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爆火背後,看不懂的人將第一批被淘汰

水木然

說了多少年「AI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一次,「狼」真的來了。

最近,OpenAI發佈了一款備受世界矚目的新型自然語言處理(NLP)聊天機器人工具——ChatGPT,亮相即封神。

它能通過谷歌程序員面試,能用魯迅文風進行文字創作,能交出全校最高分論文,甚至能給總統寫發言稿。

發佈短短五天,用戶就突破了百萬,2個月內月活用戶達1億。Instagram做到這個量級用了足足兩年半,TikTok用了9個月,而ChatGPT僅僅用了2個月。

對此,微軟表示準備再投資100億美元,將ChatGPT整合到微軟業務中;

谷歌發佈「紅色警報」,稱正在測試「Apprentice Bard」聊天機器人與ChatGPT競爭;百度、三六零也宣佈將推出「類ChatGPT」應用或demo版產品。

比爾·蓋茨更是發出高度評價,稱ChatGPT的重大歷史意義不亞於互聯網和個人電腦的誕生。

為何ChatGPT能在短時間內成為「新晉頂流」?它到底是有什麼特別之處?所謂的職業替代論是未雨綢繆還是製造焦慮?今天,我們就來全面分析一下。

01、ChatGPT到底「牛」在哪?

人工智能其實並不是什麼新話題,只是過去很多AI產品被調侃為「人工智障」,很快就被遺忘了。

但這次的ChatGPT不太一樣,它是基於AI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簡單說就是一款聊天機器人程序。

具體有什麼特別?2個關鍵詞——Chat和GPT。

Chat,聊天,就是用聊天的方式把事給你辦了。而GPT就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型預訓練變換模型),是它的幕後大腦。

這個Transformer模型不需要等待前一步執行結束再開始新一步等待時間,計算速度大大提高,可以引入幾百億個參數。

它的智力誕生於此前3年100億條句子的日夜訓練,訓練總文本超45TB。它現有的知識儲備來自幾乎整個2021年以前的互聯網信息,多達3-5000億個單詞。

這些信息都來自搜索引擎、互聯網百科、博客系統、世界各大組織和媒體官網等,從純知識到官方發言、包括網民吹水內容啥都有,只要存儲器夠大、程序員有時間,把古往今來所有已知概念都輸入也不是不可能。

這還只是基礎,重點是它還可以根據工作機制和人對話不斷修正自己的模型,對信息系統中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行不斷的優化。

光這個「多輪對話、記住上下文」的能力,就能秒殺此前99.9%的傻瓜AI。

研發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對和他的每輪對話進行調整排序訓練,告訴他「你這個回答不準確,你這個反應不正常,你這個問題理解不對」。

ChatGPT就這樣在每次互動當中慢慢模擬出人類能接受的語氣和回答,根據聊天上下文互動,像人類一樣聊天交流,甚至會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質疑用戶提問時預設的錯誤條件,並拒絕用戶提出的不當請求。

具體怎麼表現?

如果你問他0.4×0.5等於多少?他會告訴你是0.2。但如果你又告訴他「我老闆說這玩意等於0.02」,他不但會告訴你「你老闆說得對」,還會幫你分析怎麼算才能等於0.02。

好傢伙,鴨居然會說謊,確實跟真人沒什麼區別。

除此之外,ChatGPT還能撰寫郵件、視頻腳本、文案、翻譯、代碼等,甚至進行文學、媒體相關領域創作,包括音樂、電視劇、童話故事、詩歌和歌詞等。

在某些測試情境下,ChatGPT的表現甚至優於人類。

美國北密歇根大學一位學生靠ChatGPT寫的論文,在世界宗教課程拿到了全班最高分;

在谷歌編程面試中,ChatGPT的回答可以被聘為L3工程師;

美國醫學執照考試中,ChatGPT的回答也通過了理論考試……

對此,國海證券研報指出,隨著不斷調優,ChatGPT能應對的事情會越來越多,有望在醫療、客服機器人、虛擬人、翻譯、營銷、遊戲、社交、教育、家庭陪護等多個領域被應用,似乎儼然成了AI消滅人類暴政的急先鋒。

面對這麼智能這麼強大的ChatGPT,很多人開始恐慌會不會被「搶飯碗」,人類會不會被取代?相關文章標題一個比一個嚇人:

《機器人即將取代這10個工種,快看看你的行業在不在其中》、《未來底層崗位將消失,幾百億人流離失所!》。

02、ChatGPT真的會取代人類?

上一次讓全人類這麼擔心的,還是互聯網剛出現的時候;再往前還有蒸汽機開起來的時候;2016年的AlphaGo也引爆了社科學者對「機器是否會取代人的工作」的熱議。

後來,人們逐漸發現,AI並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因為它只能執行人的語音命令,這次的ChatGPT其實也不例外。

有人向ChatGPT佈置了一篇命題作文:《寫一篇ChatGPT能否取代人類的稿子》,ChatGPT也明確告訴了我們——它不能取代人。全文如下:

如果你看了電影《流浪地球2》的話,應該知道這是MOSS教科書式回答。

總結就是,ChatGPT確實是個優秀的工具,它可以協助人類完成很多工作,但它不能取代人類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世界發展仍然需要人類的智慧和努力,人類仍然是世界的核心和主人。

