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銀行業持續爆雷,「接盤俠」快不夠了

哈力克

 3月13日,美國馬薩諸塞州韋爾斯利,在硅谷銀行外排隊的人群

苦苦找尋買家兩周後,3月26日,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宣佈,第一公民銀行股份公司將接手硅谷銀行的所有存款和貸款,以165億美元的折扣價收購硅谷過橋銀行約720億美元的資產。

最初誰也沒想到,一紙公告成為硅谷銀行關門的導火索,也讓美國眾多區域性銀行搖搖欲墜。愈「燒」愈旺的恐慌情緒不斷發酵,從北美蔓延至歐洲大陸,引發歐美銀行業危機。

歐美銀行股悉數大跌;瑞士信貸(以下簡稱「瑞信」)終結了167年的獨立經營歷史;德國最大貸款機構德意志銀行創三年來最大盤中跌幅,3月以來市值蒸發超四分之一。

硅谷銀行以及瑞信的風險處置有了進展,但眾多銀行依舊存在類似問題,美國監管當局政策的反復搖擺讓市場不知所措,美聯儲也在不斷加息。多位受訪人士認為,硅谷銀行和瑞信是率先出險的機構,但或許並不是最後一波。

硅谷銀行「速死」

3月7日,剛宣佈連續五年登上福布斯年度美國最佳銀行榜單的硅谷銀行,即將親手釀造一場金融風暴。

3月8日,因為出售210億美元的證券導致18億美元虧損,硅谷銀行宣佈,將通過股權融資籌集22.5億美元彌補。因擔心銀行出險,許多企業大額轉出存款,硅谷銀行出現了嚴重擠兌,後續兩天也未能扭轉失控局面。3月10日,硅谷銀行被關閉。

硅谷銀行已經運營了40年,是美國第16大銀行,也是硅谷最重要的商業銀行。總資產在2022年底已達到2090億美元,存款總額約為1754億美元。客戶主要是科技初創企業和風險投資機構,曾服務過Facebook、Twitter等明星企業。

市場對硅谷銀行破產感到突然,但據英國《金融時報》稱,英國央行在硅谷銀行倒閉之前的18至24個月里,一直在關注該行的「集中度風險」及其貸款和存款賬目之間的「客戶重迭」,並曾向美國監管機構發出警告。據《華爾街日報》19日報導,早在2019年1月,美聯儲就向硅谷銀行發出了針對其風險管理系統的警告,但不清楚是否要求其確保問題得到解決。從結果來看,這些未能引起重視。

國元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楊為敩表示,硅谷銀行激進的資產結構成為了問題的引線。「硅谷銀行資產結構太過集中,資產期限也太長。加上負債端的客戶群體也相對集中,主要都是科創,這是負債端的不穩定來源。」

此外,硅谷銀行的內控也有問題。據英國《每日郵報》稱,2022年4月,硅谷銀行首席風險官勞拉·伊蘇列塔離職,導致該職位空缺長達8個月。美國政府數據顯示,硅谷銀行在破產前,向該行高管、董事和主要股東及其相關利益方提供的貸款在2022年最後三個月達到2.19億美元,環比增加了兩倍多,創下最高紀錄。

業內普遍認為,風險真正的推動者是高企的美國利率。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美聯儲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加息7次,累計加息幅度達到425個基點。

「在連續加息的環境之下,各家銀行在美債上的配置大概率浮虧,硅谷銀行砍了一部分美債,率先兌現了部分虧損。加上信心喪失,一旦造成了恐慌,所出現的擠兌會使得所需的保證金比例大幅升高。就此來看,硅谷銀行的失敗和當年的雷曼兄弟之間有異曲同工之處。」楊為敩說。

按照FDIC說法,3月13日起,會對硅谷銀行所有投保存款進行償付,每位儲戶可獲得最高不超過25萬美元的保險。這就意味著,超過25萬美元的部分將無法賠付。然而,硅谷銀行的大多數儲戶都是初創公司,他們放在銀行的融資款遠超過這個數額。

