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國際關係有這麼幾件事值得觀察。
首先是7月13日,德國政府通過首個全面對華關係戰略,指出與中國存在「系統性競爭」,並指出近年來德國對中國的依賴增加,強調了中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的重要性。
據《美聯社》報導,德國總理朔爾茨批准的這份文件長達64頁,以一個月前德國發佈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為基礎。德國政府在其戰略中表示,將致力於確保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變得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和更加互惠」,並指出,「雖然中國對歐洲的依賴不斷下降,但德國對中國的依賴近年來有增無減。」
讓我意外的是法國,目前法國以一己之力在反對北約往亞太擴張,能撐多久,不好說。
德國的這個戰略,其實挺要命,為什麼呢?因為德國人很死板,他定了的事,真的就是當戰略弄。
而且德國是歐洲領袖,它會影響到其它歐洲國家。
所謂的「減少依賴」,其實就是全面配合美國在高科技領域限制,一些無關緊要領域的錢還會賺,但精密儀器製造什麼的,大概率也會慢慢限制。
聽說歐洲有的國家已經在出口我國的某些重要機器上安裝定位,並需要簽訂新的協議。而荷蘭也將繼續控制供給中國光刻機的配件和修理。
而加強與台灣地區的聯繫,已經站在美國這邊。
對此,我們也要兩面的看。
首先,歐洲已經沒希望了,美國在俄烏戰爭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完成了對俄德的分離,這一下,歐洲想要再有發展,是很難的事。
即便俄烏戰爭結束,談判停火,歐洲因為能源成本的提升,製造業很難再發展,德國的很多企業跑到美國去了,歐洲走向越來越衰落和混亂是必然。
所以,未來不是歐洲要限制中國,是中國的對手變弱了。
其次,只要有合作,就比沒有好。
未來,德國不管怎麼對我們,我們再不高興大概都會忍,象徵性懟一懟。
當然,這也說明德國政府被美國掌控的程度,過去調研,只知道德國的媒體基本都被美國控制了,沒想到默克爾下去沒幾年,連政治也逐漸失去了獨立自主性,可見美國私下的滲透有多麼厲害。
看看耶倫宴請就知道,民主黨搞這一套搞好幾十年,太有經驗,共和黨就要粗暴得多。
德國必然在歐盟中就新能源車競爭給中國重要一擊,我們的車企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然後是土耳其。
土耳其在峰會上重擊俄羅斯,美國著名記者赫什是拜登政府用110億美元的金融援助換的,有可能,但未證實。
放瑞典是遲早的事,但放烏克蘭的亞速營以及軍援烏克蘭對俄是個重大打擊。
同樣,土耳其再怎麼幹,普京也一樣要忍著,這就是現實。
黑海的地理位置太重要,當然,埃爾多安也是那種兩頭弄,也不會特別過分,因為只有在中間才會利益最大化。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地區性的強國未來騎牆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阿根廷、巴西、南非、甚至中東,都不太好說。
中美俄三方都在做工作,但肯定不會有特別滿意的情況,因為,我們畢竟沒有盟國。
最後是韓國。
我以前分析,按照韓國被滲透的程度,出尹錫悅真的一點都不稀奇,出了文在寅才是奇怪的事。
尹錫悅去烏克蘭,是件好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般來說,不怕你有想法,就怕你沒想法。
尹錫悅過了。
韓國沒有那個實力,卻總想走向世界,自己一屁股屎,還總想去插手別人家的事,那麼也是逼著中朝俄採取不願意的措施。
我們必須拆解韓日的同盟,趁著韓內部還有友華力量,再過五年,可能就沒有了。
人類命運共同體如果沒有牙齒,可能在周邊都很難實現,更不要說德國土耳其那麼遠的地方。
搞合縱聯合民主黨擅長,但其實也都是明牌,我們知道美國在不斷做日本的工作,從偵測中國軍事目標開始,想讓日本下場,也在加速韓日合流,在中東拆解聯盟,在非洲破壞中非合作,全球都在動。
而目前我們依然是守勢,沒辦法的事,只能做好自己的事,國內經濟穩住,戰略層面不要有錯誤就行。
像德國這樣滑走的趨勢,未來可能會更多,也更極端,美國下的棋從來都是讓你進退兩難,如果不多出毛主席那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奇招,被動是必然的事情。
而且我也不認為我們的半導體限制措施有特別大的效果,看俄羅斯能源被限制的現狀就知道了,原材料的出口其實不好限制,俄羅斯那還可以賣更高價呢。這種是不太容易限制住的,我們似乎也只是「警告」一下,而不是像美國那樣下死手。
當年我們與澳洲齟齬時,很多東西又去賣給加拿大,加拿大轉一道賺得盆滿鉢滿,並沒有特別大的影響。
這種反制,可能還是要再細緻研究下,爭取打就打七寸,打就認真打,不要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現在已經不是鬧著玩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