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中國、沙特、伊朗三方簽署併發表聯合聲明,宣佈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復中斷了七年之久的外交關係。
這個新聞堪稱爆炸,除了兩個宿敵的和解令人感到有些突然以外;這麼重大的中東事件不發生在中東,沒有美國參與,也讓吃瓜群眾們感到非常意外。
其實這一切都並非偶然,此次看似簡單的握手背後,是一個個決定中東命運的關鍵抉擇。
中東世仇
伊朗的主體民族是波斯人,該國在歷史上就一直是中東地區的另類,跟周邊的一圈阿拉伯國家都不太對付。
波斯和阿拉伯這兩個民族在歷史上都成立過帝國並統治過對方,信奉的宗教派別也不相同。伊朗屬於什葉派,其他的阿拉伯國家則大都屬於遜尼派。
他們之間的恩怨橫跨千年,錯綜複雜。
沙特阿拉伯於1932年建國並成為「聖城守護者」。而按照阿拉伯人的理念,誰掌握了聖城麥加,誰就有資格肩負起復興阿拉伯世界的重任。
所以國雖然是新建的,但和伊朗的歷史恩怨與宗教矛盾都是現成的。
再加上沙特在阿拉伯世界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沙伊兩國在地理上的特殊距離(很近),這個連綿千年的仇恨就在他倆手中「發揚光大」了。
不過這兩個國家也並非一直處於敵對狀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這段時間裡,兩國的關係一度挺好。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伊朗正處在巴列維王朝時代,和沙特一樣都是美國的盟友。
站在美國的角度上看,這哥倆還挺互補,一個能打,一個油多,儼然自己在中東的左膀右臂。
不過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情況就不一樣了。伊朗的國際立場在革命後從親美變成了反美,於是和沙特的友誼也就失去了基礎。
在冷戰的背景下,沙特和伊朗各自成為了兩大陣營在該地區的代理人,當時中東的局勢也被稱為「中東冷戰」。
這之後我們看到的中東爆發的各種衝突,其背後大都有著沙特和伊朗的影子。
另外伊朗不僅自己是什葉派,還要往外輸出什葉派革命,想把其他國家也拉進什葉派陣營;而且輸出的方向還主要都是沙特周邊的那些國家,包括伊拉克、敘利亞、也門等國。
這對於自詡為伊斯蘭正統的沙特來說當然是無法接受的,於是兩國的梁子便越結越深。
不過無法接受歸無法接受,沙特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因為伊朗的實力頗強。
伊朗軍工廠:
伊朗雖然因為被美國長期制裁而比較缺錢,但軍力卻一直在線。
該國人口是沙特的兩倍還多,擁有遠比沙特更完善的工業和軍工體系,甚至農業也比沙特發達(沙特糧食大部分依賴進口)。
而沙特雖然有著舉世聞名的鈔能力,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個家喻戶曉的缺點:不擅打仗。
無奈的沙特
2011年,一股顏色革命的浪潮從突尼斯開始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該事件被西方國家稱之為「阿拉伯之春」。
這股浪潮造成了大量阿拉伯國家的動亂,沙特旁邊的也門共和國也不例外。
也門在這場風暴中陷入內戰,總統薩利赫被轟下台後心有不甘,隨後又支持一支地方軍閥武裝對新總統哈迪發起攻擊,企圖一舉奪回大位。
而這支地方武裝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胡塞武裝。
不過也門本身是一個發展非常落後的國家,國土面積和我國四川省差不多,這裡的地方武裝自然是上不了台面的。
胡塞武裝物資匱乏裝備落後,連統一的制服都湊不齊,所以一直被外界嘲諷為「拖鞋部隊」。這個外號不僅畫面感十足,內容還十分準確。
然而通過顏色革命上台的政府向來戰力堪憂,也門總統哈迪愣是被這支拖鞋軍打到流亡沙特。胡塞武裝大有在也門改朝換代之勢。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跟沙特和伊朗兩個中東大佬有關係嗎?
