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在全球芯片代工領域,市場佔有率高達60%。2017年特朗普剛剛上任美國總統,為了促成自己在競選時期的主張:「讓製造業回流美國」,特朗普一直邀請台積電到美國擴產。
台積電剛開始也不同意到美國擴產。美國的建設成本、人工成本,都太高了,台積電無利可圖。但是又經不住特朗普的軟磨硬泡,2020年台積電答應到美國擴產。
2020年,台積電決定在美國建設一條5納米工藝的芯片代工廠。2022年,台積電又在拜登的引誘下,決定建設在美國的第二條生產線,是更先進的3納米工藝。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擴產的兩條生產線,一共花費大約400億美元。按照台積電自己的計算方法,他們在美國的這些投資,很快就會得到美國政府的政策性補助。
然而到2023年,白宮又一次修改了芯片法案,台積電根據新芯片法案,最多只能獲得53億美元的補貼。
而且美國最新法案規定,只要接受大於1.5億美元的政策補貼,企業就必須向美國政府,提供自己的財務數據、生產數據、庫存數據,甚至還包括企業自己的客戶資料。
更加嚴苛的條款是:這些企業需要與美國官方,分享自己的利潤,最高分享利潤的75%。
美國用口頭承諾的高額補貼,吸引著台積電等企業,到美國擴產。廠房建設完成了,企業快要進行生產了,美國又突然改變法案,讓這些在美國建廠的企業,很難拿到補貼,只是讓出市場。
從2020年中期,台積電決定到美國建廠,到2023年今天,時間也不過是過去短短2年半。可以說台積電的美國建廠策略,是徹底完全輸掉了。
恐怕連張忠謀,也沒有想到,捨棄大陸市場,跑到美國擴建產能,會受到來自市場和來自美國政府的雙重「制裁」,而且制裁的速度是如此得快速,制裁的力度是如此得激烈。
根據台積電公佈的最近營收數據,2023年3月份,台積電總營收下降了15.4%,這是台積電最近45個月的最差數值。
台積電2022年代工的市場份額,仍然高達60%,而排名第二的三星公司,只有13%的市場份額。台積電與後面追趕者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依照台積電的市場地位,本來可以自由選擇擴產基地。
台積電本來可以選擇美國以外的、更加合適的場地,來進行產能擴張。但台積電偏偏選擇了成本高昂的美國。
根據媒體採訪台積電的美國員工:在美國建設廠房的成本,是在台灣地區的4倍以上。在美國招聘的台積電新員工,薪資綜合報酬,是台灣地區的2.5倍以上。
張忠謀曾經估算:在美國的生產成本,要比台灣地區增加50%。最近張忠謀又修正了數值「美國成本至少要高100%」。而台積電的利潤率只有37%,高出一倍生產成本,嚴重打擊台積電的盈利能力。
如果僅僅從經營角度考慮,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擴充產能,無疑是輸得一塌塗地。如果台積電的產能,主要分布在台灣等亞洲地區,美國的那些大牌公司,統統會乞求台積電的代工合作。
而台積電如果產能都在美國,台積電也就失去了它物美價廉的代工優勢。
在台積電與華為友好合作的時期,台積電總營收的14%,曾經是華為給提供的。華為是僅次於蘋果的台積電第二大合伙夥伴。對於台積電來說,維持住中國這塊市場,有利於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
當前的台積電公司,市場已經是美國一家獨大,2022年台積電大約66%的總營業收入,都來自於美方公司。
如果台積電還能維持住自己的技術、成本優勢,那美國的公司,還會選用台積電的代工產品。一旦台積電變為了「美國積電」,失去了成本優勢的台積電,會很快被美國公司所淘汰。
從創業者發源地上,台積電是一家屬於台灣地區的企業。但現在台積電的股本結構,早就已經80%以上是境外資產持股。僅僅美國的花旗銀行,就佔有台積電20.5%以上的股份。
所以說,儘管從企業經營上,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擴產,可能是完全輸得精光。但從股本結構上,台積電是一家美國公司,只不過生產基地,主要在台灣地區。
在美國吃了2年大虧的台積電,最近又重新啓動了它的南京工廠,這會不會是台積電在「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呢?■
It is indeed beyond the news. It is not a news but a totally biased opinion piece totally missed the reality.
台積電重回南京廠如果被美國制裁恐怕連一片晶片都生產不出來。不要再做兩邊通吃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