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風暴,又在襲來!
美國不少地區性銀行的股價,正在大跌!
怎麼來形容呢?
就一個字:慘!
慘到什麼程度呢?
這裡選出幾支,給大家看一下。
「慘王」當數西太平洋合眾銀行,下跌超過27%,盤中一度跌超40%,還多次熔斷!
阿萊恩斯西部銀行呢?
最終跌幅超過15%,盤中一度跌近30%!
聯信銀行跌幅超過12%!
齊昂銀行呢,跌幅也超過10%!
光從這些跌幅,也能看出:美國的股市,現在確實風聲鶴唳。
所以昨天不少小夥伴留言時,也問:接下來會怎麼樣?該怎麼辦?
先不回答,講一件往事: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數十萬大軍,直逼北京城。
當時的明朝,雖有士兵把守,但國庫已空,沒錢怎麼打仗?崇禎皇帝被逼得沒辦法,不得不向大臣們開口,希望能從他們手裡,多少借點錢,能渡過這場危機。
他的岳父,也就是國丈周奎,被選為典型:崇禎私下找到他,希望他能起到榜樣作用,帶頭捐獻,帶動其他大臣們跟進。
結果沒想到,周奎說:我是個清官,手頭哪裡有錢?
沒辦法,只好讓他女兒周皇后出面,苦苦哀求老爹,來當這個典型。周奎實在迫不得已,勉強答應捐銀1萬兩。
周皇后覺得太少,很不好看,自己又把所有私房錢,總數大約5000兩給拿了出來。
結果周奎捐錢時,出的居然是13000兩!
女兒偷偷塞給他,讓他拿來充數的5000兩銀子,他居然都能吞掉2000兩!
一個王朝的國丈,可是和這個王朝同榮辱、共興亡的呀!
連國丈都這樣,那其他大臣更有推脫理由了,於是大家紛紛解囊,只是這個算少的,只出幾十兩,那個算多的呢?也就幾百兩,根本不頂事。
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李自成大軍剛靠近北京城,守軍就一哄而散,崇禎皇帝呢?也只能去煤山自縊了。
為啥要說這件事呢?
因為最近的美國銀行危機中,一個和周國丈類似的角色,也再次出現,從幕後快速走向前台,留下那驚鴻一瞥的身影!
誰呢?
摩根大通!
前兩天我們剛提到過它:在第一共和銀行出事後,就是它出手,從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手裡,接下了這家美國排名第十四的銀行!
美國這些地區性銀行,為啥股價大跌?
就和摩根大通的這次接手有關!
這段時間,隨著歐美銀行爆雷,很多讓人驚嘆不已的操作,也出現了。
之前,在資本市場上,一直有這麼一個基本規則,可以稱得上是常識的那種:如果有企業破產,將會遵循債權大於股權的原則,在清算時,應該優先償還債,如果還完債後,還有剩餘的錢,就把這些錢還給股東。
為啥這麼操作呢?
因為股東是企業經營者啊。
債主呢?
只是借錢給這家企業,卻不負責企業經營啊!
所以企業倒了,股東當然要承擔比債主更大的責任!
前段時間,瑞士政府在處理瑞信危機時,是怎麼操作的呢?
它把瑞信的債給免了!
股東的權益呢?
倒是部分留著!
瑞士可是資深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啊,金融業還是這個國家的主業,居然能搞出這種怪操作來,頓時驚呆一群人。
結果呢?
這世界之大,實在是無奇不有,沒有最奇,只有更奇!
摩根大通前兩天吃下第一共和銀行,再度創造了一個奇跡!
什麼奇跡呢?
簡單來說,那就是:吞掉一家銀行,原來可以既不破產也不清算,就能直接把它的債權和優先股權,全部給清零掉的!
這次摩根大通吞掉第一共和銀行,是怎麼操作的呢?
看一下時間表,就一切都明白了:
當地時間4月28日,傳出消息,說第一共和銀行不行了。
之後呢?