關係很大。
我們來捋一下這個局面:
- 胡塞武裝的國際立場是反美,伊朗也是反美;
- 沙特是親美。
- 胡塞武裝的宗教派別是什葉派,伊朗也是什葉派;
- 沙特是遜尼派。
- 胡塞武裝符合伊朗輸出什葉派革命的需求,他們老早就開始眉來眼去;
- 沙特和伊朗是世仇。
如果以上三點對沙特來說還僅僅是理論上的威脅的話,那麼下一點就是實打實地被人拿刀架到脖子上了。
沙特的石油產區主要集中在波斯灣地區,它們出海有兩條路:
一條是從波斯灣出霍爾木茲海峽去往亞洲和美洲方向,
一條是出霍爾木茲海峽後再繞回來通過曼德海峽進紅海,然後過蘇伊士運河去往歐洲。
這裡面就涉及到兩個咽喉地帶:霍爾木茲海峽和曼德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抓在伊朗的手裡,曼德海峽則在也門的勢力範圍內。
如果也門真被伊朗的什葉派小兄弟拿下了,那沙特的這兩個咽喉要地就算是徹底掐在宿敵手裡了,以後的被動局面可想而知。
所以當也門總統哈迪灰頭土臉地跑到沙特時,沙特的王爺們就意識到問題並不簡單。
不過事情似乎也不複雜,因為對手不過是一支穿著拖鞋的也門地方武裝而已。
我堂堂阿拉伯世界領袖,全球軍費排名前五的沙特,捏死一支山裡的「草台班子」還不是手到擒來嗎?
於是本著「動不了伊朗還動不了你?」的思路,沙特決定主動出擊,揮軍南下,一舉剿滅胡塞武裝這個巨大的隱患。
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沙特此舉不僅得到了海灣諸國的熱烈響應,還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大力支持。
於是在2015年初,海灣各國在沙特的領導下組成了多達15萬人的海灣聯軍。他們在西方裝備的加持下氣勢洶洶的殺入也門,直奔「胡塞拖鞋軍」而去。
具體的戰爭過程在這裡就不贅述了,反正從2015年打到現在,胡塞武裝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西方裝備,並佔領了包括也門首都薩那和曼德海峽港口荷台達港在內的關鍵地區。
另外在這個過程中,原本胡塞武裝的盟友也門前總統薩利赫還因為暗中勾結沙特被胡塞武裝給辦了。
這下胡塞武裝真成老大了。
他們去年還在首都薩那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
經過海灣老鐵們8年多的「栽培」,這支武裝已經從當初的那個「拖鞋軍」發育成了正規的現代化軍隊。其陸地軍事實力已經和大部分中等國家相當。
對於沙特我真的想說一句: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沒有金剛鑽咱就別攬那瓷器活了吧。
另外,2016年沙特和伊朗的斷交也和也門戰爭有著很大的關係。
當時一個也門的黑客竊取了沙特政府的機密文件並在網絡上進行了公開,裡面就爆出了沙特意圖顛覆伊朗的一些計劃,結果引發了伊朗國內的反沙浪潮。
在一片混亂中,沙特駐伊朗大使館被砸,一名沙特外交官身亡,兩國就此斷交。
這是兩國歷史上的第三次斷交。
從這一系列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沙特的處境:
自己的戰鬥力拉胯,還攤上了一個非常不理想的安全環境,周邊蹲著一群和自己不對付的什葉派國家,海峽對岸還虎視眈眈著一個武德充沛的伊朗。
這樣的結果就是沙特在安全問題上非常依賴外部力量的幫扶。
長期以來,這個外部力量就是美國。
逼到牆角
美國是世界霸主,跟著他混,保個平安看起來還是很輕鬆的。
雖然「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沙特擁有「天上掉下來的石油」,所以對於沙特來說,高價雇保鏢這種事問題不大。
只不過美國對當保鏢是不感興趣的,他只對當爹感興趣。
錢多有什麼用?錢對於美國來說不過是美聯儲放出來的屁,要多少有多少。所以美國除了收沙特的錢,還要求沙特為自己做事。
除了各種臨時的指示外,美國對沙特的要求主要有兩個:
- 保證歐佩克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以此維護美元在世界上的硬通貨地位。
- 配合美國在中東的政治佈局,按照美國的安排行事。
第一個要求問題不大,大家都愛美元。沙特用美元交易,在賺到美元的同時還維護了美元的地位,雙贏。
但第二個要求就不那麼令人愉快了,因為它涉及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另一個比伊朗更大的敵人:以色列。
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也是積怨已久,他們之間除了宗教矛盾外還有領土爭端。
二戰後聯合國和英國同意在當時的英殖民地巴勒斯坦讓猶太人復國,此舉引發了阿拉伯國家的眾怒。