這些公司的生存危機引起了風投機構密切關注。據外媒報導稱,3月11日,約125家風投公司簽署聲明,呼籲限制該銀行倒閉的影響,並避免科技公司陷入更毀滅性的境地。

施壓頗有成效。當地時間12日晚,美國財政部、美聯儲、FDIC就硅谷銀行倒閉事件發佈聯合聲明。除了宣佈總部位於紐約市的簽名銀行已被關閉外,還表示,從3月13日星期一開始,儲戶將可以支取所有的存款。與硅谷銀行破產相關的任何損失都不會由納稅人承擔。但股東和一些無擔保債券持有者將不受保護。

「這一聲明應該能夠遏制住硅谷銀行的存款擠兌現象。此外,這一聲明也有助於抑制美國其他中小銀行可能面臨的類似衝擊。由此看來,硅谷銀行成為第二個雷曼兄弟甚至引發美國金融海嘯的可能性已經顯著下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瑞信的內憂與外患

硅谷銀行的爛攤子還未收拾乾淨,瑞信也來「湊」熱鬧。

當地時間3月14日,瑞信在2022年年度報告中稱,在2022和2021財年的報告程序中發現「重大缺陷」,事關未能在財務報表中設計和維持有效的風險評估。並表示,這兩年「集團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不起作用,管理層還因此認定,我們的披露控制和程序無效」。

這些問題由普華永道發現。該機構審計了瑞信2022年度財務報表。據其3月21日發佈的一份獨立聲明顯示,瑞信的管理層未能在其現金流量表中,對非現金類項目的分類和呈現的完整性進行設計和維持有效控制。

內憂已擺上台面,「外患」也未缺席。

3月15日,瑞信第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總裁庫達里(Ammar Al Khudairy)對媒體表示,將不再對瑞信注資。因為一旦持股比例達到10%及以上,會面臨不同於之前的監管規定。目前,沙特國家銀行對瑞信的持股已經達到9.88%。

受美國硅谷銀行倒閉風波、瑞信內控問題以及大股東拒絕繼續注資等多重因素影響,恐慌情緒升溫。

3月15日,瑞信股價報收1.7瑞郎/股,跌幅達24%,刷新瑞信上市以來單日最大跌幅。與此同時,瑞信債券的一年期信貸違約掉期(CDS)由14日的835個基點飆升至1000個基點附近,升至歷史最高水平,約為瑞銀一年期CDS價格的20倍,德意志銀行的10倍。CDS價格越高,代表投資者對其違約擔憂越嚴重,違約概率越大。

15日晚,瑞士國家銀行(SNB)和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就市場不確定性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如有必要,瑞士國家銀行將為瑞信提供流動性支持。16日,瑞信表示,計劃以優質資產提供全額抵押,向瑞士國家銀行借入最高500億瑞郎資金。

瑞信自救三天無果後,3月19日,瑞銀敲定收購瑞信,其近167年的獨立經營將成為歷史。據瑞銀公告,這是一次全股票收購交易。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的股東將獲得1股瑞銀股份,相當於每股0.76瑞郎,總價30億瑞郎(約32億美元)。以17日收盤價估算,瑞信的市值約為74億瑞郎,相當於瑞銀以四折「拿下」瑞信。

不過,畢竟作為一家成立於1856年的老牌銀行巨頭,瑞信品牌效應依舊強勁。據瑞士《金融與經濟報》24日報導稱,瑞銀至少將保留瑞信品牌三到四年。

瑞信屬於第一層級的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G-SIB)。到2022年底,其資產約為5800億美元,是硅谷銀行規模的兩倍多。然而過去十年來,瑞信深陷一系列醜聞和動蕩,甚至涉嫌刑事案件。

