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華前揮大棒,布林肯這一次真是來者不善?

風留痕

美國務卿訪華在即,美國方面卻加強了對中國的打壓和威懾,顯然還是在推動對中國的「棒殺」政策。儘管名義上是落實「會晤共識」,可在訪華前頻揮大棒。布林肯這一次真的是有點來者不善?

自印尼巴釐島「會晤」以來,美國頻繁地推進與中國的「互動」,名義上是落實「會晤共識」。布林肯也早就放風為落實會晤共識而訪華。美國財長耶倫在與劉鶴副總理會晤時也透露出準備盡快訪華的意思。

給人的感覺似乎是,這一次美國真的會認真落實會晤共識,也就是加強溝通交流積極建立防衝突「護欄」,並推動在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領域里展開積極的合作。似乎是開啓了修復關係的進程。

然而,美方一邊強調要落實會晤共識,一邊卻強化了對中國的打壓政策。在布林肯訪華前,美方擴大了中企「黑名單」,強逼日荷達成聯合芯片封殺協議,又擬批准美企全面禁止向華為出售產品許可證。同時,美軍高官還對中國發出了2025年開戰的戰爭威脅,而美軍準備在台海和西太平洋一線加強對華軍事施壓。更嚴重的是,頻繁有意無意透露麥卡錫將「竄台」。連北約秘書長都配合上陣,在訪朝時對華發出「核威懾」。

在布林肯訪華前做出如此多、如此大的動作,顯然是在為布林肯訪華造勢。表明瞭布林肯這一次訪華有可能走強硬路線。顯然是妄想逼中國簽「城下之約」。

胡蘿蔔加大棒,這是美國最擅長的外交手段。利誘不成就揮舞「大棒」,可以說是屢試不爽。

儘管這一招術對中國不是那麼好使,可是美國終究是不會死心。

儘管沒有與中國全面衝突對抗的勇氣,可也不能眼看著中國就這麼順利地復興強國夢。特別是中國已經踏上了向現代化強國建設發起衝鋒的新徵程,如果不壓制中國快速上升的勢頭,美國霸權時代將徹底終結。

然而,在中國復興強國夢的最關鍵時刻或最後階段,美國對華發起猛烈的攻勢,這也是要冒全面衝突對抗風險的。儘管美國也想極力避免,可中國也絕不會犧牲核心利益換取中美關係的緩和。

正因為有引發中美衝突對抗的風險,也表明瞭美國目前真的是非常焦慮恐懼,擺出一副說服不了就衝突對抗的架勢來威懾中國。

布林肯來華能談什麼?無非是建立所謂的防衝突護欄,無非是在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領域合作,無非是說服中國改變對俄烏衝突的立場,甚至是站隊美國,無非是想說明中國強科技、強軍建設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危害性。實際上就是來給中國划線的。不但要突破中國的底線,還要為中國划出不可逾越的紅線。

所謂建立防衝突護欄,最主要是要中國接受美國霸權的無害甚至是有益論,也就是美國優先原則。強調的就是美國可以基於實力領導世界。這樣中國就不會對美國的無理打壓甚至是侵犯中國核心利益做出強烈的反應。這就是護欄的作用。

而在所謂的雙方共同利益的領域的合作,實際上就是想讓中國幫助美國解決自身的難題危機。這樣的合作必須要體現的是美國優先或美國利益第一。

目前,美國依然處於嚴重的衰退危機邊緣。美國這一輪金融策略並沒有明顯收割到預期的利益。相反,中國金融政策穩定了市場。人民幣的強勢堅守,反而給了美元霸權重重一擊,反而讓世界看到了去美元化或抵制擺脫美元霸權的可能性。

特朗普時期,美國曾明裡暗裡要求中國必須放棄當時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也因此開始了對中國華為等企業的封殺。

目前拜登的對華政策,實際上是強化了特朗普時期對中國高科技和核心製造的打壓。其實,目的也並非完全是為了「脫鈎」,而是希望中國因此能夠知難而退,放棄科技強國建設規劃。美國人一定會說,只要中國放棄了高科技和核心製造發展規劃,美國就會解除對中國相關領域的封殺,就會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其實,美國對華高科技核心製造的封殺或脫鈎攻勢,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阻止他國與中國的合作。對華強硬政策本身就是阻止和破壞中國對外合作大局,最終的目的還是落回到建立美國霸權聯盟這一主題上來。

沒有國家與中國合作,就會阻止中國的科技水平的提升,中國自然也就失去了與美國的大國「競爭」力。以上這些就是美國對華戰略的思維邏輯。

冒著與中國衝突的風險向中國揮舞大棒,說明美國人非常焦慮和心急。

特朗普的貿易戰,沒能取得勝果,反而使中國越戰越勇越戰越強。拜登用了2年多時間,非但沒能建立起霸權或反華聯盟,反而自身陷了孤立。

重要的是,美國已經把中國定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可拜登的對華戰略到目前為止依然還只是一個架構階段。

且不說拜登的印太戰略無法推進,就是簡化版的印太經濟框架,到目前為止也沒能推進。

除了日澳之外,中國與亞洲國家的合作都得到了強化。重要的是這些國家基本上都堅定了不選邊站隊的立場,而不選邊站隊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中國。也就是說,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正在朝向不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

美國目前已經不是與中國競爭地緣政治優勢的問題了,而是如何阻止被中國影響力擠出亞太地區。

目前,拜登最頭痛的是俄烏衝突問題。儘管在不斷削弱俄羅斯,儘管正在不斷激化俄歐之間的敵意,可畢竟中國才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不能集中力量與中國競爭,實際上也就是給中國爭取了戰略空間和時間。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與其說是美國主動打壓中國,還不如說是美國被動應對中國推動建立平等世界秩序的「攻勢」。推動亞太合作大局,推動世界變革進程,在戰略上就是主動出擊。而美國努力破壞這一進程,實際上就是處於被動防守地位。

美國的胡蘿蔔加大棒手段,對中國來說一點不好使。中國復興強國戰略堅定。既不會眼饞心動於「胡蘿蔔」這點小利,也不會懼怕大棒的威力。這就是戰略定力。

總之,美國是經濟打壓也好,軍事施壓也罷,又或是冷熱戰的威脅,都不會改變中國的既定戰略方針。布林卡訪華前的攻勢,非但無助於他的訪華結果和目的,反而有可能在中國吃癟。美國左一輪右一輪的攻勢無果之後,不但整得自己身心疲憊不堪,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當中國威脅論變成真正強大的威懾力的時候,美國霸權就更無能為力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