幾十年下來光是阿拉伯各國跟以色列(以及他的盟友)打的中東戰爭就有五次。
說起來以色列所處的安全環境比沙特要惡劣得多,不過這個國家非常能打,面對阿拉伯國家的進攻從來都是「你們一起上,我趕時間」,幾十年下來愣是沒吃虧,反而還成了該地區的一方霸主。
不過長期的戰爭肯定會積累起無邊的血海深仇。
現在沙特要做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帶領大家對抗什葉派的伊朗,這沒問題。但沙特同時還要依靠美國的保護,而以色列又是美國的爹,這就有問題了。
這種不清不楚的關係很快把沙特推到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美國在中東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就是推動以色列與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實現關係正常化。
在這件事上,美國對沙特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帶個頭與以色列建交,給其他阿拉伯國家打個樣。
而這個要求讓沙特非常尷尬。
拋開各種歷史恩怨和宗教矛盾先不談,就說一個現實的問題:巴勒斯坦到現在都還沒能建國。
巴勒斯坦建國不僅是阿拉伯世界的訴求,也是聯合國的決議。
但是現在聯合國划給巴勒斯坦的大量土地被以色列佔據,同時美國還一直否決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的申請。
這個現狀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阿拉伯世界也一直對此事義憤填膺。
在這種情況下你讓沙特去帶頭跟以色列和好,這不是把人往火坑里推麼?
但是沙特有選擇嗎?
沒有。
你連也門的一個地方武裝都搞不定,以色列和伊朗兩個大佬哪個你惹得起?失去我美利堅的保護,不怕以後他們一拳把你打飛?
所以沙特仗著油霸的地位偶爾鬧鬧情緒可以,但要真在美國的核心利益上一意孤行,那麼美國隨時可以把他扔在這裡自生自滅,必要的話還可以過來加把火。
不過這個世界是複雜的,以色列現在最大的敵人並不是這些和自己積怨已深的阿拉伯國家,而是這些阿拉伯遜尼派的敵人:伊朗。
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對以色列非常敵視,伊朗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甚至希望把以色列趕出巴勒斯坦地區。
而以色列也針鋒相對,不僅在1996年和土耳其簽署了讓伊朗惱火的《土以軍事協議》(該協議以兩國共同防禦敘利亞、伊拉克、伊朗為目標),還一直配合美國對伊朗進行制裁,甚至屢次要求美國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
這裡面最敏感的就是伊朗核問題。
以色列國土狹小,對核威脅十分敏感。該國和美國一直在指責伊朗研發核武器,並屢次以此為藉口對伊朗發出戰爭威脅。
雙方你來我往地秀肌肉,現在已經走到了兵戎相見的邊緣。
那麼伊朗對西方勢力是個什麼態度呢?
如果說沙特是被一步步的逼到牆角,那麼伊朗就是一直生活在牆角。他們沒有沙特那麼多的彎彎繞繞,對西方的態度從來都很簡單:老子跟你拼了。
這裡是叢林世界,想活命,首先得不要命。
在這個情況下,中東的局勢就比較微妙了。
- 對於那些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來說,伊朗是異端,沙特是對付異端的帶頭大哥。
- 但對於整個伊斯蘭世界來說,伊朗是對抗西方威脅的中流砥柱,沙特則看起來像個立場不堅定的騎牆大佬。
在這種微妙的關係下,如果美以兩國不是逼得那麼緊,沙特還能打打馬虎眼糊弄過去,但現在的情況是這兩個國家步步緊逼,眼瞅著就要攤牌了。
而且因為幾年前的「卡舒吉事件」和近期拒絕配合美國增產石油的行為,沙美之間氣氛也沒有以前那麼和諧了。
所以現在的沙特已經沒有了糊弄的空間,他不得不去面對一個艱難的選擇:
是背叛美國讓自己徹底失去安全保障,還是背叛同胞讓自己徹底失去在阿拉伯世界立足的資格?
現在回過頭看,美國人的離岸平衡術可以說是玩得爐火純青。
他們一邊用伊朗威脅沙特就範,一邊又聯合以色列隨時準備攻擊伊朗,整個中東都被來自西方的強大力量攪得無法喘息。
但我們換個角度想一想,沙特和伊朗在受西方壓迫這個事情上的性質其實是一樣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這哥倆鬥了那麼久,最終卻是同病相憐。
不過按照這個邏輯,如果這兩個中東大佬能夠團結起來,哪怕只是暫時團結,不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隨意被外人拿捏了嗎?