2021年,瑞信連續遭到暴擊。金融科技公司Greensill Capital破產,致使瑞信持有其債券的100億美元基金遭凍結,最後僅追回70億美元。對衝基金Archegos Capital爆倉創下「史上最大單日虧損」,瑞信損失約55億美元。兩次重大投資失敗,瑞信業績虧損嚴重,2021年,瑞信淨虧損16.26億瑞郎,為2018年以來的首次虧損。此外,因涉嫌為罪犯客戶提供洗錢幫助,2022年,瑞信成為瑞士歷史上第一家在刑事案件中被判有罪的大型銀行。

為了扭轉頹勢,重振旗鼓,瑞信更換了管理層,2022年7月,Ulrich Koerner臨危受命,擔任瑞信CEO。然而,最新年報顯示,該行2022年歸屬於股東淨虧損為72.93億瑞郎,這是該行自2008年以來最嚴重的年度虧損,也是連續第二年出現虧損。瑞信預計,2023 將進一步「大幅」虧損。

「瑞信本身的問題是,相關業務已經出現了比較多的虧損,也存在由於業務不合規被處罰,但這些事情並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加上遇到不斷加息的外部環境,流動性收緊,財務成本上升,處理起來就越來越困難,最終不得不暴露風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說。

以瑞信最突出的資產流失問題來講,儘管2022年10月瑞信宣佈了一系列改革計劃,包括重組旗下投資銀行、增加資本金等措施。但資產流失現象依舊嚴峻。據瑞信2022年年報,去年有超過1200億瑞郎(約合1299億美元)的資產流出瑞信,僅在第四季度就達到1105億瑞郎。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的資產外流發生在資產管理等核心業務。

《華爾街日報》曾提到,瑞信曝出風險後,每天面臨高達100億美元的客戶資金流出,另據晨星公司數據,3月13日~3月15日,瑞信在美國和歐洲的管理基金淨流出超過4.5億美元。

美國保儲戶,瑞士救銀行

除了確保硅谷銀行儲戶存款不受影響外,12日,美聯儲還公佈了一項能改善銀行流動性的救助計劃,通過提供額外資金,以幫助確保銀行有能力滿足所有存款人的需求。額外資金將通過BTFP(銀行定期融資計劃)發放。

具體來看,BTFP向銀行、儲蓄協會、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符合條件的存款機構提供長達一年的貸款,並允許機構使用美國國債、機構債券和抵押支持證券以及其他合格資產作為抵押品。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機構提供的抵押品將按照面值估值。「這相當於沒有抵押率,抵押多少錢資產,就能貸出多少錢。存款機構可以獲得比市場融資更多的資金,融資政策大幅放鬆。」楊為敩說。

楊為敩進一步表示,美聯儲只是象徵性地收取利率,給銀行提供流動性,是為了防止儲戶存款流失。BTFP與其他貨幣工具不同的是,其規模並不是由貨幣當局決定,而是由銀行需求決定。有點像我國的常備借貸便利(SLF)貨幣工具。

跟2008年金融危機救市相比,楊為敩認為此次美聯儲相對克制。「並沒有出台大規模的救助計劃,BTFP也是定向的,可能與美聯儲還比較忌憚通脹有關。」

與美國監管部門迅速關閉硅谷銀行不同,瑞士聯合多部門盡力撮合,支持瑞銀收購計劃。據悉,瑞銀和瑞信的這次收購交易是在瑞士聯邦政府、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和瑞士國家銀行的支持下實現的。

瑞士國家銀行表示,除了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現有的貸款工具獲得流動性之外,瑞銀和瑞信還可以根據緊急條令,獲得瑞士國家銀行1000億瑞郎(約1080億美元)的流動性援助貸款,由聯邦政府違約擔保支持。同時,瑞士政府還將提供最高90億瑞郎的擔保,以應對收購瑞信資產可能對瑞銀造成的潛在損失。

趙錫軍認為,從目前歐美監管部門應對情況來看,都是出手採取措施,試圖來控制住事態變化,但措施有所差異。

「美國的做法是放棄銀行,保住存款人的利益。目的是給予市場信心,不至於引起恐慌。瑞士是讓另一家大銀行去收購出問題的瑞信,實際上是希望能夠保住銀行,但是收購過程中大幅度壓低了瑞信估值,實際上是犧牲了投資人和股東的利益。通過低成本收購,防止風險擴散。」趙錫軍進一步表示。