道理很簡單,ChatGPT並不能產生真正的人類思維,更別說創新了。

以下棋為例,即使ChatGPT能在所有棋類運動中戰勝人類,但也並不意味著它具備了足以與人類匹敵的、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因為圍棋本質上是個基於排列組合算法的遊戲,AI的勝利也只是佔了深度算法的優勢而已。

人類會輸給它很正常,因為沒有人能在時間這個維度上超越AI,沒有人能像AI那樣大量閱讀各種書籍,沒有人能像AI那樣進行沒完沒了的計算,然後輸出各種各樣的信息和答案。

但是,即使ChatGPT的邏輯運算能力、檢索速度和聯結、運算能力遠超人類,卻很難發展出人性情感。

物有物性,人有人性,但人有情,物無情。

沒有情感意味著沒有慾望,也就是說,這種物體不會發起「主動行為」。

它的存在是完全客體化的,自在但不自為。

計算能力再強,人不輸入指令,它也不知道要幹什麼。

頂多只是模擬人類的「神經網絡」,就像個沒有感情的學霸一樣。

說白了,ChatGPT有點類似早期的《今日頭條》,自己不生產內容,而是用算法將內容推薦給想閱讀的人。

ChatGPT也只是從現有文字中做總結,將正確的廢話重新組合成新的廢話,一定程度上是更高級別的洗稿。

和它聊一陣子就明白了,如果將聊天標準上升,考察真正的智慧,ChatGPT很快就露出破綻了。很多情況下,它就像一個表達欲旺盛,卻不知所云、廢話連篇的人。

所以說,人工智能時代,依然需要哲學家,依然需要人類。說到底,人類最終要守住的陣地終究還是——情感、良知與創造性。

且當下一切算法和工作,都是基於人類已經完成的事業。

沒有牛頓的經典力學系統,計算機不可能自己產生一套物理學體系。

不論是ChatGPT還是其他AI模型,都只能在人類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組合與聯結,不會產生顛覆性的發明和變革,真正的商業成功和創新,還需要依賴具有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人類。

03、ChatGPT對個人、企業、國家的影響

對普通人,是加速優勝劣汰競爭。

當你覺得ChatGPT強大、讓你感覺輕鬆的時候,屬於你的位置也可能將被它取代。

可以斷定,在很多崗位上ChatGPT是有望取代人類的。

  1. 程序員:ChatGPT可以完全取代一般的程序員進行編程設計;
  2. 文員:前面說了,ChatGPT的寫作能力絕對不是中規中矩,它可以寫出非常優秀的大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且不涉嫌抄襲,對於普通文案來說完全夠用了;
  3. 醫生:ChatGPT可以做出世上最優秀的醫學診斷,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已經做出了實際操作,並確認它不會誤診;
  4. 律師:一樣的道理,你沒有人家反應快、法律條文弄得清楚,美國人已經用ChatGPT打官司,並取得了大量勝訴;
  5. 營銷客服:ChatGPT可以執行幾乎所有客戶服務活動,包括提出問題、提供建議和解決問題,且能更自動化完成客戶服務等日常交易。

除了上述職業,教師、歌手、藝術家、小說、編劇這些都一樣,連畫家ChatGPT都可以取代。

沒錯,這是AI畫的

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與計算器效能的信息時代轉化為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沒有創新能力、沒有思考能力的人可能將被淘汰。

當然,從歷次技術革命發展史來看,再讓某些產業/職業消亡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產業&職業的產生。

蒸汽機使得馬車夫逐漸消失,但也催生了鐵路司機職業的生成;

電氣化發展導致蒸汽機車司機失業,但電氣機車的司機就能重新就業;

ChatGPT也會為許多其他行業創造工作機會,例如數據分析師、客戶服務專員等新崗位。

畢竟,人工智能再怎麼發展,仍然需要人去管理,需要人去完善。但有一點仍需要警惕——人類競爭的基本邏輯就是優勝劣汰,雖然AI不會代替你,但一個使用AI的人會代替你。

所以說,普通人們仍舊不能固步自封,必須有所行動,不斷學習、思考和進步,深度發掘自己,積極擁抱技術,才能在機器智能時代獲得立身之本。

對企業:是一場不能缺席的「革命」

已經有企業賺到了第一桶金,但除了股市上的相關概念以外,更多是利用ChatGPT訪問、註冊上的難度來提供服務的「中間件」。

對於企業來說,當下最重要的就是設法學習、上手甚至開始集成ChatGPT這類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變化,這是一股必然的趨勢。

未來,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技術更多的是成為人類的助手,將會為企業和組織提供最佳的腦力勞動解決方案,起到降本增效的積極作用,企業家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正確使用它、激發它,利用人工特有的優勢配合Chat GPT工作,將人機結合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從賺錢角度來說,可以用它來改進、優化自己的內容創作流程;

具備開發能力的企業可以考慮在此基礎上開發「中間件」,服務於自己的客戶和合作夥伴,這是未來一段時間初創企業的重要方向;

更有實力的企業可以考慮開發或改造自己的LLM,打造GPT-like的產品,不過這顯然並非短期可能完成。

總而言之,企業應該立足業務,積極擁抱新技術生態,圍繞業務開展算法的研究與落地,避免閉門造車。

每一場超級工具降臨,都將引發革命。

這是一場信息化革命,新生產革命,也是新思維的革命,未來的企業,都應該參加革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