理性的看,無論歷史恩怨如何,對於他們來說當下的現實確實是合則兩利,鬥則兩傷。
這個道理他們懂嗎?
當然懂,而且這兩年雙方其實一直在動這個心思,只是多年的積怨又豈是輕易可以消解的?
那怎麼辦呢?
面對這種艱難的破冰局面,就需要中間人上場了。
中間人的存在可以給矛盾尖銳的雙方留出足夠的台階和緩衝空間,讓他們可以充分的交換意見,在不斷的磨合中慢慢向共同的目標靠近。
那他們去找中間人了嗎?
找了。
2020年1月3日,伊朗重要軍事人物卡西姆.蘇萊曼尼將軍飛抵伊拉克巴格達機場。
他此行的目的是專程向伊拉克總理邁赫迪傳達伊朗給沙特的回信,因為此前伊拉克向他們傳達了沙特方面發出的信息。
沒錯,沙伊兩國選的這個中間人就是伊拉克。伊拉克是兩邊都信得過的國家,離得又近,過來當一下兩國的傳話筒再正常不過。
結果蘇萊曼尼剛下飛機就被美國的無人機刺殺身亡,連同一起被害的還有前去接機的伊拉克民兵組織領導人穆哈迪斯。
對於伊拉克來說,這是奇恥大辱。該國隨即爆發大規模反美示威,議會更是喊話要驅逐駐伊美軍。
然而伊拉克總理邁赫迪真正能做的,僅僅是公開表示美國的此次政治暗殺沒有得到伊拉克的允許。
中間人不是那麼好當的。
沙特和伊朗的關係走向是牽動整個中東乃至全球的大事,把中東當成「自家客廳」的美國自然不會允許你們關起門來自己解決。
所以想在這個問題上當中間人,除非你有足以頂住美國壓力的實力,否則最好不要來蹚這個渾水。
那麼誰有這個實力呢?
放眼中東,沒有。
所以在「中東+西方」的框架下,這是一盤死棋。
不過在我們走到絕境的時候,要永遠記住四個字:格局打開。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中東地區和西方國家,還有東方。
柳暗花明
2001年,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該組織的宗旨包括加強成員之間的友好互信;維護地區和平、安全和穩定;推動建立更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開展包括政治、經濟、國防…等各個領域的合作;等等。
簡單的說這就是一個全方位合作的政府間國際組織。
該組織成立之初有5個成員國,發展至今成員國數量已達9個,同時還有3個觀察員國,以及14個對話夥伴國。
這9個成員國的人口總和有32.5億,佔全球人口約43%;國土面積總和為3672萬平方公里,佔到全球陸地面積的23%。
作為對比,北約的人口總數為9.55億,國土總面積為2684萬平方公里。
目前上合組織的工業增加值已經持平北約,掌握的能源則超過了北約。
這些數據意味著什麼呢?