瑞信估值被壓低至四折收購,折價部分顯然就由瑞信原股東承擔。目前瑞信前兩大股東分別是沙特阿拉伯國家銀行和卡塔爾投資局。

此外,瑞信Additional Tier 1債券持有人也將被「犧牲」。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17日稱,在瑞士政府支持瑞銀收購瑞信後,為了增加瑞信核心資本,面值約160億瑞郎(約合172億美元)的瑞信AT1債券將被完全減記,私人投資者血本無歸。這將是歐洲規模2750億美元的AT1市場最大一次減記事件。

此舉引發瑞信AT1債券持有人強烈不滿,認為違反了《巴塞爾協議Ⅲ》中先股後債的清償順序。有外媒稱,美國不良債務投資者和企業律師正準備為減記事件以及優先償付股東一事起訴瑞士政府。然而,從瑞信AT1債券條款設計來看,輓回損失希望渺茫。

AT1債券是一種常見形式的或有可轉換債券。在債券期限內發生「意外事件」或「生存能力事件」(viability event),則面臨減記。

記者查閱瑞信AT1債券的發行條款發現,資本充足率常用措施已失效,需要一、二級資本工具票據減記,或者從政府部門獲得了特別支持用以改善資本充足率時,意味著出現「生存能力事件」。

正如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在3月23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由於瑞信19日獲得了由聯邦擔保的特別流動性援助貸款,因此該銀行發行的AT1工具的合同條件得到了滿足——政府給予特別支持觸發了「生存能力事件」,繼而AT1債券被完全減記。

儘管此舉有清晰依據,但外溢影響已經顯現。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亞洲一些最大的銀行可能暫停發售AT1債券。歐洲央行也擴大了敞口調查。摸底銀行及其客戶是否面臨因瑞信AT1債券減記事件導致損失的風險。

會出現下一個嗎?

目前,過橋銀行(Bridge Bank)承接了硅谷銀行幾乎所有存款和資產,並正在為其儲戶提供金融服務,多家中國上市公司的存款也已經全部取回。

硅谷銀行的出售也有了定數。自倒閉以來,FDIC一直在為硅谷銀行尋找買家,出售策略也由原先整體打包出售轉變為拆分變賣。第一公民銀行收購破產銀行的經驗豐富,自2009年以來,已經收購了20多家破產銀行,是美國破產銀行的最大買家之一。

而在瑞信方面,有消息稱,瑞士當局和瑞銀力爭最快在4月底完成與瑞信的交易。瑞士國家銀行行長喬丹23日表示,雙方都極力讓收購成功,接下來的兩周至關重要。

冒頭的風險似乎都已經被摁住。但國際評級機構穆迪23日在一份報告中警告,始於硅谷倒閉的銀行業動蕩蔓延至更大範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23日的發佈會上表示,硅谷銀行倒閉後金融狀況收緊,或減緩經濟增長。26日,歐洲央行副行長金多斯稱,「現在的問題是,美國銀行體系和瑞士信貸事件將如何影響歐元區經濟。」這些聲音試圖讓市場正視一個現實問題:衝擊沒那麼快結束。

張明表示,硅谷銀行破產事件不僅僅是孤立案例,它暴露出美國若干中小商業銀行的共同隱患:均存在典型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且資產方大量投資於美國各類高等級信用債券。美聯儲持續加息縮表導致這些中小銀行相關投資出現大量賬面虧損,一旦這些虧損變現,大量中小銀行都會面臨資本金大幅縮水甚至歸零的窘境。

比如,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它的「持有到期」債券佔到總投資的80%,刨除之後的流動性比率就僅剩4%。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自硅谷銀行倒閉以來,第一共和銀行已遭客戶提取存款約700億美元。16日,由摩根大通牽頭的11家大銀行聯手向第一共和銀行存入300億美元,以重拾外界對該行的信心。

