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徹底佔領戰略重鎮巴赫穆特,但更大規模…

天涯補刀

5月20日,俄羅斯瓦格納雇傭兵集團創始人普里戈津宣佈,已經完全控制巴赫穆特。

5月21日,俄國防部發佈消息稱,俄羅斯私營軍事集團「瓦格納」在俄對烏特別軍事行動「南方」集團軍炮兵部隊和航空兵的支持下發動進攻後,完全控制了頓涅茨克巴赫穆特地區。

隨後,普京發出了祝賀,克里姆林宮也宣佈,「所有表現優異者都將獲得國家獎勵。」

「優異者都將獲得國家獎勵」,由此可見巴赫穆特的重要性。

可以說,這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取得的第二個重大的戰略性勝利——第一個重大戰略性勝利是佔領馬里烏波爾。

無論你打贏多少次,你都無法動搖對方根基,這叫做「戰術性勝利」;無論你輸多少次,只要贏一次就能動搖對方根基,這就叫做「戰略性勝利」。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烏雙方絕大多數時間內都在「戰術」層面交戰,互有勝負,但是那些都是無關大局的。真正能左右戰局的戰爭,其實只有兩次:馬里烏波爾戰爭和巴赫穆特戰爭。

馬里烏波爾戰爭徹底打通了俄羅斯南部通道,將頓巴斯地區和扎波羅熱、赫爾松、克里米亞連接起來——俄羅斯的人員、武器裝備和物資就可以直接通過陸地快速運輸,否則俄羅斯只能通過黑海運輸,那樣無論是運輸效率,還是安全保證,都遠不如陸地運輸。

陸地運輸機動性強(幾車物資也可以運輸),分散運輸(隱蔽性強),即使遭到攻擊,也不會有多大損失。但是,海運就不一樣了,運輸量不僅要大,而且很難逃過歐美間諜衛星跟蹤,易於被鎖定攻擊。

俄羅斯的第一個重要的戰略性勝利就是拿下馬里烏波爾,拿下馬里烏波爾後,克里米亞、赫爾松和扎波羅熱的安全就得到了重要保證。

巴赫穆特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它是烏東地區電力、公路和鐵路的重要樞紐,連接著各大城市——失去巴赫穆特,烏軍就失去對周邊區域的補給能力,整個東部防線就會陷入被動之中。

下面我們簡單的給大家圖解下巴赫穆特的重要性。

由於巴赫穆特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所以一旦俄軍佔領了它,那麼就可以向「四面八方」發動進攻,主要有三條進攻路線:

第一條:向北攻打塞弗爾斯克,一旦拿下塞弗爾斯克,那麼比洛戈里夫卡就被包圍了;

第二條:向西北攻打斯拉夫揚斯克,一旦拿下斯拉夫楊斯克和塞弗爾斯克,那麼紅利曼就被包圍了;

第三條,向西南攻打君士坦丁羅夫卡,一旦拿下君士坦丁羅夫卡,那麼捷爾任斯克也保不住了。

大家看出問題沒有?

拿下巴赫穆特以後,只要俄軍打下3個紅圈城市,其它城市都不用打了,不攻自破。但是,如果俄軍沒有拿下巴赫穆特,那麼烏軍可以通過巴赫穆特這種重要樞紐向各個城市運輸兵員、武器和物資,俄軍打哪個都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

俄軍佔領巴赫穆特以後,有三條主攻方向,你知道俄軍先打哪個嗎?

你當然不知道,因為俄軍隨時可以改變戰爭路線:你在君士坦丁羅夫卡部署大量部隊,我就打塞弗爾斯克或斯拉夫揚斯克;你在斯拉夫揚斯克重點防禦,我就打君士坦丁羅夫卡或塞弗爾斯克……

這種情況下,烏軍就陷入了極其的被動之中,有限的兵力無法「面面俱到」。

巴赫穆特如此重要,但還是被俄軍拿下了,而俄軍要攻打的其它三個方向肯定是要比巴赫穆特好打的,所以俄軍拿下這一片地區肯定是問題不大的。

一旦拿下這一大片地區,那麼則意味著俄羅斯徹底掌控了整個頓巴斯地區。

大家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2014年,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出來,隨後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也宣佈獨立……克里米亞被俄羅斯拿走了,當時的烏克蘭不敢打。但是,當時的俄羅斯只是承認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的獨立,並沒有直接軍事介入,只是在背後支持這兩個州,所以烏克蘭為了收復這兩個州,在那裡部署了大量的軍隊、武器和修建了堅固防禦設施……

可以這麼說,整個烏克蘭,除了首都基輔外,最難打的就是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因為烏軍在歐美的支持下,在那裡部署了長達八年之久。

俄烏戰爭爆發以後,俄軍很順利的就拿下了赫爾松州和扎波羅熱地區,大家沒有看到在那裡有什麼激烈的戰鬥吧?原因就在此。

下面我們給大家說一個很少有人留意的問題:俄軍的主力在幹什麼?

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整個戰局,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俄軍的主力部隊「消失」了。

盧甘斯克不是俄軍打下來的,而是盧甘斯克地方武裝打下來,俄軍只是提供武器和裝備,在側翼支援;馬里烏波爾是車臣打下來的,俄軍還是提供武器和裝備和在側翼支援;巴赫穆特也不是俄軍打下來的,而是瓦格納雇傭軍打下來,俄軍還是沒有動作……

無論是盧甘斯克武裝,還是車臣武裝,他們都不是「中央軍」,而是地方武裝;瓦格納連地方武裝都算不上,是雇傭軍……

為什麼讓地方武裝和雇傭軍打主力?俄軍主力在做什麼?