這意味著上合組織有著很強的反西方制裁的能力。
只要加入了上合組織:
- 要貨物有貨物(中國工業品);
- 要能源有能源(俄羅斯和中東的石油天然氣),以後甚至還有中國電網出國直接給你送電能;
- 要高端武器有高端武器,不管是五代機還是神盾艦(中國產或俄國產),統統有貨;
- 甚至連支付系統都可以繞開西方SWIFT直接使用中國的人民幣結算系統CIPS。
當然了,大家抱團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和誰對抗。自由市場自由選擇,正常情況下各自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和服務就行,沒有必要防這防那。
但問題是西方特別喜歡仗著自己優勢的政治經濟地位去制裁別人,做個買賣好像給你多大恩惠似的,一不高興就卡你脖子。
他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契約精神和空氣也差不了多少。
在這種情況下,上合組織就非常有用了。他可以讓成員們在落難的時候多一個寶貴的選擇,不至於被西方國家隨隨便便就拿捏致死。
需要強調的是,加入上合不等於和西方決裂,中國主導的合作從來不會強迫你選邊站,只是給你多一個選擇。
而有了更多的選擇,大家的腰桿子自然也就硬了不少。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近期西方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西方國家在制裁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這個制裁效果非常有限,起碼有80%是無效的。
比如說西方車企制裁俄羅斯造成了該國市場出現了100萬輛汽車的缺口,然後中國車企便蜂擁而至,有些中國車企在俄羅斯的銷量增幅甚至達到了百分之好幾百。
這與其說是制裁俄羅斯,不如說是助攻中國。
可以這麼說,在上合組織的框架內,絕大多數東西都不缺,西方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通過經濟制裁去隨意欺壓他國了。
所以想加入上合組織的國家不少,甚至還包括土耳其這樣的北約成員。
而對於長期被西方制裁的伊朗來說,這個組織更是雪中送炭般的存在。
經過多年的努力,在今年的2月7日,伊朗總統萊西正式簽署命令,要求實施有關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組織的法律。這也標誌著伊朗正式成為上合的一員。
巧了,沙特也想加入。
這並不奇怪,中國是一個童叟無欺的合作者,跟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關係都不錯,這裡面既包括伊朗也包括沙特。
就在美國對沙特越來越刁難,軍備銷售的附加條件越來越多的時候,中國仍然堅持「在商言商」的初心、「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則以及「買賣不成仁義在」的態度在和沙特合作。
現在美國向阿拉伯國家賣武器要看以色列高不高興,而中國只看錢夠不夠。
這種質樸的交易風格讓沙特大受感動,他們隨即打開賬戶,近期又購買了包括300架無人機在內的大量裝備,甚至還瞄上了中國的先進戰艦(052D)和第五代戰鬥機(FC-31)。
對於沙特來說,加入這樣一個誠信賣家主導的大型組織當然不會虧,以後跟美國討價還價也更有底氣。
2022年9月的上合峰會批准並同意了埃及、沙特、卡塔爾等8個國家為對話夥伴。之後沙特也表達了希望能夠盡快成為組織成員國的意願。
這個場面看著非常有趣,伊朗和沙特這對宿敵眼瞅著就要坐到一張桌子前吃飯了。
為此一開始還出現了一些矛盾,不過矛盾歸矛盾,既然都想加入上合,就說明兩國都有著一個共同的訴求:
擺脫西方的壓迫,在西方制定的遊戲規則之外尋找更多的生存空間。
這個訴求是非常現實的,因為現在中東的形勢已經越來越嚴峻。
今年1月份,以色列再次找到美國討論了和沙特關係正常化的問題,對沙特的新一輪施壓又開始了。
另一邊伊朗的日子也不好過。
在1月29日凌晨,伊朗的一家軍工廠遭到空襲。而就在同一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公開表示不排除採取軍事行動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的可能性。
2月份,美國與海合會(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舉行會議,討論了伊朗的威脅,重申了長期合作的戰略和共同對付伊朗的目標。
然後沒過多久以色列就開始在約旦河西岸驅逐阿拉伯人,擴建自己的定居點,一點面子也沒給沙特留。
於是沙特繼續陷在死循環中,一邊是伊朗的威脅,一邊是美以的緊逼,自己這個「聖城守護者」的地位越來越尷尬。
不過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伊朗訪華了。
在上合組織的框架下,伊朗是沙特的「前輩」,組織需要讓伊朗去接受沙特這個「新人」,共同應對當前的危局。從事情後來的發展看,這次的訪問非常成功。
結束訪華行程後,伊朗公開譴責美國才是造成中東危局的罪魁禍首。
當然了,美國不會理會伊朗的聲音,他們的國防部長在3月份又去中東轉了一圈,為「伐伊大計」做著積極的準備。
此時中東的上空已經戰雲密布,說起來俄羅斯本來也是能夠影響該地區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他們現在的這個情況估計也只能在精神上鼓勵一下大家了。
現在唯一還有能力為中東戰車踩下剎車的只有中國。
實力足夠,又深得各方信任,中國確實是斡旋沙伊兩國的最佳中間人。
現在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去承擔這個責任?
客觀的說,面對一個地區的危局,「當和事佬」並非大國的唯一選項,你也可以選擇袖手旁觀,甚至火上澆油。
比如說美國對各個地區的戰略就一直是挑撥和制衡。雖然不地道,但確實也符合美國的利益。
讓這些國家鷸蚌相爭,自己漁翁得利,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在殘酷的叢林世界里,這是一條很現實的道路。
而中國也生活在這個叢林裡,而且對「殘酷」的體驗不輸任何一個國家。那麼中國會和美國選擇不同的道路嗎?
