯,然後俄羅斯經過13年的血戰,終於吃下了烏克蘭。

但那次,只是俄羅斯人厲害,抓住了一閃而過的歷史機會。

為啥說「一閃而過」呢?

上兩張地圖。

第一張是俄羅斯人口密度地圖。

看出什麼來沒有?

俄羅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就是在和烏克蘭交界處附近!

它別的地方,人口那真叫一個稀疏啊。

第二張地圖是歐洲人口密度地圖。

又看出什麼來沒有?

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主要在西歐,也就是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那一塊!

上一張圖中,俄羅斯人口最稠密的那一塊,人口實在太稀疏了!

這意味著什麼呢?

人口密集的地方,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發展前途嘛!

蘇聯解體、烏克蘭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之後,作為一個整體,它肯定會自然而然地,「向西看」,而不是向和自己同種同源的俄羅斯看的!

但這只是從一個整體上來講。

在烏克蘭的不同地區,又出現可以說是尖銳對立的利益衝突。

什麼衝突呢?

再上一張地圖。

這是烏克蘭的礦產分布圖,從圖上可以看到:烏克蘭的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

礦業資源既然主要在東部,那麼工業肯定會就近分布。

來看看烏克蘭的工業是怎麼分布的。

也在東部!

而且主要就在俄羅斯近段時間能牢固佔領的那些地方!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得從蘇聯時期的工業佈局說起,有這兩方面的考慮:

一方面是得考慮經濟效益。

所謂經濟效益,就是盡量在礦產資源發達、人口密集的地區設立工廠,眾所周知,工業企業越集中,成本就越低,生產效率就越高嘛!

這方面有不少例子。

像在2020年,《日本經濟新聞》就幹了這麼一件事:他們拆碎了一架大疆的無人機,然後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找供應商,看看它們離深圳有多遠。

結果讓它們倒吸一口涼氣:這些供應商們,就在深圳方圓100公里之內!

然後日本人很沮喪,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在商用無人機方面,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和中國來競爭了。

烏克蘭東部,為啥心向俄羅斯?

除了很多是俄羅斯族,大家都說俄語外,還有它們在蘇聯時期,就和俄羅斯經濟聯繫非常緊密,早就形成了一個牢固的利益共同體。

另一方面呢,就和上面這個考慮要反著來了。

蘇聯畢竟國家很大,為了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也不能只顧效率,把工業光集中在優勢地區啊。

所以當年蘇聯往偏遠地區,分散了很多工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它在哪裡呢,就在黑龍江對岸,人口才20多萬,主要生產蘇27啦,蘇57也在那裡生產。

它要用的原料什麼的,得從一兩萬里之外運來。

從經濟效益上講,就差得一塌糊塗了嘛!

但它是飛機製造廠,還能活著。

別的蘇聯時期的工廠,就沒這麼好運了,蘇聯解體之後,搞市場經濟了,它們明顯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就紛紛倒閉,變成廢墟了。

為啥哪怕俄羅斯還沒動員,只有10多萬作戰部隊,而烏克蘭經過9輪動員,部隊到了100多萬,還加上北約來的各種武器,卻沒法把俄羅斯逼出它所佔領的這些地區呢?

是因為這些地區,從經濟上來講,是和俄羅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它們和烏克蘭其餘地方的聯繫,並不緊密。

所以俄羅斯進入這些地區,從利益角度來看,是受這些地方的老百姓歡迎的。

但俄軍要是再繼續向西呢?

那就難說了。

再向西,它所面對的那些地方,和現在的俄羅斯經濟聯繫並不大,反而受著歐洲的經濟吸引,畢竟那裡人口更稠密,市場更大,機會更多嘛!

俄軍越往西,就越站在當地老百姓利益的對立面上。

烏克蘭西部挺大,人也挺多,俄軍就算一時能佔領了這些地區,也會因為站到當地老百姓的對立面上,之後麻煩不斷。

說到這裡,這篇文章就該結束了。

簡單來個總結吧!

還是老規矩,四句話。

第一句話是:就算近段時間俄軍進軍非常順利,烏軍大批被殲滅,俄羅斯也不可能佔領整個烏克蘭。

原因上面說過了:烏克蘭的東部和西部,存在著嚴重的利益衝突,俄羅斯根本沒法找到整個烏克蘭的利益交匯點,它只能選擇東部。

第二句話是:就算歐美再加大援助,烏軍再怎麼變強,也不可能打下目前俄羅斯已經佔領的東部地區。

原因和俄軍就算大勝,也難打下烏克蘭西部一個道理。

它們也沒法做到「一力降十會」,就算一時做到了,之後也非常難建立新的利益交匯點。

第三句話就是:這場戰爭,哪怕接下來還有一場大戰,那也只是為了確定雙方最終控制的地盤,就算再火爆,中間還會有什麼反復,但從整體來看,至少那種數十萬大軍在戰場拼死廝殺的場面,不會持續太久,已經快要接近尾聲了。

第四句話是:這場戰爭之後,俄羅斯和北約,將在烏克蘭長久陷入對峙,情況非常類似「三八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雙方的關係將非常緊繃,歐美的大批力量將被牽制在這個地方。

對此怎麼說呢?

反正這些年,中國發展每到關鍵時刻,總會有人跳出來,助我們一臂之力。

還是那句話:謝謝大毛。■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