很快傳出消息,說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了第一共和銀行,這動作也就是宣佈它倒閉了。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呢?
乘著週末,搞了一次投標,大致意思是:第一共和銀行要賣了啊,你們趕緊來投標啊!
然後呢?
它就光速把第一共和銀行處理給摩根大通了。
條件優惠得一塌糊塗:第一共和銀行的資產留下,存款留下,網點留下,員工留下。
股東的優先股權呢?
對不起,我們不承認了,清零了。
它欠的公司債呢?
對不起,我們也不承認了,所以也基本清零了。
啥意思呢?
就是第一共和銀行的肉,摩根大通吃了;但它留下一屁股亂七八糟的事呢?對不起,你們這些買它股票,拿它債的,自認倒霉去吧!
這比瑞士政府還狠。
人家至少還要議會扭扭捏捏地,通過一條法律,說瑞信銀行有些債,不用還了,但股東的股權,卻能保留。
但摩根大通呢?
卻啥都不用幹,直接從聯邦保險公司哪裡去撿,就可以了。
說到這裡,必須為摩根大通說句話:你其實可以直接搶的,卻還到聯邦保險公司那裡,去轉一圈,還要搞個投標,才把第一共和銀行拿到手,實在太委屈你了!
為啥這麼說呢?
因為最近差不多100年,美國每次出現金融危機,幹這種吃「屍體」活的,基本上都能看到這兩個字:摩根。
如果有區別,也是摩根大通和摩根史丹利,也就是大、小摩之間的區別。
像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笑到最後的,是誰?
摩根財團。
1929年大蕭條,很多銀行倒閉,笑到最後的,又是誰?
還是摩根財團。
但它那次吃相太難看,社會影響太惡劣,惹怒了美國公眾,以至於小羅斯福都不得不出手,國會立法規定:從今往後,銀行不得混業經營。
要麼你就老老實實地,做存貸款,幹好你的銀行業務。
要麼你就放棄存貸款,去搞你的證券、投資業務!
結果導致了1933年,摩根財團拆分成大小摩,也就是摩根大通和摩根史丹利:摩根大通搞銀行業務,摩根史丹利呢?就搞投資去了。
但拆分之後,每次金融危機,它們照樣是贏家。
像2008年次貸危機,摩根大通就吃下兩家銀行:紐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華盛頓互惠銀行,還拿到了美國政府數百億美元的財政支持。
小摩斬獲如此大,大摩也沒乾看著。
我們都知道:2008年美國之所以發生次貸危機,是因為雷曼兄弟破產。
這家公司的「屍體」,最後被誰吃了?
高盛和摩根史丹利。
條件麼,自然也是優惠到了白送的那種,離明搶只有一步之遙。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明白了,這不就是中國好多王朝的末年,大地主乘著災荒之年,強行兼並小農的土地嗎?
如果有人這麼想,那他還是太善良了。
為啥呢?
在中國古代,出現災荒之年,是老天爺降下來的,那些大地主搞強行兼並,是乘機吞利。
但現在的美國呢?情況很不一樣。
這事我們之前說過:近段時間,為啥美國中小銀行會紛紛爆雷?從根本原因來講,是最近一年多,美聯儲搞了暴力加息!
美聯儲為啥搞暴力加息?
目的我們之前也說過了:最初它的本意,可能是想收割我們,結果我們啃不動,然後呢?它就去啃了歐洲和日本、韓國。
像去年,光歐洲流入美國的資本,就超過1萬億美元!
最終得利的,會是誰呢?
是美國政府嗎?
顯然不是。
是美國老百姓嗎?
顯然更不是。
它們只能是我們上面提到的美國這些大型金融機構!
至於美聯儲,只是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前台辦事員!
為啥暴力加息,都加到了地區性銀行爆雷的程度,美聯儲還堅持說要加息?
原因很簡單!