注定的道路
中國在近年來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人類命運共同體」。
提出這樣的概念,既和我們的文化底蘊有關,也和嚴峻的客觀現實有關,不過最根本的,還是在於我們的經濟結構。
一提到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我們會首先想到一個稱號:世界工廠。
能夠獲得這樣的稱號,說明我們擁有全球最高的生產效率和最完善的產業鏈集群,這一點大家都清楚。
不過我們往往會忽略這個稱號所包含的另一層含義:勤勞致富。
中國的財富,主要是靠自己辛勤勞動掙來的,而不是去搶來的。我們能成為全球製造業的中心,主要是因為工作高效,而不是船堅炮利。
一個老實巴交的打工人最想要的就是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如果到處都是劫匪盜賊,那這活就沒法幹了,到時候還能不能見到上下游的買賣各方都不一定。
所以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期待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和氣生財。
然而在叢林世界裡,這個夢想並不容易實現,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奢望。
不過中國別無選擇,打工人只能往這個方向去努力,能交一個朋友是一個朋友,能消除一個爭端是一個爭端。
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今天,這個選擇尤為緊迫。
因為只有大家攜起手來共克時艱,一起把生產效率提上去,把生意做起來,才有可能度過這個困難時期。
而美國則是另一套邏輯。
對於他們來說,在經濟困難的時候去追求團結並非唯一的選擇。
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經濟都這麼困難了,還不團結,還要鬥來鬥去,豈不是會變得更窮?
從整體上看確實是這樣,但如果只考慮自己這一畝三分地的話就不一定了。
對於一個個體而言,靠合作創造更多的財富還是靠搶劫獲取更多的財富,效果是一樣的,只要你的拳頭夠硬。
美國和中國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濟結構,他們的國家財富主要來源於美元霸權。
諸如強迫中東地區用美元結算石油,開動印鈔機搜刮全球財富之類的操作,跟明搶其實也沒什麼區別了。
所以美國的財富密碼不是提升效率,而是提升軍力。
在這個邏輯下,美國沒有必要去彌合這個世界上的爭端。你們越亂越好,你們互相之間鬥得越凶,就越需要我,給我送錢的時候也就越老實。
這就是盎撒人的傳統藝能:均勢政策。
從功利的角度來說,美國這個路線見效更快,主動權也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裡。
不過一旦選擇了這種搶劫路線,這個國家就和「主持公道」不沾邊了,他們在國際上的一切行為都充斥著精緻的損人利己精神。
所以我們就會發現,西方國家只對自己陣營內部的和平穩定感興趣,對於其他地方,不去搗亂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正是這種不同的處事邏輯決定了中美兩國會在國際關係的處理中走上不同的道路。
選擇
面對咄咄逼人的美國,沙特在3月初開出了自己的價碼:要求美國提供安全保障並幫助其發展民用核計劃。
美國認為沙特提的這兩個要求是達成協議的「艱巨障礙之一」,不難看出這些要求的具體內容是比較苛刻的,沙特這次開出的價碼很高。
有談判經驗的朋友都知道,有時候開高價的目的並不是真的為了拿到那個高價,而只是為了委婉的表示拒絕。
沙特的腰桿子怎麼突然就硬起來了呢?
答案很快揭曉:經過中國這段時間保密性極高的大力斡旋,沙特和伊朗在3月10日突然宣佈和解。
對於沙特來說,這讓原本已經走入死衚衕的棋局在一夜之間滿盤皆活。
既然伊朗不再是威脅(至少目前不是),自己也就沒有必要為了尋求保護而去接受美國的施壓,做得罪阿拉伯兄弟的事情。
而沙特與伊朗的和解同時也意味著整個阿拉伯世界與伊朗的和解,這導致美國如果再想聯合以色列進攻伊朗,就不可能像預想的那樣獲得阿拉伯世界的支持,甚至連中立的態度都得不到。
所以美國年初在中東的這一通佈局可以說是全部打了水漂。
而對於中東地區來說,好消息才剛剛開始。
就在沙伊兩國宣佈和解的當天,打了七八年的死對頭胡塞武裝就馬上對沙特釋放善意,公開表示兩國是「兄弟」,戰爭並非因沙特而起。
如此沙特在曼德海峽被卡脖子的風險煙消雲散,他們從也門戰爭中抽身出來指日可待,也門的內戰也看到了停火的曙光。
另外黎巴嫩國內什葉派武裝和遜尼派政治家之間的矛盾也將因為背後大佬的和解而走向緩和。
遠在東南亞的伊斯蘭國家馬爾代夫則在同一天宣佈和伊朗恢復外交關係。
伊朗支持的敘利亞政府也在一夜之間獲得了更多阿拉伯國家的認可,突尼斯在沙伊和解的第二天便宣佈計劃與敘利亞恢復外交關係。
突尼斯總統與外長討論與敘利亞復交事宜:
而此次和解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阿拉伯國家突然都站到伊朗這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美以兩國對伊朗動武的可能性。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問了,美國對伊朗動武關其他阿拉伯國家什麼事?