戰爭開始的時候,俄軍在烏克蘭有十幾萬兵力,後來普京又動員了20萬,加起來至少有30多萬,那些人在幹什麼?

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俄羅斯害怕地方武裝做大,所以想趁著俄烏戰爭削弱地方武裝的力量,先讓地方武裝上,讓他們做「炮灰」。這種做法,在歷史上是非常常見的。

第二種,俄軍內部有嚴格的分工,每個「派系」負責拿下一個戰略要地,完成任務以後,主力戰場就不需要你再參與了,在後方搞防守就行了。

到底是哪種?

很顯然是第二種。

俄羅斯的主體民族是俄羅斯族,但是除了俄羅斯族外,還有很多民族,而且很多民族都是「自治」。

俄羅斯共有21個自治共和國。

所謂的「自治」其實就是相當於獨立的「國家」,只不過它們沒有外交、國防等對外的權力,對內完全是自己做主的——它們有自己的總統、議會和憲法等。

也就是說,雖然俄羅斯有21個自治共和國,但它們都是沒有軍隊的。所以,不存在「軍閥割據」的情況。

說到這,或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車臣有軍隊呢?

那是臨時組建起來的。

俄烏戰爭爆發以後,俄羅斯兵力不足,所以俄聯邦國防部同意在車臣境內新組建一支由車臣人佔主力的聯邦武裝力量(車臣部隊)——普京肯定給車臣很大的好處了。

不存在軍閥割據,那麼自然沒有必要讓它們當「炮灰」。

俄羅斯軍隊內部肯定也是有各種派系的,裡面肯定是非常複雜的:原來的俄羅斯有6大軍區,後來合成了4大軍區,外加一個北方艦隊。很顯然,每個軍區中的軍人肯定是在所管轄區域內徵兵的,所以軍區司令肯定要為本地區的利益著想——頭陣讓別人打,難打的讓別人打……

在這樣的背景下,普京必然要平衡各方勢力,否則大家都會「出工不出力」,形不成戰鬥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普京只能先讓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去做「榜樣」。

車臣是相當彪悍的,所以讓它啃了第一塊最難啃的骨頭——馬里烏波爾的「納粹」亞速營。

瓦格納是雇傭軍,都是從監獄裡面招來的犯罪分子,他們為了「戴罪立功」,必然也會不要命的戰鬥,所以他們啃了第二塊難啃的骨頭——巴赫穆特。

車臣和瓦格納勝利以後,以後的戰場就和他們沒有關係了,他們再也不需要「衝鋒陷陣」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在馬里烏波爾戰爭結束以後,車臣「消失」了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是普京,我一定會這樣做:俄羅斯原有的6大軍區,每個軍區負責啃一塊難啃的骨頭,誰啃下來,誰就得到獎勵,而且後面不需要再打頭陣。但是,要是誰沒有打下來,不但要接受懲罰,而且要一直衝鋒在第一線,直至全部陣亡或打勝為止。

唯有如此,才能讓俄軍發揮最大戰力,才能平衡各方勢力。

俄軍主力為什麼在戰場上「消失」了?

答案就在這:還沒有輪到他們上場。

不用懷疑,軍區實力越強分配的肯定是最難啃的。

西部軍區主要是防著北約的,所以它的實力肯定是最強的;其次是東部軍區,因為它承擔著防備日本、韓國,當然還有中國;然後是南部軍區,主要對準的是格魯吉亞和中東;最後是中央軍區,中央軍區幾乎沒有什麼「敵人」要防備,而且它處於中間,所以它主要是支援其它軍區和保護核武器等。

按照俄羅斯的戰略目標,俄羅斯要把赫魯曉夫和列寧「送」出去的土地都給收回來,那麼接下來必然還有好幾場硬仗要打。

2022年6月,俄國防部發佈對烏第三階段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包括控制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薩州和哈爾科夫州。

尼古拉耶夫是相對比較好打的,但是敖德薩和哈爾科夫是比較難打的——敖德薩是烏克蘭的第四大城市,是港口城市,地下防禦非常堅固;哈爾科夫是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市,工業非常發達,很多軍工企業都分布在那。

很顯然,哈爾科夫是最重要的,只要拿下哈爾科夫,那麼整個烏克蘭的東部基本就無力再抵抗俄羅斯了。

烏克蘭的東部和西部被第聶伯河給分開了,只要俄羅斯拿下哈爾科夫,那麼其它地方就很容易打了——只要炸斷第聶伯河上的所有橋梁,烏克蘭從歐洲獲得的各種武器、裝備等就很難進入東部,那時俄羅斯憑借第聶伯河防守,烏軍無力回天。

相反,如果俄羅斯先打尼古拉耶夫或敖德薩,那麼只要烏軍炸毀第聶伯河上的橋樑,那麼俄軍的補給就會出現嚴重問題。

綜合以上分析,我認為,俄羅斯的主力就是在為攻打哈爾科夫做準備呢。

目前,俄軍的策略可能是:由地方武裝、雇傭軍或弱戰區攻打一些相對難啃的城市,打下來就交給俄軍,俄軍主力在做好防守的同時,穩定「佔領區」,一步一步、穩扎穩打,打下一塊、徹底消化一塊,絕對不能在大戰的時候出現「後方」動亂的情況。

真正的大戰,正在醖釀之中。

這場戰爭不僅僅是關係俄羅斯的命運,而且關係到整個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俄羅斯不能輸,也輸不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