美聯儲這一年多來的加息,效果不怎麼樣,從外面搞來的收穫不多,但它後台老闆們的胃口,可還是很大啊!
那怎麼辦呢?
那搞死一些地區性銀行,來個自己吃自己,也是不錯的選擇嘛!
所以美國銀行近期的災荒,是怎麼來的?
從淺層來看,是美聯儲製造的。
如果從更深層來看呢?
背後所操控的,其實就是這些大型金融機構!
什麼叫資本主義?
什麼叫市場規則?
最終解釋權歸它們所有。
比天降災荒,還狠得多!
說到這裡,明白美國這些中小銀行的股價為啥會大跌,它們的股東為啥會慌沒有?
人家是可以直接來搶的!
你辛辛苦苦一輩子,才積攢到一筆錢,買了這些銀行的債券,或者股票,說不定一夜之間,就會變成廢紙一張!
你有股票,哪怕虧大錢,是不是想趕緊賣掉?
你有債券,哪怕虧大錢,是不是也想趕緊拋掉?
更詭異的是,大家如果都這麼幹,正中美國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下懷:因為不管是股票大跌,或者債券價格大跌,都會使這些中小銀行撐不下去,正好方便它們鯨吞!
怎麼說呢?
不管怎麼樣,它們始終是贏家!
怎麼說呢?
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明朝的權貴、大臣們一樣,他們也不管怎麼樣,從來就都是贏家!
因為老是贏,所以他們甚至忘掉了一件事:他們之所以老是贏,是因為有大明朝在!
一旦大明朝不在了,他們不要是老是贏了,甚至連一天都活不了!
前面說到那個自家女婿的帝國都要滅了,卻還捨不得出錢的周奎,李自成剛一進京,就被捉了起來,他立即說願意捐獻10萬兩白銀,受過酷刑後,總共被交代出了50多萬兩,還有金子、珍珠等各種珍寶無數。
其它在崇禎面前哭窮的大臣們呢?
也和周奎一樣,紛紛交出了大筆財富,後來統計說,李自成進京後沒幾天,就從這些大臣們身上,追贓追到了白銀7000多萬兩!
他們辛辛苦苦搜刮,除了摳空大明朝,讓它最終滅亡外,所有人都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
美國現在面臨的情況也一樣:遠處的地平線上,去美元化的聲浪,已經一波高過又一波,就像當年還在陝西,快要往京城出征的闖王大軍。
而它的這些大型金融機構呢?
卻還在像崇禎的那些權貴大臣們一樣,明知危機將近,卻還在拼命撈錢,拼命地摳空美元霸權賴以生存的各種基礎!
說到這裡,來幾句總結吧!
第一句話算是個預測吧:美國這些大型金融機構,如果沒到吃飽的地步,它們是不會罷手的!
這等於說:在背後的老闆滿意之前,美聯儲是不會停止加息的!
換句話說:這場銀行爆雷的風暴,短時之內不會停止!
這絕對是一場赤裸裸的血洗!
第二句話是:現在的美國,和之前相比,真的不行了。
之前美國加息,是啥效果?
1997年,美國搞了一次,在整個亞洲,掀起了滔天巨浪,掀起了金融風暴,從泰國到馬來西亞,從日本到韓國,企業破產的破產,倒閉的倒閉,紛紛中招,毫無抵抗之力!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一起,全世界都陪著一起生病!
現在呢?
至今為止,就倒了一個斯里蘭卡!還是它自找的!別的國家雖說不少在苦苦支撐,但到目前為止,至少還活著!
結果呢?
美國人只好自己吃自己了。
這中間,是天壤之別!
第二句話是:美國這個國家,實在是歷史太短,還是還嫩啊!
它們可能壓根就不知道:但歷史的闖王大軍再次到來,這些費盡心機、強行掠取的財物,將會在一夜之間,歸於無形。
畢竟,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吸取任何教訓。
更何況,美國本身就沒啥歷史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