關於這個問題,看看受美國「庇護」的歐洲現在被霍霍成什麼樣就懂了。
中東的主要國家如果陷入戰亂,中東的局面只會比歐洲更亂,各國的命運只會比歐洲諸國更慘。
看到歐洲某些國家被美國砍斷能源動脈都不敢吭聲的樣子,其他國家怎麼可能沒有想法?
而且如果伊朗真的敗了,今後誰來做伊斯蘭世界抵抗西方勢力的中流砥柱?
沒有了伊朗這個西方眼裡的「刺頭」,西方國家還會對沙特等海灣國家這麼和善嗎?
這筆賬沙特還是算得過來的。
所以沙特雖然和伊朗有矛盾,但他絕對不希望在這裡展開一場大戰。
天下苦美久矣,「好好過日子,不要成為另一個歐洲」是所有中東國家的共同期盼。
根據最新的消息,3月15日-19日,中、伊、俄三國海軍會在霍爾木茲海峽外的阿曼灣舉行「安全紐帶-2023」海上聯合軍演。這為近期中東局勢的穩定又加了一道保險。
事實上沙特現在已經開始展望未來了,在確認霍爾木茲海峽和曼德海峽兩個出海口安全後,他們就興致勃勃的拋出了宏偉的海軍建設計劃,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向中國大量購買先進的主力驅逐艦。
在阿聯酋參加防務展的052D驅逐艦:
該計劃若能實現,沙特便會一躍成為世界一流的海軍強國,再也不用在安全問題上仰人鼻息。
不過道路總是曲折的,這個計劃剛剛傳出就遭到了美國的施壓。
正如上文所說,美國需要的是一個混亂的世界,所以他們當然不會坐視中東地區就這麼順利的開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所以沙特的「成長之路」還很長,不過既然已經有了希望,障礙就早晚會被跨過。
結語
長期以來,這個世界的主流聲音都來自於西方國家。他們擁有著對這個世界的最終解釋權,我們甚至很難感覺到還有其他文明體系的存在。
《文明的衝突》作者塞繆爾·亨廷頓將世界文明分為了八大體系,分別是:
中華文明(儒家文明)、西方文明(盎撒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文明、佛教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也有說法把日本神道教文明從東亞儒家文化圈單獨划出來作為第九大文明)
這個劃分方法雖然存在一定的爭議,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是毋庸置疑的客觀現實。
其中西方文明只有不到10億人口,他們嗓門雖大,但他們不是世界。
同在一個星球上,其他文明也有生存和說話的權利,不能總是被盎撒人堵著嘴吃啞巴虧。
不過道理雖然是這麼個道理,但這裡畢竟是叢林世界,所有的權利都需要靠自己去爭取。
而要爭取權利,首先得覺醒。
所謂「覺醒」,就是意識到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來把握,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西方的庇護來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列強不是慈善家,你去依靠他們的庇護,就要接受他們的指揮;接下來就會被他們滲透;再接下來整個國家就會成為被買辦控制的傀儡;最後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去充當炮灰,為他們的利益戰至最後一人。
國際交往以國家利益優先,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但卻可能有永遠的走狗。
因為一個國家一旦完全放棄自主權,就很難再次翻身。正所謂「一日為狗,終身汪汪」,除非自己內部爆發徹底的革命。
所以,擺脫對列強的依賴,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這是現在每個國家都要面對的課題。
這條道路雖然艱難,但至少不會讓你成為一條任人宰割的走狗。
而且在這條道路上,你們並不孤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