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國際關係副院長談俄烏戰爭:水平確實高

中國著名俄羅斯問題專家、復旦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

事實上,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烏克蘭一直在加強軍隊建設,軍事能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烏克蘭軍隊的抵抗能力和烏克蘭國民的抵抗意志,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戰爭的走向。這都決定了,俄羅斯不可能全面打垮烏克蘭。

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面對冷戰結束以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場局部戰爭,國內輿論場更多關注的是戰局的結果,關注的是各方力量強弱和大國博弈。

國際法、國際正義和公理卻很少納入人們的視野。在許多人的思維裡,基本上還是強權政治和叢林法則。但是應該看到,這場戰爭體現出,公理和正義才是最終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決定最後結局的,不僅僅是雙方軍力的對比。

可以說,很多國人已經淡忘了毛澤東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有關「決定戰爭最終結局的,不僅是軍力的比拼,還有政治力和經濟力的較量,更取決於戰爭的性質,要看它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戰爭」的精辟論述。

在前線的烏克蘭士兵

實際上,這次烏克蘭打的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爭,其表現出的抵抗意志和防禦能力與2014年克里米亞被吞併時完全不同。無論是烏克蘭軍隊還是烏克蘭民眾,都體現出了高度的國家認同。這是出乎俄羅斯預料之外的。俄羅斯所設想「俄軍兵鋒所向、烏軍不戰而降、烏克蘭人民夾道歡迎『解放者』」的場面並沒有發生,未來更不可現。

按照俄羅斯的說法,北約五輪東擴給俄羅斯帶來了巨大的安全威脅,俄羅斯必須採取措施加以應對。但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澄清。

首先,不管歷史根源淵源如何,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已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按照國際法,烏克蘭有權獨立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和對外政策走向。

任何虛擬的、預想的「烏克蘭加入北約會對俄羅斯產生安全威脅」的說辭,都不能作為對烏克蘭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的藉口;

其次,以直接發動軍事進攻的方式來解決國家間的分歧與爭端,違背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第三,俄對烏軍事行動違背了蘇聯解體以來兩國簽署的所有雙邊條約中有關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條款,也違背了為要求烏克蘭放棄核武器,核大國承諾向其提供安全保障的《布達佩斯協定》。

俄羅斯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源有歷史和現實兩個層面。

從歷史層面而言,俄羅斯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戰略文化基因是其對烏作戰的宏大歷史背景。

在莫斯科公國從眾多羅斯國家中脫穎而出並崛起為世界大國的過程中,與周邊民族的爭戰,特別是蒙古帝國對其的統治使俄羅斯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安全觀」,它促使俄國總是試圖在其周邊地區獲取「緩衝地帶」。

歷代沙皇

而隨著「緩衝地帶」的擴大,它就日益感到「更不安全」。在這種觀念循環的作用下,俄羅斯的領土不斷「潮水般地」向外擴張,同時也給其各個方向的鄰國帶來了巨大的地緣政治衝擊。

1939年,蘇聯就是在防範「未來可能出現的威脅」旗號下,與納粹德國簽署「莫洛托夫一里賓特洛夫協定」,與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並獨自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比薩拉比亞和摩爾達維亞。

之後,又發動了對芬蘭的戰爭,割佔了卡累利阿等地。而1945年外蒙古的最終獨立,也是蘇聯謀求「緩衝地帶」的結果。

從現實層面來說,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國際戰略形勢的判斷是俄在後蘇聯空間「重整舊河山」、直至對烏發動軍事行動的現實根源。普京執政後,內心有一種強烈的為蘇聯解體復仇的渴望。

2000—2007年,俄羅斯借助高油價實現了較快經濟增長,而美國則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普京由此做出了「俄羅斯已重新崛起、美國將不可遏制衰落」的判斷。

而近年全球疫情蔓延更讓俄羅斯認為世界秩序加速碎片化,俄羅斯應利用「無規則遊戲」加速在後蘇聯空間恢復主導權。於是就相繼出現了2008年的俄格戰爭、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和烏東地區衝突、