此外,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對存款擔保政策的搖擺不定,也讓市場信心受挫。

最初,耶倫曾表示,只有在「將產生系統性風險和重大經濟和金融後果」的情況下,沒有保險的存款才會得到保障。21日,則變為「如果銀行危機惡化,政府準備為存款提供進一步的擔保。」

一天後,耶倫又聲稱,不考慮將聯邦存款保險的範圍擴大到未受保的存款。此番講話令市場震動。美股當日全線收跌,此前反彈的銀行股悉數回落。23日,耶倫再次改口,強調「如有必要,準備採取額外的行動」。

有銀行業人士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耶倫表態反復無常,說明監管當局還沒想好如何結束這場危機,也反映目前形勢還比較複雜。

投資者對銀行前景憂慮不減,離瑞信總部400公里遠的德意志銀行迅速成為市場恐慌情緒的宣洩出口。其信貸違約掉期23日創下單日最大升幅,24日曾一度上漲至222個基點,晚些時候雖回落至208個基點,但仍為2018年底以來的最高水平。

為緩解市場對德意志銀行的擔憂,3月24日,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率先背書,稱沒有理由擔心德意志銀行。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隨後也表示,歐元區的銀行都有彈性。如有必要,歐央行將提供流動性支持。即便如此,當日,德意志銀行股價最終下挫8.53%,報收於8.54歐元。值得注意的是,德意志銀行股價已連續三個交易日走低,3月以來市值下跌超過26%。

多位受訪者認為,目前還不能確定德意志銀行會不會「爆雷」,但可能性仍然存在。

「目前真正的問題可能還是高利率環境,這和2008年如出一轍。美國各家銀行在美債配置上都是虧損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硅谷銀行風險得到控制,但如果美聯儲繼續加息,美債進一步虧損,將會有第二批銀行面臨跟硅谷銀行一樣的局面。」楊為敩說。

此前市場曾一度期待,美聯儲是否有可能因為硅谷銀行危機爆發而停止加息或者減少加息的幅度。楊為敩認為,在理性狀態下,當風險初見端倪之後,擺脫高利率環境應該是解決問題最為根源的辦法。

但3月22日,美聯儲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25個基點至4.75%至5%之間,為2007年10月以來最高水平。這是美聯儲自去年3月以來連續第九次加息。

張明認為,美聯儲這一輪加息的效果在持續顯現。「陡峭的加息會導致債券資產的市場價值大幅縮水。很多金融機構是按歷史成本計價,只有當出售相關資產時,才會暴露潛在的虧損,引發投資者恐慌,機構就可能被擠兌。」

值得注意的是,23日的美聯儲聲明不再包含自2022年3月以來每一份政策聲明中都有的「利率持續上升是合適的」措辭。楊為敩認為,但無論是否再次加息,可以相對確定的是,此輪美國加息已經接近尾聲。

不過,張明表示,2023年加息的節奏與幅度依然可能再度超出市場預期。「硅谷銀行破產將會削弱美聯儲下一步貨幣緊縮速度,但不會改變其緊縮的方向。今年仍有累計50個基點左右的加息空間。」美聯儲布拉德26日也表示,已將美聯儲2023年利率預期提高至5.625%。

趙錫軍提醒,這些已經出險的銀行,在前幾年就已經出現端倪,隨著目前市場流動性收緊,可能會有更多的銀行面臨同樣情況,風險不斷暴露。

張明表示,像硅谷銀行和瑞信可能還不是結束,德意志銀行、第一共和銀行未來還會面臨很大壓力,可能也會有新的機構,逐漸暴露出問題。

張明進一步表示,以美國股市與債市為代表的資產價格調整可能仍未結束,美國與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可能繼續遭遇較大規模虧損。通過各種方式以較低成本實現資產多元化,依然是中國投資者面臨的當務之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