2021年俄白聯盟國家的全方位推進、俄借美國撤軍阿富汗之機迅速增強在中亞地區的安全影響力以及2022年1月的哈薩克斯坦事變。

由此可以看到,俄對烏發動軍事行動絕非孤立事件,而是其重建帝國戰略的重要一環。

回顧此輪俄烏衝突的進程,如果俄羅斯在2月21號承認烏克蘭東部兩州「獨立」後便適時收手,那麼它可能就贏了。它也許可以用切香腸的方式拿到頓巴斯,美歐不會做出強烈反應,烏克蘭也無可奈何。

但普京2月24號發動全面戰爭的決定,讓事件性質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性質本身發生的變化,也反映出俄羅斯的戰略目的。

杜金的思想實際上是俄國「彌賽亞(救世)思想」、歐亞主義思想、斯拉夫文明(種族)優越論、俄國例外論、帝國主義觀念以及德國豪斯霍弗地緣政治學中的「生存空間論」等各種陳腐學說的大雜燴。

2019年夏天,杜金應邀來到中國,被很多人當作普京的「國師」而奉若神明。

在一場小範圍的交流活動中,我直接對他說,在他的觀念中,沒有全球化條件下相互依賴的理念,沒有不同文明和諧共生的主張,更沒有工業文明和後工業文明中的「現代性」原則,笑稱「您生活在21世紀,但您的觀念還停留在18、19世紀」。

可能他沒有想到有中國學者會如此直截了當,在做了一番辯解之後,大家移步餐廳,結束了這場有點尷尬的對話。

現在有一種意見認為,在美國加大對中國的壓力之下,中俄必須聯手抗衡美國的壓力,如果俄羅斯倒下,美國就會集中精力對付中國。在這個問題上,

我們需要從主客觀兩個層面來分析,也需要從歷史經驗中獲取智慧。

從客觀上,現在中國的GDP是俄羅斯的10倍,科研投入是俄羅斯的10倍,軍費開支是俄羅斯的5倍,中國的人均GDP也超過俄羅斯。如今的俄羅斯,除了戰略核力量之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二流國家。可以說,俄羅斯沒有力量為中國遮風擋雨。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應該有充分的戰略自信,需要認真盤點一下中俄合作中兩國各自的成本和收益。

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不搞什麼團團伙伙,既不需要什麼老大哥,也不需要什麼小兄弟。

從主觀上講,俄羅斯是否願意為中國遮風擋雨?

俄羅斯是一個擁有300多年帝國外交傳統的國家,完全信奉國際關係中「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原則,歷史上多次迅速調轉船頭、背棄盟約、撕毀合同。

對於俄羅斯來說,只有中美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越激烈,它才能夠減輕自身的壓力。

俄羅斯領導人2019年曾公開說,俄羅斯要做聰明的猴子,在中美之間坐觀虎鬥。

最近一個階段,俄羅斯恰恰是在利用中美戰略競爭的機會,在國際上頻頻採取強力手段,加速恢復帝國。

實際上,正是蘇聯解體,讓中國去除了長期面臨的安全壓力,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放在經濟建設上,通過改革開放和全面融入既有國際體系實現了經濟騰飛和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

我想,30年前的外交運籌,對於今天的中國仍然有著重大的歷史啓示意義!

在中美俄關係方面,美國現在的對華戰略由合作、競爭和對抗三個維度構成。相應的,美國對中國的定位是夥伴、對手和敵人三位一體,而不僅僅是敵人。

中國沒有侵略其他國家,國際形象與俄羅斯不同。俄羅斯動輒以戰爭方式來顛覆地區和國際秩序的行為,招致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與其對立。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一定要看到美國對華關係三個維度的彈性空間,不能簡單認為中美已經是不共戴天的敵人,要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三原則」推動美國與中國相向布告,共同擴大合作、管控競爭、避免對抗,讓中美關係早日重回正軌。

要防止美歐和世界其他國家、包括周邊國家把對俄羅斯的不滿轉嫁到中國身上。同時,要堅持中俄關係「不結盟、不對抗、不針第三方」的根本原則。■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